蘭波 (法國)
已經是深秋!——何必惋惜永恒的陽光,既然我們立誓要找到神聖之光——遠遠離開那死於季節嬗替的人。
秋天。我們的航船在靜止的霧靄中轉向苦難之港,朝著沾染了火與汙穢的大空下的都城駛去,啊!衣衫檻褸,雨水浸壞的面色,喝得爛醉,把我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千萬種情愛!這吞食無數靈魂、無數屍體的鬼女王,她決不肯就此罷休,而且億萬死去的靈魂還要接受審判!我看見我的皮肉被汙泥濁水和黑熱病侵蝕蹂躪,頭發、腋下生滿蛆蟲,心裏還有大蛆蟲輾轉蠕動,我躺在不辨年齡,已無知覺的不相識的人中間……我也許就死在這裏了……可怕的景象!我憎恨貧窮。
我怕嚴寒的冬日,因為那是需要安全舒適的季節!——有時我看到壹望無際的海灘上空布滿潔白如雪、歡欣鼓舞的國度。壹艘金色的大船,在我上空有彩旗迎風搖曳。我創造了應有盡有的節日,應有盡有的勝利,應有盡有的戲劇。我還試圖發明新的花卉,新的星辰,新的肉體,新的語言。我自信已經取得超自然的法力。怎麽!我必須把我的想象和我的記憶深深埋葬。藝術家和說故事人應得的光榮已經被剝奪!我呀!我呀,我說我是占星術士或者天使,倫理道義壹律免除,我還是帶著有待於求索的義務,有待於擁抱的坎坷不平的現實,回歸土地吧!農民!
我受騙了,上當了?仁慈對於我是否也是死亡的姐妹?最後,因為我是靠謊言養育而生,我請求寬恕。好了,好了。什麽伸出友誼之手?到哪裏去尋求援救?
觀感:
這是壹部傷感的詩歌,裏邊又對自己的控訴也有對現實的不滿,在人生旅途上略感孤獨,同時那種無奈叫人憐惜。最後壹句“ 什麽伸出友誼之手?到哪裏去尋求援救?”這就是壹個孤獨無助之人的壹種感嘆,我自己該何去何從……!
作者:蘭波。讓·尼古拉·阿蒂爾·蘭波(法語: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1854年10月20日——1891年11月10日),或譯阿爾圖爾·蘭波、韓波、林包德,19世紀法國著名詩人,早期象征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超現實主義詩歌的鼻祖。
影響:
詩人蘭波分成兩個部分:謎壹般的詩篇和豐富的人生構成的傳奇。他為後來的世界確立了壹種生存和反叛的範式,20世紀後“蘭波族”成為專有名詞,崇拜、模仿蘭波的群體越來越壯大。二戰結束後,作家亨利·米勒預言:在未來世界上,蘭波型將取代哈姆雷特型和浮士德型,其趨勢是走向更深的分裂。1968年,法國巴黎反叛學生將蘭波的詩句寫在革命的街壘上:“我願成為任何人”、“要麽壹切,要麽全無!”
/link?url=SQlwR9BRwacTb7xlCkVdbNb3bh9piyUwfHbJJgQtDIv2wjkDmH7gX9loTlsypBHzYWNVzzouraLZRD2SPIEy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