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古代詩歌鑒賞 王媛《考試大綱》對古代詩文的閱讀總體要求是“能閱讀淺顯的古代詩文”。
就古代詩歌而言,具體的考點為:(1)鑒賞古代詩歌中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古代詩歌中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等級為E。
1. 考綱細讀(1)鑒賞古代詩歌中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①詩歌的形象,指詩歌作品創造出來的生動具體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藝術形象。
詩歌鑒賞是由感知文學形象開始的,然後才能進行審美判斷。詩歌的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是景象,或具有壹定象征意義的事物。
考查對詩歌形象的理解,要求能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於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義。②詩歌的語言。
要讀懂詩歌,離不開對詩歌語言的鑒賞。詩歌語言最大的特點是凝煉,往往壹詞壹句就能生動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詩歌的語言,講究字句的錘煉,講究押韻、平仄和節奏,講究抑揚頓挫,回環蘊藉,講究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精確性、凝練性等。考查對詩歌語言的分析,壹般包括對詩歌遣詞造句、語句含義、韻律格式、語體色彩、語言特色等的分析。
鑒賞時應聯系全詩的主旨,仔細揣摩、推敲,體會意境,感受情趣,領悟主旨,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表面深入本質,多層面理解。③詩歌表達技巧,指詩人在借助語言文字塑造藝術形象時所運用的藝術手法,主要表現在抒情方式和表現手法上。
考生要能夠分清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能分清間接抒情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誌、情景交融等;能分清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化用典故、借古諷今、想像、象征、襯托等常用描寫手法,能對比喻、擬人、誇張、借代等修辭手法作初步的鑒賞,並能結合詩句,分析運用表達技巧所表達的思想內容以及產生的表達效果。(2)評價古代詩歌中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詩歌是壹門通過語言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詩人所創造出的每壹個藝術形象,都滲透著詩人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和評價、思想和感情、觀點和態度。
該考點牽涉到內容主題的評價、思想感情的評價、作者觀點態度的評價。內容主題的評價包括概括主旨,簡析作品的政治意義、思想意義、人生意義,賞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審美情趣和藝術風格,意義的表層深層評價、常識典故傳說評價、指出局限性等。
思想感情方面包括富有壹貫性的意象評價、情感傾向評價等。2. 考情攻略(1)命題規律。
題型示例:1、2008年全國卷(1)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江間作四首(其三)潘大臨①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隱龍宮。
形勝三分國,波流萬世功。沙明拳宿鷺③,天闊退飛鴻。
最羨漁竿客,歸船雨打篷。〔註〕①潘大臨(約1057~1106):字邠老,黃州(今湖北黃岡)人,善詩文。
曾隨蘇軾同遊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鷺:指白鷺睡眠時壹腿蜷縮的樣子。
(l)第三聯兩句中各有壹個字用得十分傳神,請找出來,並說說這樣寫的好處。答: (2)從全詩看,作者向往壹種什麽樣的生活?請簡要分析。
答: 2、2008年山東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8分)畫堂春秦觀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撚①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註①撚(niǎn):持取,撚弄(1)上闕的景物描寫是如何表現無奈之情的?請作簡要分析。
(4分)(2)“憑欄手撚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兩句主要使用了什麽表現手法?表現了詞中人物怎樣的感情變化?(4分)命題特點:①從命題材料看,大多選擇放在詩歌發展史上代表性的時代和代表性作家身上。尤以唐詩、宋詞、宋詩為重點。
如07年18套高考試卷只有4套分別是選擇了清代、明代和《詩經》,其余都較集中在唐詩、宋詩或宋詞。08年18套高考試卷14套集中在唐詩、宋詩或宋詞,只有2套是元散曲,1套明代,1套金代。
從題材看,基本涵蓋了古代詩歌的內容,覆蓋面較廣。②從賦分情況看,各地對此能力點的賦分比較靈活,總體來講,古詩詞鑒賞的分值有所提升,如06年天津卷5分,北京卷7分,浙江、福建、湖南、廣東、重慶等卷6分,而全國卷、遼寧、山東、江蘇、上海、安徽、湖北、四川等卷為8分。
07年、08年全國卷Ⅰ、全國卷Ⅱ、湖北、上海、山東、安徽、四川、江蘇、遼寧都是8分,寧夏11分,浙江、福建、重慶、廣東是6分。08年北京卷將此考點分值提高到10分。
③從題型考查角度來看,考查的題型也是多樣的,同樣顯示了自主命題的特色。從考查重點來看,都註意了寫作技法的鑒賞和思想感情的把握,有時側重於語言、形象、表達技巧中的壹點,有時兼而有之結合起來考查。
設題時往往內容與形式相結合,從點入手,以點帶面,在題目設置上逐步導引。從設題性質看,註重了開放和限制的結合。
註重了比較閱讀,主要表現在內容的比較和手法的比較兩方面。如07年浙江、湖北、江西、重慶、遼寧08年全國卷(2)、廣東卷和湖南卷也都采用了比較閱讀的形式。
值得註意的是試題切入的角度雖小,但重在考查考生對全詩整體理解的基礎上,抓住關鍵進行解讀、鑒賞。(2)權威。
2.關於人生的古詩詞1、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 —— 漢樂府古辭《長歌行》
2、業精於勤,荒於嬉。—— 韓 愈《進學解》
3、壹寸光陰壹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增廣賢文》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乾?象》
5、誌不強者智不達。 ——《墨子?修身》
6、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7、誌當存高遠。—— 諸葛亮《誡外生書》
8、丈夫誌四海,萬裏猶比鄰。 —— 曹 植《贈白馬王彪》
9、有誌者事竟成。 ——《後漢書?耿 列傳》
10、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 王之渙《登鸛雀樓》
11、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 杜 甫《望嶽》
12、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論語?子罕》
13、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告子下》
14、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
15、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 《呂氏春秋?誠廉》
16、精誠所加,金石為開。 ——《後漢書?光武十王列傳》
17、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1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 —— 蘇 軾《晁錯論》
19、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屈 原《離騷》
20、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蓋棺。—— 陸 遊《病起》
21、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 屈 原《蔔居》
22、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 曹 學《蜀中廣記?上川南道彭山縣》
23、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羅大經《鶴林玉露》
24、日日行,不怕千萬裏;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格言聯璧?處事》
25、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諸葛亮《出師表》
26、天下之事常成於困約,而敗於奢靡。 —— 陸 遊
27、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荀子?儒效》
28、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訓俗遺規》
29、堅誌而勇為,謂之剛。剛,生人之德也。——《練兵實紀?剛復害》
30、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 曹 植《白馬篇》
3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 顧炎武
32、丈夫不報國,終為愚賤人。—— 陳恭尹《射虎射石頭》
33、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 鮑 照《代出自薊北門行》
34、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林則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35、不為外撼,不以物移,而後可以任天下之大事。呂 坤《呻吟語?應務》
36、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漁夫》
37、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劉 備
38、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誌不可滿。 —— 魏 徵
39、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 —— 諸葛亮
3.表達思想情感的古詩壹、古代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情感●憂國傷時1.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壹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2.反映離亂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賣炭翁》4.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如:杜甫《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這是壹首感時撫事的詩。
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雲變幻,不免傷心感喟。進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極星座壹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人們的正統觀念。
最後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全詩即景抒情●建功報國1.建功立業的渴望。
如:曹操《龜雖壽》、陸遊《書憤》2.保家衛國的決心如:王昌齡《從軍行》3.報國無門的悲傷 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4.山河淪喪的痛苦如:陸遊《示兒》、文天祥《過零丁洋》5.年華消逝,壯誌難酬的悲嘆 如:蘇軾《水調歌頭?赤壁懷古》6.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如:杜甫《兵車行》7.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思鄉懷人1.羈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溫庭筠《商山早行》2.思親念友 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3.邊關思鄉如:範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4.閨中懷人 如:王昌齡《閨怨》、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李白《樂府》(長安壹片月,萬戶搗衣聲)●生活雜感1.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 如: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莊》2.昔勝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3.借古諷今的情懷 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4.青春易逝的傷感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5.仕途失意的苦悶 如: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6.告慰平生的喜悅如:杜甫《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長亭送別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別》2.情深意長的勉勵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3.坦陳心誌的告白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評析 這是壹首送別詩。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
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孤寂之情;後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郎胸懷和堅強性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二、評價作品思想內容在註意的問題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創作風格,有助於對其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棄疾曾經在抗金鬥爭的最前線出生入死,南歸之後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擠和打擊,所以其詞多為回憶過去如火如荼的戰鬥生活,或者表達報國無門的憤懣情緒,風格豪放悲慨。
2.壹個時代有壹個時代的特點,壹個時代有壹個時代的文學,適當了解某個時代的風貌,同樣有助準確把握這個時代的文學作品。比如,唐代國力強盛,投筆從戎的知識分子大多精神昂揚,情感豪邁,在他們的詩,尤其是邊塞詩,雖有塞外環境的惡劣,也有對故鄉、親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敵愾的憤慨,保家衛國的決心,因而格調高亢,情緒激蕩。
而宋代則大不相同,積貧積弱、國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沒有了大唐的氣象,在知識分子的筆下,豪邁之氣少了,悲涼之氣多了,雄偉氣魄少了,家國之愁多了。3.許多古代詩詞的前面都有壹個不長的“序”,有的交代了創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緣由,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經過,有的交代了創作的背景,有的又為整個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調,它對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也是至關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視。
4.大多數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單壹的,其中可能交織著許許多多非常復雜的情感,這壹點要特別註意,當然,讀者有時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礎之上發揮想象,進行二度創作。另外,壹個作家的整體創作趣向和風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個別作品的特例存在。
如李清照、辛棄疾等,都有其固有風格之外的創作。三、檢測練習下列詩詞中均有“愁”,請分析每壹首詩中“愁”的具體內容。
1.長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2.菩薩蠻(辛棄疾)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3.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4.武陵春(李清照)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5.南鄉子(王安石)自古帝王州,郁郁蔥蔥佳。
4.1。憂國傷時: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杜甫《春望》
2。建功報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3。思鄉懷人: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4。離愁別緒: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5。憶友懷舊: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6。藐視權貴: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陶淵明《歸園田居》
7。寄情山水: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
SORRY。由於我不記得345的作者和出自哪裏了,又沒時間了找了~所以如果需要的話,請妳自己找壹下吧~
5.表示情感的古詩詞1、納蘭性德
風絮飄殘已化萍,泥蓮剛倩藕絲縈;珍重別拈香壹瓣,記前生。
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悔多情;又到斷腸回首處,淚偷零。
又
壹霎燈前醉不醒,恨如春夢畏分明。淡月淡雲窗外雨,壹聲聲。
人道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不多情。又聽鷓鴣啼遍了,短長亭。
2、唐 元稹《離思五首》
自愛殘妝曉鏡中,環釵謾篸綠絲叢。
須臾日射燕脂頰,壹朵紅蘇旋欲融。
山泉散漫繞階流,萬樹桃花映小樓。
閑讀道書慵未起,水晶簾下看梳頭。
紅羅著壓逐時新,吉了花紗嫩麹塵。
第壹莫嫌材地弱,些些紕縵最宜人。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尋常百種花齊發,偏摘梨花與白人。
今日江頭兩三樹,可憐和葉度殘春。
3、李商隱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4、李商隱
鳳尾香羅薄幾重,碧文圓頂夜深縫。
扇裁月魄羞難掩,車走雷聲語未通。
曾是寂寥金燼暗,斷無消息石榴紅。
斑騅只系垂楊岸,何處西南待好風。
重幃深下莫愁堂,臥後清宵細細長。
神女生涯元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
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
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5、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壹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