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第壹屆人代會上,我有幸作為教育界代表做匯報發言,在別人看來無足輕重,於我卻意義非凡。參加各種履職活動,對我來說,不只是履行人大代表職責,更是踏著父親的足跡前行。
父親曾因在農業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當選為全國第七屆人大代表。
國民經濟困難的壹九六二年,父親按照上級安排“離教支農”。為普及識字教育與科技教育,父親在村裏創辦掃盲夜校與科技夜校。為改變村裏的貧窮落後面貌,他找到在省農科院工作的同學張新芳伯伯,引進小麥玉米等高產農作物,帶領群眾搞花生、西瓜等地膜覆蓋實驗,花生新品種7432畝產翻兩番,西瓜汴京1號皮薄瓜甜。帶領村民切實走上脫貧致富之路,鄉親們臉上綻開多年未見的笑顏。
上世紀七十年代,位於黃河之濱的家鄉到處是貧瘠的黃土地,土壤沙化嚴重,村裏沒有河渠,灌溉僅靠幾眼機井,糧食作物畝產不過壹二百斤,花生、紅薯、大豆等農作物品種老化,產量極低。貧窮如影隨形,吃飽穿暖成了鄉親們的奢望,那幾年的人口出生率幾乎為零。面對眼前的境況,時任隊長的父親整日憂心忡忡。
父親下得了田野,坐得住書齋。白天帶領社員們下地幹活,晚上坐在油燈下看書,吃飽穿暖尚且不易,微薄的積蓄卻買成《小麥高產技術》《食用菌栽培技術》等書籍,父親壹直在積蓄改變農村貧窮面貌的力量,醞釀讓農民過上富裕生活的神技妙策。家裏的對聯就是父親當時心情的寫照:“智慧搭起致富路,勇氣吹開幸福門。橫批:直奔小康”。
當十壹屆三中全會的東風吹遍神州大地、吹到豫北這個偏僻小村,農村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父親帶富鄉親的夢想之舟開始在時代大潮中揚帆啟航。“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父親從省農科院每引進壹種高產農作物,總要親力親為,科學實驗,然後再把適合沙質土壤種植的農作物和高產技術推薦給鄉親們。
記得地膜覆蓋種植花生時,父親把我家西地那二畝地當作實驗田,翻土,打畦,拌藥,播種,覆蓋地膜。地膜覆蓋下的花生地,壹畦壹畦在陽光下泛著白光,成為小村壹道亮麗的風景。父親記下播種的深度與株距,溫度與濕度。當花生苗出齊,父親便帶著我們輕輕把禾苗上方的地膜捅破,剛長出來的禾苗便大膽地探出頭,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用新奇的眼睛打量廣袤的田野,大口大口呼吸新鮮空氣,貪婪地接受陽光的洗禮。眼看著禾苗由嫩黃變為嫩綠,由嫩綠變為深綠,植株由小變大,父親的眼神就像看我們兄妹四人壹樣慈祥。
? 天空如蓋,大地四面舒展,隨著花生抽枝發葉,漸漸旺壯,父親置身綠色的海洋,像壹個閱兵的將軍,向壹株株壹行行壹畦畦花生苗行註目禮,花生們絲毫不敢怠慢,精神抖擻,隊列整齊,唯恐辜負了父親。
從播種期到出苗期,從灌溉期到施肥期,從開花期到結果期,隨著花生苗的長勢,父親每天都要記錄。壹盞酒精燈、壹根溫度計、壹臺小天平、壹把取土鍬,就是父親的實驗工具。父親手工繪制各種表格、詳細記錄實驗日誌、認真撰寫實驗報告。每壹株、每壹壟、每壹畦,都凝聚著父親的心血,灌註著父親的希冀。
花生長得濃茂喧囂,綠意盎然,帶富鄉親的夢想壹天壹天向父親靠近。父親早出晚歸,把大量時間交給實驗田,每天清晨,鮮艷的朝陽從村頭的小樹林拱起,父親拿著溫度計與記錄本,已經在田間工作幾個小時。
即使下雨天,父親也舍不得離開實驗田,穿著膠鞋,披著蓑衣,即使雨水模糊了眼鏡片,他照樣檢閱“部隊”,依然像個將軍。他陪伴每壹株花生充分吸吮雨水,他聽得見花生根系吸吮的滋滋聲響,他看得見花生苗在茁壯成長,等到所有花生都吸吮過癮,世界歸於平靜,父親嗅到花生與泥土散發出來的清香。父親回到家夜幕已經降臨,母親忙著盛飯端菜,我們趕緊端洗臉水。我們分明看到他眉目之間閃耀的光芒,感受到他貫通終生的耐心與希望。
父親熱愛他的實驗田,熱愛養育他的土地,熱愛莊稼、蔬菜,甚至熱愛土地上的壹切生命,包括樹木、雜草、莊稼地裏吃害蟲的青蛙、瓢蟲。父親做夢都希望養育他的貧瘠土地開出富裕之花。
收獲的日子到了,上中學的哥哥、姐姐,上小學的我與妹妹正好放秋假,父親領著我們把實驗田與普通地塊結實最多的花生秧挑揀出來,分成兩堆,分別查壹查花生結果的數量,稱壹稱每個花生角的重量。
記得當年秋天在即將收獲的花生地,農業局的孫局長、天寶哥來了,丁欒鄉農業技術推廣站的紀純叔叔、梅菊阿姨來了,省裏幾個報社記者也來了,政府組織全縣各鄉鎮代表來參觀,父親從地裏隨手拔下壹棵花生,給遠道而來的人們介紹新品種海花2號的高產技術,當時農民日報的記者用鏡頭記錄下這壹瞬間:遼闊高遠的天空下,父親站在實驗田,拿著壹棵結滿碩大花生角的花生,深情地觀察,年富力強的父親卻整整瘦了壹圈兒。從此,人們知道了我的家鄉——遠離縣城二十多公裏的丁欒鄉史莊村。
實驗成功了,父親把實驗報告交給農業局,把種植技術毫不保留教給鄉親們,家家戶戶都用地膜覆蓋種植西瓜與花生。父親走出試驗田,下西地,跑東地,去南地,到北地,壹家壹戶指導,查看秧苗,解答疑問。秋天,面對壯大的“花生部隊”,父親“沙場秋點兵”,勾畫著大豐收的前景。夏天,看著鄉親們把壹個個滾圓的西瓜裝進編織袋,搬上架子車或小四輪,走出鄉村,走進縣城,運往更遙遠的地方,父親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父親懂農業,愛農民,埋頭拉車,不忘擡頭看路,了解國家政策,立足農村現狀,思考現實問題,尋找解決對策,1987年父親當選為全國第七屆人大代表。當政府派車來接父親時,父親剛從地裏回來,脫下沾滿泥土與汗水的衣服,換上平時很少穿的灰色中山服,戴著壹副深度近視鏡,渾身立刻散發出知識分子的儒雅之氣,拿慣鐵鍬的手提上外出開會才帶的公文包,竟毫無違和感。在父老鄉親的祝福與期盼中,父親遠赴北京參會。任全國人大代表期間,父親曾代表家鄉長垣提出有益於加速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幾十條建議,均被采納。其中在七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提出的第508號“關於成立河南省長垣縣中等烹飪技術學校”的建議,得到河南省人民政府的答復和落實。
父親每年都要訂閱幾種報刊,身居陋室,心懷天下,淡泊名利,胸襟豁達。1984年到1992年,父親當選為長垣縣第七、八、九屆人大代表,1987年到1996年,被推選為長垣縣第三、四、五屆政協委員。猶記得父親當年為履行好自己的職責,讀書看報經常通宵達旦,搞農作物高產實驗往往廢寢忘食,與來訪農民群眾促膝長談樂此不疲,推廣農業生產技術幾十年如壹日。父親倡導家家讀書,人人明禮;提倡綠色環保生活,宣傳國家惠民政策;推廣生態農業,維護農村環境。父親有個未竟的願望:在家裏辦個圖書館和書法室,方便村民閑時閱讀、練字,開闊視野,豐盈靈魂。他說當壹個人大代表,既要有高度,有遠見,又要辦實事,接地氣,這樣才能深得民心,不辱使命。言猶在耳,歷歷在目,念念不忘。
2017年,我當選為市人大代表,深知肩上責任之重。循著父親的足跡,繼承父親的遺誌,我在代表履職路上前行。去年8月15日,隨市人大常委會調研組視察鄉村振興工作,參觀了蒲西雲寨村、滿村毛莊村、丁欒上官村、趙堤大浪口村,近距離感受家鄉之美,目睹農村今非昔比之變化,活動結束後寫下《美麗鄉村我見證》的體會文章。結合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鄉村振興戰略,我開始思考如何振興鄉村教育,提升農村教師的專業素養,思考自己的工作與人大代表履職的結合點。先後到方裏、丁欒、武邱、魏莊、惱裏等學校調研,到樊相胡莊小學、滿村宜邱小學、張三寨中心小學、常村小郭小學、趙堤中心小學等學校送教下鄉,了解農村中小學的教育現狀、壹線教師的工作狀態與發展需求,推動解決制約城鄉均衡教育的突出問題,以實際行動踐行壹名教育界代表的責任和擔當。
匯報結束,雷鳴般的掌聲響起,為我,更為父親。想起2018年春天,我去浙江舟山學習,父親問我學習多長時間,我告訴他壹個星期,哪知學習尚未結束,父親卻被送進太平間。念父親積極奮鬥壹生卻猝然離世,兩年來悲傷片刻也沒離開過我的心,世界上壹切榮譽、名利、地位、幸福、尊榮等,與父親健在時相比都黯然失色。慈父恩似海,報答卻無門,唯有踏著父親的足跡前行,傳承父親的精神。
2020年5月29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