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蹚過紅塵,到達的不是遠方,而是心最初出發的地方。飽經風霜,歷盡人事,都是生活中的溫柔灌溉。”——《願妳離開半輩子,少年歸來》。
文學是靈魂最好的慰藉。有時候不需要讀長篇大論。往往只要觸碰到內心,就會流下隱藏已久的淚水。比如這句“願妳走出半輩子,回到少年”。
這句話出自2016,18年8月5日出版的散文集,作者是孫艷。這句話原本只是書名,現在卻成了家喻戶曉的網絡金句。
那麽這句話為什麽會突然流行起來呢?可能是今天很多人心中的痛:有多少人從壹開始就朝著自己的目標跑,可是到了終點,卻發現忘記了自己的初心。
我有壹個朋友,他的父親是壹名醫生,從事醫療行業已經二十多年了。從實習生到主治醫生。他做過無數次訓練,看過太多《妳會去哪裏》,但他的心從未麻木。
朋友每次看到父親回來,臉上都是絡腮胡子,眼睛布滿血絲。有時他壹回來就把自己鎖在房間裏。朋友說他爸爸躲在房間裏哭。
少年是壹個人壹生中最美好的年紀,因為他很容易被身邊的事感動。他不壹定理性,但絕不是麻木。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人可能會變得理智,但是內心卻逐漸開始麻木。妳會發現妳收獲了很多,但妳並不快樂。
為什麽不斷長大回來的我們還是少年?因為少年的心是火熱的,就像冉冉初升的太陽是充滿希望的,所以“願妳走出半輩子,回來做少年”是美好的願望。
其實這句話還有另壹個出處,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定風波南海贈王定國服人養母》:我常羨人間玉郎,天當乞之,指點酥母。
盡最大努力唱歌,張開牙齒,風吹,雪飛,海變涼。
萬歷少面帶微笑地回來了,和壹起微笑的還有項。
我在想嶺南應該不好吧,我說,這個安心的地方就是我的家鄉。
我們知道蘇軾是壹個命運非常曲折的人,大部分是因為蘇軾在官場上的不順利。元豐二年(1079)烏臺詩案,欽差大臣陳正在上表彈劾蘇軾,嘲諷朝政,蘇軾差點丟了性命,連好友王恭也受牽連,被貶嶺南。
1083年,闊別多年的朋友又見面了,蘇軾問王恭在嶺南過得怎麽樣,瘦了多少。其實蘇軾並不比王恭過得好。王恭說“這和平的地方,就是我的故鄉”,蘇軾聽後很有感觸地寫下了這首詞。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願妳走出半輩子,再來少年”這句話的出處,是定風波南海到王定國服侍人和養母的“萬裏歸來少面”和“這安心是我的故鄉”。這首詩表達了作者蘇軾樂觀向上的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讓蘇軾在曲折的人生道路上依然走出了少年時代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