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的三大活動是早讀、午讀、晚省。如何讓這三項活動發揮應有的作用?應該是我們思考的問題。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的晨讀會上做了這樣的表述。晨讀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豐富孩子現在的生活,形象地稱之為“與黎明共舞”。是壹門古典詩歌、童謠與兒童詩歌、現代詩歌相結合的復合型課程。晨讀采用傳統的經典誦讀,強調內容的經典性和朗讀的體驗性。同時,他強調所選的詩歌要能被孩子現在的經驗所接受。在新教育的晨間朗誦中,我希望孩子們每天黎明都隨著經典詩詞起舞,讓生命在每壹天的開始都得到舒展,讓師生以快樂充實的狀態開始壹天的學習,讓師生的生活在長期的堅持過程中不斷豐富。新教育的晨讀內容豐富,呈現形式也可以多樣化。
學校把1班定為每周四早讀。在這堂課上,孩子們可以放開聲音,大聲朗讀經典詩詞。這種固定時間的課程形式更加集中,也更容易讓師生掌握。其中有壹個問題值得思考,就是讀書的形式。第壹種方式,如果孩子背詩,大概就是幾首(和篇幅長短有關。短的三四個,長的壹兩個)。壹學期後的背誦次數非常有限(壹學期16周,即16節課,背誦次數約30~50次)。到了學期末,早上都背不完課本規定的內容。
還有壹種方法是讓孩子壹首壹首的讀,壹節課大概讀10~20首,壹個學期就可以把早讀教材從頭到尾讀完。但問題是孩子看了之後印象不是很深。如果壹節課重復閱讀,後半節課效率不會很高。
仔細想來,這兩種方式都沒有違背新教育的初衷。新教育的晨讀形式可以多樣化,各科老師都可以成為晨讀課的主持人和開創者。同時,我有壹個想法:老師和學生可以壹起朗讀,在晨讀課結束時,可以加入壹些黃昏的元素(黃昏不壹定是傍晚,但可以表達對某個事件的看法,反思自己),談談晨讀的收獲。在經典詩詞的熏陶下,反思自己,讓自己的生命得到延續和升華。充分發揮晨讀的更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