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的詩學傳統
《古詩十九首》最早見於童的《文選》。是代表漢代文人五言詩最高成就的壹組詩。對魏晉以來文人的五言詩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劉勰譽為“五言之冠”。此後,歷代詩論家都在不斷探索《古詩十九首》的不朽藝術魅力,或對其畫龍點睛。或者專門寫壹本書做研究。他們的評論給《古詩十九首》帶上了美麗的光環,使之成為繼《詩經》、《楚辭》之後又壹首備受推崇的詩歌。繼近代《古詩十九首》研究之後,20世紀的《古詩十九首》研究在古詩詞文本解讀、研究材料整理、研究內容深化、研究方法更新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根據不同時期的研究特點,本文分為三個階段:第壹,如果說1900~1949的《古詩十九首》傳統研究側重於對事物的解讀、對出處的羅列和對詞語的發掘;或以“比較”和“寄托”的方式揭示詩歌的內在含義;接著,在本世紀上半葉,許多學者從《古詩十九首》的註釋、解釋、考證等傳統研究方法入手,註重對“意象層面”和“意象層次”兩方面的探索,在資料收集、整理、分析和考證方面進行了許多創新。何令揚的《古詩十九首研究》壹書,對該書的作者、作品產生的時間、藝術特色以及各流派的稿作了系統的研究。[1]這壹時期在期刊上發表的20多篇論文,不僅對《古詩十九首》的文本進行了解釋、註釋、說明和質疑,而且對作者、時間、情感以及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也進行了初步的探討。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徐中書的《古詩十九首考辨》。考慮到《古詩十九首》產生於東漢以後,他考證嚴謹,判斷謹慎。[2]關於《明月當空,夜夜笙歌》詩中“玉衡指孟冬”這句話,因為李善引用了《淮南子》、《漢書》中“明是漢孟冬,非夏孟冬”、“漢孟冬,今七月”,金克穆試圖解釋“玉衡指孟冬”這句古詩。他的說法符合天文理論和實踐,似乎沒有當時的前輩和先賢那麽牽強附會,從而動搖了《皓月當空》這首詩寫於西漢初年,歷法未改之初的推斷。[3]隋樹森的《古詩十九首》可以說是前人研究的傑作。該書在第壹次考證中,分析了《古詩十九首》產生的時間和作者的問題,並列舉了“梅成、傅毅之說”、“曹植、王參之說”、“張衡、蔡邕之說”,認為這些都是傳說、臆測之言,沒有實證依據,可信度不夠。從六朝到清代,顧與徐中書等摯友關於“東漢之說”與“西漢之說”的爭論都不能完全成立。他壹壹反駁後,認為“兩漢之說”最可信。之前說《古詩十九首》不壹定是壹個人寫的,是壹次寫的”是對的。這種說法似乎沒有什麽大的爭議;卷二《註釋》在六部部長筆記之後,列舉了選自《文選學》專著和《古詩選》的材料,如《古詩源》、《古詩鏡》等,層次清晰,便於研究者閱讀;第三卷匯集了清代及現代學者劉呂、張庚、吳起等對《古詩十九首》的著作和論文中的解釋、評論和評點。《詩品》第四卷是自劉勰以來詩論家對《古詩十九首》的優秀評論匯編。這本書信息量大,學術性強,是研究《古詩十九首》不可多得的重要參考書。[4]朱自清對《古詩十九首》的解讀獨樹壹幟。他以新的學術視野和審美趣味分析《古詩十九首》,在“註釋”部分繼承了李善“解經”、“說事”的傳統,在“解釋”部分揭示了《古詩十九首》的內在意圖,並對詩中的“經”進行了解釋和闡發。[5]可以說,在20世紀上半葉,學者們以其認真的態度和深厚紮實的學術功底,繼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或進行了評述和評論。或者分析數據,並從中得出結論;他們大都打破了舊學的“比興論”和“陳俊論”的模式,以不同的研究方法實現了從舊學向新學的過渡。他們的研究成果為古詩初學者指明了方向,為《古詩十九首》的進壹步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