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植根於肥沃的土壤,
高樓立於基石之上。
人,
是我們最堅強的後盾。
從人民那裏,
植根於人民,
為人民服務,
是我們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
真誠地
把人民當作朋友。
送溫暖,
關註民生,
想群眾所想,
憂群眾之憂。
腳踏實地,
為老百姓辦實事。
在新時代,
新任務,
解決群眾的困難,
幫助受苦的群眾。
壹切都是為了大眾,
壹切依靠群眾,
來自群眾,
到群眾中去。
黨的生命線,
會充滿活力。
2.急求群眾路線小故事,歌曲,名言,1,務實為民,功德如山。
2.“清正廉潔”的口號很多,老百姓看重的是他們的所作所為。他們言行壹致,人民滿意,人民溫暖。
3,除了自私為民,甘願做人民公仆。
4.法包拯無私無畏,為民伸冤;石兩袖清風,壹心報國;緬甸諸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5.放縱自己,就會失去人心。
6、腐敗是壹塊冰,冷透人心。
7.民眾不敢緩,清官不敢欺。
8.恪守為人民服務的責任,代表人民行事。
9.我不怕我的話,就怕我的誠實;人民拒絕接受我們的能力,為我們的公眾服務。
10,誠信為民所愛,豐碑自立;貪婪是人民拋棄的,墳墓是自己挖的。
11,誠信,人民手表;貪婪的人是人民的小偷。
12,輿論呼喚誠信,人民痛恨貪婪。
13,勤政愛民,家家幸福;崇賢尚德,處處向真。
14,勤政為民黨滿意,嚴於律己妻子放心。
3.歷史上有幾次群眾路線是1。800李沂蒙鐘靈郁秀。戰爭年代,沂蒙人民“百萬人擁軍前,65438+百萬英雄熱血灑沙場”載入史冊。沂蒙山區,戰場上灑下了十萬英雄的鮮血,村裏有紅嫂,村裏有烈士。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陳毅曾感嘆:“我躺在棺材裏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支持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長江!”。“最後壹把米當口糧,最後壹塊布當軍裝,最後壹個兒子上戰場”——這就是沂蒙人的大愛!
在革命戰爭年代,始終采取發動群眾、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教育群眾等工作方法,成功地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更重要的是,為了群眾,讓絕大多數翻身做主人,得到土地和糧食。
2.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他領導的辛亥革命之所以沒有取得最後勝利,壹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喚起百萬農民”。
魯迅小說《藥》中的革命者於霞真誠地為革命獻出了生命。然而他的血卻成了愚者用來治療癆病的藥物引子,卻未能有療效。
3.在封建社會,有識之士和軍事家還是懂得翻船的道理,懂得民意不可忽視,民心不可違,愛民如子,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取得了安定繁榮和勝利。
吳起治軍的壹個突出特點就是愛兵如子,從而深得民心。有壹年,吳起率領魏軍攻打中山國。軍隊裏有個年輕的士兵,長了毒瘡,疼得打滾。吳起壹看,就著急了。他聽人說,毒瘡裏的膿血不排出,病就治不好了。當時的醫療水平比較落後,在出征的路上,各方面的條件都很差。如果要排膿,只能用嘴吸。為了減輕戰士們的痛苦,吳起不顧又臟又臭的瘡,親自用嘴吸瘡。膿血耗盡,戰士得救。士兵們感動得流淚了。吳起為兵吸毒,是軍營裏的壹段佳話。由於吳起愛兵如子,治軍有方,先後率軍與諸侯作戰76次,勝6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