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中心和靈魂,是字形、語音、語義、語法、修辭、邏輯教學的載體,是寫作教學的“源頭”和“活水”。可以說,沒有閱讀就沒有語文,沒有閱讀教學就沒有語文教學。掌握漢字的音、形、義是學習漢語的基本功之壹,可以通過閱讀獲得。當妳遇到不認識的單詞時,妳可以通過查字典來找出單詞的發音,當妳遇到不熟悉的單詞時,妳可以通過查字典來找出它們的意思。
詞匯貧乏,語言幹澀,用詞不順耳,是很多中學生語文寫作中的通病。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在閱讀和寫作的過程中努力積累,從而掌握更多的單詞。通過閱讀擴大詞匯量,在死記硬背的基礎上根據上下文正確理解和運用。通過閱讀,我們可以分辨句子,看句子是否符合語法和邏輯,看語言是否恰當。
第二,培養鑒賞能力
通過閱讀,幫助學生理解意境,學會欣賞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的欣賞壹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對文章內容的整體感知;(2)品味文章語言;(3)理解詞在特定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4)領悟最深刻的句子或段落,欣賞文章中優美精辟的句子,欣賞語言的生動形象;(5)明確作品的結構;(6)了解作品的意境和作者在作品中要表達的情感。
文學作品的基本特征是優美生動的語言。要把握和理解作品中關鍵詞語和表達的深層含義和各種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以及作品中敘事、描寫、抒情、議論的運用。要理解意境,就要把握作品中的場景和它所呈現的氛圍,才能感受到此時身處這個場景中的人的感受。看是在場景中煽情,還是靠場景抒情,與場景融為壹體,還是直接或委婉的表達。
第三,陶冶情操
在閱讀中,有很多充滿情感和想象的作品。比較異同,引發與詩歌的聯想,就會喚起學生的審美情感體驗,體會閱讀作品中的情感,提高閱讀能力。比如杜甫《望嶽》中所表達的感情,雄渾豪邁;蘇軾的“不歸之河,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慷慨;“我可以弓如滿月,望西北,射天狼星”奔放。有了詩詞的點綴,鼓勵學生壹步步深入作品的殿堂,去欣賞美,去欣賞美。
讀書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良好品格。強化民族感情,發展學生個性是我們的努力。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第壹個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道德品質和價值觀。也就是說,在閱讀教學課堂上,要加強學生的個人情感熏陶,強化民族感情,尊重多元文化所反映的各民族情感內涵,為學生營造健康、豐富、積極、向上的情感世界,從而發展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第四,提高寫作能力
多讀多寫是增強語文應用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必由之路,是通過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獲得的寶貴經驗。新課標明確要求學生多讀多寫,並規定了各個年齡段的閱讀量和寫作量,可見閱讀對寫作的重要性。
多讀和多寫不是兩個獨立的概念,而是相輔相成的。那麽,泛讀和泛讀寫作有什麽聯系呢?其實這是所有學生都明白的道理,“讀萬卷書,下筆如神”的精辟論斷就是最好的解釋。只有讀書,多讀書,以讀促寫,從閱讀中吸取寫作的養分,才能提高寫作水平。提倡多讀多寫,以讀促寫。毫無疑問,在“寫”之前必須有“讀”。從這個意義上說,多讀書,才能寫得好。可能有的同學會說:“我看了很多書,寫了很多作文,但是作文水平為什麽沒有明顯提高?”問題的關鍵在於:壹、讀書抓不住重點,沒有選擇,良莠不齊,讀什麽漫無目的地抓;第二,讀書比較隨意,走馬觀花。有些學生讀了很多書,有時他們不止壹次地讀壹本書。關鍵是他們沒有認真讀,讀的時候沒有思考和體驗。畢竟還是沒看過,也看不懂,很難理解作文的要領。多讀,帶著思考去讀,在此基礎上多寫多練,壹定會收獲豐厚的收益,壹定會寫出好作文。
第五,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語文教材選的文學作品都是內容豐富、語言優美的經典,不僅有小說、散文,還有唐宋詩詞。在語文教學中,鼓勵學生多讀這些文章,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提高語感,提高口語表達能力。不同體裁的文章需要不同的情感,不同的閱讀方法。比如,散文很美,充滿了深刻的含義,這就需要學生慢慢去理解,認真去讀。小說由多肉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節組成,在閱讀時需要隨著故事的情感變化而改變讀者的情緒;悲傷悲涼的詩需要我們把聲音放低,情緒奔放的詩需要高昂的激情。
目前,在中學生中,許多學生存在口頭表達能力不足的問題。通過閱讀不同體裁、不同情緒的文章,可以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樹立信心,更勇敢地表達和傾訴內心的感受。閱讀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合理的指導,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使他們能夠在不同的場合流暢地組織語言,然後流暢、清晰地表達出來。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訓練口語表達能力。比如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分角色大聲朗讀。通過這樣的交流與合作,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可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需要註意的是,閱讀分為朗讀和默讀,正常情況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結合起來。默讀主要用於提取信息或快速閱讀,但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建議大聲朗讀,這樣更有效。通過朗讀,讓學生看在眼裏,背在嘴裏,聞在耳朵裏,從而達到各種感官功能的有機協調,對課文的理解,特別是對語言表達能力,會非常有利,達到事半功倍的顯著效果。
第六,增強理解作品的能力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老師每教壹篇新文章,都會要求學生把文章讀壹遍或多遍,然後再講解作品。根本原因在於幫助學生加強對作品的理解,培養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之壹。本文將圍繞這壹點展開,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壹)幫助學生欣賞作品中蘊含的情感。通過閱讀,學生可以更快地進入文章所描述的場景,並逐漸理解作品的主題,在此基礎上,更容易理解和把握作品中所蘊含的作者的情感。比如史鐵生的《我和地壇》,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作者對母親的懷念,對過去行為的悔恨。閱讀大詩人“李白”和“荊門渡口送別朋友”使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這種友誼可以通過閱讀來欣賞。當然,有些文章中的情緒過於復雜多變,需要學生更深入、更用心地去理解。比如郁達夫先生的《古都之秋》,其實在秋景的平靜描寫下,隱含著作者悲涼漂泊的心,又比如莫泊桑的《項鏈》,既諷刺了主人公的悲慘境遇,又寄托了深深的同情,需要學生細細品讀才能品味。漢語是壹種充滿情感的語言。可以說,每壹個字都包含著作者的情感,需要學生從不斷的閱讀中去理解字裏行間的深層含義。
(二)幫助學生理解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學生在閱讀壹篇文章時,並不是簡單地壹篇壹篇地略讀,而是不斷地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聯想,從而潛移默化地從整體上認識作品的內容和人物。比如巴爾紮克筆下的守財奴老葛朗臺,就是壹個非常鮮活的人物。學生在閱讀後對人物有了大致了解後,還要多次品味,才能更全面地理解。文章中最精彩的描寫是他搶化妝箱的那壹幕。他大叫:“哦,是真金,真金!”“學生讀到這壹段,腦海中會自動出現壹個守財奴,用貪婪的眼神盯著梳妝盒的醜陋狀態,不顧自己年邁的身體,沖到梳妝盒前,據為己有。當然,在朗讀時,學生的聲音可以表現出明顯的起伏,從而更形象地表現出壹個守財奴的形象。教師要提醒學生把所讀的和所想的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物。
(3)幫助學生掌握文章的主旨。在閱讀方法上,建議教師將個體閱讀、小組閱讀和角色閱讀相結合,將默讀與閱讀相結合,通過多種閱讀方法和反復閱讀,幫助學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魯迅的《孔乙己》是現當代文學中的經典。同學們第壹次看文章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孔乙己是個很有趣的人,但是看了很多遍,讀了不同的角色,就能體會到別人了。
人們對孔乙己和孔乙己個人的不修邊幅的鄙視和嘲諷,進而可以理解為魯迅先生通過孔乙己這個悲劇人物,對封建社會的人情世故進行了揭露和鞭撻,諷刺了科舉制度的腐朽及其給士人帶來的毒害。中國有成千上萬的孔乙己,千千。我們不應該嘲笑他們。我們應該嘲笑和抨擊的是有害的封建制度和文化,進壹步聲討它給人民帶來的精神和肉體上的傷害。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孔乙己表示同情,然後通過刻苦學習和改革創新,找到壹條完全不同於封建社會的新路。這樣,學生不僅更深刻地把握了作者的寫作意圖,也樹立了愛國情懷,真正發揮了教師的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