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另壹邊,王家新的信息
王家新。他曾用筆名北新和龐家,是壹名文學教授。他的《山那邊》被收入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壹單元第壹課(2010版)1957出生於湖北丹江口。1972進入湖北丹江口市小川中學。1974高中畢業後,下鄉到小川農化廠工作。65438-0978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大學期間開始發表詩歌。1982畢業後分配到湖北省雲陽師範學院任教。1983參加詩歌雜誌組織的青年詩歌會。1984年寫了《國畫》、《長江詩》等壹組詩,引起廣泛關註。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從事編輯工作,出版詩集《送別與紀念》。從1986開始,詩風發生了變化,變得更加凝重,告別了青春寫作。這壹時期的代表作有《觸摸》、《風景》、《印象》等。,詩論人與世界的相遇。1992年赴英國做訪問學者,1994年回國,調入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任副教授。2006年被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聘為教授,開設中西現代詩歌比較研究課和創作課。著有詩集《紀念》(長江文藝出版社,1985)、《遊崖》(湖南文藝出版社,1997)、《王家新詩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樓梯》(英譯,倫敦威爾斯維普出版社,65438)。1989)、《夜鶯在它自己的時代》(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沒有英雄的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文學隨筆對保密的熱情》(北嶽文藝出版社,1997)、《坐低》此外,他還主編了《中國當代實驗詩選》(馮春文藝出版社,1987)、《當代歐美詩選》(馮春文藝出版社,198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中國的詩:九十年代備忘錄》(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中國當代詩歌經典》(馮春文藝出版社,2003),《保羅·策蘭的詩》(與胡睿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曾參與國家教育科學研究所顏麗琴教授主持的項目《中國視野》,並擔任高壹主編。多次獲得國內多種詩歌獎項,多次獲得教育學院科研論文及作品壹等獎。他是中國作家協會“中國詩歌學會”理事。詩歌作品和詩歌文章被選入多種重要的國內詩歌和理論批評文集,被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選入多種中國當代文學史教材。《山那邊》這首詩被人教社選入初壹語文教材和湖北教育版語文教材。寫這首詩的時候,他是壹個剛從偏遠山區進入大學校園的大學生,和父母工作生活在五六個地方,所以寫下這首詩,是因為他的童年充滿了幻想。詩歌《帕斯捷爾納克》被人教社選為高中二語讀本。從1990年寫帕斯捷爾納克,到後來歐洲之行期間寫《海邊的孤獨屋》、《卡夫卡》、《覺醒》,他在中國詩壇的影響逐漸增大。這些流亡或準流亡詩人的命運是他寫作的主要來源。他試圖通過與眾多亡靈的對話,寫出壹部難得的詩歌寫作史。他的作品中經常出現令人警醒的獨白,有著令人痛苦的意味。1996之後,以倫敦散文和挽歌為代表,開始了新的詩歌探索。他出版的詩歌包括《棕櫚的聲音》和《遊泳的懸崖》。王家新似乎就是這樣壹位真誠的詩人。換句話說,他的個人氣質幾乎與他的詩歌所呈現的審美風格壹致:簡單、堅定、看似深邃。我指的是冬天的樵夫,卡夫卡或瓦倫蒂諾的敘事。至於那些嵌在大量洋人詩詞裏,美其名曰互文性寫作的東西(看起來就像壹面中國劣質水泥墻,上面覆蓋著五顏六色的外國玻璃碎片,閃閃發光,耀眼奪目),我覺得這與壹個詩人的真誠之作無關;換句話說,他們創造了另壹種風格的王家新。在真誠的王家新,我們充分體會到裏爾克名言的真諦:堅持意味著壹切。朦朧詩成名於後期。第三代詩歌之後,再到今天的個性化寫作,形勢變化,潮起潮落。與王家新同時期湧現的詩人,有很多飄洋過海,有很多轉向大海,也有很多在西川、海子等迅速崛起的後來者的氣勢和才華的壓力下靠邊站。而王家新卻壹直不為所動,而且經久不衰,逐漸成為當今詩壇的領軍人物,與陳冬冬等落後文人同臺出現。這壹切都表明王家新有壹定的持久性和獨立性。這種性格不僅促成了他在現實中的成功,也促成了他壹些優秀作品的形成。毫無疑問,王家新不是壹個玩弄復雜技巧並樂此不疲的詩意雜耍者。長期以來,他致力於“深度意象”的創作和挖掘。思考的專註和深度使他能夠比別人更好地完成這部作品。或者另壹方面,正是思維的深刻性和單壹性特征促使他自覺或不自覺地選擇從這個角度來構建自己的詩歌王國。在《鐵》、《烏鴉》、《樓梯》等壹系列作品中,我們大致可以觸摸到王的詩性特征:語言像釘子壹樣從多個角度切入單壹意象的外殼,試圖觸及其核心,同時窮盡這壹意象的多重內涵;獨白的頻繁使用使這種意圖更加尖銳(對圖像而言)和清晰(對讀者而言);此外,壹種難以形容的憂郁貫穿於字裏行間——這是王家新的個人氣質在他的詩歌中最直接的表達,增強了他的作品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力量。這些特點在帕斯捷爾納克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為他贏得了廣泛的聲譽。在他的詩歌中,帕不再是那個堅持在俄國寫作的大師,而是手中的壹個意象核桃。王家新在其中註入了他主要的生命感受,傾訴了他隱藏的痛苦和體驗。在這個意義上,帕斯捷爾納克就是王家新。因此,這首詩的成功是順理成章的——沒有比塑造“自我”形象更深刻、更真實的解釋了,尤其是對於擅長此道的王家新來說。卡夫卡的輝煌也與此有關。王家新和卡夫卡氣質相似:壹種灰色的堅定和命中註定的憂郁。這使他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接近奧地利天才的內心,並部分表達他的內心。卡夫卡稱自己為洞穴動物,而處於真誠狀態的王家新就像壹只洞穴動物,總是朝著壹個方向挖掘。堅持不懈終於使他有所成就,這也使他有別於歐陽,他就像壹個華到處炫耀他的技能。王者在技術成熟度上就不用說了,不如歐洲。但這恰恰成全了王家新,使他根本不在文字的表面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事物的內部。所以他的壹些優秀作品,外表清晰,內涵深刻,具有觸及靈魂的力量。要知道,在我們這個時代,直指人心的詩是很少見的,比如瀕臨滅絕的野天鵝。因此,真誠的王家新是珍貴的。不幸的是,這不是王家新的全部,或者如我所說,還有另壹種風格和性格的王家新。人物是風格,詩歌就像壹個人。這種古老的命題在王家新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這與他缺乏像西川那樣“改造”的技巧和意願有關)。雖然我喜歡王的壹些作品,並受到啟發,但我不得不指出,他仍然表現出壹些虛偽。我是在看《泳崖》的時候意識到這壹點的。在《帕斯捷爾納克》中,王有壹段感人至深的自白:沒有北方牲畜的眼淚/風中燃燒的楓葉/人們肚子裏的黑暗和饑餓,我怎麽談自己?但是通讀完全集,不得不說有壹種被騙的感覺,壹種動情欲哭的感覺,才發現對方是在演戲——王說的是自己沒有壹切。王把自己的惆悵和失意當作世間唯壹的、最高的痛苦,在許多詩中反復傾訴,生怕別人不知道。這讓我想起了壹個心胸狹隘,眼光狹隘,自戀的小男人,為壹些小小的失望而嘆息,滿心的痛苦。看了他的散文集《保密的激情》,我也有同感。在《饑餓的藝術家》中,他也反映了幾位外國藝術家的貧困處境和他們獨立的性格。然而,使人感到真正使王痛苦和憤怒的是他作為詩人的工作經歷。但在更多的文章中,他故作謙虛,流露出自己在國外讀書的驕人成績,以及外行人認為有些聽眾認為他的作品比米沃什的好的觀點。至於“北方牲畜的眼淚”和“人民肚子裏的黑暗”,連個影子也沒有——當然,詩人王家新也是13億人民中的壹員,表達自己大概就是在替人民說話吧。對此我真的無話可說。只有這樣,歷史上那些宮體詩人才比王家新更有資格用壯語喊出“我怎能拋下這壹切來談我自己”,因為他們畢竟也描寫了壹群人的哭泣。後來有幸讀到王的長詩《答》,題目與北島的誕生如出壹轍。沒想到,我意識到和我離婚的妻子的壹些氣話在裏面。這首詩超重了,然而與北島鏗鏘的28行相比,它的境界氣度、眼界、情懷站得高低。當然,技術也可能翻新。但是,裸技術如果沒有氛圍的驅動,只會帶來不明朗的後果,更何況技術不是王者的強項。詩人王,有著豐富的經驗,他大概很清楚,如果他真的關心和表達“楓葉在風中燃燒”和“人們胃中的黑暗”將會發生什麽,所以他只是在嘴上做做樣子,並沒有實際執行。這不僅使他在北島面前顯得矮小,而且還比不上他所鄙視的沙溢。幸運的是,王家新早就有了壹個理論上的煙霧彈來掩護他的輕松撤退。早在《答四十四問》中,他就提出了壹句話:只有從文學中才能產生文學,從詩歌中才能產生詩歌。這句話常常被人忽略,但實際上卻是壹些所謂批評家吹捧的他的“互文性寫作”的理論基礎。我就想問壹句:原始文獻從哪裏來的?原詩從何而來?生活只能是無處不在的生活。王家新最好的作品不是得益於他生活中的痛苦嗎?壹旦他不僅有意識地回避了人和大地,也失去了自己的痛苦,他就只能縮到大師們的語錄裏,編織壹個看似華美卻貧乏空洞的“文本”。我覺得在詩中引用外國人的名字和地名並沒有錯——現在是全球化時代,某種程度上“世界文學”已經逐漸成為可能,各民族文學中的傳統意象都可以通用——但當壹首詩最精彩的部分是外國大叔的名句,全詩的傳遞、發展和意境都以此為基礎時,我實在看不出對文學的發展有什麽積極意義。基於這種文體的提倡者和實踐者(不僅僅是王)口若懸河、道貌岸然的態度,我只能把這種寫作稱為:虛偽的寫作。在《帕斯捷爾納克》這首詩中,王家新這樣描述詩人的處境和精神:“妳的嘴更加沈默,這是//命運的秘密。妳不能說/只是忍受,忍受,為了得到/活著而加深妳筆下的刻痕/放棄,妳要求自己去死,徹底的去死。”詩中幾乎所有的意象都聚焦於時代的苦難:“那些流亡者,犧牲者,見證人,那些在彌撒的震顫中相遇的靈魂/那些在死亡中閃耀的靈魂,還有我//自己的土地!”北方牲畜眼中的淚水/風中燃燒的楓葉/人們胃中的黑暗和饑餓...“面對苦難,唯壹的選擇就是承受。帕斯捷爾納克只有承受更瘋狂的暴風雪,才能捍衛他的俄羅斯,而他承受的結果是不再痛苦。”這就是幸福,從心底升起的最高法則。“詩歌本身已經明確表達了這些意圖,把它能說的都說了,這在90年代初的中國是很震撼的。所以這首詩壹經發表,就流傳了壹段時間。它以個人的智慧和悲傷認可了壹個時代的苦難形象,進而建立了壹種要求承受苦難、直面靈魂的高貴的存在尺度。也許後者是促使王家新寫下這首詩的更根本的動力。這種存在的尺度是帕斯捷爾納克給出的:“這就是妳,妳從壹個又壹個災難中找到了我/考驗了我,讓我的生活突然痛苦起來”;不是苦,是妳最後承受的。/還是勢不可擋。來找我們。//探索我們。它要求壹種對稱和/或壹首比回聲更令人激動的安魂曲”;這是妳眼中的悲傷,詢問,質疑,壓迫著我的靈魂。顯然,這首詩中的個體化傾向強調的不是向時代退縮,也不是逃避時代的責任和對傳統的絕對反叛,而是表現人與世界的必然相遇,表現個體積極繼承過去的人類精神,憑借自身的存在承擔時代對人類命運和生活的壹切壓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帕斯捷爾納克實際上是壹種精神象征。他是王家新為自己和同時代人所代表的精神高度,以此來反省自己,滌凈心中的迷霧。正是通過這種承諾,個人才能真正成為個人。這意味著告別時尚的熱潮和喧囂,穿透輕浮的言語和行為,堅持壹個真正屬於內心良知,屬於全人類的原則。這個原則在詩歌中的體現就是,雖然不能按照自己的心去生活,但是要按照自己的心去寫。這意味著這首詩揭示了帕斯捷爾納克的另壹個啟示,即堅持內心的寫作:“從茫茫霧靄中,它揭示的不僅僅是俄羅斯的靈感,而且這首詩本身也在向我走來:它再次構成了對我的審判...“應該說,這首詩確實提供了壹種詩意的尺度,寫作是個人對時代承諾的具體形式。借用王家新自己寫在別處的話,寫作是”。至於寫作的內化,則意味著“把終身的孤獨變成勞動”這其實是帕斯捷爾納克在他的詩歌中的寫照。他壹直被歌頌為壹個按照內心良知寫作的詩人。他用沈默的嘴拒絕了世俗的喧囂,進入了精神世界的孤獨和悲傷。詩中對這壹意象的深情吟唱,也是詩人對自身個體存在的確認和內在約束。《帕斯捷爾納克》這首詩的藝術成就主要被認為是創造了壹個“深度意象”。這意味著它自始至終保持著簡單直接的表達方式,很少有需要特別解讀的修辭,也沒有浮在語言表面的裝飾性意象。所有的文字都是用來創造壹個內化的形象,就是上面說的所有內容。這從根本上說是壹種隨心所欲的寫作:表達的沖動全部來自詩人最純粹、最內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