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預言”:
這心跳的壹天終於來了!
妳在黑夜中嘆息的腳步,
我聽不清樹葉和夜風的低語,
麋鹿飛奔過苔蘚小徑的優美蹄聲!
告訴我,用妳的鐘聲告訴我,
妳是預言中的年輕神嗎?
妳壹定來自溫暖的南方!
告訴我那裏的月光,那裏的陽光!
告訴我春風是如何吹開花朵的,
燕子是多麽瘋狂地愛著青楊啊!
我將在妳夢幻般的歌聲中入睡,
我似乎記得那份溫暖,但我似乎忘記了。
請停下來,停止妳漫長的旅程,
進來吧,有虎皮床墊。坐下!
讓我燃燒我每年秋天拾起的落葉,
聽我低聲唱自己的歌!
這首歌像火壹樣陰郁而高昂,
講述我如火的人生。
不要前進!前方是壹片無邊無際的森林:
古樹帶有野生動物的標記,
像半死不活的藤蟒壹樣扭曲著,
茂密的樹葉中沒有壹顆星星。
妳會膽怯得不敢放開第二步,
當妳聽到第壹步空洞的回聲。
我們壹定要去嗎?請等我和妳壹起走!
我的腳知道每壹條安全的路,
我可以繼續唱我忘記的歌,
我給妳,我給妳手的溫暖!
黑夜切斷了我們的聯系,
妳可以看著我的眼睛不眨眼!
妳沒有聽我激動的歌,
妳的腳不會因為我的顫抖而停頓!
像壹股安靜的微風吹過這黃昏,
消失了,消失了妳驕傲的腳步!
啊,妳終於像預測的那樣說不出話來了,
年輕的上帝,妳死的時候說不出話嗎?
1931年秋天
對預言的欣賞;
《預言》是詩人在19歲時寫下的壹段初戀的“預言”。
在第壹節中,詩人把他的長期情人比作壹位“女神”。詩人選擇了“麋鹿”,用它走過樹葉和苔蘚小徑,暗示了他在期待愛人時的敏感和緊張。《嘆息的腳步聲》和《小蹄聲》在這裏是那麽的細膩、溫柔、小心,生動地刻畫了壹個剛剛踏足情海的年輕人的細膩心態。他的純真必然會引起人們的喜愛。
第二節寫的是詩人的猜想。但也是他“明知故問”:“妳壹定來自那溫暖的南方!/告訴我那裏的月光和那裏的陽光!/告訴我春風是如何吹開百花的,/燕子是如何瘋狂地愛著青楊!”或許玄機在於,它並不正面表達對女方美貌的欣賞,而是利用具有南方風情特色的氣候的溫暖、月光、陽光,以及花團錦簇、青楊搖曳,委婉地表達自己的仰慕之情。壹個“閉眼”,壹個“睡覺”,生動地刻畫出壹個深情機智的人物形象和心態。這裏的“如夢似唱”暗示了詩人壹時的“錯覺”,與這首詩的前半部分相融,相映成趣。最後壹句用非常內斂的筆法道出了對愛情的獨特體驗:“那份溫暖我好像還記得,但我好像忘了。”愛情很難忘記,但青春的愛情很容易像秋風中的壹片落葉,壹縷微波,被歲月的塵埃輕輕覆蓋,或者在不知不覺中漸漸淡忘。
從第三段到第五段,作者壹氣呵成地“傾訴”了對愛人的感情。他把詩的高潮和結尾結合在壹起,讓人感受到年輕人對生活激情的獨特宣泄。眼前展開了壹幅畫面:他邀請姑娘坐在“虎皮褥子”上,用秋天撿來的“落葉”為她點燃溫暖的篝火;他讓女孩聽他“小聲唱”和“唱自己的歌”。就在“陰郁而意氣風發”的大火之前,他說出了自己的心裏話,道出了自己隱藏的內心。這提醒了我們;在人們的青春裏,人們常常通過誇大和張揚愛情來呈現自己生命的意義。這種“渲染”和“張揚”不是做作,而是自發,真情流露,妙如自然。所以,面對愛人,忘我地唱歌,和愛人牽手散步,同時用眼神傳遞感情。我希望它們能永遠持續下去。至此,作品的情緒達到了高潮。
在最後壹節,全詩的意境突然轉為陰郁。因為,作者有壹種預感,他的愛情原來是壹場夢,壹切都像天上的月亮,只是我夠不著。“像壹股安靜的微風飄過這黃昏,/消失了,妳驕傲的腳步也消失了!”作品壹開始就存在的朦朧“預感”終於被證實了:“哦,妳終於如預言的那樣啞口無言地來了,/啞口無言地走了,年輕的上帝?”
巧妙的構思是預言的突出特點。首先,詩人把神話人物作為抒情的對象,把全部思想寄托在“年輕的上帝”身上。“年輕的上帝”的下落與詩人的內心獨白交織在壹起,使這首詩充滿了神話般的夢境和困惑。其次,這種獨特的構思也體現在詩歌中采用的圓形結構。詩歌圍繞著“少年神”的悄然到來,“我”對“少年神”的訴說和“少年神”的無聲離去,形成壹個循環結構。在這個結構中,詩人的思想也是多種多樣的,開頭有驚喜,也有激動。“這心跳的壹天終於來了!”結尾充滿了憂郁和悲傷。最後發現這只是壹場無聲的夢。詩的前五句對熱烈愛情的呼喚和渲染,與後面突如其來的失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預言的語言精致優美,節奏和諧,使全詩充滿了動人的音樂美。全詩共分六節,每節又分六行。雖然不是嚴格的押韻,但第壹、二、四、六行的韻腳整體上還是比較壹致的,詩有壹種音樂美感。此外,作為壹個註重東西方詩學融合的詩人,何其芳的預言明顯具有象征詩的特征。如“少年神”、秋天的落葉、古樹、微風等意象在詩中有著豐富的象征意義。
預言的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何其芳在30年代初寫的。當時作為壹個19歲的青年詩人,他癡迷於唯美主義,他用壹種唯美主義的眼光看待生活和藝術。當他在現實生活中受到挫折和傷害時,他更加追求藝術界的唯美主義夢想。預言是當時詩人的壹個美麗的愛情夢。何其芳自己也曾在談及早期作品時說:“我珍惜這短暫的時光,對我來說有過許多美好的夢。”
關於作者:
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四川萬縣人。現代詩人、作家和文學理論家。1931年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開始寫詩。1935北京大學畢業後,先後在天津、萊陽、山東、成都等地任教。65438年至0938年赴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主任。同年加入中國* * *制作黨。1942參加延安文藝論壇..從1942到1947,先後兩次到重慶工作,任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新華日報社副社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書記處書記、《文學評論》主編、中國文聯委員、政協委員。著有詩集《漢源集》(與卞、李廣田合編)、《預言》、《夜歌與晝歌》、《何其芳詩集》、《華散文集》、《還鄉雜記》、《現實主義文學選集》、《讀寫詩》、《紅樓夢》等。有《何其芳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