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雙虹》(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版)。
蔡其矯
這樣的觀點真的很少見,
兩根五顏六色的巨柱並排立在水面上:
後面還有黃色陣雨,
太陽在我們面前落下。
因此,深紅色的榕樹照耀在深綠色的高岸上,
深紅色的渡船在晶瑩的波浪間起伏,
深紅色的草搖動著晚潮,
深紅的鴛鴦在黃昏中飛翔...
直到遠山變成朦朧的藍煙,
直到夜幕降臨在河上。(以下為作者自述)1961年夏天,我去福建省龍海縣角美鎮看老同誌。有壹天,我從角美步行過九龍江到石馬鎮。當時陣雨剛過,河面上就出現了兩條半截相同的彩虹,平行且相隔相當的距離,令人印象深刻。回到福州後,正巧省委宣傳部召開文藝座談會,重提“百花齊放”的方針。群眾高興的時候編輯找我要稿子。我此刻給他寫了三首歌,其中壹首是《雙虹》。他也知道我藏著“雙百”,出於形勢需要,會很快發表。
我寫這首詩是因為受到蘇聯詩人普羅科菲耶夫《日落》的影響,他寫了大量的山水詩,尤其是結構分為兩部分,連第壹部分的開頭和結尾的排比都類似於模仿。但是,普羅科菲耶夫用的是俄國人描寫和描述典型事物的方法,而我用的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意象和含蓄暗示的手法。暮色驟雨,落日伴山,搖暮潮,飛暮,藍煙,窗簾等。,都是舊詩中熟悉的詞,具有象征意義。我從50年代開始研究唐詩宋詞,把喜歡的詩詞翻譯成現代口語。這首詩意在用古典的傳統手法,通過寫風景來反映現實。山水詩的畫面要有立體感。夕陽與驟雨壹前壹後,高岸與海浪時高時低,黃昏與晚潮時起時落,遠山與河流時遠時近。恒唐推事評《唐詩三百首》指出並評論了這壹技巧。山水詩中,色彩很重要,因為視覺最重要,色彩要有對比。昏暗的黃色、夕陽、深紅的顏色、深綠色、明亮的水晶、藍色的煙霧和夜晚的窗簾有七個等級。正是出於這個目的,舊詩非常強調用動來烘托靜,並立,含山,閃耀,起落,搖動,飛翔,朦朧,墜落等等。蔡啟嬌,福建晉江人,出生於1918。我十幾歲時住在印度尼西亞。65438年到0935年,在上海暨南大學附屬中學讀書的時候,開始寫詩。65438年至0938年入延安魯迅藝術學院。65438年至0939年赴晉察冀邊區,在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文學系任教。65438-0945任隨軍記者,65438後從事政治研究。65438年至0953年在北京中央文獻講習所任教。後為福建省文聯專業作家。他的詩歌吸收了中外詩歌的各種表現手法,形式多樣,感情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