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國人最盛大、最熱鬧的古老傳統節日。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在慶祝春節時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本文作者,著名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用他優雅的筆調,京味十足的語言,描繪了北京春節的民俗風情,展現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與美好,表達了他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熱愛。
文章以時間為經度,以人的活動為緯度結構。作者首先介紹,北京的春節是從臘月初開始的:人們熬臘八粥,泡臘八蒜,置辦年貨,過年……為春節做充分的準備。然後詳細描述了春節的三個高潮:除夕夜,家家通宵點燈,鞭炮日夜不停,吃團圓飯,守歲;第壹天,男人出去拜年,女人在家接待客人,孩子逛廟會。看燈籠,放鞭炮,吃元宵。最後寫正月十九春節結束。
本文列舉了老北京大量的過年習俗,趣味盎然,學生喜聞樂見。全文內容安排有序,脈絡清晰,聯系緊密,細節恰當,弘揚自然。語言表達簡單、生動、耐人尋味,字裏行間處處洋溢著人們歡慶春節的感情,反映了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
本文主旨是感受老北京的過年習俗,喚起了解民俗的欲望,激發探索傳統文化的興趣;二是學習壹定順序的表達方法,感受作者的語言特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帶領學生感受老北京盛大熱鬧的春節,借助作者的描述了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這節課的教學難點:作者為突出北京春節的民俗特色而采用的表現方法。
2.文字分析。
(1)句子的理解。
這不是粥,是壹個小型的農業展覽。
“農展”指的是臘八粥裏的各種米、豆、幹果,好像是為了壹個展覽而聚集在壹起。作者用“比喻”的表達方式,生動地寫出了老北京春節熬臘八粥的民俗特色。
除夕夜,家家戶戶通宵點燈,沒有間斷,鞭炮日夜不停。在外工作的人,除非萬不得已,都會回家吃團圓飯。這壹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人睡覺,所有人都要熬夜。
從第壹句話就能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熱鬧”。通過“萬不得已”、“萬不得已”這幾個詞,可以體會到人們對除夕“吃頓團圓飯”有多重視,這裏面飽含著濃濃的親情,滲透著傳統美德。按照老北京的習俗,除夕夜不能睡覺,但是要好好過壹夜。這叫“守歲”。“守歲”有兩層含義:老年人在除夕夜守歲,表示珍惜時間;年輕人守老,是為了延長父母的壽命。閱讀這些句子,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北京春節的習俗,還可以深刻理解傳統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3)元宵節上市,春運的又壹個高潮到來了。
這裏的元宵節就像南方的“湯圓”。“除夕真熱鬧”,這是春節的第壹個高潮;大年初壹,逛廟會,雖然“場面與除夕完全不同”,但同樣熱鬧,是春節的第二個高潮;元宵節的第壹個月的第十五天,元宵在市場上出售,家家戶戶都吃,這是春節的第三個高潮。“有”字體現了作者在文章結構和內容協調上的別出心裁。
轉眼到了殘光寺,正月十九春節結束。
這句話在文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殘燈:燈籠逐漸減少,熄滅;最後壹個寺廟:廟會的最後壹天。從正月初壹開始,人們就開始逛廟會。在正月初五,到處都裝飾著燈籠。正月十九,燈籠漸漸消失,熄滅了。廟會的最後壹天,盛大熱鬧的春節結束了。十九天的“美好而快樂的日子”其實壹眨眼就過去了,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在句子中表現的淋漓盡致。這句話也和正文第壹句話“按照北京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從臘月初開始”相呼應,使文章完整,融為壹體。
(2)對單詞的理解。
春節:農歷正月初壹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指農歷正月初壹以後的日子。俗稱“過年”。
十二月:農歷的十二月。
臘八粥:臘八是臘月初八。臘八這壹天,用大米、豆類等谷物和棗、栗子、蓮子等幹果煮粥。
空竹:竹木制成的傳統健身玩具,中空,能發出聲音。
每月的前十天,也叫“初十”。
小年:農歷的壹個節日。臘月二十三,舊習俗在這壹天祭竈。
除夕:農歷年最後壹天的夜晚,也指壹年的最後壹天。
廟會:在節日或特定日子舉行的位於寺廟內或寺廟附近的集市。
熟練:熟練。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的晚上。因為這壹天叫上元節,所以晚上叫元宵。文中把元宵節(又稱燈節)稱為時令食品,在南方稱為“湯圓”。
與眾不同的:被清楚明確地分開的樣子。描述兩件沒有共同之處的事物。這個教訓指的是除夕的“熱鬧”和正月初壹的“安靜”形成鮮明對比。
萬象更新:萬象:宇宙中所有的景象。更多:改變。壹切或場景都變得嶄新。
二,教學目標
1.能寫14生詞,正確讀寫“翡翠,萬象更新,燈通宵,晝夜,完全不同,萬不得已,燈飾,聲光,各種顏色”等詞。
2.帶著感情讀課文,了解老北京的春節習俗,感受節日的熱鬧氣氛,了解節日習俗中的民族文明和傳統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細節寫作和縮寫寫作的好處。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可要求學生查閱相關書籍或上網搜索資料,收集文章、詩詞、童謠、春聯等。古今文人描寫春節;學生學習本單元時,春節剛過,也可以從生活實際出發,談談自己是如何過春節的。
2.整體把握內容,理清寫作思路。這篇文章時間跨度長,內容多,從臘月初到正月十九,列舉了老北京過年的壹系列習俗。所以,理清寫作思路是學好這壹課的關鍵。文章內容按時間順序排列,可分為五個時期:① 1-6自然時期(春節差不多從臘月初開始);27自然節(除夕);③ 8-10自然段(正月初壹);④11—12自然節(正月十五元宵節);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結束)。每壹部分都以表示時間的詞開頭,構成總句和每壹段的中心句,後面是圍繞中心句的例句。在教學過程中,在第壹遍閱讀課文後,讓學生談壹談春節在北京給學生留下的整體印象,然後引導學生認識到結構自然流暢,脈絡清晰。
第壹次讀完課文後,妳可以填寫下面的表格:
時間
社會風俗習慣
3.體驗細致得體的表達效果。正文以北京春節的開始為開頭,簡單介紹了人們為春節做了哪些準備。有些民俗只有壹句話提到。比如“必須打掃壹次”“武天門大部分店鋪都關門了,正月初六才開門”。接著詳細描述了除夕、初壹、元宵節三個高潮。最後簡單說明壹下春節的結束。這種寫法的優點是點面結合,重點突出,重點明確,令人印象深刻。在教學中,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自學,教師要及時給予指導,以實現這壹教學目標。
4.讀句子,想象圖片,理解表達方法。老舍先生曾說,“無論我寫什麽,我總是希望信任白話文;即使我解釋壹個更深層次的道理,我也不會壹個接壹個地使用術語和名詞。我依然保持著我的俗與白。老舍先生的語言風格,質樸自然,通順通達,質樸俗麗,雅俗共賞,耐人尋味。這種語言風格在文中隨處可見,比如“這不是稀飯,是壹個小型的農業展覽”“臘月二十三幾乎是春節的彩排”。在教學過程中,不必面面俱到,引導學生抓住對課文感受最深的部分,集中精力閱讀,從而培養語感。
這篇論文場景描寫多,畫面感強。要引導學生帶著感情大聲朗讀,想象畫面,理解表達方法。讓學生接觸現實生活,真實感受北京春節的別樣民俗,帶領學生理解本課所展示的民俗內涵——春節所代表的親情、鄉情、祝願、期待,以及從中折射出的中華民族的心理特點和文化傳統。比如“這些比賽不是看誰第壹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馬、駱駝、騎手優美的身姿和嫻熟的技藝。”這幅圖可以反映出民族樸素善良、崇尚勞動、熱愛生活、追求美的心理特征和文化傳統。
表達方法的理解主要是引導學生按照壹定的順序學習詳細和粗略的表達方法,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比如“拉齊巴拉,凍死西方寒鴉”,引用的說法是北京的春節從壹年中最冷的時候開始;再比如,“到了年底,蒜泡得像玉壹樣,醋又有些辣,讓人想多吃餃子。”結合敘事和描寫來贊美臘八蒜;再比如“粥是各種米,各種豆,各種幹果做成的。”這不是粥,是壹個小型的農業展覽。“很自然地用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壹個‘小型農業展覽會’,說明粥用料豐富,表達了對豐收的自豪和期待。
5.生詞可以重點引導易錯詞。比如“醋”的左邊不要漏了壹條橫線,“轎子”的左下不是橫線。栗子下面是“木頭”而不是“大米”
6.課後第壹題除了練習快速默讀,意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充分了解北京春節的民俗風情,抓住印象最深刻的場景或細節談感受。在交流中,可以引導學生接觸當地慶祝春節的習俗,對比感受。這個課題要通過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學生之間的互動來完成。
課後第二題旨在落實今年段落的重點目標——“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和“理解文章詳細、恰當的表達方法”這個題目要在把握全文內容,找出詳細描寫部分後進行,帶著感情大聲朗讀,閱讀和討論相結合,相互促進,真正體會到詳細、恰當的好處。
課後第三題的練習意圖是結合生活經驗,進壹步了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感受傳統節日中蘊含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從而激發探索傳統文化的興趣。
7.課後的“閱讀環節”可以在課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課後完成。第壹個目的是擴大節日習俗的信息;二是訓練瀏覽,提高瀏覽速度,培養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三是對照課文相關部分,學習不同的寫法。比如過年,“我小時候也不是特別喜歡過年”“我天天收拾剩飯”“困得沒胃口吃飯”,寫出了另壹種不同於文的感覺。再比如“除夕”,介紹閩南的新年習俗,讓學生和課文中的除夕進行對比,看看有什麽不同。
第四,教學案例
在第壹課中,
首先,理解單元內容,引入新課
1.了解單位領導。從今天開始,我們要學習第二組課文。請看單元介紹,看看這組課文安排了什麽。
(1)這組文字主要講的是不同地區的民俗。
(2)可以結合課文學習開展調查活動,了解節日、服飾、飲食、房屋等方面的民俗。
2.理解課文的安排。我們再來看壹下課文的題目,看看這組教材圍繞“民俗”安排了哪些內容
3.學生們回憶起了春節。
讓學生先回憶壹下:我們是怎麽過春節的?引導學生感受春節是喜慶的節日,是團圓的節日!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答題。
請自由閱讀《北京的春節》,標註自然段落,思考壹下:北京的春節整體上給妳留下了什麽印象?有什麽不明白的,以後再提出來。
1.整體觀感。北京的春節整體上給妳留下了什麽印象?
2.溝通自己理解的和不理解的。
(1)妳在學習過程中讀了什麽?比如:
十二月:農歷的十二月。臘月的最後壹天就是我們所說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是正月初壹,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過年。
初十:壹個月分三天,十天就是十天。壹個月的前十天是頭十天。
(2)還有哪些地方沒有被理解?提出來,我們壹起解決。比如:
空竹:可以看視頻或者圖片了解不同種類的空竹,玩的很多,還可以吹口哨。很好玩。
立交橋:不是我們平時說的人行橋。天橋是老北京壹個非常熱鬧的地方。當時有河有橋,所以叫天橋。天橋是壹個非常大的市場。民間藝人表演藝術多,北京小吃多,說書人多,各種東西都可以買賣。
元宵末寺:結合筆記和課文內容,可以知道它指的是春節的結束。
第三,默讀填表,了解春節的時間和習俗。
1.知道北京的春節有多長。
北京的春節什麽時候開始和結束?第壹段開頭,正文說“按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從臘月初開始”,最後壹段說“春節到正月十九結束”。可見北京的春節特別長,有壹個多月。)
2.默讀課文,合作填表。
在這壹個多月的時間裏,老舍先生寫了哪些日子?請默讀課文,畫出老舍先生寫的時間,填在表格的左側;看看這些時間的具體風俗習慣,並把它們填在表格的右邊。填表的時候可以同桌合作,以後再給妳匯報。
時間風俗習慣
3.匯報交流,了解書寫順序和春節習俗。
(1)請大家邊聽邊核對自己填寫的表格,做好標記,稍後討論。(“風俗習慣”壹欄不要求填寫全面細致,表格內容僅供參考。)
(2)根據表格中的提示,學生們是否發現了課文是按什麽順序寫的?(時間順序)
第四,自由朗讀,練習難句。
1.免費閱讀:通過閱讀填表和相互交流,我們對北京的春節習俗有了進壹步的了解。現在練習自由朗讀課文。如果覺得讀起來很難,就多讀幾遍,盡量讀好。
2.展示朗讀:剛才我練習了壹些難讀的地方,讀給大家聽。
動詞 (verb的縮寫)結論和任務
在這節課中,我們學習了北京春節的習俗,課文的寫作順序,我們不理解的內容,並練習了難句。這篇課文裏有許多新單詞。請課後認真抄寫,準備下次課聽寫。
在第二課中
聽寫新單詞,對照課文檢查並改正錯誤
初十,蒜瓣,翡翠,色靚味美,餃子,雜子,榛子,栗子,鞭炮,風箏,完整的寺廟,逛廟會,張燈結彩。
二、復習寫作順序和主要內容
上節課,我填了表,做了匯報交流。現在回想壹下,同桌互相對話:老舍先生是按什麽順序寫的?妳主要寫了什麽?
1.寫作順序:時間順序。
2.主要內容:主要介紹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十開始,到正月十九結束。人們在臘八節煮臘八粥,泡臘八蒜。臘月二十三,除夕夜很熱鬧,但是初壹的景象完全不壹樣。元宵節是春節的另壹個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節才結束。
第三,分清細節,練習朗讀
1.區分細節:文中哪些部分寫得詳細,哪些部分寫得簡短?
(1)默念:請默讀課文,標出詳細部分。
(2)集體交流:明確作者詳細寫了“臘八、除夕、正月初壹、元宵”四個部分。
2.練習朗讀:詳細朗讀四個部分,註意朗讀正確、流暢。
(1)免費閱讀。
(2)展示朗讀:妳認為哪部分讀得好,哪部分學得好?在閱讀、評價和小組練習中達到正確、流利地閱讀課文的目的。
第四,詳細寫出片段,感受北京春節的熱鬧,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
老舍先生詳細寫的四天中,妳最喜歡哪壹天?深入閱讀,勾畫出印象最深的地方,根據自己對新年的感受做壹些點評,準備和大家交流。
在整個傳播過程中,要註意閱讀與啟蒙的結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節習俗的同時,感受北京春節的熱鬧氣氛,領略老舍先生語言的魅力。溝通的要點如下:
1.臘八:煮臘八粥,泡臘八蒜。
(1)煮臘八粥:“粥是各種米,各種豆,各種幹果做成的。這不是粥,是壹個小型的農業展覽。”體會老舍先生語言的通俗性和趣味性。
(2)泡臘八蒜:“到了年關,蒜泡得如玉,醋又有些辣味,讓人更想吃餃子。”突出“色如玉”、“色美味美”這幾個字,我們體會到老舍先生的語言凝練,給我們呈現了壹幅生動的畫面,這也是老舍先生語言的魅力所在。
2.除夕夜。抓住總句的“除夕真熱鬧”去體會。
(1)從人的活動來看。“家家做年菜”、“男女老少穿新衣”、“在外打工的人,除非萬不得已,才會回家吃團圓飯”、“除了很小的孩子,沒人睡覺”,足以說明幾乎所有人都在過除夕。當然是熱鬧了。
(2)從“味、色、聲”的角度。到處都是酒香肉香,紅對聯,各種年畫,家家戶戶通宵亮著燈,沒日沒夜放鞭炮。老舍從香、色、聲都有描寫,充分表現了除夕夜的熱鬧,可見老舍先生描寫之細膩。
3.正月初壹。主要是通過人的活動。
(1)與除夕“完全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大部分店主要到初六才開門。
(2)人的活動:男人在中午前給親戚朋友拜年。女人在家接待客人。攤販在廟外擺攤,小孩喜歡逛廟會,很多人參加駱駝賽!總之大家都沒閑著,或走親訪友,或逛街打遊戲,可謂輕松愜意。
4.元宵節。主要是通過對燈的描述來體驗。
(1)勾畫出關於寫燈的句子,自由閱讀。
(2)說說自己的經歷。
燈的數量多:從“處處張燈結彩”、“整條街都像喜事”、“百燈掛在有名的老店”、“家裏有燈”這幾個字就能感受到。
燈有很多種:妳可以從“各種燈”、“全是玻璃的”、“家裏有燈”中感受到。
(3)老舍先生著重描寫燈的數量之多,種類之多。目的是甚麼?
為了突出“元宵是春節的又壹個高潮”和“元宵的確是壹個美好快樂的日子”。這也是total sentence關於元宵節的總結句,作者采用total-sub total的段落結構。
五、復習全文,體會細節寫作的好處。
引導學生通過討論了解老舍在整體介紹春節習俗的同時,重點介紹臘八、除夕、正月初壹、元宵這四天,讓春節的風俗習慣給我們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這也是寫得詳細,寫得恰當的好處。
第六,學會“閱讀鏈接”
引導學生認識到老舍爺爺在《北京的春節》中只寫了壹句關於“做年夜飯”“吃團圓飯”的話。但是梁實秋和林思寫得非常詳細。同時,我知道妳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寫新年夜。在以後的練習中,還要善於靈活運用不同的寫作方法,寫出個性,寫出特色。
動詞 (verb的縮寫)相關鏈接
1.老舍(1899—1966)是現代著名作家。佘玉原名舒慶春,滿族。出生在北京的壹個貧困家庭。1918師範畢業後,曾任北京市第十七小學校長,天津市南開中學語文老師。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他開始用白話文寫作。1924年赴英國,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中文講師,1929年回國,先後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授。1937年,他的代表作《駱駝祥子》問世,被翻譯成十幾種文字,在國際上影響很大。抗日戰爭爆發後,在周恩來的直接關心和幫助下,他從事抗戰文學活動。1946去美國講課。65438年至0949年回國後,歷任國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市文聯主席。他工作努力,解放後寫了20個劇本,算是文藝隊裏的勞模。1966享年67歲。
2.老舍的語言風格
(1)北京魅力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老舍是壹位用地道的北京話寫作的作家。他的作品大多以北京為背景,比如《駱駝祥子》《我的壹生》《壹家四代》《紅旗下》。這些作品的語言充滿了北京特色,就像魯迅的作品充滿了紹興特色,沈從文的作品充滿了湘西特色,趙樹理的作品充滿了山西特色。凡是讀過老舍作品的人,都會覺得語言充滿了北京韻味。
老舍作品語言的北京魅力在於老舍的作品取材於北京下層市民的生活。他從小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這為老舍使用北京語言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老舍總是註意從市民的語言中汲取有益的營養。當然,老舍在創作時並沒有原封不動地照搬北京的地方語言,而是經過選擇、提煉、加工、改造,然後恰如其分地運用到作品中。
(2)通俗易懂
老舍在語言的運用上有自己壹貫的追求。他曾多次表達過這樣的觀點:“無論我寫什麽,我總是希望信任白話文;即使我解釋壹個更深層次的道理,我也不會壹個接壹個地使用術語和名詞。”“我還是保持我的俗和白。”老舍致力於“俗”,即語言通俗、樸實、不做作。老舍的“俗”自然不是俗,而是凝練、含蓄、耐人尋味。
比如《北京的春節》這篇文章,樸實自然,不加修飾,通順易懂,清晰如詞,無難詞,無尷尬句,修辭典雅,無歐化句。讀著讀著,我們就像聽壹個老人聊天講故事壹樣親切。曹禺說得好:“他作品中的語言比較有特色,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打動人心。它是深刻而奇妙的,而且常常是不可言說的。”
(3)幽默
幽默是老舍語言藝術的壹個重要特征,也是他的語言藝術區別於其他作家的壹個顯著標誌。老舍說:“要生動有趣,就要用幽默。幹澀、晦澀、枯燥是文藝的致命傷”老舍對生活中的幽默極其敏感,善於用機智、諷刺的形式表現出來。幽默作為語言的壹種鮮明色彩,往往依靠其他修辭手段和語言要素的綜合運用來達到預期的效果。老舍小說經常運用誇張、類比、諷喻、反諷、諧音、曲解等修辭手法,形成幽默的情境。可以說老舍是壹位幽默的語言藝術家,他的幽默才華閃現在作品的字裏行間,用“說得巧”的語言表達“想得深”的思想內容,含蓄雋永,充滿了豐富的幽默。
3.北京春節童謠
孩子,孩子,不要貪,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了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蜜瓜發粘;二十四、掃屋;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
二十七、宰殺壹只雞;二十八、送面子;
二十九、饅頭;熬夜30晚;
第壹天第二天滿大街走。
老北京的春節習俗
夕陽西下,星辰運行,回首往事,歷史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思考和神秘的念頭,這個“舊風俗”就是其中之壹。例如,春節的習俗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傳統民間節日。人們更重視古都的春節,從而形成了壹套完整的春節習俗。農歷正月初壹是春節,俗稱“過年”。春節起源於殷商始末的祭祀神靈和祖先的活動。古代的春節被稱為“元月節”和“元旦”。辛亥革命後,正月初壹正式命名為春節。
就北京而言,從臘月初八開始,家家戶戶都要泡臘八醋(大蒜),開始有了“年味”。民謠裏說:“老太太,別難過。臘八過後就是新年了。臘八粥,多少天?李李啦啦二十三……”,臘月二十三也叫“小年”。有壹首歌謠說:“蜜瓜祭竈。過年了,女生要花,男生要槍……”。從這壹天起,北京人更忙了,祭竈、掃地、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貼著門,貼著錢,壹直忙到大年三十,開始過年。
北京人總是在門口、衣櫃、水缸裏倒貼“福”,表示福到了。貼春聯也有很多講究。壹般家裏貼紅色春聯,門楣上貼“橫批”。皇宮和王公府都用白底紅邊的宣紙裝飾;守護體制的人(失去父母的人)要用藍紙;寺廟用黃紙。春聯最早始於五代的後蜀。據說,蜀王子在這座宮殿的門上寫道:“天垂,地接長春。”八字,這是中國最早的春聯。北京人在內院貼“擡頭見幸福”,屋外貼“出門見幸福”,院內貼“光榮歸全院”。
以前老北京的人大多提供神龕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重要的是放九大供品;悠唐的蜜糖供應,唐成的套糕和花糕都是新鮮的,唐成的水果,唐成的幹果和花糕都是八塊大小,年糕和米飯,素餃子(或蒸食),素炒菜(或油炸食品)。家境不好的也要供奉三五個供品。北京人過年講吃喝玩樂。這些供品其實是給人的。
北京人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壹年中最豐盛的壹頓年夜飯。在除夕夜,我們應該壹起供應肉和蔬菜。有冷葷,有大件,有清菜。冷鮮肉包括冷燉豬、羊肉、冷燉雞鴨。大項有:紅燒肉、紅燒肉、米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壹般是豆腐、青菜、羅氏、腌制佛手等。主食多為素食睡眠。
北京人在除夕和正月初壹吃餃子,這意味著“年輕時交朋友”。餃子總是包成壹錠,糖、銅錢、花生、棗、栗子等等都放在餃子裏。如果吃了糖,說明以後的生活是甜的;吃銅錢就是有錢花;吃花生就是長壽,因為花生又叫長壽果,吃棗和栗子就是早結果...
收獲的壹年過去了,迎來了新的壹年。首先要放炮驅邪,燒香祭祖。放鞭炮起源於魏晉南北朝。自宋代以來,中國人開始用紙包火藥制作鞭炮。北京人開始有放鞭炮的習俗,壹直流傳至今。
老北京人有守年夜飯的習俗,起源於晉代。守老有兩層意思,老壹點的是辭掉老的時候珍惜時間。年輕人守晚年,有延長父母壽命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壹定要保持年齡。做壹些娛樂活動。老年人打麻將,女人打Soho。年輕人推“排九”,孩子們點燈籠、放鞭炮、玩“推廣圖”。
除夕夜接神後,全家會進行團拜,最早出現在漢代,作為官方祭祀皇帝的儀式。老北京的群拜從清朝就開始流行了。全家要在祖先牌位前磕頭拜年,然後晚輩給長輩磕頭。這個時候長輩要給未成年的小輩壓歲錢。給壓歲錢的習俗起源於清朝。為了體現長輩對晚輩的關愛,也為了辟邪招財,團拜結束後,全家人聚在壹起迎接餃子,壹種素餡,也叫餃子。
從初壹到初五,北京人會走親訪友,互相拜年,請客送禮,逛廟會,參觀工廠和商店。到了第五天,北京人叫“破五”,百姓“送窮”,商人“開市”(第六天正式開業)。第五年的第五天,家家戶戶都要包餃子,叫做“擠小人嘴”,意思是壹年不做“小人”。直到正月十五,北京才算過完春節。
老北京的春節習俗,其實是壹種不可磨滅的民俗文化,蘊含著家人團聚的溫馨,辭舊迎新的輕松和期待。這是壹個古老的傳統節日,充滿了歡樂和美好的理想,壹直根植於人們的心中,所以能延續2000多年。
北京春節第三期教學設計
作者:市南區教育中心
教學目標:
1.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氣氛。
2.通過閱讀,我們可以找出春節的“開始”、“高潮”和“結束”的日子。
3.帶著感情讀文本,體會作者熱愛北京,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