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和諧與關羽崇拜
作者胡小衛
引用
“三教”是指儒教、道教和佛教。陳寅恪說:“南北朝時有儒、釋、道三教(北周魏所撰《齊三教論》七卷,見《舊唐書》、《經籍誌》)。到了唐力時代,它成為了壹個固定的系統。如果國家有慶典,把三教學士叫到宮裏談,就是壹個例子。所以從晉代開始,中國的思想可以用儒釋道來代表。這雖是通俗之談,但舊史的事實是經過這世的人情考驗的,是三教的理論,不容易。”(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第二卷,審查報告)
實際上,三教正從爭議走向融合,這代表了中國思想文化主流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同時,他們維護自己的價值體系和崇拜系列;但也有例外,比如關羽的三教九流就是壹個突出的例子。清代關帝廟有這樣壹幅對聯,頗能概括關羽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的歷史文化地位和巨大影響:
儒家稱聖,佛教稱佛,道家稱佛,三教皆皈依。石占寺的樣子是新的,誰也不能不肅然起敬;
漢朝封侯,宋朝封王,明朝封皇帝,朝代加尊稱。青魔法出眾,真的不好叫。
在關羽"民族崇拜"的形成過程中,佛、道、儒三教相繼參與,最終使關羽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神祇之壹,對凝聚近代中國的民族精神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是對這壹問題分析的總結。
壹、佛教與關羽崇拜
關於唐代以前關羽崇拜的起源,筆者曾寫過壹篇論文(1),簡要地說關羽崇拜只是隋晨與唐代之間佛教漢化的壹個小插曲,在當時的影響還很有限,但成因相當零散和復雜。這麽說吧:
關羽死於太陽下,這在楚國有巫淫的民俗,南北朝時巴人遷徙至此。關羽最早是以聖人的身份出現的,有“此寺鬼助建地”之說(唐《鄖西友人論》),“釋鬼”、“服鬼”(見《三國誌·張魯傳》和《宋二猛傳》)是巴人信奉的石天道教的絕活。
隋唐最有影響的佛教宗派的創始人天臺祖智(右頁左上下豆)、禪宗北宗六祖神秀,以民間信仰在當陽玉泉山開寺,作為佛教本土化的證明。
“關羽顯聖人”的說法,源於陳、隋年間壹個與佛教傳播有關的傳說。已知最早的記錄是貞元十八年(802年)鄭東重建玉泉寺(《全》卷664):
陳光忠,壹位睿智的禪師(左邊是山,右邊是豆)去了天臺,在樹下大吃大喝,晚上突然遇到了神靈。雲曰:“願此處為僧室。請出山見其用。”指期黃昏,千谷搖,風如雷(左上中臼小老虎,右下小老虎)。把前面的巨脊劈開,後面建壹個池子,用好材料和傭人,把它圍起來;輪子的使用並不缺乏。
根據天臺宗的理論,以《方便品》為基礎,廣泛開啟了調和儒道的“方便法”,智慧(左上圖山,右下圖頁)是這個教派的實際開創者。陳寅恪曾直言:“道教作為天臺宗,是最有意義的佛教宗派之壹。”(見馮友蘭《中國哲學史》附錄審查報告三)。它是中國最早的與天竺所傳教義不同的教派,其儒道融合是必然的。由此可見,它是由關羽所傳,絕非偶然。
另壹個較早實行本土化的佛教宗派是禪宗,“關羽顯聖”說也是禪宗傳播的。據《資治通鑒》卷十四:
(唐壹鋒末年)沈繡到當陽玉泉山創建道場。鄉親們拜關羽,作秀就是要滅他的廟。突然,烏雲密布,我看到大眾拿著刀昂首闊步,問東問西,說著之前發生的事情。也就是說,打破民間聖殿,使之成為伽藍。此後在各寺廟流傳。(洪宗棣《三國誌通俗演義》卷十六,在禪宗《過燈錄》中引用了這個故事,但文字略顯復雜,和俗語差不多。)沈繡是禪境中的壹個,因為他是壹棵菩提樹,他的心像壹面鏡子。永遠抹不掉,不要讓灰塵”失去了五祖衣缽的傳承。張《唐玉泉寺大通禪師碑》說:“始於玉泉,其名在僧錄。寺東七裏,地承群山,目曰:‘此為冷嘎孤峰,渡蘭若門,蔭松借草,故我將老。’據陳垣《石疑年記》記載,在武則天宜豐年間(676-679)曾去當陽,當時主持玉泉寺的弘景和尚是個厲害的和尚,也是當地人。這可能就是不得不在當陽另立山頭,但又不能得罪天臺宗,只好附馬攀洪的原因。修神法師的“漸悟”和天臺宗的戒律並不矛盾。這裏不解釋關羽的“前言”。或許他是從智(左上山右下豆)那裏得到了五戒,所以神修論似乎是依附於天臺論的。否則,關羽突然受命成為伽藍,似乎從他那裏得到了“頓悟”。
沈繡的後裔普濟恰好是關羽的故鄉。“普濟姓馮,是河東人也。年輕的時候,我尋訪高僧學習儒家經典。沈繡在荊州玉泉寺時,普濟是壹位老師。這六件事都是妙妙的,都是他們的道教出來的...(沈繡死了)制度讓溥儀代替沈繡統壹追隨者。”(《舊唐書》卷191)是傳記。《三國演義》中,曾經有壹個人,在泗水鎮郭汜廟與關羽暢談家鄉,然後用壹句“閻良安在此”破了關羽的《普京》。我很懷疑這個曾經住在玉泉,卻以“普京”聞名的人。普濟當代名“法山景”(據朝鮮金九經學派敦煌唐本)。給對方的名字加上“普吉”和“法山景”也是小說家的慣用手法。
隋唐之際的“三教平衡論”所引起的“俗談”,繼承了六朝小說的遺風,對人對事誇誇其談,為後人講歷史開了先河。據唐初道玄撰寫的南山法門重要經典《談唐代三國故事》(第十版文獻遺產增刊)所載,以四點法為基礎的四點法,講的是世俗聖賢只要內有氣節,外有尊嚴,就要受到尊重,並有壹個帶有證明性質的小註:“如劉重孔明之類。“唐代有僧人註釋此書,所以保存了壹些關於三國人物故事的傳聞。比如開元的大覺和尚寫的第二十六卷(《續藏集》第壹部第六十八卷)。同時,是否有關羽奇跡的故事流傳也可以考慮。
《全唐詩》第248卷有壹首玄宗郎軍的《關帝廟送高官回荊州》詩,詩中說:
這位將軍過去和現在都很勇敢。百戰百勝,壹劍萬人敵。
誰感恩,就是想家的客人。徜徉於荊、吳之間,徜徉於故鄉之間;
留宴為祠,黃昏灑酒。壹言不發的走了又走,哀思往事。
郎曾擔任雲州刺史,這首詩就是當時當地確實修建關帝廟的佐證。但詩中只談關羽的神龕,對梵天只字未提。從“壹劍萬人敵”這句話來看,並沒有盛唐時那種“七十二斤青龍偃月刀”的說法,可見關羽的勇猛。他依然是人間英雄本色。
天臺宗十七宗四知禮使天臺宗再度復興,這應該是隋唐間繼承天臺宗遺誌的壹個發展。到了宋代,儒家思想影響很大,知禮也提倡儒家的釋和論,所以受到皇帝和官僚的青睞。宋真宗被授予“法治大師”的稱號,並“派遣中國顯貴到他的住所,以便他實踐懺悔法,這是壹份豐厚的禮物”。南宋天臺宗薩滿教潘智根據南宋感動的《宗元錄》和《世民正統》所撰《佛誌》(卷六)和《智者傳》,對其進行誇大和修飾,也就不足為奇了。宋人記錄下這個故事,也是伴隨著佛說,成就了這件事。如元豐四年(1081)重修關公廟的故事(《玉泉寺誌與詞話補遺》)已將關羽皈依佛門前的形象描述為“強鬼”,能“觸電,鞭鬼打嘴”,而唐代的“開辟廟址”說又是壹個。
在佛教西來的歷史上,也有密宗傳教的故事。唐玄宗年間,西域高僧不空,金剛、須彌陀佛為“開元三傑”,傳播密宗佛教壹時蔚然成風。其中,毗沙門王(原名古皮羅·庫貝拉,古印度神話中的北方守護神、財神)信仰是其特色之壹,尤其是《毗沙門王禮》壹書中說“天寶元三十歲,大石、武康國圍西城。《大宋高僧傳》第壹卷《唐京兆大興寺傳》中也有類似記載。趙翼《考於聰》(卷三十四):
和尚廟裏有很多有名的天王。據譚(指竹)說,唐天寶與樊口庵(魏出版社:是“安西”之誤,下同)之間,三藏(指竹)念咒。忽見甲光閃閃之人,有空雲:“此彼沙門王次子,欲獨存。”在Xi安勝利後,也有人說在西北有壹個天王來打贏它。朝廷立雕像是因為方式多樣。郎英說:“今天佛寺裏有天王殿,就是這個開始。”而《括異錄》:“在宋建言,敵將軍屠秀洲,天王今在城中,大如數宅。我怕了,引走了,因為天王樓建在城西北角。”
但唐朝密宗在晚唐衰落,幾年前轟動壹時的陜西法門寺地宮發掘,就是其儀軌的再現。對毗沙門天王的信仰通過五經代入宋朝,面目幾乎難以分辨。其功能在宋金元時期分為“多聞天王”和道統。但據我對俄國艾爾米紮西博物館所藏金代“吳勇安王座”的考證,其“助戰於現”等功能,後被歸入關羽。這件事涉及面很廣,筆者專門討論了③,不贅述。
此後,“(元)世祖尊佛,以漢之關為監壇”(《元史記》),關羽入黃教(喇嘛教)。清朝崇拜黃教,蒙古各部囚禁,對關羽的尊敬更上壹層樓。
有壹種說法是:
世祖未入關時,先征服了內蒙各部。因為和蒙古可汗是兄弟,滿人自以為是劉備,把蒙古當關羽,以三國誌桃園結義事件為例。後來進入皇帝盛夏,怕蒙古二奶,就封他為“忠義、神武、靈佑、任勇、魏,護國護民,誠心安撫褒揚玄德、關勝大帝”,以示對蒙古的尊重。所以蒙古人民在喇嘛之外,關羽是最受尊敬的人。200多年來,壹直為北藩做準備、為臣不侵不叛的人,就在這裏。其意亦如關羽之於劉備,只服真心(徐克《抄清稗子》(卷六十四)。
關羽崇拜超越了當今中國的主要民族,在清朝的政治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明清以後,佛寺供奉關羽為伽藍菩薩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以至於明朝人壹度表示強烈不滿,說:“禪林寺裏有個護法,叫伽藍。或站在家裏,或拱在旁邊。有不同的神,十之八九的人把關帝當成了伽藍。丈夫宣揚道教,崇拜其教義。今天,保護者為關帝而戰。為什麽?”(《古今圖書總集·神典·三十七卷·伽藍辨偽》)據我所見,杭州靈隱寺、龍華山體殿、蘇州西園寺、開封索國寺、北京雍和宮、紅螺寺至今仍有護法關羽的塑像。
二,道教與關羽崇拜
魏晉以後,佛教西來,中國固有文化壹落千丈。所以道教是融合了中國本土信仰的人創立的。曾經佛、道、儒三家鼎立,其中壹家涉武如韓信所言:‘足下壹擊必贏漢王。如果妳投票給左派,妳將進入王勝。“但是,儒家往往同時攻擊爾士;但二時從未聯合起來攻擊儒學,因為儒學是國家正典,有理有據,有理有據,二時也知道其不可動搖。”(4)經過長期的“三教論衡”,而老子也是唐皇族的始祖。被大聖尊為尚道金闕軒轅大帝,殿號太清宮。道教逐漸發展了羽翼,到了宋代攻唐時變得睿智。為太宗降神,為真宗降聖書、降祖師,這是壹大奇觀,直到惠宗有“關羽斬蚩尤”之說。道教與關羽崇拜的關系其實始於北宋。
《三國誌·舒舒疏》中關於關羽的傳記只有900多字,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非凡的勇敢。自唐代姜尚首次被尊為“武王”以來,關羽壹直是寺廟的祭祀品。雖然趙匡胤的右文打壓武功,強調“功業壹貫無瑕者”壹度被罷免,但宋帝恢復了原來的地位:(宣和五年,1123),賜張亮享受大典。(宋史·禮八)但李導《續長版·資治通鑒》記載“宣和五年正月,禮部邀風後封號‘武王’安。從武學上把它打造成壹座王廟。"
有必要做壹點考證和分析。《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三十七記敘北宋關羽的封,曰:
宋真宗大中祥符口年間,建寺。(《解州史》有“關勝廟在城西門外,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重修。”第三年,哲宗少聖賜玉泉寺“示威王”稱號。惠宗崇寧元年,封他為“忠君”,大關二年,封他為“武王安”。宣和五年,冊封“吳勇安王”。(《宋史》不是所有傳記都有。)
歷史無真相,更可信的記載見於《續資治通鑒》卷八十九《宋紀八十九》:“(崇寧四年,1105)五月,壬子賜信州龍虎山道士張繼元先生之名。張寒道陵,三十代孫。張自然攻山師,教佛法(竹簡上記載),即道。””六月,丙子,禦陳子殿,修池,關白入賀。謝池被淹八年,開了四千四百多張床。”正是張的號召,池的解決接踵而至。所以有壹種說法是兩相關聯。
王世貞的《(上下州)續》雲:
宋政和(111-1117)年,解州塘鹽戰敗,但班未給,皇帝召許婧討要。他說,“這個蚩尤是暴力的。”皇帝說:“誰能贏?”他說:“關帥客,我完了。”弄清楚州內強風能否壓制巨樹,結束後如果池面鏡像,鹽復課。皇帝叫許婧努力,說:“關帥看得見嗎?”說:“是的。”突然看到大體和朝廷,皇帝害怕了,拿了很多錢去投,說:“我信。”明天,馮崇寧才是真正的君子。
錢曾的《讀邱敏紀》雲:
《漢家世》壹書中說,三十代不敢效法前人,宋崇寧二年投兗州鹽池之解,死於水。問:“憑什麽?”隨叫隨到,只見關在殿左側。他壹驚,把錢扔給他,說:“我封了妳。”世人尊之為“崇寧之真君”。這是關帝封的開始。⑦
兩個敘述裏,龍虎山的真人張繼賢都有所作為。原來源於道教“降神”。“降神”之事源於太宗。李燾《長編·資治通鑒》卷十七:
當初,天神來到李權縣人張守鎮的家裏,自言自語地說:“我,天上的天神,被封為‘黑黑仔將軍’,我也是五帝的助手。”每次齋戒求實,女神降於室中,風凜然,聲如嬰兒。壹個人的時候可以知道真相,可以知道福樂,守著真相就成了道士。上(即毛)不備,貼名為禁衛真闕。余人(開寶九年十月)命內侍王繼恩為劍龍立黃印,以守真降神。神說:“天上的宮殿已建成,玉已上鎖。王進有壹顆仁慈的心。”我絕不會放棄我的話,(原註:這是根據國史傅睿之,略加楊儀的袁譚。”也說,“毛聽了真話,以為是鬼。他將受到懲罰,並舉行宴會。”恐怕不行。今天不要服用。)我聽了他的話,就是晚上給晉王打電話,這是後來的事。妳從左到右聞不到,但是當妳在蠟燭的陰影裏看到晉王的時候,妳可能會離開桌子,如果妳有回避的樣子。然後把斧子扔在地上,對晉王喊道:“好樣的。”(原註:根據文英和尚在湖南山野的記錄),沒有正式的歷史和記錄。)
先不追究“蠟燭和斧頭的聲音”這個千古懸案的真相,只說與這個話題相關的“降神”。從結果來看,降神在趙光義(宋太宗)時代繼續存在,影響很大。北宋道教經典《雲七簽》卷103《易生寶德真君傳》(正統道藏第五十四卷也有)中記載,趙光義繼位後,張守鎮被召至瓊袁林為大壇供周日,他被任命為壇保壹生。然後上帝給國王的大臣王繼恩發了壹條信息。此後,在太平、興國初年,六年、七年和道學初年,張守鎮多次打出黑殺神的字樣。於是,在太平六年、興國六年(981),趙光義將太平宮的黑煞命名為“易生將軍”,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又加上了“易生保德真君”。由此可見,兩個敘事中的神靈下凡確實與宋代的民族文化有關,而最先下凡的神靈——壹生保德真君,無疑是北宋時期的護國之神。
據《三十代張天師》,也就是《水滸傳》中的第壹回,張天師的《為瘟疫祈禱》和洪大尉的《誤導妖精》,“頭上紮著兩個發髻,身穿青衣領;腰用草打結,腳間隔。明眸皓齒,飄飄而不沾塵;綠鬢滿朱妍,壹點俗態也沒有。”“道甚高,清高自在,煩惹盡塵埃。能駕雲者張天師,跡不確定。”。根據的“張濟世說”,關羽的封神崇拜與道統的興盛有其特殊的淵源。道教崇拜關羽有四個原因:
第壹,左夫道教積極參與政治。起義後,中國社會長期處於不穩定狀態。丹書重在個人修養,個性鮮明,齋浸淫其中,重在濟世育人,具有普遍的社會性。這與開元、天寶之後中國社會長期不穩定有直接關系。在《易生寶德真君傳》中,張守鎮曾以降神論陳摶:壽真嘗天啟曰:“華山陳摶近日被殺,人謂其屍,而不評其功?”真君子曰:“煉氣養神,頗有必要。然事之功未至,然有大師之掌。”所謂傳遞性的工作,應該是拯救世界的力量。在齋戒儀式中,道士福永不僅祝願君主長命百歲,國泰民安,而且提倡忠孝節義,當然受到官方的大力提倡和民眾的歡迎。逢年過節或君主生日時,伏都教以科教道法為國祈福,即道場,這也成為北宋的壹種風俗。元豐四年《重修關公廟》說:“年紀越大,神奇的人越多,廟廓越亂,錘佛有名無實。大眾不懼,廟堂亦浸弊。元沈(1080)是蜀國的壹位高僧,名叫程顥,時年70歲,功業卓著,突然受到眾人的邀約,印象深刻。有個陳的兒子,突然公開表態:‘從今以後,拜我如前。’把消息傳到四面八方,越來越多的祈禱。明年,心有(1081年)將會看到壹座新的廟宇。”陳的兒子的托詞,顯然是壹個降⑨。
與此相關的第二點是,就《鹽池殺蚩尤》而言,其實也表現出了復轉派道士傅敏的現實關懷。自西漢以來,鹽稅壹直是國家最重要的財富來源之壹,鹽的解決是重中之重。陳印在《詩話》第五章《新樂府鹽商之妻》上打上烙印,並引用《新唐書》和《食貸錄》:“(劉)鹽利不過四十萬。到大歷末期,已經超過六百萬元。天下之福,鹽益半。宮闈的服役、軍餉、官員的薪水都提高了。”宋人談到鹽息在國家稅收中所占的比例,因時代不同,有三種學說:壹種是稅收應該是稅收的三分之壹,壹種是世界上每年征收的鹽息應該是二分之壹,第三種是占國家開支的十之八九。甚至有人認為,僅臺州壹地“州數就比唐朝還多。”南宋學者呂祖謙在評論宋代鹽的好處時說,“只有海鹽和池塘裏的鹽,才是對國家最有用的”,而“鹽的好處為國家所用”、“由於國家經費大,大多數人從鹽中獲益”等說法也充斥史書。鑒於鹽溶在北宋財政中的重要地位,解州池鹽溶之災必將驚擾朝廷,成為壹件大事。道教的北宋皇帝,如真宗、哲宗、惠宗,必然有所作為,也就不足為奇了。解州池鹽壹直被認為是神物。先秦古籍《詩經》中的南風歌敘事:
順是五弦琴,唱南風。他的詩說:“南風能解除我的焦慮!南風壹吹,就能豐富我們人民的財富!”
這是壹首舞曲。是南風歌唱並促進了鹽的溶解和結晶。《死子》作者石角是商鞅的老師,《史記》、《漢書》都有記載。因此,有人認為:“早在4000年前,斜池附近這種神秘的‘鹽南風’就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關註。它不僅因帶來鹽的好處而受到崇拜,而且成為詩歌和音樂創作的重要題材。唐人稱贊的鹽溶液“陰陽調和,鬼神驅使,善用而不勞。“挖個泉煮個海不壹樣。(歐陽修《史記集後記》涉及錢(唐代)鹽祖祠,不在《全》。)柳宗元《金文》有“易家之鹽,晉之寶為大。“人所依賴的東西和鹽壹樣。如果是神造的,那就不是人為的。”(《全唐雯》卷五八六)宋人說“海鹽井鹽全屬民,池鹽全屬天,而民非。”(《歷代制度詳解》卷五《鹽法詳解》)人們把鹽池、谷峰視為某種神靈,並設祠祭祀。唐太宗八年(7·7·3)、十壹年(7·7·6),賜名“寶應淩清池”,“薦至清宮,編於史誌”(《唐·姚輝》卷二十八《祥瑞》)。此後,給池神加封號的人不計其數。
既然趙已經搬出軒轅黃帝做祖宗了,他的老對手蚩尤來搗亂應該也在情理之中。據沈括《孟茜筆談》卷三:“解州鹽澤,鹵色赤,俚稱‘蚩尤血’”。解州之名也來源於黃帝斬首蚩尤的神話。米羅《道史·後紀列傳》:“(黃帝)傳戰尤於中、冀,而異,故謂之“解”。孫鳳儀編《皇陵》:“據傳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地,黃帝殺之,故不葬。”道士石天請解州人關羽建此功德,據說也是名師。
第三,宋朝在清理了唐五代的混亂局面後開始統壹全國,沿襲了周世宗“滅佛揚道”的政策。關於宋朝開國君主與道教的關系,壹直有很多傳說。比如水滸傳開篇,當時西嶽華山有個陳摶處士。他是壹個道德高尚的人,善於辨別風雲。有壹天,我騎著毛驢下山,在去華容道的路上從客人那裏聽到壹個傳說:‘現在東京的柴世宗讓位於趙典典稱王了。’陳摶先生聽了,高興得擡起額頭,趴在驢背上哈哈大笑,下了驢。當人們問他為什麽時,先生說:‘天下從此定。’”的描述。在《湖南》的記載中,宋代的石也說兄弟發跡前,曾與壹個自稱“亂”或“真無”的道士在關河中暢遊,三人各戲各醉。宇二之後我就沒再見到妳了,所以我給曹澤寫了壹封信去各地看望他。卻說趙氏兄弟與趙普出長安,相約陳摶* * *喝酒。趙怡文的母親選擇了籃子裏的兄弟來躲避戰爭,這很適合陳摶看。她寫了壹首詩,“今日無天子,諸人將負擔於天子。".雖然這些野史不可能是真的,但似乎傳說中的話,可能與宋史中周世宗“在世時為皇帝”的預言,與陳橋驛兵變時“軍中知星者日日相脅,暗民徘徊久矣”的記載“相去不遠”。因此,在北宋時期,無論是蠟燭斧聲後的太宗統治下的“降神”,還是唐元聯盟後的“天書與傅銳”,以及繼承黃帝後的“扶祖”,直至惠宗時期,他們自稱“教主與皇帝”,都發揮了重要的政治和社會作用。與此同時,道教發展到了更高的水平。
第四,正統學派在中國道教史上重新崛起。如前所述,對佛教關羽的崇拜始於張道陵的“引鬼兵”,又因張繼先的“斬蚩尤”而得到極大的推動。如果說,龍虎山在北宋還被貶為茅山,與“三山符號”中的葛造山並居,那麽,它就從道家流派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大的。
後來的正統道經中記載的壹個故事也有詳述。據道法協會關羽元帥秘法元帝真魔關記載,關羽是中國北極皇帝的統帥,被稱為“關羽元帥、雷部除惡將軍、起風拔雲將軍、降妖將軍、護國將軍、護軍將軍、拜關將軍”。《道法慧遠》稱贊關羽“英勇無畏,生而為人,死而為神,忠日月,賢而肯勞”,曾“殺過妖魔”。例子是崇寧年間,三十代的張天師被派到鹽池除邪餃子,在東嶽廟裏燒香,看到廊廟裏的關羽像,問是什麽神。弟子回答說,漢朝大將關羽是忠義之神。派關羽去懲罰焦。瞬間風雲四起,電閃雷鳴。關羽在鹽池上切餃子。張天師扮演惠宗,惠宗被召喚。關羽出現在殿下,拉著大刀先把餃子按住,絕不後退。惠宗出錢資助寧,並稱其為“寧王”。石天指責他非禮,並把杜鋒關了500年。在《杜鋒郎靈官元帥秘法》同卷260中,關羽又被稱為張部下的統帥,銜頭為郎靈官元帥,副將為、清遠真君、魏等八飛將。第50代石天張國祥還有太盛達郎靈將軍的《護國妙經》,編入道藏。證明了“關羽斬蚩尤”是張天師制度的神話。這些都是“張濟世論”的例證
還被改編成了話劇。明代王買博物館抄校本《古今雜劇》,其中有佚名雜劇《關雲長破蚩尤》(⒂),說宋(仁宗)年間蚩尤神使解州鹽池幹涸,朝廷命寇準請張天師來京查究,以知緣由。石天教呂蒙正的侄子呂夷簡去玉泉山拜訪玉泉長老,並請求將玉泉土地供奉起來。關關“奉玉帝聖旨”“開天庭親表,故遣神兵令天庭曹”打敗蚩尤。範仲淹奉命為關公講解州寺。驅魔院老板宣玉帝旨,封關公為“武安神勇之王”、“破蚩尤拜寧貞之王”。鑒於所有的歷史事實,這部劇尤其無知。宗壹世饒先生分析雲:“查藩死於少生時,編寫者不分時間先後,隨意調兵遣將,是有問題的。" ⒃
道教廣為流傳的勸善書有關帝的真經、的《聖經》和子的《文》等。在全真派的北京白雲寺和武當山道觀裏,也有關羽的“財神”或佛像。據《關帝誌》所載,萬歷四十二年,關羽被封為“三界大妖遠在震天尊關盛迪君”時,還“特命道士周有珍前往,以求安寧,滅中外。”可見道教中關羽的崇拜者不僅有龍虎山南宗,還有元代盛行的北宗全真教。
第三,儒家思想與關羽崇拜
儒家是“三教”中最後壹個涉足關羽崇拜的,因為據說怪力很迷茫。但也正是因為儒家思想的介入,關羽崇拜才最終確立了其國家地位。
我嘗過曹操把自己許為英雄,又許給別人的滋味。看到他的“童年煮酒”,不幸被後人評為“奸雄”之首。在古代,這壹字之差,被春秋褒貶,深入骨髓的,大概是幾代後人經歷和“鍛煉”出來的筆法。這是中國人的歷史感和歷史觀,也是《演義》中所謂的“義”。“英雄”的稱號不是留給曹操私教的劉備的,壹般都叫他“耀雄”。三國終極英雄是諸葛亮和關羽。他們是失敗者,但他們讓後來的詩人寫下了這樣的詩:“但在他征服之前,他已經死了,英雄們從此在他們的外套上哭泣”。古人有“三仙”之說。諸葛亮和關羽是立德的典範,成為文化意義上的英雄。這就是《三國演義》的價值所在,因為它可以從“群雄逐鹿”的復雜歷史事件中,清理、提煉、總結出“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超功利價值判斷,以抗衡甚至取代“成則諸侯敗則盜賊”的功利判斷。這就是它不朽的原因。
但仔細研究諸葛亮崇拜和關羽崇拜的形成過程就會發現,它們實際上經歷了完全不同的走向和渠道:壹種是自上而下,從文人、儒學以民間信仰向諸葛亮傳播;壹個自下而上,從民間信仰和宗教勢力到上層對關羽的崇拜。文人和儒生接受關羽的主要原因是以《春秋》為代表的儒家歷史觀。
據說宋儒面臨壹個頭疼的問題,就是如何理清五代混亂的史實來證明趙宋王朝的合法性。只有隋唐以前的南北朝歷史可以借鑒,三國是這段混亂歷史的開端。歐陽修在仁宗時寫的《五代史》(後稱《新五代史》),並未以梁朝為偽,而大談正統。後來,他先後撰寫了《原道統》、《明道統》(後刪為《道統序》、《道統論》、《證論》)等七部專著,提出“道統”統壹,所以天下合而不同。“具體到三國歷史,他寫《論魏》說:“新魏皆取自漢,新魏敗,魏隋代傳而成晉。可惜東漢沒有賢明的後代,魏也沒有尋仇。今入魏,疑者入惡,謂之漢奸。這是不能忽視的...夫為正統,漢為也;漢者,魏也;得魏者,也。金嘗天下,論其源與終,魏接著糾正,不容置疑。" ⒄
《資同治鑒》是壹部編年史,系統整理了《三國誌》。很明顯,司馬光受到了歐陽修的影響。《子鑒》(卷六十九)吉煒黃帝年》壹書中說“漢宣帝被推翻,三國鼎立,金氏失控,天下分裂...按漢代來說,是魏晉所收,晉是宋乃至陳、隋所收,唐是梁、周、大宋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