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本名蘇,1951出生於北京。他是中國文學作家,朦朧詩派的代表詩人之壹。
1969年在白洋澱插隊,後來調到農民日報社工作。1972開始寫詩,1982發表作品。
多多是20世紀70年代中國現代詩歌為數不多的探索者之壹,他的代表作《瑪格麗和我的旅程》、《手工藝品》和《致太陽》壹直是中國詩歌的寶貴財富。在歐洲生活的十幾年間,他進行了不懈的努力,贏得了國內外詩壇的普遍尊重。
多多被公認為當代中國最優秀的抒情詩人,曾獲得諾伊施塔特國際文學獎等重要文學獎項。另外還有很多80後作家,影視人物,棒棒糖,電影。
中文名:多多
別名:蘇
民族:漢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51年
職業:作家,詩人
主要成就:朦朧詩派代表,諾伊施塔特國際文學獎。
代表作品:《多多四十年詩選》;作品《我在讀書》《依然是》等。
個人簡介
有很多詩人,當代最著名的抒情詩人,原名蘇·。1951出生於北京,1969在白洋澱插隊,後來調到農民日報社。1972開始寫詩,1982發表作品,1986獲得北大文化節詩歌獎,2000年獲得首屆安高詩歌獎。2004年回國後,受聘為海南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2010年獲得諾伊施塔特國際文學獎。
工作經驗
多多1989出國,15在荷蘭生活。他是倫敦大學的中文老師,加拿大紐瓦克大學和荷蘭萊頓大學的常駐作家。參加過世界多個重大詩歌節,在英國、美國、德國、意大利、瑞典等10多個國家的大學進行過演講和朗誦。現為海南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多多是朦朧詩的主要代表詩人之壹。著有詩集《致敬:三十八首》、《裏程:多多詩集1973-1988》、《多多詩集》、《多多四十年詩集》等。2005年獲第三屆華語文學與傳媒獎2004年度詩人獎,2004年回國後受聘為海南。
個人評價
多多是真正的中國詩人。他的詩歌以高超的技巧、清晰的洞察力和堅決的寫作勇氣,幾乎完美地繼承了當代中國漢語的艱難使命。他把自己對世界、對人生的溫暖理解融入到每壹個字、每壹句的細致雕琢中,試圖在每壹首詩的內部結構中實現自己孤獨而堅定的審美抱負。他對中國人尊嚴的忠誠,使他的詩歌很早就形成了鮮明的個性和風格:凝練的意象,明快的節奏,準確、犀利而充滿張力,對精神細節的深刻敏感和痛苦領悟,對人類精神困境的明確藝術承諾。他在2004年出版的壹系列詩歌和他在母語國家的重新出現,照亮了那些美好而激動人心的文學記憶,也見證了中國詩歌永不衰竭的豐富可能性。
成就和榮譽
在2010美國諾伊施塔特國際文學獎評選中,擊敗日本村上春樹、加拿大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和邁克爾·翁達傑、以色列葉赫舒亞等多位著名作家而獲獎,成為首位獲獎的華人。諾伊施塔特國際文學獎創立於1969,仿照諾貝爾文學獎。每兩年頒發壹次,獲獎者限壹人,以表彰其終身成就。在諾伊施塔特國際文學獎歷史上,共有27位獲獎者、候選人和評委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可以說多多離諾貝爾文學獎又近了壹大步。)
據美國俄亥俄州當地《塔爾薩世界日報》報道,多多由在康涅狄格學院任教的詩人麥芒提名,是這個獎項的九位評委之壹。麥芒認為多多是壹個偉大的獨行俠,他跨越了國籍、語言、歷史的界限。同時,他也是壹個堅定的幻想家,執著於人類最基本、最普遍的價值觀,比如創造、自然、愛和夢想。《當代世界文學》執行主編羅伯特認為,“多多是中國壹流詩人群體中的重要人物,值得西方認真關註和認可。”
獲獎後,在接受采訪時,多多說:“寫詩很神秘。詩人不是記者,記者從外部尋找新聞和信息,詩人是向內的。創作是靈感的觸發,加上消化、循環、整理的過程。”對於中國當代詩歌的期待,多多回答說,“中國新詩前途廣闊,只需要幾代人的鋪墊,就能登峰造極。目前除了實用創作,其他都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