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理解文學風格

如何理解文學風格

基本含義

★風格,中國古代文論的基本概念和術語,本質上是對文學作品內容和用詞的審美要求。最完整、最系統的詩論文體是劉勰的《文心雕龍》。

★“風骨”用於判斷人物,始於漢末,魏晉以後開始流行。比如宋武帝稱為“獨體”,世說新語《尚書·禹門》引王羲之《吉安帝》的“體”,而《蔡健傳》則稱蔡。

理論分析

★畫論談風格始於南齊謝赫的《古畫目錄》。謝赫在序言中提出了評價畫作的六個標準,壹是“傳神神韻”,二是“筆法入骨”。前者重在風格,類似於精神,後者重在筆法造成的有力骨梗。謝赫將畫家分為六類,並對壹位畫家曹步星進行了評論,他說:“不活躍的標誌,這是冷漠的標誌。”之後,“人物風格”這壹概念被廣泛用於繪畫理論中。字的風格也被用於書法評價。金維夫人的筆圖說:“善寫者瘦骨嶙峋,不善寫者多肉。那些又瘦又多肉的人被稱為金淑,而那些多肉的人被稱為朱模。強筋健骨者聖,弱筋無筋者病。”(書法要記錄。

★劉勰《文心雕龍·顧峰篇》說:“以惆悵抒情,必起於風,琢磨於詞,不先於骨。所以字如身骨,情含風,猶氣滿。話直了,骨頭就變得別扭;如果妳有強大的精神,妳的寫作風格將蓬勃發展.....所以,練到骨子裏的人,會精準的分析文字,深藏在風裏的人,會表露自己的感情。打字堅定卻難動,結凝而不滯,這也是文風的長處。”如何理解劉勰“文風”的確切含義,在後世頗有爭議。□明日刻,梅青生註“文”字只是字,字是字,字是字,字是字,字是字,字是字,字是字,字是字,字是字,字是字,字是字,字是字,字是字,字是字。故文章“風骨”屬氣,氣屬風。"在對《風骨》壹文的評論中說:“‘風骨’二字雖分,但以風為主。風可以遮骨,骨須以風治。所以本文從風入手,更重於氣,氣屬風。“曹雪□首先□‘風’處於主導地位。清代黃在《文心雕龍》註本中說:“氣為風之本。紀昀不同意,說:“氣是風的性格,不要說起源和終結。“對‘風的性格’的理解至今尚無定論。

劉勰在談“風的品格”時,首先談到《詩經》中“風”的由來:“詩有六義,風為先,是情之源,誌之符。”這是基於“風”的教育功能。《石矛》的序言說:“風,風。風動,教變。”有了風,人可以被感動,但風本身不是悟,也不是誌,而是悟的來源,誌的表達。風與情的關系比較密切,情不僅僅指感情,還包括抒情敘事。所以,風也是壹種野心。情感不是風,卻是讓人感動的風。氣有很多種,劉勰需要的是“涼”氣。形式之於風,是“清晰、嚴謹”的“風”。氣滿則風生,風生則意明,情顯。所以“風”要求作品要有感情,要感人,要生動活潑,要快而酣暢淋漓。

★劉勰說:“深思之言,不應先於骨。所以,文字要對待骨頭,就像身體的骨架壹樣”,“如果妳把話直截了當地說完,妳的文字就會變得深刻。”“練到骨子裏,就善於分析文字了。”(《文心雕龍·顧峰》)骨與詞密切相關。用詞要先用“骨”。思想貧乏,文字不簡練,就沒有“骨”。所以“骨”就是有感情的作品要寫得簡潔,字義相稱,有條理,有力量。總之,有了“風”,就會生動,有了“骨”,就會轟轟烈烈。有了“氣”,字就會蒼勁有力。

★與上述觀點相反,另壹種觀點認為“骨”是文學意義,“風”是文學表現。主要是“詞為皮之根,誌為骨髓”,《文心雕龍》說:“人學文學,應量力而行,其制宜正。他必須以情感為上帝,以意義為工作。這是文學創作的主心骨。沒有這個主心骨,是絕對難以形成優美的文學的,所以有“思過字不超前骨”之說。同時,壹篇文章的骨髓當然是情感和思想,但它的表達要看文章的氣勢,所以也有“思慮切文,守商之氣”之說。這種“文氣”,就是所謂的“風”。

★還有壹種意見認為“風格”和“精神”是作品內容和形式的統壹,形成了作品的風格。在《文心雕龍》中,風格只是籠統地論述文學作品的多樣化風格;通過在各種風格中選擇不同的風格因素,顧峰是壹種具有剛性美的高級風格。所謂“顧峰”,是指鮮明、生動、凝練、渾厚的風格,這是劉勰對文學風格的更高要求或標準。

★除了劉勰,南朝的梁中容也主張人品,但他用的詞是“風力”或“人品”。他曾在詩歌中稱曹植“人品極高”。《詩序》中也指出:“在永嘉,重視黃老,但談吐稍虛。時間裏,文字合理化了,味道淡了。孫綽、許遜、玉環的詩,都和《論德》壹樣好,建安風盡。”《文風》的理論在當時並沒有取得多大的成就。到了唐代,基於改革文風的需要,陳子昂倡導“漢魏文風”,並以此為武器,掃除了六朝殘余的燦爛文風,使唐代詩歌改革運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從文學批評史的角度來看,“文風”理論是從中國優秀的文學傳統中總結出來的,是對後世文學理論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