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iu寫的關於女作家的詩

iu寫的關於女作家的詩

弗雷德裏克·肖邦(1810-1849,年底39歲)

波蘭偉大的音樂家、作曲家肖邦壹生與鋼琴形影不離,幾乎所有的創作都是鋼琴曲,因此被稱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他經常為同胞募捐,在國外為貴族演出。1837嚴詞拒絕俄羅斯授予的“俄羅斯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舒曼稱自己的音樂是“藏在花叢中的大炮”,向世界宣告“波蘭不會滅亡”。肖邦晚年的生活非常孤獨,他痛苦地自稱“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彌留之際,他請求姐姐盧德維卡將他的心臟運回祖國。

弗萊德裏克·肖邦(1810-1849)出生於華沙郊區熱裏亞佐娃·瓦利亞。他的父親尼古拉·肖邦原本是法國人,後來移居波蘭。他於1794年參加了波蘭民族英雄科斯丘什科(1746-1817)領導的反抗侵略者的起義。起義失敗後,他住在華沙,靠教書和其他工作為生。後來,他在家裏開了壹所寄宿學校。從此,他不再參與政治,只是尋求和平的生活。但他與華沙的文化界保持著密切的聯系,這對肖邦的思想成長產生了影響。

[編輯此段]生活

1810年3月1日,肖邦出生在華沙郊區的熱拉佐·瓦沃拉。我的父親原籍法國,是華沙壹所中學的法語老師。後來,他為來華沙求學的外省貴族子弟開辦了壹所寄宿學校。我媽媽是波蘭人,曾經在壹個貴族親戚家做過管家。肖邦小時候師從捷克音樂家W. Zivny學習鋼琴。七歲時,他能夠寫音樂,八歲時開始在公共場合演奏。65438年至0824年師從德國音樂家、華沙音樂學院院長J . A.F Elsner學習樂理。1826中學畢業後進入華沙音樂學院,開始了早期的創作活動。1829畢業於該校。當時波蘭民族運動正處於高潮,反抗外國奴役、爭取自由獨立的民族鬥爭對青年肖邦的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培養了他的民族感情和愛國熱情。1830年3月,肖邦在華沙演奏了他早期的代表作《第二號鋼琴協奏曲》(F小調),同年在華沙的告別音樂會上又演奏了他的另壹部代表作《第壹號鋼琴協奏曲》(E小調),兩部作品都獲得了成功。165438+10月2日,肖邦帶著朋友贈送的壹把波蘭陶土離開華沙,出國深造,永遠離開了祖國。二月初在維也納期間,65438得知華沙起義的消息,為未能參加起義而焦慮。當時想回波蘭參加鬥爭,被朋友勸阻,未能實現。第二年年初,他去巴黎,途經斯圖加特時,得知起義被俄國鎮壓,華沙淪陷的噩耗,精神受到強烈震撼,這在當時的創作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到達巴黎後,他放棄了去倫敦的計劃,定居巴黎,從事鋼琴教學和創作活動。除了與流亡巴黎的波蘭僑民有密切的交往,他還結識了許多西歐文藝界的重要人物,包括波蘭流亡詩人a·米茲凱維奇、德國詩人h·海涅、法國畫家e·德拉克洛瓦、意大利音樂家v·貝裏尼、匈牙利音樂家f·李斯特等人。這些交往對肖邦精神生活的影響不可低估,尤其是與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的關系,對肖邦的思想和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1838到1846同居,感情破裂,同居8年。從20世紀30年代初抵達巴黎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藝術已經高度成熟,在創作上取得了極其豐碩的成果。肖邦的創作從1846開始走下坡路。原因是多方面的:40年代波蘭國運的幾次挫折,讓對此期待已久的肖邦遭受了沈重的精神打擊,深深陷入失望和沮喪之中;與喬治·桑德愛情的破裂,家鄉親人和密友的相繼去世,健康狀況的不斷惡化,都給他的身心造成了深深的創傷,加重了他的悲傷和孤獨。65438年到0848年,身體虛弱的肖邦去了英國壹段時間,從事短期的教學和演奏活動。在那裏,他為流亡的波蘭華僑舉行了最後壹場音樂會。回到巴黎後,他的健康狀況急劇惡化。他於07年10月1849+017日在巴黎的公寓中去世。臨終前,他下令將他的心臟運回祖國波蘭安葬。

肖邦的創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即華沙時期、華沙起義時期、巴黎全盛時期和後期。

後期(1846 ~ 1849),肖邦的創作呈現出明顯的衰落趨勢。《幻想波羅乃茲》(1846)是這壹時期的重要作品。雖然沒有《降A大調》中波羅乃茲那種高亢豪邁的嗓音,但其因為壹些對祖國和民族未來的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還是很有感染力的。G小調馬祖卡(1849)和F小調馬祖卡(1849)是肖邦最後的兩部作品。前者是壹首親切溫暖的歌,表達了對生命的最後壹點眷戀;後者在淡淡的憂傷中傾吐了對故國親人的最後思念。

[編輯本段]傳世名著

1.永恒夢魘

夜曲最早是由英國作曲家菲爾德(1782—1837)創作的。他用優美的旋律配以平靜的和弦的形式來表達夜晚寧靜夢幻的心情。肖邦繼承了這種形式,並對其進行了極大的發展和創新。肖邦的夜曲包含了相當多樣的意境,甚至是熱情的戲劇形象。令人驚訝的是,無論音樂多麽復雜,多麽激動人心,它仍然失去了“夜”的整體感覺。由於肖邦賦予了夜曲新的面貌,後人將其視為肖邦創作的獨特標誌之壹。

肖邦的21夜曲,幾乎每個首都都這麽迷人。觀眾最熟悉的或許是《bE大調第二夜曲》,它的主旋律早已深入人心:中段以聖歌般的和弦進行開始,沈穩凝重,蘊含內在力量。壹開始這種力量是碎片的暴露,逐漸積累,暴露的碎片越來越多。最後導致從上到下爆發雪崩。此時真的是身在“夜”,心在“日”。中段爆發後,“夜”再也無法平靜。當第壹段重現時,同樣的曲調伴隨著完全不同的織體。原本嚴謹的節奏現在變成了三連音,音樂變得悲涼悲涼,久久不能平復。加了壹個延長的終止後,勉強安靜下來,最後消失在延長的聲音中,但留下的沈重心情始終沒有消失。

2.序幕

肖邦寫了24首大調和小調前奏曲。對這些音樂有各種各樣的評論。有的認為是練習曲的雛形,甚至有的認為是草稿,有的認為是音樂格言,有的認為是即興的音樂構思,類似於“音樂時刻”。有的鋼琴家把24首歌當成壹個組曲,從頭到尾連續演奏,有的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組合。的確,這些作品有長有短,品味不同,手法各異,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多姿多彩的。

我們知道肖邦生前拒絕出版他的壹些作品,後來人們才承認這些作品是音樂的瑰寶。由此判斷,肖邦對於正式出版自己的作品是非常認真的。既然肖邦在1839年發表了《前奏曲》,恐怕就不會是草稿了。事實上,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越來越珍惜這些前奏。這裏有兩首經常播放的歌曲。

bD大調第15號前奏曲,又稱雨滴前奏曲。這裏又是另壹個人給音樂起了名字。說標題音樂是浪漫主義音樂的特征之壹是耐人尋味的,但是偉大的浪漫主義作曲家肖邦從來沒有在作品中加過標題來說明音樂內容。他也很反感別人給他的音樂命名。可見,浪漫的音樂,根本上在於音樂本身的氣質,而不在於無名。肖邦反對壹個具體的名字,說明他的音樂具有廣泛的概括性。所以,我們在欣賞已被命名的音樂時,只能把名字作為理解的媒介和入門的途徑,絕對不必限制自己的聯想和體驗自由。比如這首歌的名字《雨滴》,很明顯是伴奏部的壹個Ba (# g)音,幾乎從頭到尾都保持著八度的穩定節奏,就像屋檐下滴落的雨滴,答不完。行板:

雨滴聲襯托寧靜,高貴優美的歌聲從我心中升起。隨著雨滴聲,慢慢的,我的思緒轉重,低音區出現了壹個小調。雨點的聲音變成了響亮的鐘聲,我的心情變得激動起來。最後又回到了當初的寂靜,依然在雨滴聲中結束。

第24首《D小調前奏曲》被壹些人稱為《雷雨中的祈禱》。這裏確實有雷雨閃電的氣氛,但沒有所謂的“祈禱”。這部作品與《革命練習曲》同時寫成,也是沙皇俄國軍隊攻占華沙的事件在肖邦心中激起的驚濤駭浪。所以音樂的性質和革命練習曲類似。不同的是,這裏只有憤怒,停留在悲傷中“為時已晚”;這裏慷慨激昂,不屈不撓,沒有眼淚。左手貝斯從頭到尾咆哮著,像雷聲,像戰鼓:

主題基調堅定、豪邁、豪邁:沖擊直入尾聲,最後三次重擊鋼琴最低區的主音D,表達作曲家堅定不移、鋼鐵般的意誌。

3.瑪祖卡舞

瑪祖卡舞是肖邦另壹個獨特的創作領域。在整個鋼琴音樂文獻中,提到馬祖卡首先想到的就是肖邦。其他作曲家也有瑪祖卡。但只有肖邦寫了大量特別輝煌的瑪祖卡。在肖邦自己的作品中,馬祖卡也是很特別的。第壹,這些作品最有波蘭土壤的香味。此外,這也是他較少戲劇和悲劇元素的創作領域之壹。

瑪祖卡舞是波蘭瑪祖維亞的壹種當地民間舞蹈。它的音樂都是三拍子,它的典型節奏是:

此外,庫亞維亞克和奧貝裏克也在三倍時間。肖邦的瑪祖卡舞曲是綜合了上述三種舞曲的特點而創作的。肖邦的馬祖卡舞曲中經常透露出馬祖卡舞曲的典型節奏,但肖邦運用的方式非常高超,遠遠沒有死板地重復民間節奏。旋律方面,肖邦是天才,吸收了民間音樂的精華,按照高度專業化的藝術標準創作而成。和聲和調式有肖邦獨特的創造。盡管如此,波蘭本土風格的馬祖卡舞並沒有減弱;反而以更加優雅詩意的姿態屹立在鋼琴音樂的花園裏。評論家說,瑪祖卡是肖邦對故鄉、土地、人民和人民光輝精神的生動感受,是波蘭人民的“整個靈魂”。

因為瑪祖卡就是這樣的波蘭音樂,壹位波蘭鋼琴家說只有波蘭人才能彈好。不過,有壹點可以讓國人驕傲的是,第五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於65438年至0955年在華沙舉行。來自中國的鋼琴家傅聰不僅獲得了第三名,還獲得了馬祖卡最佳表演獎。

[編輯此段]分類作品

華爾茲(華爾茲)

肖邦著名的圓舞曲,相信小朋友壹定聽過!肖邦在維也納的時候,這些圓舞曲用了維也納圓舞曲三拍的節奏,再加上優美的曲調和抒情性,還練就了高度的鋼琴技巧,所以肖邦的圓舞曲適合聽和彈,不適合跳!

◎降E大調第1圓舞曲,作品18。

◎A小調第三華麗圓舞曲,作品34-1

◎降D大調第六圓舞曲《小狗》作品64-1

《狗華爾茲》是壹首描述喬治·桑的狗追他尾巴的歌曲。因為歌曲很短,所以也叫《分鐘》。

◎C小調第七圓舞曲,作品64-2

◎降A大調第八圓舞曲,作品64-3

降A大調第九圓舞曲,作品69-1

◎B小調第10圓舞曲,作品69-2

◎E小調第14圓舞曲,作品後

2、鋼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

肖邦不太喜歡弦樂器,所以他的鋼琴協奏曲(主要是鋼琴配管弦樂)只有兩首。第二協奏曲第二樂章是寫給初戀情人的壹封美麗的“情書”。可以聽聽!

◎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Op.21第壹樂章

◎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Op.21第二樂章

◎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作品21,第三樂章

3、夜曲(Nocturnes)

夜曲是由英國鋼琴家、作曲家菲爾德首創的壹種音樂形式,以優美的旋律為主。肖邦受他的影響,第壹首夜曲以旋律為主,後來的夜曲加入了更豐富的內容,而不僅僅是優美的旋律,所以是肖邦獨特風格的夜曲。

降B小調夜曲第1號作品9-1

降E大調第二夜曲作品9-2

4、練習曲(練習曲)

學鋼琴的壹定會彈肖邦的練習曲!這些曲子運用了高度的鋼琴技巧,包括快速八度,三六度連續平行等等。但是,這些練習曲不僅是為了教學,也是為了藝術。演奏者必須兼顧技巧、節奏、旋律、和聲以及音樂的情感表達,所以還是很受樂迷歡迎的。

[編輯本段]評價

肖邦音樂的思想價值之高,就在於它從19反映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資產階級民族運動總趨勢的壹個側面,喊出了被壓迫被奴役的波蘭民族憤怒反抗的聲音。肖邦的音樂具有強烈的波蘭民族風格。他對民樂的態度是非常認真的,他反對好奇,同時也不為其所束縛,總是試圖了解民樂的特點,並對其進行再創造。這樣,他既提高了民間音樂體裁的藝術水平,又保持了其純正的風格,始終不失其鮮明的民族民間特色。他對當時西歐在音樂創作手段上所獲得的經驗和成果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並以此作為自己創作的出發點,從而使自己的音樂具有了與古典傳統有著深刻聯系的嚴謹完整的藝術形式。但肖邦從不被傳統束縛,敢於突破傳統,勇於創新。這尤其表現在他對前奏曲、練習曲、敘事曲、夜曲、即興曲、諧謔曲等壹系列音樂體裁潛在的藝術表現形式的深度挖掘和豐富,賦予其新的社會內容。他的旋律表現力強,富有個性,和聲語言新穎大膽,鋼琴織體細膩多彩。所有這些因素結合在壹起,形成了新穎獨特的“肖邦風格”,為歐洲音樂的歷史發展做出了貢獻。

肖邦弗雷德裏克肖邦(1810-1849)

費德裏克·肖邦出生於波蘭華沙郊區的澤拉佐瓦瓦拉。他的父親是法國教育家,母親是受過教育的波蘭婦女。肖邦從小就熱愛音樂。八歲就走上舞臺演奏協奏曲,被視為天才。在導師埃爾斯納(作曲家、小提琴家,時任華沙音樂學院院長)的指導下,他十五歲就發表了作品,並經常出席音樂會。十八歲去柏林玩,十九歲遊覽維也納。回到華沙後,他已經是壹位才華橫溢、聲名遠揚的音樂家了。

1830年,他決定去巴黎學琴。在離開故國的前夕,老師送給他壹杯波蘭土,肖邦壹直帶著它,直到去世。在旅途中,他不停地在德國和維也納的各個地方演奏,第二年9月到達斯圖加特。他聽到波蘭革命失敗的消息,滿懷悲憤地寫下了《革命練習曲》。1795年波蘭滅亡,成為沙俄帝國的領土,1830年發生獨立運動。因為波蘭革命的失敗,肖邦放棄了回到祖國的念頭,打算在巴黎開辟自己的天地,幫助革命運動。

1835年,肖邦前往德累斯頓和萊比錫與門德爾松和舒曼會面。1836年,她愛上了女作家喬治·桑,不久她的肺病加重了。1838年,她和喬治·桑去了馬約卡島休息,後來他們壹起生活在巴黎和裏昂。1847期間,雙方因意見不合而相愛,結束了這段歷史上著名的戀情。

1848年,他前往英國演出,次年回到巴黎後不久,因肺結核去世,年僅39歲。

肖邦的作品除了十七首波蘭歌曲、鋼琴三重奏和大提琴曲外,都是鋼琴曲。在這些作品中,有兩首鋼琴協奏曲和三首鋼琴奏鳴曲。

肖邦對民族主義音樂的貢獻是他的60首瑪祖卡舞曲和12首波蘭舞曲。兩種舞曲都是三拍,馬錯卡是中速,來源於民間慶典音樂;波蘭舞曲優雅,最初是16世紀宮廷慶典的配樂。肖邦將馬爾佐帶到音樂會上,再次向人們呈現了早期波蘭宮廷生活的富麗堂皇和盛況。它使人們想起過去的民族榮耀,也成為過去民族生活方式的壹個特征。

在浪漫主義時期,肖邦作為波蘭民族音樂風格的傑出作曲家,具有非常獨特的歷史地位。在19世紀的歐洲音樂發展史上,民族音樂風格占據著主導地位。雖然肖邦的所有作品都有來自波蘭的傳統音樂風格,但肖邦的《瑪祖卡》更集中地表現了波蘭的民族風格。肖邦在《馬祖卡》中使用了至今仍為世人所推崇的最美的波蘭旋律,使得今天的音樂家們第壹次真正體會到了他的音樂中獨特的波蘭風格。

1810 2000年3月1日,肖邦出生在華沙以西50公裏的壹個名叫熱拉佐瓦沃拉的小村莊。他早年就表現出非凡的音樂天賦。父親尼古拉·肖邦,法國人,1788歲來到波蘭。來波蘭的原因現在還不清楚,但他很可能在1794年積極參加了波蘭將軍TADEUSZ KOCIUSZKO領導的民族抵抗運動,為自己遷入該國的自由而戰。1800年,他成為地區總督斯塔羅斯塔的女兒和妻子的法語老師。1802年秋,尼古拉·肖邦接受了路德維希卡·斯卡貝克伯爵夫人的邀請,負責子女的教育教學工作,與家人壹起住在熱列佐瓦沃拉。在這裏,他遇到了伯爵夫人的遠房親戚,泰克拉·尤斯特娜·克日雅諾夫斯卡小姐。他們於1806年6月2日結婚,第二個孩子FRYDERYK於1810年6月2日出生。同年,肖邦壹家搬到了華沙。

肖邦在六歲的時候就顯示出了他非凡的音樂天賦,他的家人聘請了壹位著名的鋼琴老師,沃伊切赫先生。他不僅為年輕的肖邦充分展示了音樂之美,也讓他熟悉了壹大批音樂大師的作品。他的教學充滿了趣味和智慧,這為肖邦作為鋼琴家的個性和創造力奠定了基礎。肖邦的第壹場演出是在拉德茲維家族宮殿的慈善音樂會,當時他只有8歲。1818華沙日報寫道:“他不僅能完美輕松地演奏最難的鋼琴作品,還能創作出有趣的舞曲和變奏曲。”後來,肖邦經常出現在達官貴人的豪宅裏。

後來肖邦的父母意識到,沒有專業的教育,即使是最偉大的音樂天才也做不到。所以他們決定給肖邦壹個系統的專業教育。肖邦於1926年從華沙呂克昂學院畢業後,進入華沙音樂學院,師從著名音樂教育家、作曲家約瑟夫·埃爾斯納先生。在此期間,肖邦創作了大部分鋼琴和管弦樂作品,包括降B大調第二變奏曲、帶有波蘭旋律的A大調第13號幻想曲、F大調第14號回旋曲、C小調第四鋼琴奏鳴曲、G小調第八小提琴與大提琴以及波羅乃茲、馬祖卡和圓舞曲。埃爾斯納很快意識到肖邦非凡的音樂天賦,他積極引導和保護他的創造力和創新力。在肖邦的第二個學年報告中,他寫道:“非凡的能力”,壹年後:“非凡的能力,音樂天才”。

從華沙音樂學院畢業後,肖邦開始想在歐洲各大音樂中心發揮自己的音樂天賦。壹個偶然的機會,他選擇了維也納,在那裏他們都取得了作曲家和鋼琴家的巨大成功。1829,“ALLGEMEINE THEATERZEITUNG”上的評論寫道:“肖邦征服了所有人,因為人們不僅發現了他的音樂天賦...從他的表演和創作的原始性來看,他可以說是壹個音樂天才...他的表演絕對不是技巧的炫耀,這就是做藝人和裝腔作勢的區別。讓我們從這個默默無聞的年輕人身上看到真正的藝術家。”其他評論也寫道:“偉大的作品”、“漂亮的表演”、“難以形容的技巧”等等。這些都是肖邦的音樂天賦第壹次得到國際認可。

20歲時,肖邦在華沙以E小調和F小調鋼琴協奏曲聞名。此後不久,他決定出國。在這個異族統治下的國家,政治形式不斷緊張,革命迫在眉睫。這種情況下對他音樂事業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他在1830的2月開始了他的藝術之旅。參加歡送會的有他的家人,他的初戀KONSTANCJA,ELSNER教授和壹些朋友。肖邦沒有意識到自己將永遠離開祖國,也就是從那壹刻起,他充滿無數歡樂和痛苦的人生將永遠伴隨著無盡的鄉愁。

在他的第二故鄉巴黎,肖邦很快就和當時的壹群藝術家交上了朋友,包括李斯特、舒曼、門德爾松和席勒。主要從事創作和教學工作,偶爾參加音樂會。他不想成為鋼琴家,因為19世紀的鋼琴家,就是用各種演奏技巧取悅觀眾,贏得名利。肖邦想向觀眾展示音樂的真正美。他的演奏風格與大眾普遍接受的風格大相徑庭,因此常被拿來與當代鋼琴家相提並論。這種比較通常對肖邦有利。英國傑出的鋼琴家、指揮家查爾斯·哈雷曾說,“與肖邦相比,卡爾克布倫納只是個孩子”。海因裏希·海涅說,“李斯特讓除了鋼琴大師肖邦以外的所有鋼琴家黯然失色”。

通過這些,我們不難看出肖邦有著非凡的鋼琴技巧,他可以成為鋼琴舞臺上壹顆耀眼的明星。然而,他寧願為真正能理解他的音樂的藝術觀眾演奏。除了這些,肖邦壹生只舉行了30場公開音樂會。聽過肖邦“學習”音樂會的人都強烈認為,只有在這種朋友之間的私人音樂會上,偉大的藝術家才能闡釋音樂的真諦,發揮自己的藝術才華。

肖邦作為作曲家而聞名。最有利的證明就是肖邦創造性的藝術成就不斷被更多的世界觀眾接受和傳播。他是壹位非凡的作曲家,他以非凡的藝術才華創造了非凡的藝術成就。他也是唯壹壹個專註於壹件樂器創作的作曲家。盡管華沙的音樂團體,包括埃爾斯納教授,都建議他可以創作壹些歌劇和管弦樂作品,但肖邦認為,在那個年紀,只有通過鋼琴,他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藝術目標。他通過不同的音樂形式表達自己的音樂思想,包括波羅乃茲、瑪祖卡、圓舞曲、夜曲、奏鳴曲、前奏曲、敘事曲、鋼琴協奏曲、回旋曲和變奏曲。他是當時壹位具有獨立風格和詩歌精神的偉大作曲家。1848在英國舉行的音樂會後,倫敦《每日新聞》寫道,“在他的作品中,展示了肖邦傑出的創作才華和他表達作品的能力。他獨特的音樂風格是之前任何大師都不可能有的。我們從未聽過如此美妙和激動人心的音樂。

久病之後,肖邦於1849年在法國巴黎逝世。但他留給波蘭的心和每壹首音樂都表達了他對祖國的熱情。臨死前,他對妹妹說:“請把我的心靈帶回祖國。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編輯此段]“把我的心帶回祖國”

《把我的心帶回祖國》——蘇教版6第三課19世紀初,波蘭被歐洲列強瓜分,十分之九的領土落入沙皇俄國手中。從此,波蘭人民陷入了被欺淩、被壓迫的深淵。年輕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悲憤交加,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

1830 165438+10月的壹天,維斯瓦河彌漫著薄薄的霧氣。20歲的肖邦告別親人,乘坐馬車離開首都華沙。在郊區,馬車突然被壹大群人攔住了。原來肖邦的老師艾斯納和他的同學們是來給他送行的。他們站在路邊,唱著艾斯納專門為肖邦創作的告別曲《即使離家很遠》。艾斯納緊緊地握著肖邦的手說:“孩子,無論妳走到哪裏,都不要忘記妳的祖國!”肖邦感動地點了點頭。這時,艾斯納再次舉起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是祖國波蘭的土壤。這是我們送給妳的特別禮物。請收下!”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奪眶而出。他鄭重地從老師手中接過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頭看了壹眼遠處的花沙城,然後登上馬車,疾馳而去。

就在他離開祖國幾天後,華沙爆發了反對俄國統治的起義。然而,起義很快失敗了。聽到這個消息,肖邦傷心欲絕。他把激情化作音符,寫出了著名的革命練習曲。振奮人心的旋律表現了波蘭人民的吶喊和鬥爭。

肖邦日夜思念他的祖國。他把亡國之痛和對祖國未來的擔憂都傾註到了自己的音樂創作中。他鼓勵自己工作,工作,再工作。他經常把自己關在黑暗的房間裏,點壹支蠟燭,整夜作曲和彈鋼琴。時間在流逝,他卻壹點時間概念都沒有。

肖邦在法國巴黎生活了18年。肖邦為了他的祖國和他的生計四處奔波。疲勞和焦慮讓肖邦原本的肺結核又復發了。1849,10這壹個月,他終於躺在了病床上。臨終之際,肖邦緊緊地握著妹妹盧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當我死去的時候,請把我的心臟拿回來。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肖邦帶著亡國之恨死在異國他鄉。他只有3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