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錢山只是閑著。
五嶺興波,烏蒙服泥丸。
金沙水搏雲崖暖,大渡橋隨橫鐵索寒。
很高興看到岷山白雪皚皚,綿延數裏,我們的戰士們越過它,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紅軍不怕長征路上的壹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看得很普通。在紅軍眼裏,連綿的五嶽不過是微波波的起伏,而氣勢磅礴的烏蒙山不過是泥丸。
金沙江泛著濁浪,拍著高聳的懸崖,冒著熱氣。大渡河上危橋的橫架正在搖晃著高高懸掛在空中的鐵索,寒意陣陣。更令人欣慰的是,當我們踏上白雪皚皚的岷山時,紅軍跨過之後,每個人都在微笑。
擴展數據
這首詩的第壹聯是全詩的先導。開頭就說明紅軍不怕困難,把千山萬水的長途跋涉當成了小菜壹碟。這裏不僅寫著紅軍不畏自然之難,而且明確暗示著被圍困的敵軍不值壹提。對於紅軍來說,他們只是閑人,不堪壹擊。
然後,對聯、頸聯四句從第壹聯所營造的廣闊的外部和內部空間中脫穎而出,進入具體的細節。詩人平靜地告訴我們“錢山是什麽”。詩人開始習慣於自然地使用他精湛的劍術、美麗神奇的地名和動詞。
“武陵”、“烏蒙”、“金沙”、“大渡橋”等壹系列地理名詞相繼出現,既解釋了故事的遞進,也解釋了心理感受所導致的情感遞進。藝術造型也極為工整,從山到水。是什麽山?
“蜿蜒”和“雄偉”崇山峻嶺,但在詩人眼裏,就像壹個個小浪花,壹粒粒小泥丸,不值壹提。其實這是紅軍對壹切艱難險阻不屑壹顧,視之為小事的藝術再現。
這種再現的藝術過程是通過流動的對比和誇張來實現的,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得到。這是詩人經歷了歲月洗禮、生活觀察和藝術修養的妳的藝術。
這裏的水是什麽?金沙江水拍暖崖,意境妙不可言。風景本身如畫。詩人在這裏沒有正面描寫過金沙江的戰鬥,因為當時情況也很緊急。
5月3日,1935,中央紅軍幹部兵團在強大敵軍的追擊下,越過雲南魯公絞盤。九天之後,庫亞偷渡過金沙江,殲滅對岸敵軍,突破重圍。對於如此驚心動魄的勝利,詩人用象征性的通感來掩飾嚴酷的戰鬥,卻把冰冷的河水寫得溫暖如春。
它帶著不慌不忙的喜悅緩緩拍打著夾江的山崖,詩人得以流露出勝利的喜悅,如春水在江邊。其次是橫跨大渡河的冰冷鐵索橋。
紅軍搶瀘定橋是長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議的壹場惡戰。雖然不是壹場大規模的海戰,但卻是壹場天才和精銳士兵展現個人的戰鬥,壹場鐵血的戰鬥,壹場旋風般的理想戰鬥。真的叫紅軍鷹飛越瀘定橋。
當時紅軍剛剛渡過金沙江,“跳出了幾十萬敵人圍追堵截進攻的圈子,取得了戰略轉移的決定性勝利”。就連太平天國的名將石達開也被大渡河打敗,結果是悲慘的結局。
然而,由偉大詩人毛澤東率領的紅軍壹舉成功地沖過了這座橋。那就是我們從小熟悉的十八勇士,全副武裝,爬上懸空的冰冷鐵鏈,攻占了敵人的橋頭堡,後續部隊得以如法炮制,壹步跨過大渡河。對於這場驚天動地的戰役,詩人只用了“鐵索寒”二字,讓場面生動壯烈。
這兩句話裏的“暖”和“冷”兩個字,包含了無盡的含義,有放松和競爭,有起伏,有自然的光彩。?
最後兩行(尾聯),詩人終於表達了長征勝利後由衷的喜悅。二萬五千裏戰鬥的目的地到了,三軍總會近在咫尺,全軍都在微笑。(根據毛主席6月1958 65438+2月21的評語:“三軍:紅軍第壹、二、四軍。
不是陸海空三軍,也不是晉國所說的上、中、下三軍。”)更喜這個詞用得好,有委婉回腸的意思,喜上加喜。
“三軍”這個詞用得好。這個詞自然有古漢語的美。另外,按照毛主席自己的說法,指的是當時的紅軍、二軍、四軍。這古老的“三軍”增添了當代中國人的美,有著絕世的詩意之美!
百度百科-呂奇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