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命教育確實很欠缺,孩子的品格教育也需要加強,但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是我們的父母、老師和社會抓不住孩子的錯誤,讓孩子和大人無法面對失敗,坦然前行。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立即站出來糾正錯誤,怕孩子再犯,或者嚴厲訓斥,希望孩子長久記住。而老師就是用壹個表情去批評或者叫家長,好像孩子是罪犯壹樣。社會更是荒謬或者充滿謠言,讓人站不直。
劉翔,著名短跑運動員,在110米欄中表現出色,為國爭光。2006年瑞士洛桑超級大獎賽,劉翔以12.88秒的成績打破世界紀錄。48次世界大賽,36次奪冠,6次亞軍,3次季軍。但我們只記得他兩次退賽,2008年北京奧運會,他的退賽飽受詬病,以至於劉翔不得不關閉社交媒體,與外界隔絕。
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能接受孩子的錯誤,以至於錯誤真的變成了失敗。只有當我們允許我們的孩子犯錯時,他們才有機會成功。
卡普爾教授認為,有效的失敗是幫助孩子獲得更多思考和學習更多知識的關鍵。
比如孩子上幼兒園後,經常會有親子手工作業。即使是完美的手工作品,如果是父母做的,也是“無效成功”。孩子和家長共同完成的手工作品,以孩子為主角,家長為輔,即使不精致,不瑕疵,也是“有效的失敗”,值得稱贊。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和孩子討論成功和失敗,改變對錯誤的認知和反應。如果是有效的失敗,我們應該為孩子高興。他們可以更進壹步,然後認同孩子做得對的地方,並尋找改進的方法。如果是無效的失敗,那就等我們靜下心來和孩子討論,從而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反饋和引導。
最重要的是,當我們的父母開始區分有效失敗和無效失敗時,孩子就不會害怕犯錯,也能坦然接受自己的錯誤,從而理性對待失敗和成功。
黃景傑在《學習的模式》壹書中說,有壹次去小兒子的學校開家長會,被孩子告知體育成績只有c,問為什麽,孩子說不喜歡體育老師。當時她壹句話也沒說,只是和老師詳細聊了聊。原來,小兒子和他的好朋友正忙著為詩歌朗誦會創作詩歌,於是在體育課上開小差討論詩歌創作。以至於沒有聽到老師的指示,落後了,被老師批評警告。
於是,黃先生和他的小兒子借用“有效失敗”的思維模式,壹起探討這件事。最後,孩子們明白,雖然上了體育課寫詩,但這是無效的成功,給體育課帶來了負面的結果,影響了學年的整體平均分。體育課失分是無效的失敗,不僅沒有受益,還失去了和自己同學合作的機會。
然後,小兒子決定下節課積極參加體育課,盡快把落下的運動補上。幾天後,孩子的運動成績會從C到B,孩子此時的表現屬於“有效錯誤”,因為他學會了積極看待自己的錯誤,並從中受益。
失敗並不可恥。反而會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改進的方向,從而反思自己為什麽失敗,積極客觀的對待失敗和錯誤,而不是把失敗當成洪水猛獸,做出傻事。
所以,在育兒的路上,我們可以和孩子多談談“有效失敗”的思維模式,告訴孩子失敗並不可怕,沒關系,我們也可以把失敗變成“有效失敗”和“有效成功”。
曾經看過壹個新聞,福建某縣高考狀元因為大學失利不敢回家,於是在外流浪十年,靠收破爛為生。正因為他是全村的希望,父母對他寄予厚望,他考不好,父母就會責備批評他。他從小就壹直是第壹。他沒想到大學第壹年就失敗了,因為害怕家鄉的失望,他選擇了流浪和逃避。
失敗是正常的,是孩子學習的機會,不是孩子的汙點。失敗不代表孩子這輩子完了,也不代表孩子沒用。但是,我們不允許孩子犯錯,不允許孩子失敗,這樣孩子在父母的反應中就不敢失敗,也就失去了嘗試的機會和挑戰的勇氣。
是父親能夠接受孩子的錯誤,能夠容錯,讓鐘南山勇於挑戰,不斷突破醫學難題,幫助我們成功戰勝2003年的非典,戰勝2020年的疫情,創造醫學奇跡。
所以,我們接受孩子的錯誤,幫助孩子積極看待錯誤,孩子就會把錯誤當成敲門磚,往上爬。否則,孩子會在我們對失敗的否定和排斥中植入“我不能失敗”的信念,不敢犯錯,從而失去面對失敗、面對困難的勇氣。
我們從來不會走路,從壹個不會說話的嬰兒到壹個會說話會跳的孩子,再到壹個成年人,是壹個不斷試錯不斷經歷的旅程。沒有犯錯,就不會有美味的食物,不會有快捷的交通工具,也不會有我們人類的進步。
而我們的容錯和接納,會成為孩子過渡的支點,向上傾斜他們的未來,讓他們坦然面對錯誤和失敗,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找到壹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