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南朝劉勰《文心雕龍·史明六號》。
原文:
人有七情六欲,回應事物,抒發心聲,這是不自然的。昨天葛說“玄鳥在玩。”黃帝雲門不容忽視。有《大唐》之歌,舜有《南風》之詩。看第二條,直接說。
翻譯:
人是有各種情緒的,當受到外物刺激時,會有壹定的感應。心有所感,並以聖歌的形式發出,這是很自然的。從前在葛時,《玄鳥之歌》被編成歌曲;黃帝的雲門舞集,不應該是沒有歌詞的管弦樂伴奏。唐堯有唐朝的歌,虞舜有南風的詩。這兩句歌詞,只能做到意味深長的程度。
擴展數據
《明詩》是《文心雕龍》的第六篇。本文主要談四言詩和五言詩的發展歷史和寫作特點。全文分為三個部分。第壹部分談詩歌的意義及其教育功能(第壹段)。
第二部分談先秦至晉宋時期詩歌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追溯詩歌的起源和先秦詩歌的概況(第二段);談漢代詩歌的發展及五言詩的起源(第三段);談建安三國時期的詩歌創作(第四段);談談晉宋以來詩歌創作的新變化(第五段)。
第三部分概述上述詩歌的發展,提出四言詩和五言詩的基本特征及歷代詩人的不同成就,並討論其他詩風(第六段)。
明詩是劉勰文體理論的重要篇章之壹。劉勰對四言詩、五言詩總結的“雅”、“美”四個字,比曹丕的更美,陸機詩歌的特點更壯美。
除了表現的特點,劉勰還強調詩歌“持人情”、“容美糾惡”的教育功能,但對晉宋以後詩歌創作中形式主義的發展趨勢不滿。公認詩歌的生成是詩人受外物感染而抒發情懷;對作家作品的評價,可以結合當時的歷史條件。這是更可取的。
劉勰對《詩經》非常推崇。這篇文章雖然談到了《詩經》的內容和形式,但僅限於前人的舊論,並沒有提出什麽新的見解。這說明劉勰對《詩經》的文學史意義認識不夠。
百度百科-文心雕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