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介紹娥皇、女英、長孫皇後、文成公主、馬皇後和曉莊。

介紹娥皇、女英、長孫皇後、文成公主、馬皇後和曉莊。

四千多年前的第二妃子(娥皇和)之壹見舜德才兼備,清正廉明,任勞任怨,深得民心,於是堯退位給舜,娶了他的兩個女兒和。娥皇沒有孩子,這兩個英國女學生都是商人。

堯和他的妻子為了誰是正宮,誰是妃子而爭論不休。最後,決定了壹個解決方案。據說當時舜王要遷到蒲阪,姚命令兩個女人同時從平陽出發到蒲阪。哪個先到的是正宮,哪個後到的是偏妃。娥皇和女英聽了父親的話,出發去普班。單純的姑娘娥皇跨著壹匹大馬向前飛奔,而女英則大講排場,坐車去,選了壹頭騾子趕,很有氣勢。然而,那是炎熱的夏天,動物們渾身是汗。他們路過西洋村北邊,遇到壹條小溪。兩位女士稍事休息,讓動物們喝水解渴,以便繼續趕路。途中,出乎意料的是,女英趕的騾子突然生了生駒,於是車子停了下來。這時,娥皇的馬已經馳騁在遙遠的旅途上,而女英已經被騾子生駒甩在了後面。主宮中皇後的位置被娥皇奪取了。女英的氣氛緩和下來後,他斥責騾不允許生駒有未來。因此,據說騾子是不會懷孕的,除了被女英封了的生駒。

後人喝這兩只母獸的地方叫峨影泉,就在現在襄汾縣西楊村附近。

也有說舜帝執政三十九年,遊長江,不幸死於蒼梧曠野,葬於九嶷山。聽到這個壞消息,兩位女士去南方尋找汪順。湘江邊,兩個女人望著九嶷山痛哭。他們的眼淚濺到了我們的竹子上,竹子沾了眼淚,就成了現在南方的“斑竹”,也叫香榧竹。舜死後,和痛苦萬分,就跳進了滾滾湘江,成了湘江女神,人們稱她們為(、)或項夫人。

楚人哀之,改洞庭山為君山,並在山上為其建墓建廟。其實墓也簡單,大書“於帝菲兒之墓”的墓前有壹塊墓碑。墓前有石階,石階下有花崗巖鋪成的隧道。石碑兩側,是兩位嬪妃的畫像和歷代詩人的傑作:北面有屈原《離騷》中和項夫人的詩,南面有唐宋時期的詠懷詩,盛唐時期的李白、常健、劉禹錫,清代的趙薇,近期的魯迅。墓前壹對近3米高的崗亭上,鐫刻著舒紹良題寫的對聯:“君妃不朽;山竹淚壹人。”費翔墓周圍有許多竹子,竹子上有斑點,像眼淚壹樣,據說是二公主舜帝在投水前流下的眼淚。唐代高篇有詩“玉帝南巡不歸,二妾有雲苦。”。妳當時知道多少血淚?直到現在,竹子還是有斑點的。“1961年,毛澤東主席聽了家鄉湖南的同誌匯報湖南的生產建設情況後,心情激動,寫下了壹首輝煌的詩篇《七法答友》。我在開頭用了舜和向夫人的典故來表達我的感情:“九嶷山上,帝子乘風而行。斑竹壹枝滴淚,夏虹滿衣。"

女英,公元前2200年舜帝的妃子。

在中國的歷史傳說中,有翻竹經歷的女人只有兩個。他們是姚笛伊·放勛的女兒:娥皇·伊·女英。他們有丈夫,舜帝·姚中華。

當然,他們生活在公元前2200多年的時候,還沒有“公主”這種東西。

然而,無論如何,娥皇·女英姐妹,從她們身份的真正意義上來說,是真正的公主。

然而,為什麽兩個高貴的公主會同時嫁給同壹個男人?

那是因為當時還是氏族社會。那時候有結婚習俗。壹個娶了妻子的男人有壹個選擇。在嶽父母的同意下,他可以決定是將妻子的喪偶姐妹還是未婚姐妹壹起迎娶。

這種制度,到了周代,正式成為貴族特有的禮制,寫進了禮法,被稱為“禮制”。《禮儀婚禮》上寫得很清楚:“娶了姑娘,就要順著她的外甥,這叫愛情”。而充當“妻子”的女性,基本都是男性正式妻子的姐妹或表姐妹。“艾”的身份遠高於妾,但也低於丈夫的正妻,從屬於妻子。後人據此推測,堯帝娶女兒時用的就是這種制度。壹般認為,姐姐娥皇和妹妹女英應該正式結婚。妻子或退出,簡而言之,娥皇,女英和我有壹個丈夫,姚中華在舜帝。

舜帝·姚中華應該愛上了這對姐妹,因為順的父親不同意與伊拉克部落結婚。在這種情況下,舜采取了“瞞嫁”的方式,這應該是他愛情的壹種表現。

結婚的好日子到了,舜帶著人和禮物,在媯河邊迎娶了兩姐妹。

舜的部落是第九個黃帝的後裔,當時他的勢力範圍和堯帝伊放勛的勢力範圍都在今天的陜西。

據傳說,舜帝是“濃眉大眼(每個眼窩裏有兩只黑眼睛),長臉大嘴,黑臉,身長六英尺壹英寸”。他是壹個身材粗壯、長相怪異的黑人。雖然他長相不帥,但身體很好。他可以種莊稼,釣魚和打獵,制作陶器,還有壹個高雅的愛好。他會彈鋼琴(丈夫彈琴,妻子唱歌跳舞,感情與日俱增)。在那個物質條件很差的年代,舜是壹個超級好人,更何況他還是部落未來的首領。所以三個人的婚姻生活還是很幸福的。

然而,舜的私人婚姻,易的姐妹沒有通過測試,當他達到他的父親瞽叟。傳說瞽叟妻子的兒子姚香決心鏟除這個叛逆的長子。——關鍵原因可能是和媳婦的部落有仇,大兒子家勤勞富裕,牛羊成群,五谷陶器不計其數,老兒子早就眼紅了。姚香更是對兩位地位非凡的漂亮嫂子垂涎三尺。

於是,瞽叟和姚襄多次傷害姚中華,但都被他逃脫了。據說舜在父子分離時得到了的許多幫助。可見夫妻二人同心協力,共進退。

關於E女王的身世,有傳說說娥皇的生母早逝,女英是繼母的孩子。其實當時是宗法,伊放勛自然有壹大群女性。他們的地位完全取決於伊的愛。娥皇·女英姐妹的母親並不受寵,所以嚴格地說,她們都是嬪妃。

太史公司馬遷在《五帝全書》中說:堯帝聽說舜的威名,就娶了他的女兒,經過幾年的考察,覺得舜確實值得委以重任,於是也把皇位授予這個女婿,以“舍”。這個千古不變的道德方針讓太史公非常感慨,發表了很多評論,感嘆古代的世界是多麽美好。

真相是什麽?

竹書編年史講述了壹個不同的故事。

堯帝最喜歡的是荀的壹個妻子名叫女皇,她為荀生下了兒子丹朱。由於姚的偏愛,在十個兒子中排行第壹,成了姚默認的繼承人。

當姚感到年老體衰時,他真的把皇位傳給了。

而嬪妃的哥哥姐姐們,看著自己的母親從小就被父親冷落,心中憤憤不平。更何況,朱丹壹直是個寵物,不在乎手足之情,天性兇狠倔強。所以沒有人想讓朱丹當皇帝。

所以政變不可避免地發生了。的夫妻和的私生子贏得了勝利,把姚和關了起來——姚應該沒有什麽可抱怨的。當初,他也是用同樣的方法從大哥智手中奪得領袖的位置。

接下來,九個妹夫和姚中華之間展開了壹場妳死我活的爭奪,爭奪誰能最終繼承王位。

三年後,姚中華終於贏了。在這整個過程中,娥皇·女英始終堅定地站在丈夫壹邊。多麽女孩子的外向啊!)

姚中華成了“舜帝”。

但更多的人願意把堯為兄,舜為夫說成是壹種“退位”制度。

因此,在壹般民眾的心目中,帝堯和舜帝都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賢明的統治者,被後人奉為楷模。

由於她父親和丈夫的名聲,娥皇·女英成為中國古代婦女的最早的例子。——如果竹簡編年史說的是真的,這個例子就很有問題了:守衛者不是明明白白教女人不要履行女兒的職責,要對丈夫好嗎?

在幾十年的相互關心和教育孩子之後,娥皇·女英跟隨丈夫壹起踏上了“南巡”之路。

(另壹種“退位制”的傳說,說順傳位於虞,後避位南巡。事實上,根據竹簡編年史,正是禹皇帝反叛,奪取了皇位,並流放了和他的妻子。——這應該比“退位”更靠譜:舜殺了禹的父親,怎麽會選擇禹做自己的繼承人?應該是禹為了替父報仇,與舜的部落作戰,最後報仇奪權。)

三年後,舜死於蒼梧,葬於湖南九嶷山。面對湍急的湘江,失去丈夫的娥皇·女英姐妹痛哭流涕。流水沒了,就像她們的丈夫沒了,無法復活。艾蒿茫茫,江霧茫茫,微風掛其上,更添悲涼。無法返回北方,痛苦難以停止。哭過之後,娥皇·女英縱身跳入湘江。同情姐妹倆的人從此把她們當成了水仙,專事蠟月的花神。他們還說,他們的眼淚滴在湘江邊的竹子上,眼淚沒有褪色,成了斑點。傳說天帝因為妹妹們的癡情而憐憫她們。根據生前身份的不同,被封為“向君”,鄂後被封為“項夫人”。湘江上沾著師母姐妹眼淚的斑竹,叫“香妃竹”。

長孫皇後是隋朝肖偉將軍孫勝的女兒。石十三歲時,嫁給了當時留在太原的李淵的次子,時年十七歲。她雖然年輕,卻能盡心盡力做女人,伺候公婆,做壹個很稱職的小媳婦,深得老公公婆的寵愛。

李世民是壹個很有前途的年輕人,文武雙全。二十壹歲時,在太原與父親唐元會合,率軍攻占隋朝都城長安,讓唐元登上皇帝寶座,成為唐朝的創始人——唐高祖。唐高祖稱帝後,封李世民為秦王,負責控制關東的軍事力量。沒過幾年,李世民就出兵消滅了中原的割據勢力,完成了唐朝的統壹大業。因此,唐高祖封他為側田將軍,地位高於其他王子。在李世民的南北戰爭中,長孫公主緊緊跟隨在丈夫身邊,照顧他的起居,讓李世民在繁忙的戰爭後能得到如清泉般溫柔的安慰,從而使他在戰鬥中更加精力充沛,所向披靡。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淵因年事已高,被賜禪位給太子李世民,李世民成為太宗。水漲船高,長孫公主立馬成了母儀界的長孫皇後,應驗了布瓜先生“掌握宇宙萬物”的預言。身為至高無上的皇後,並不以此為榮。她壹如既往地保持著賢惠、謙恭、節儉的美德。對於年邁而遊手好閑的唐高祖皇帝,她非常恭敬,無微不至,每天早晚都會去為他請安,時刻提醒漢高祖身邊的宮女如何調節他的生活起居,而且她像壹個普通的媳婦娘娘孫子壹樣孝順,對後宮的嬪妃也非常寬容順從。她沒有爭取特殊照顧,而是照例建議李世民公平對待每壹位妃子。正因為如此,唐太宗後宮很少有爭風吃醋的事情,這在歷代都是罕見的。

因為長孫皇後的所作所為直爽,唐太宗也很看重她。回到後宮,經常和她聊壹些軍務和獎懲細節。雖然長孫是個很有見地的女人,但她不想以特殊身份幹涉國家大事。她有自己的壹套原則,認為男女有別,各司其職。因此,她說:“母雞在早晨不是正確的方式,女人預測政治事件也是不祥的。”但是,唐太宗堅持聽取她的意見。然而長孫卻忍不住了,她發表了深思熟慮的意見:“和平年代,仁賢與可輔佐之才,其他嬪妃不懂。”她提出原則,而不是用詳細的建議束縛皇帝的丈夫。她對李世民的顧問和智者的能力非常有信心。

李世民牢牢記住了妻子的話“居安思危”和“仁賢可教”。當時天下基本太平,很多武將逐漸開始疏於練武。唐太宗閑暇時,常招武官練習射箭,稱之為消遣。實際上是為了督促武官們勤練武藝,把演習成績作為他們晉升和獎勵的重要參考。按照歷朝歷代的規矩,除了宮廷侍衛和個別英雄,壹般禁止攜帶武器入宮,以保證皇帝的安全,於是有人提醒唐太宗;“每個人都在座位上拿著壹支箭。如果有人試圖傷害陛下,那將是國家的大災難!”李世民說:“我以誠待人,為什麽要懷疑身邊的人呢?”他的任人唯賢、用人不疑的作風贏得了他手下所有官員的支持,所以他手下的每壹個人都鼓勵自己,不敢放松警惕,即使在太平盛世也是如此。國家長期在馬莊訓練有素,不怕外敵入侵。

長孫、唐太宗的長子李承幹,自小被立為太子,由他的乳母綏安夫人掌管太子東宮的日常開銷。當時皇宮實行的是節儉開支的制度,在子宮裏也不例外,開銷非常緊湊。隋安夫人經常在長孫皇後面前喃喃自語,說“太子是未來的國王,應該得到世人的擁戴。然而現在開銷吃緊,壹切都很寒酸。”因此,它壹再要求增加收費。但是,長孫並沒有因為她是自己心愛的兒子而網開壹面。她說:“作為儲君,還有很長壹段時間,病人們並不以道德著稱。為什麽他們會苦於器具短缺,用不上!”她的公正和智慧贏得了宮中各種人的欽佩,每個人都願意服從她的安排。

長孫的哥哥孫昌·無極,文武雙全。早年,他與李世民成為摯友,幫助李世民贏得天下,成就卓著。他本該是個高官,卻因為皇後的妹妹,處處避嫌,以免給別人留下借口。唐太宗本來想讓孫昌戊己當宰相,長孫卻說:“如今妾已入宮,極為至尊。我真的不希望我的兄弟們再成立壹個法庭成為壹家人。漢代的呂後之行可以作為壹個教訓。盼賢明,不要以我弟為丞相!”唐太宗不想聽他的。他覺得孫昌無極之所以能當上丞相,靠的是他的功勞和才能,他能“讓大家避開私人關系,都有才能”。而孫昌無極也非常關心姐姐的關系。不想當大部長。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讓他做了開儀三秘,職位清高,並不實際掌管政事。孫昌戊己依然拒絕,理由是“我是外戚,又是高官,怕大家說陛下私。”唐太宗嚴肅地說:“我選民為官。人才是用,如果沒有人才,雖然親不用,王相壹神府就是壹個例子;如果妳有才華,妳就不會避開敵人。魏徵就是壹個例子。今天的舉動不是針對個人的。”孫昌無極這才答應下來,這對兄妹都是那種誠實無私的高尚的人。

長樂公主是唐太宗和他孫子的掌上明珠。從小嬌生慣養,她是壹片嬌嫩的金玉葉子。快要出嫁時,她撒嬌父母,提出嫁妝要比永嘉公主多壹倍。唐太宗的姐姐永嘉公主,是在壹切都在等繁華的初唐時出嫁的,所以嫁妝比較簡單。長樂公主出嫁時正值壯年,國力強盛。要求壹些嫁妝並不過分。但魏徵聽說了這件事,就向朝廷進諫:“長樂公主的禮物如果對永嘉公主來說太多,於情於理都是不相容的,子女們就有秩序了。條例已定,望陛下不要授人以柄!”唐太宗不同意這種說法。時代不同了,事情也變了,沒必要墨守成規。回到皇宮後,唐太宗不經意地把魏徵的話告訴了長孫,但長孫非常重視。她稱贊道:“常聽人說陛下看重魏徵,但不知為何;今天聽了他的建議,其實是禮義壓制主子的風流韻事,也是知真態的大臣。妾與陛下結為夫妻,感情深厚。我還是畏懼陛下的高位,所以壹言壹行都要先察陛下之色,不敢輕易得罪;魏徵如此與人和大臣疏遠如大聲說話,實在少見,陛下也沒辦法。”於是,在長孫的照顧下,長樂公主帶著非常豐厚的嫁妝出嫁了。

長孫不僅口頭表揚了魏徵,還派中國使節給了鄭偉400匹帛和400塊錢,並發來消息說:“聽說公平直爽,所以現在看到了,所以互相獎勵;大眾要時刻把握住這顆心,不要轉移。”在長孫的支持和鼓勵下,魏徵更加投入,盡力而為。他經常在朝廷上做鬼臉,不怕得罪皇帝和禮儀。正是因為他是壹個如此忠誠的諫官,唐太宗才避免了許多錯誤,成為壹個賢明的國王。歸根結底,其實還有長孫皇後的貢獻。

貞觀八年,長孫隨太宗遊覽九成宮。回來的路上,她感冒了,引發了她的老慢性病,病情壹天比壹天嚴重。成幹親王要求赦免俘虜,並把他們送到道觀裏祈求母親擺脫疾病,眾大臣紛紛向聖德皇後表示感謝,就連誠實坦率的魏徵也沒有提出任何異議。但是,長孫本人堅決反對。她說:“生死即命,富貴在天,非人力所能及。如果修福可以延年益壽,那我就沒做過惡事;如果做好事無效,那尋求快樂又有什麽用呢?赦免犯人是國家大事,道觀也是清靜之地。妳不必因為我而打擾他們。為什麽因為我是女人就要去打擾世界的法律!”她深明大義,從不為自己影響國家大事。每個人都感動得流淚。唐太宗只好按照她的意願放棄了。

長孫的病拖了兩年,終於在貞觀十年酷暑中死在了李政堂,享年36歲。臨死的時候還在說告訴唐太宗要善待賢臣,不要讓外戚顯赫。並要求死後薄葬,壹切從簡。

唐太宗並沒有完全遵從長孫的意願。他下令修建昭陵,非常宏偉壯麗,還特意在墓園裏建了壹個陽臺,讓皇後的靈魂可以隨時從高處眺望。賢明的皇帝想用這種方式表達對賢妻的敬仰和懷念。

長孫以其賢惠的品格和無私的行為,不僅贏得了唐太宗和宮內外知情者的欽佩,也為後人樹立了好榜樣。當高宗皇帝到來時,她被尊為“文德順皇帝的聖皇後”

文成公主(?-680),唐太宗李世民宗室之女。漢族。她既聰明又漂亮。她從小受家庭影響,學文化,懂禮貌,信佛。

松贊幹布是藏族歷史上的英雄,崛起於藏河中遊的雅礱江谷(今雅魯藏布江)。他統壹了藏區,成為藏民的贊普(意為“君主”),建立了吐蕃王朝。唐貞觀十四年(640年),派大臣陸東贊到長安,捐銀五千兩,以待百寶,於是向唐朝求婚。唐太宗答應娶文成公主。

十五年(641),文成公主離開長安前往吐蕃,隨行的有送王臺的唐玄宗堂弟李道宗和吐蕃特使陸東贊。松贊幹布親自在白海(今青海省瑪多縣)迎接,謁見道宗,行女婿之禮。之後帶著文成公主回到洛陽(今拉薩)。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壹直受到尊重。

據《吐蕃王朝世襲鏡》等書記載,文成公主入藏時,隊伍非常龐大,唐太宗的嫁妝非常豐厚。有“釋迦牟尼佛像、珍寶、玉書櫃、經典三百六十卷、各種玉飾”。他還贈送了各種烹飪食品、各種圖案的錦被、300種占蔔典籍、60種辨善惡、建築、技術的書籍、65,438+000種治療藥方、4種醫療著作、5種診斷方法、6種醫療器械。它還攜帶各種谷物和蕪菁種子。

永輝元年(650),松贊幹布死後,文成公主壹直生活在西藏。她熱愛藏族同胞,深受人民愛戴。她設計並幫助建造了大昭寺和大昭寺。在她的影響下,漢族的制粉、紡織、制陶、造紙、釀酒等技術陸續傳到吐蕃;她帶來了詩歌、農書、佛經、史書、醫書、歷法等典籍,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漢藏人民的友好關系。她帶來的釋迦牟尼金佛像至今仍被藏族人民崇拜。

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駕崩,吐蕃王朝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唐朝派出使節向吐蕃進貢。至今,拉薩仍保存著藏族人為紀念她而制作的雕像,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還有青海玉樹縣的文成公主廟。殿中央的文成公主雕像坐在獅子的蓮花座上,高8米,形象生動,雕刻精細。這裏壹年四季香火不斷,酥油燈日夜通明,前來朝拜的藏漢民眾絡繹不絕。相傳文成公主在前往拉薩的途中曾在此逗留很久,受到當地藏族領導和群眾的熱烈歡迎。她深受感動,決定留下來教當地人農業和紡織技術。文成公主廟已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公主或宗室女兒嫁給藏國國王的例子。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是婚姻形勢的典範。在她的影響下,漢藏兩國人民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展,所以稱文成公主為最成功的女外交官也不為過。

吐蕃就是現在的西藏,唐朝以前和中國沒有接觸。據說吐蕃人是東晉末年南梁王鮮卑的後裔,喪國逃到青藏高原。為紀念祖先,以“禿毛”為國名,後根據讀音相近改為“吐蕃”。吐蕃人過著遊牧生活,飼養牦牛、馬、豬和單山駱駝,有的還種植青稞和蕎麥。公元7世紀,棄宗農贊,繼位為吐蕃贊帕(吐蕃王)。人們也稱他為松贊幹布。他是壹個勇敢而勇猛的領導者。他率軍統壹了青藏高原上的眾多部落,建立了以壹些城市為中心的強大王國,也就是今天的拉薩。

唐太宗貞觀十二年,松贊幹布率藏軍攻打大唐邊陲重鎮松州,即今四川松潘縣。唐太宗統治下的唐朝,國家富強,軍隊強大,侯被派去率領大軍討伐。在松州城下大敗吐蕃。松贊幹布只好跪拜,佩服唐朝的強大。在他寫道歉信的同時,他也向唐婷求婚。

唐太宗經過壹番考慮,決定答應他的請求,於是選了壹個熟悉宮中詩詞歌賦的宗室女兒,封她為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的遠房親戚李的女兒。她端莊豐滿,從小就讀過很多詩。她雖然對遙遠的吐蕃心存疑慮,但又充滿了新奇的向往,於是就答應了。經過兩個多月的準備,貞觀十五年隆冬,江夏郡王禮部尚書李道宗率領規模可觀的歡送會,護送文成公主到吐蕃和親。

之所以在隆冬時節出發,是因為從長安經隴南、青海到西藏需要壹個多月的時間,而且沿途有幾條水流湍急的河流。隆冬時節,河水平緩,便於歡送會通行。這支隊伍不僅帶著豐厚的嫁妝,還有大量的書籍、樂器、絲綢和谷物。除了文成公主的宮女之外,還有壹批文人、樂師、農技人員,幾乎就像壹個“文化參訪團”,壹個“農業隊”。這些人在幹什麽?因為當時吐蕃打敗了吐谷渾,張宗為成為了中國西南地區的強國。唐太宗高瞻遠矚,認為只有加強對吐蕃的籠絡,才能保證大唐西南邊疆的穩定,於是千方百計在經濟上、文化上幫助他們,讓吐蕃潛移默化地欣賞和追隨大唐。事實上,文成公主肩負著和諧外交、遠嫁他鄉的政治任務,而這支送別隊伍也是要幫助她完成這壹使命。

經過壹個多月的艱苦跋涉,迎著風雪,春暖花開的時候,文成公主壹行到達了黃河的發源地河源。這裏有茂盛的水草和成群的牛羊,壹改沿途的荒涼景象,讓人心曠神怡。壹路擔心地形不好的文成公主也在這壹刻松了口氣,於是歡送會在這裏短暫休息了幾天。

此時松贊幹布親自帶隊迎接新郎新娘,抵達河源。松贊幹布壹行見到唐朝使節李道宗時,低頭行了壹個結婚禮。他已經決定以大唐為吐蕃王國。李道宗邀請文成公主會見松贊幹布。馳騁在高原上的吐蕃王,看到中土的金枝玉葉,立刻為她傾倒。只見文成公主身著華麗的服飾,舉止端莊,氣度優雅,與原始淳樸的吐蕃女子完全不同。文成公主看到的松贊幹布,黝黑粗獷,雖然是高原烈日和大風塑造的,但以他高大健壯的身材和眉宇間透露出來的豪邁氣概,顯得十分英氣。文成公主很高興她嫁了壹個好丈夫。

送姻親和婚禮的隊伍帶著尊嚴和威望湧進了羅索姆城。在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按照漢族的禮儀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各洛索城市的人們載歌載舞,為他們的贊普和他的妻子慶祝。松贊幹布勒對部下說:“我家是我爸,中國從來沒有異族通婚的先例。今天有幸娶到唐朝公主為妻。我要建造壹座華麗的宮殿,讓公主留給後代。”

很快,壹座美麗的宮殿建成了,裏面有華麗的房子。亭子精致典雅,還挖了壹個碧波蕩漾的池塘,種了各種顏色的美麗花草樹木。所有的建制都是仿照唐朝皇宮,用來安置文成公主,慰藉思鄉之情。為了和文成公主有更多的* * *語言,松贊幹布脫下了自己習慣的皮衣,換上了壹件文成公主親手縫制的絲綢唐裝。他還努力向文成公主學習中文。壹對外星情侶,感情融洽,互愛互敬,開始了他們的新生活。

按照傳統習俗,吐蕃人每天都要用赭石粘土塗在臉頰上,說這樣可以驅邪避邪。雖然看起來很醜很不舒服,但是因為是傳統習俗,沒有人提出異議。大多數吐蕃人只是照章辦事。文成公主到達吐蕃後,仔細了解和琢磨了這種習慣,認為這是不合理的,有害健康的,確實是壹種庸俗的習慣,於是委婉地向松贊幹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贊幹布覺得她說的很有道理,當即下令廢除這壹習俗。起初有些懷舊的吐蕃人不太習慣,漸漸覺得保持本色既方便又美觀,大家也就願意接受了。他們甚至感謝文成公主為他們打破了規則。

生活安定下來後,文成公主帶來的漢族樂師開始履行職責。他們非常努力地為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宮最流行的音樂。音樂舒緩優美,讓松贊幹布仿佛聞到了仙音。他對樂師和音樂贊不絕口,選拔了壹批有聰明資質的少男少女向漢族樂師學習,使漢族音樂逐漸傳遍吐蕃全境,流入吐蕃人心中。

後來文士也開始工作了。他們幫助整理了吐蕃的相關文獻,記錄了松贊與大臣們的重要談話,使吐蕃政治走出原始,走向正常化。松贊幹布欣喜的同時,命令大臣貴族誠心拜文士為師,學習漢文化,研究他們帶來的詩書。然後又派出壹批貴族子弟,跋涉千裏來到長安,進入唐朝各國,學習詩詞書籍,把漢族的文化帶回吐蕃。

農技人員什麽都不說教。他們只是把從中原帶來的糧食種子播在高原的沃土上,然後精心灌溉、施肥、除草。到了收獲的季節,莊稼的健壯和驚人的高產讓吐蕃人瞪大了眼睛。由於當時吐蕃人也種植了壹些青稞、蕎麥等作物,但由於管理不善,往往只種不種,所以產量極低。他們不得不佩服漢族農業技術人員高超的種植技術。在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的啟發下,農業技術人員開始有計劃地向吐蕃人傳授農業技術,使他們在遊牧的同時收獲大量糧食。特別是在植桑養蠶的技術傳給他們後,吐蕃逐漸得到了光澤柔和、色彩豐富的自制絲織品,極大地美化了吐蕃人的生活,使他們喜出望外。他們都非常感激文成公主進入吐蕃後給他們帶來的好處。

文成公主用柔情對待松贊幹布,讓在蠻荒之地長大的吐蕃王深深體會到漢族女性的涵養和溫暖。他不僅珍惜文成公主,還盡力采納了她的壹些建議。文成公主以自己的學識和見識,細致地觀察著藏族的民情,然後提出各種合理的建議,幫助丈夫治理這個民風兇悍淳樸的泱泱大國。文成公主則不是那種權力欲很強的女人。她參與治國,但從未要求松贊幹布給自己官職。她只是對吐蕃國的重大政治決策提出自己的看法,並沒有強行幹涉。所以松贊幹布和大臣們對她都很滿意,經常向她請教唐宮的政治制度,作為他們施政的參考,廣大吐蕃人更是視她為神。

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派王石玄策進藏,壹方面是交涉兩國關系,壹方面是見王源迎娶的文成公主。王玄策率領使團隊伍帶著大量絲綢文物上路,途經天竺國,可惜被天竺人洗劫壹空,除了王玄策帶著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