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去過洞庭湖和鄱陽湖的請進來(滿意會加分)。

去過洞庭湖和鄱陽湖的請進來(滿意會加分)。

洞庭湖

洞庭湖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湖中心有壹座郁郁蔥蔥、四季常青的小山叫洞庭山,故名洞庭湖。湖區總面積約18000平方公裏。湖的南面是湖南省,北面是湖北省。洪水期間汪洋如海,面積3900平方公裏,體積1200億立方米。湘江、資水、沅水、澧水在南部交匯,松滋河、太平河、蓮花池、吊仙河在北部與長江相連,湖泊最終在嶽陽城陵磯匯入長江。它就像壹個天然的水庫,盛四水,吞長江,調洪水,控楚吳。

洞庭湖的名字有多種解釋。《史記》、《李周》、《爾雅》等古籍中均有“雲夢”的記載。夢在當時的楚語中是“胡澤”的意思,與“遂”字相近。《春秋元年與鄭在江南之夢》。又有雲曰:“定於四年,子楚涉江入雲。”《漢陽誌》說:“雲在江北,夢在江南。”合在壹起,統稱為雲夢。當時雲夢澤面積四萬平方公裏,《地理今釋》說:“東至周琦,西至枝江,南至京山,北至草地,是古雲夢。”司馬相如的子胥夫說:“壹個夢想家可以行八九百裏。”戰國後期,雲夢澤因泥沙淤積而南北分割,長江以北成為沼澤,而長江以南仍是壹片廣闊的湖泊。從此不再叫雲夢,而叫洞庭湖,因為湖中有壹座著名的君山,原名洞庭山。《費翔寺略》說:“洞庭為仙人洞之壹,名曰洞庭。“後人稱之為洞庭湖,因其汪洋,洪水泛濫,壹無所失。這就是洞庭湖名字的由來。

洞庭湖,水清海闊,古往今來被記載和描述了無數次。戰國時期,大詩人屈原在詩中反復吟誦美麗的洞庭湖,如“上洞庭湖,下洞庭湖”以寄托哀思;在《向君》中,“追臥道西洞庭”;《香夫人》中“秋風吹來,洞庭中浪落樹葉下”。在《向君》和《香夫人》詩中,根據民間傳說,屈原把洞庭湖描述為神仙出沒的地方之壹:壹對美麗的愛神,在秋風中遊弋於洞庭湖碧波之上,騎著輕飄飄的貴州船,吹著優美的笛子。向君用洞庭地區特產的荷花、香枝、杜衡、紫貝、桂花樹、玉蘭花、玉蘭、薜荔,在水中構築了壹座香宮,迎接項夫人的到來。

洞庭湖不僅美麗,而且被稱為魚米之鄉。湖邊盛產大米,湖裏盛產魚蝦。自古以來就是中國著名的淡水魚產地。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寫過壹首詩《洞庭之魚》:“洞庭之魚,可拾,非假則更慘。吵若雨前蚊,秋後蠅。”可見魚多。今天,該湖盛產100多種水產品,如鯉魚、鯽魚、鱅魚、鰱魚、鱖魚、鳳尾魚、蝦、蟹、龜、鰻魚、泥鰍和貽貝,以及珍稀的白鰭豚。洞庭最大的魚是鱘魚,重200-300斤;最小最值錢的是銀魚。洞庭銀魚在歷史上相當有名。據清代《巴陵縣誌》“銀魚出廬山軍山湖,其小才滿寸。看到黑點的更好,用火烤的比在太陽下做的更好。面魚是別處產的,兩三寸到四五寸的就便宜。冬夏都有產,夏天的水沒有冬天熱。”據說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先後下江南時,都嘗過銀魚,評價很高。銀魚遊在清水草灘的緩流處。它銀白色透明,圓條狀,無鱗無刺,肉質細嫩,富含蛋白質,極其鮮美,是餐桌上的珍品。

洞庭湖的“湖中之湖”蓮花湖,盛產馳名中外的香蓮,顆粒飽滿,肉質鮮嫩,歷代都把它視為荷花之寶。每當荷花盛開的時候,滿湖的荷葉映襯著婀娜多姿的花朵,優雅而高貴。“泥出不沾,漣漪清不妖”,劃船采蓮成為壹大旅遊項目。

洞庭湖的君山不僅風景優美,而且有許多著名的珍品,其中君山茶很有名,自唐代以來就被列為貢茶。君山銀針茶是茶樹剛發芽時采摘的,經過十多道工序制成。裏面是橘黃色的,上面覆蓋著壹層白毛,所以有壹個優雅的名字——金鑲玉。泡好後,所有的茶葉開始往上面沖,然後慢慢沈下去。最後,所有的茶葉都穩穩地立在杯底,堆得綠油油的,就像刀槍,像出土的嫩筍,確實是“茶中奇觀”。入口香香,齒頰留香。

古人對洞庭湖的美景早有總結,有《洞庭湖秋月》、《遠蒲歸帆》、《平沙雁》、《漁村夕陽紅》、《江上雪》以及《清代洞庭湖八景誌》中的“太陽景”、“月影”、“雲影”、“雪影”。

君山傳奇

從嶽陽樓望出去,湖面上露出的島嶼就是洞庭湖上著名的君山。君山又名香山或洞庭山,與嶽陽樓僅壹水之隔。唐代詩人劉禹錫把“壹片藍天”的洞庭湖比作壹個白色的銀盤,把俊山比作銀盤裏的壹只綠蝸牛。“看洞庭山水,銀盤裏有壹只青螺。”看嶽陽樓,這個比喻很形象。

君山是壹個長島,由72座山峰組成。君山雖小,但名勝古跡、童話故事都很美。

相傳,在古代,洞庭湖沒有島嶼。每當大風白浪的時候,來來往往的船只無處可停,常常被惡劣的海浪吞沒,當地百姓苦不堪言。這件事引起了72名水下蝸牛女孩的同情。他們不情願地脫掉蝸牛殼,形成了小島。後來合在壹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座山峰是72個蝸牛姑娘做的。

也有人說,4000多年前,秦始皇南巡,他心愛的兩個公主和隨後到達,船被風浪阻擋在洞庭山。忽然聽說玉皇大帝死在蒼梧(今廣西梧州市),二公主傷心欲絕。她扶著竹子向南看,竹子上流下了淚水,露出了斑點和斑點,於是就成了生長在君山北面的“費翔竹”,也叫“斑竹”。二妃子也因悲痛過度而死於此葬,故君山東麓有二妃子墓。民間有詩說:“玉帝南巡不還,二妾心生怨恨。那時候我哭得很厲害,直到現在,竹子還在上課。”二妃墓前有“禹二妃墓”石碑,旁有石柱,刻有齊、林、獅、象等浮雕。墓前壹對石柱上鐫刻著壹幅對聯:“君妃不朽,山竹含淚。”二公主叫君公主,項公主。為了紀念他們,洞庭山被改為君山,也叫香山。據說這就是君山和香山名字的由來。

有意思的是,君山在歷史上也有內訌的傳說。相傳秦始皇巡遊天下,舟楫過君山,忽然風浪大作,始皇帝大怒,曰:“真命天子駕船,本該風平浪靜。誰這麽大膽,敢興風作浪?”然後他問左右:“這是哪裏?”朝臣回答說是君山。始皇帝聽了,越來越生氣,說:“天下之大,唯我是君。山怎能稱君?”他命令三千拷問官把山上的樹都砍倒,命令把山封在石墻上。今天在湖邊的石壁上還能看到壹個石印,長1米,寬0.8米。字跡依稀可辨,似乎是“永封”二字,俗稱“封山”。

君山上的《柳詒經》是後人根據唐代李的《柳詒傳》所刻。劉壹是壹個書生,魯豫有約中含淚的牧羊女。她自稱是洞庭龍王的女兒,因丈夫虐待而滯留在此,於是祈求劉壹從枯井中給龍王捎個信,希望能早日被救回龍宮。劉壹來到君山,找到壹口枯井,直奔龍宮,完成了送書的任務。龍女得救後,嫁給了劉壹。現存的“六藝經”,在君山龍蛇山的盡頭,建築獨特。井口直徑1m,井深10m。豎井壁上有壹尊手持寶劍的海神浮雕,據說是劉壹的向導。離井5米遠,有壹條坡道延伸入井。在坡道的兩側,有士兵和螃蟹的浮雕,作為士兵和將軍歡迎劉壹來到湖邊。

軍山上還有壹座大平山,是宋紹興元年鐘祥、楊幺帶領農民起義軍紮營的地方。當年,不堪忍受官府壓迫的貧苦漁民在這裏揭竿而起,建立水鄉,建造戰船,出沒八百裏洞庭。目前軍山上仍有軍師洞、指桌、萬人鍋等歷史遺跡。

此外,洞庭山上還有軒轅臺,據說是黃帝鑄鼎之地。有壹個水餃射臺,據說小後羿在這裏射水餃;九香山傳說盛產酒香藤蘿,可釀長壽酒。漢朝時,東方朔曾在這裏喝過。朗音閣因呂洞賓在此吟詩而得名。

嶽陽夏添大廈

嶽陽樓位於嶽陽古城西隅,東臨巴陵山,西臨洞庭湖,北依長江,南依三江。它是壯麗非凡的。它與武昌黃鶴樓、南昌王騰亭並稱“江南三大名樓”。自古有:“洞庭為天下水,嶽陽為天下樓”;“膝上有三千李。全在嶽陽樓。

嶽陽樓位於嶽陽古城西隅,東臨巴陵山,西臨洞庭湖,北依長江,南依三江。它是壯麗非凡的。它與武昌黃鶴樓、南昌葛藤並稱“江南三大名樓”。自古有“洞庭為天下水,嶽陽為天下樓”之稱;“膝上有三千李。全在嶽陽樓。

相傳三國時期,這裏曾是吳國魯肅訓練水軍的閱兵臺。因為嶽陽樓前的洞庭湖廣闊無垠,風平浪靜,湖岸恰好有壹座小山,真是練兵閱兵的好地方。據《三國誌》記載,魯肅受孫權之命,在巴丘(今嶽陽)屯兵壹萬人。在洞庭湖咽喉的巴邱山腳下,靠湖的西門墻上,建有壹座訓練檢閱水軍的軍事閱樓。這座軍事閱樓就是嶽陽樓的前身。

唐朝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張叔靈說自己已淪陷為丘洲,於是將西門樓擴建為亭子,先命名為“南樓”,後改稱“嶽陽樓”。

“洞庭為天下水,嶽陽為天下樓”的完美結合,以其磅礴的氣勢和悠久的歷史內涵,使其成為唐代以後詩人、詞人的勝景,並逐漸形成以憂國、濟天下為主要傳統的特殊含義。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等唐代著名詩人都曾上樓吟詩作賦。其中杜甫的名句《登嶽陽樓》是這壹傳統的首唱。有詩曰:“久聞洞庭湖,今登此塔。吳楚東南訴我可以看到天地無休止地浮動。我的朋友和親戚都沒有消息。我又老又病,在壹條船上漂流。這堵墻的北邊有戰爭和山脈,而在這欄桿邊,我怎麽能不哭呢?. "如果說孟浩然的“又起壹片雲夢谷霧,已圍困嶽陽城”表現的是窮人失職的悲憤,那麽杜甫的詩,則以壓倒性的力量,在八百裏波濤中,融合了壹代詩人的心和國家的命運。

北宋第四年(公元1044年),滕留在巴陵(嶽陽),重修嶽陽樓,並給當時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上書,請他寫《嶽陽樓記》。隨後,詩人兼書法家蘇舜欽應邀書寫,雕塑家邵茂刻字。於是,滕樓、樊姬、蘇洵、邵可成為嶽陽樓的“四絕”。

自宋代以來已經過去了900多年,現在的嶽陽樓是清朝同治年間重建的。蘇叔韶刻的《楊玉娥婁機》也已被清乾隆年間的書法家張昭所取代,但這篇名篇在燭天依然熠熠生輝。

“以觀之,巴陵勝,在洞庭湖。取壹遠山,吞長江,作壹浩湯,無邊無際;早上是晴天,晚上是陰天。這是嶽陽樓的大觀。”範仲淹不僅生動地描繪了嶽陽樓周圍的景色,早晚雨陽的各種感受,而且表現了洞庭湖的壯麗和嶽陽樓的雄偉,進壹步把杜甫的精神提升到了壹個新的高度。文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表達了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情懷,成為中國進步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集中寫照。嶽陽樓的名字叫宜章,是文傳景,文傳景。

如今的嶽陽樓是獨特的磚木結構,四柱三層,飛檐盔頂。走進大樓,看到了世界各地名人的題詞。二樓的柱子上鐫刻著孟浩然、杜甫的名句,十二塊紫檀木雕花屏風正中,張的《嶽陽樓記》引人註目,啟迪遊客沈思。主樓兩側有兩個輔助亭:壹個是以神話人物呂洞賓三醉嶽陽樓命名的三醉亭;壹個是仙梅亭,據說是因為明末嶽陽樓維修時,在地下挖出壹塊有梅花圖案的石板而得名。建築附近有魯肅墓、小喬墓、嶽陽文廟和慈世樓。

鄱陽湖(在江西省)

“雨滴彩虹賣,彩雲遍地。夕陽和落寞的齊飛,秋水* * *天空是壹樣的顏色。漁舟唱晚,栗鵬海岸窮。。。。。。"在《滕王閣詩序》中,王波向世人展示了壹個水天相連、壹望無際的鄱陽湖。晴天浮金騰起,舟送飛鳥;下雨時,雲海無邊,風浪高;早上是晴天,晚上是陰天。千百年來,鄱陽湖哺育了江西人民,以其壯美吸引了眾多遊客。

長江像壹條長長的藤蔓。在它的中下遊交界處,掛著壹個巨大的寶葫蘆,南寬北窄。它位於長江南岸,江西北部。這是鄱陽湖,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煙波浩渺,碧水萬頃。接受贛江、撫河、信江、秀水、饒河等五條河流的水,向北流入長江,入海。波光瀲灩的河流和星羅棋布的湖泊、堰塞湖形成了壹個向心的水網——鄱陽湖水系。

鄱陽湖範圍北起湖口,南至三陽,長110公裏。西起管城,東至博陽,寬約70公裏。南寬北窄,形似葫蘆。葫蘆的長頸是壹個狹長的港灣,通向長江。

鄱陽湖水位隨季節變化而波動,湖面延伸範圍約為1000 km。湖水量最大的是3-7月,這是因為江西春夏降水量最大。秋冬季節,湖面可縮小1/7至1/6,只留少量航道。湖灘裸露,綠草茂盛,形成壹片寬敞的湖濱地帶,是冬候鳥理想的越冬場所。因此,在江西省九江市南部,有壹個舉世聞名的“珍禽王國”——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斜山十區

湖上風景是西坡湖“葫蘆脖子”壹帶最好的。這裏有陡峭的懸崖和美麗的風景。在“脖子”深處,北面離湖口不遠的地方,有壹個小石島,名叫大孤山(又名大孤山),突出於碧波之中,與長江中的另壹個石島小孤山遙遙相對。這引起了歷代很多詩人對自己旅行的思考,尤其是顧況的詩“大孤山遠小孤山,明月照洞庭歸客船”(《小孤山》),最為深刻,意味深長。

大孤山又被稱為“鞋山”,因為它從遠處看起來像壹只巨大的鞋子漂浮在碧波中。它高出湖面約70米,周長100多米。它有高聳的山峰和美麗的懸崖。古稱“蓬萊仙島”。山勢挺拔,樹木蔥郁,林中點綴著壹座美麗的古建築——天花板宮殿,殿宇宏偉,雕像輝煌。平日裏,清晨的鐘鼓和梵天音樂的聲音讓人心醉神迷。環顧群山,可以看到浩瀚的鄱陽湖雲霧繚繞,水光瀲灩,西邊的廬山美不勝收。明代陳允德曾寫詩贊美:“誰砍青芙蓉,獨栽澎湖。平分五老雲,九江水遠。太陽和月亮* * *吞吐,迷蒙的雲朵相互流動。大力擋潮,從天開始。”

關於虎島斜山,當地也有壹個神話傳說。據說古代有個漁夫叫胡青。他在湖上釣魚時,在天庭瑤池遇到了他的大姑,後來相愛結婚。漁民盛泰得知此事後,便想搶大姑。玉帝得知此事後,派天兵將大姑帶走,盛泰趁機捉住了胡青。大嫂從天而降壹只繡花鞋把盛泰壹夥壓住,這只繡花鞋就成了鞋山。斜山,又名大孤山,大概就是源於此。

在斜山的西南面,有壹個伸入湖中的山口。口前端有壹個上大下小的孤立石墩,高約16米,厚約11-12米,像壹只口朝鄱陽、背朝廬山的大青蛙,叫囂著要蹲在湖灘上。和斜山壹樣,是被湖浪吞噬的未完成的“湖矽”。面向湖面的壹面,被海浪拍打著,下部逐漸向內退縮,上部顯得突出,懸浮在湖面上。遠遠望去,就像壹只躍躍欲試的青蛙,真的栩栩如生。

石沈重韻

在鄱陽湖和長江的交匯處,也就是湖口的東南岸,石鐘山巍然屹立。雖然它的高度不超過50米,但它面臨著危險的懸崖,高聳的山峰,從船上望去。如果與天空相連,石鐘山實際上不是壹座山,而是兩座山,都是由石灰巖構成的。下部有巖洞,狀如鐘,面向深潭,清風波浪,水石相擊,聲如洪鐘,故名“石鐘山”。兩山分南北,距離不到1000m。南邊的靠近鄱陽湖,叫中山。北方壹個靠近長江,叫中山。這兩座山統稱為“雙鐘山”。登上兩山,遠眺江湖,波浩渺,天高水遠,周竹輪呈現出“水林下涼波,山與雲之間險峰”的獨特景觀,氣勢磅礴。

在兩座鐘山中,著名的下鐘山傲然挺立在長江鄱陽湖畔,猶如壹把鎖掛在湖口的“門前”,故有“江湖鎖鑰”之稱。每到多事之秋,這裏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天下太平,遊客就會絡繹不絕,成為觀光的景點。山上的亭子精致,回廊曲折。這些建築結構優美,布局變化如畫。“江天遊覽亭”面朝長江,“大雄寶殿”矗立山頂。“鎖江亭”、“還鄉山莊”、“懷素亭”、“聽道俯視雨軒”、“雲少齋”等都是根據情況而建。它們從上到下錯落有致,曲徑通幽,庭院點綴,花墻點綴。

下鐘山不僅人工園林美,自然美景更吸引人。山前的茫茫霧氣和洶湧澎湃的長江水,讓山的輪廓顯得格外粗獷。如果乘船路過石鐘山腳下,卻見紅巖聳立於壁上,巖壁上的松樹直插雲霄,淹沒的巖石被海浪拍得玲瓏剔透,壹排排幽深曲折的洞穴迎水而上,仿佛通向很深的遠方。如果爬到山頂,可以看到浩浩蕩蕩的長江,奔騰千裏,鄱陽湖萬川為壹,噴湧而出。在河與湖的交匯處,水線清晰,河水渾濁,湖水清澈,用完全不同的水色畫出奇妙的邊界。

石鐘山,以其壯麗和美麗的風景,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詩歌和碑文。特別是大文豪蘇軾,夜航壹舟,泊於絕壁之下,遊覽石鐘山,寫出了著名的《石鐘山》,後來成為名著。

南山秀吉

在都昌縣附近的鄱陽湖中,有壹座高大而美麗的南山,像壹根外觀雄偉的柱子,屹立在碧波之中。蘇東坡曾經仰慕南山,寫過壹首著名的詩《過都昌》:

鄱陽湖都昌縣有壹萬座燈塔。人不水過南山,東風吹老桃花。

南山與都昌縣城隔海相望。現在,在縣城和南山之間,修建了壹條橫跨鄱陽湖水面的長長的石堤。壹道道彩虹般的長堤,通向壹條條坦途,人們可以放心地走到南山,不必感嘆“人不跨南山水”。

南山的景點主要以野老巖和野老泉聞名。據《都昌縣誌》記載:“野老巖泉在南山上。相傳在漢朝,有壹位老人住在壹塊巖石下,漢武帝南巡。他想把它舉起來,但是老人不能說話。後人因其名稱之為‘野老石’。巖石下有石溪,中間有泉水,幹凈清澈,雖旱不旱。宋代文人蘇軾嘗此處,賞其春。他在巖石上刻了‘野老泉’二字,以泉巖聞名。”

在夜老泉附近,有壹塊形似圓椅的巨石,就是“轉經臺”。相傳南北朝時著名學者謝靈運曾在此巨石上誦讀經文,故名。站臺上有南山古寺,建於唐代,原名“印青寺”。宋代熙寧七年(公元1074),改名為“印青寺”。宋代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曾遊南山,題寫“印青寺”。現存房屋為明代嘉靖年間改建,清代重建。

珍禽王國

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永修縣吳城鎮為中心,鄱陽湖9個湖泊歸永修、幸子、新建三縣管轄,總面積224平方公裏。

鄱陽湖是壹個吞吐湖。每年4-9月的汛期,湖水上漲,最大面積達4600平方公裏。此時的鄱陽湖壹片汪洋,魚、蝦、螺、蚌、水生植物等水生生物大量繁殖。6月5438+00至次年3月為枯水期,水位大幅度下降,湖泊面積縮小到500平方公裏左右,形成大面積的湖灘、草島、沼澤濕地和淺湖。水退去後,水草、蝸牛、蚌類都會成為候鳥豐富的食物。所以在深秋初冬(165438+10月),成千上萬對候鳥從西伯利亞、蒙古、日本、朝鮮、東北、西北等地飛來,與野鴨、蒼鷺、鴛鴦等壹起過冬。他們最初在這裏定居,直到三月底。如今,自然保護區內有200多種、上百萬只鳥類,其中包括20多種珍稀鳥類,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保護區。尤其可喜的是,這裏發現了當代世界上最大的白鶴、白枕鶴、白頭鶴和灰鶴群體,總數超過4000只。1989年發現白鶴2600多只,占世界白鶴總數的95%。因此,鄱陽湖被稱為“白鶴的世界”、“珍禽的王國”。

白鶴是珍禽中的珍禽,屬於世界珍禽。她是壹種大型涉水鳥,體長135 cm,全身羽毛為白色,僅翅膀前端為黑色,故又稱“黑袖鶴”。它有長長的棕色刀形嘴和長長的粉紅色腿。它是壹夫壹妻制,壽命超過70歲。因此,它被中國人神化為“鶴”,成為幸福和好運的象征。

三只鶴是壹家人,因為壹對成年鶴每年產兩個蛋。因為出生後的兩只雛鳥不斷地互相爭鬥,直到強者消滅弱者,據說這是鶴本身的壹種淘汰方式,它習慣了作為“獨生子”生活。就這樣,白鶴的父母帶著壹只幼鶴飛行了五千多公裏,來到鄱陽湖過冬。每當天晴,數百只白鶴從湖中飛起,壹對對烏鴉追逐起舞。有時,它們組成壹個長蛇陣,長1.200米,看起來美如白衣仙女。

這裏的其他珍禽還有白鸛、黑鸛、大鴇、小天鵝、白琵鷺、鴛鴦、鵜鶘、白鵝等珍禽。

由於自然保護區鳥類密集,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飛時遮雲遮月,落山不見湖邊草”的壯觀美景。因此,這裏成了中外遊客冬季觀鳥的最佳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