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文學的第壹個成就是戲劇創作的突破。壹是愛爾蘭人蕭來到倫敦,將易蔔生的激情戲判定為歐洲新現實主義戲劇,取得了突破。然後他在自己的創作中巧妙地將其與阿裏斯托芬以來的歐洲古典喜劇傳統相結合,寫出了565,438+0個劇本。其中有《沃倫夫人的職業》(1894)、《人與超人》(1903)、《英國人的另壹個島》(1904)、《芭芭拉少校》(1905)、《皮格馬利翁》。蕭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英國戲劇近百年來的局面。
新劇的另壹股強大力量也來自愛爾蘭。隨著愛爾蘭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出現了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由格雷戈裏夫人和詩人葉芝主持的都柏林艾比劇院上演了他們自己創作的和新創作的戲劇,這些戲劇的作者包括辛格和奧凱西。辛格的《西部世界的花花公子》(1907)和奧凱西的《朱諾與孔雀》(1924)都是代表作。他們不僅成功地寫出了愛爾蘭題材,而且在戲劇語言上也有很大的創新。葉芝把凱薩琳寫在《湖裏》(1902),激發了觀眾的民族主義情緒。後來,他在戲劇藝術方面做了許多實驗,但在詩歌方面的成就更為突出。他早期的詩歌以優美著稱,後來他寫出了精煉深刻的詩歌,吸收並超越了現代主義,成為西方世界最偉大的詩人之壹。
在英國,兩次世界大戰對文學有很大影響。尤其是在1914到1918的歷次戰爭中,英國雖然勝利了,但是損失慘重,整整壹代有才華的年輕人死在了戰壕裏。戰爭文學幾乎都是創傷文學。炮火之初,依然滿目瘡痍,精神的廢墟上出現了現代派文藝。艾略特的《荒原》( 1922)是他在詩歌方面的代表作,用新穎的意象、多變的節奏和大量的語錄對比古今各國的文化來書寫西方文明的危機,造成了壹時的沖擊。現代主義者也發表文學理論為自己作品的晦澀和古怪辯護,重新評價過去的作家。比如艾略特在17世紀打壓革命詩人彌爾頓、雪萊,推崇玄學派詩人。小說方面,戰前有詹姆斯、康拉德等人將小說藝術推向心理、動機的細致分析,戰後有韋唯,屬於布盧姆斯伯裏集團。伍爾夫不僅寫文章抨擊威爾斯、約翰·高爾斯華綏、貝內特的舊現實主義小說不真實,還創作了《到燈塔去》(1927)等小說,展現“意識流”的新技巧。愛爾蘭作家喬伊斯運用“意識流”技巧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他的小說《尤利西斯》(1922)詳細而深入地描寫了現代都市居民精神生活的粗鄙和卑劣,並在結構和語言上進行大膽創新,成為小說發展史上的裏程碑。現代小說的另壹位重要作家勞倫斯以火熱的熱情和鮮明的語言揭露了現代西方社會中人們的畸形生活,表達了他對完美生活的追求。《彩虹》(1915)《戀愛中的女人》(1921)是他的代表作。
在這些創新活動的同時,還有很多傳統文學形式和寫作方法的從業者。就詩歌而言,20世紀初,哈代放棄了小說寫作,重新拿起了筆。他不僅寫出了真摯深刻的抒情詩,還完成了壹部巨大的史詩劇《列王》(1903,1906,1908)。他不遵循任何流派,自成壹派。但由於他深深植根於英國農村人民的樸素生活,對歷史和人生的意義進行了長時間的思考,並有了相應的看似古拙實際上敏感而強烈的語言,所以他的詩歌簡單而深刻,優美而有力。近年來,他的詩歌標題幾乎超過了他在小說中的聲譽。
小說方面,延續現實主義傳統的人比較多。在老壹輩作家中,威爾斯不僅擅長寫科幻小說,還擅長描寫倫敦普通人的職業生涯。約翰·高爾斯華綏用上流社會的語言寫出了布爾喬亞·福爾賽的家族史,貝內特和毛姆用法國現實主義寫出了人們的情感生活,都擁有廣大的讀者。更吸引知識分子的是福斯特,他改寫了人與人之間的友誼。他的代表作《印度之行》(1924)表達了東西方文化的精神鴻溝。赫胥黎用他廣博的科學和文學知識寫下了現代世界中知識分子的困惑。20世紀20年代末,出現了普裏斯特利的《好夥伴》(1929),描寫了壹個民間劇團在各地演出的經歷,發揚了狄更斯的喜劇現實主義傳統。
1926年的英國大罷工,1929年開始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20世紀30年代民主勢力與法西斯勢力的緊張鬥爭,使得所有英國作家都比平時更關心政治。年輕詩人如奧登、斯彭德、劉易斯和麥克尼斯在技巧上受現代主義影響,但在內容上反對資本主義。小說家易修吾德也是在這個時期出道的。他的《再見,柏林》(1939)等反法西斯小說顯示了他的才華,但後來的作品辜負了讀者的期望。考德威爾的優秀作品也曾出現在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如《幻覺與現實:詩歌來源研究》(1937)。在英國以外,進步文學也很活躍。蘇格蘭詩人麥克迪爾米德在掀起“蘇格蘭文藝復興運動”後,寫下了贊美大罷工的《苦難玫瑰之歌》(1926)和壹首歌頌列寧的頌歌。他的戰友格拉西克?吉本用詩意的散文寫了壹部充滿憤怒和希望的三部曲《蘇格蘭之書》(1932 ~ 1934)。威爾士有礦工作家劉易斯嗎?瓊斯寫了他和朋友的戰鬥經歷,甚至還有後來被視為頹廢派詩人的迪倫?托馬斯在早期作品中也有反資本主義的激情。此時的愛爾蘭已經獨立,但是移居英格蘭的奧凱西並沒有停止戰鬥。寫出了《星星變紅》(1940)、《給我紅玫瑰》(1943)等優秀劇目,直接表現了工人武裝反法西斯鬥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之後,英國文壇仍然有許多傑作。艾略特的《四重奏》(1944)寫了壹個詩人在戰時最黑暗的歲月裏對生、死、歷史的沈思。這裏沒有太多現代主義的手法,詩變得簡單而深刻。伊迪絲,壹個同樣用新奇的方法讓世界驚訝的女詩人?在她後期的作品中,西特威爾表達了她對原子彈對人類威脅的深切憂慮。天主教小說家格雷厄姆?格林描述了人性惡的存在,在深刻的著作《問題的核心》(1948)之後,他寫了壹系列他稱之為“消遣”的驚悚小說。另壹個天主教小說家伊夫林?沃爾特曾經擅長諷刺,但在戰爭後期,他寫了壹部懷念過去的小說《故地重遊》(1945)。喬治?奧威爾以寓言的形式表達了他對高度集權社會的恐懼。安格斯?威爾遜用狄更斯的筆法來描寫倫敦知識分子的生活。威廉?戈爾丁在《蠅王》(1955)中寫了壹個揭露人性醜惡的新寓言。兩位小說家開始寫卷帙浩繁的系列小說,分別是安東尼?鮑威爾和查?珍珠?斯諾;前者借用音樂的結構寫壹個資產階級家庭,充滿了對美好舊時光的懷念;後者以科學家的客觀眼光解剖了近代英國上層階級之間的權力鬥爭。
戰後壹代的年輕作家有另壹種情緒。他們大多在工黨執政後的福利國家長大,靠公費上大學。而在階級依然分明的英國,他們覺得處處碰壁,於是出現了“憤青”的文學。韋恩的《每況愈下》(1954),艾米斯的《幸運的吉姆》(1954),布萊恩的《向上爬》(1957)開始,奧斯本的《憤怒的回顧》(1956)擴大了影響。西利托寫《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晨》(1958)時,他所描述的伯明翰自行車廠青年工人的心情,不僅僅是憤怒或試圖往上爬,更是壹種不計後果的爆發力;他的中篇小說《壹個長跑運動員的孤獨》(1959)通過壹場體育比賽的場景,巧妙地描繪了貧困家庭的青少年對統治階級的反抗。安東尼呢。伯吉斯的小說《有發條的橘子》(1962)用光怪陸離的英語夾雜著俄語字符,寫的是壹群小流氓的強奸破壞和官方的對策。伯吉斯的其他作品都是用傳統手法寫成的,特點是諷刺性好,文筆灑脫。
這壹時期,才華橫溢的女作家多麗絲?萊辛以南非白人女性的生活為題材寫了壹系列小說,緊接著是表達當代知識女性幻滅的《金色筆記》(1962),都很清新有力。愛麗絲。默多克用存在主義者的眼光看待生活,思維敏捷。在他早期成功的作品如《網下》(1954)、《逃離魔女》(1956)、《壹個被砍掉的頭》(1961)之後,新的小說陸續出版。瑪格麗特比她年輕嗎?在《金色的耶路撒冷》(1967)等小說中,德·賴布爾致力於研究接受大學教育或在大學任教的年輕女性所面臨的愛情、婚姻、職業等問題,並以精湛的文筆描繪了20世紀60年代英國女性的風度。
奧斯本的憤怒檢討也標誌著本世紀英國戲劇第二次高潮的開始。在此之前,已經有很多人進行了戲劇創新的實驗,比如艾略特和弗雷,麥克尼斯和迪倫?托馬斯去廣播劇。自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湧現了壹批傑出的劇作家。除了奧斯本,還有韋斯克、懷汀、邦德、斯托珀特、愛爾蘭比漢、青年劇作家希拉?德萊尼憑借其清新或有力的劇本,在舞臺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愛爾蘭人貝克特的《等待戈多》(英文版,1954)也在倫敦成功上演。此後,英國也出現了自己的“荒誕劇”,代表作家是品特。在他的《生日會》(1958)、《家》(1965)等劇作中,他用最少的對話和裸露的場景,寫出了現代社會中畸形人的悲慘生活。與此同時,英國演員繼續以精湛的演技享譽世界,也有彼得?布魯克。他們上演新劇,但不時重復16世紀的優秀老戲。從莎士比亞到蕭伯納,英國戲劇和整個英國文學有壹個連續的傳統,每個時期傑出作家的努力都是這個傳統的特征。正是創新豐富和發揚了這壹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