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峨眉山上半月秋,平羌河映。晚上清溪去三峽,四君不見渝州。
巍峨的峨眉山前,掛著壹輪半月形。流動的平羌河上,映著明月。晚上坐船出發,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想妳,難相見,戀戀不舍禹州。
《峨眉山上的月歌》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壹首詩。
這首詩意境清晰,語言樸實,押韻流暢。全詩意境清麗,風逸天成,是李白的名作之壹。
詩以“峨眉山月”開頭,指出遠遊的季節在秋天。“秋”字因為押韻的關系,在句尾是倒掛的。秋高氣爽,月色皎潔(“秋月皎潔”)。“秋”字也形容月色之美,自然而奇妙。月亮只有“半個圓”,讓人想起青山吐月的美好意境。
峨眉山東北有平羌河,即現在的青衣江,發源於四川省蘆山縣,流向樂山縣,匯入岷江。第二句“影”指的是月亮的影子,動詞“入”和“流”構成了壹個連動謂語,表示月亮的影子映進河裏,隨河水而去。生活經驗告訴我們,無論河水如何流動,水中的月影都是固定的。
“月亮走了,我就走。”觀者只有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中”的奇妙景色。所以,這句話既寫了清江被月亮倒映的美景,又寫了在秋夜揚帆的天黑。意境可謂空靈美妙。
第二句有人,第三句的人已經出現:他正連夜離開清溪驛站,進入岷江,駛向三峽。“刀光劍影去鄉下,拋下親人遠遊”的年輕人,離開故土就舍不得故人。看到河面上的月亮,就像看到壹個老朋友。然而明月終究不是故人,我只能“仰望明月,寄情千裏。”最後壹句“想妳,卻見不到禹州”,可謂離情無限。
詩中接連用了五個地名,構思精巧,不留痕跡。詩人依次經過峨眉山-平羌河-清溪-三峽-禹州,詩意的場景逐漸為讀者展開壹幅千裏蜀河的地圖。除了“峨眉山月”,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了“四君”二字,再無抒情。
而“峨眉山月”這壹藝術意象卻貫穿於整個詩歌境界,成為詩情的催化劑。它所造成的寓意相當豐富:山與月相伴萬裏,夜夜可見,讓“想妳”的感覺越來越深。明月平易近人,高不可攀,是思念朋友的象征。
哪裏有明月唱,哪裏有思念江中友人的情懷抒發,令人陶醉。連續使用五個地名,可以在壹個精致的地方進行壹次旅行,既有豪氣,又有思鄉之情。語流自然,就像“清水出芙蓉,天然雕”。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峨眉山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