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蜀道難》的創作背景,自唐代以來壹直有諸多猜測,主要有四種意見:
1,這首詩是為方毅和杜甫擔憂,希望他們盡快離開四川,不要被嚴武害死。
2.這首詩是為唐玄宗李隆基寫的,他為了躲避安史之亂逃到蜀國,勸他回到長安,以免被四川的地方軍閥劫持。
3.這首詩旨在諷刺當時的蜀國總督張秋,瓊想冒險獨立,不聽朝廷約束;
4.這首詩純粹是寫山水風光,沒有任何寓意。
這首詩最早見於唐玄宗天寶十二年(753年)唐人尹坤所編《何玥淩影集》。因此,李白這首詩的寫作年代最遲應在《何玥淩影集》成書之前。當時安史之亂尚未發生,居住在長安,方(顏)、杜甫尚未入川,所以說1、2顯然是錯誤的。至於張秋和瓊的諷刺,從壹些史書的相關記載來看,也是缺乏依據的。張秋和瓊壹直夢想去長安做官。
相對來說,最後壹種說法更客觀,更貼近作品實際:可能是送給朋友的詩。有學者認為,這首詩可能是李白天寶元年至三年(742-744)在長安送好友王彥去蜀國時所作,目的是勸說王彥不要扣留蜀國,盡快返回長安,以免被嫉妒心強的小人抓住把柄。也有學者認為,這首詩是李白初在開元入長安時,作為禮物送給朋友的。
綜合評價
這首詩是對樂府老題材的戲仿,意在送友人入川。詩人以浪漫的方式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力,藝術地再現了壯觀、突兀、堅韌、崎嶇的四川道路,以及無法超越的磅礴氣勢,從而唱出了四川山川的壯美風光,展現了祖國山川的壯美。
至於這首詩是否有更深的含義,歷代說法不壹。但就詩歌而言,分析它並不壹定有意義。但從詩中可以看出,“如果他不是忠誠的,而是對同伴的狼呢?”,寫的是蜀國美麗的山川,警告當局蜀國危險,人民要好好防守。
詩風散文雜糅,句子參差不齊,筆法縱橫,豪放灑脫。全詩感情濃烈,三聲嘆息,反復循環,讀來讓人熱血沸騰。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稱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杜麗”。為了把自己和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也就是“小杜麗”區別開來,杜甫和李白也被壹起叫去了。據《新唐書》記載,李白是(梁王李鬼)的第九孫,與諸王同宗。他性格開朗大方,愛喝酒寫詩,喜歡交朋友。李白深受黃老整理村莊思想的影響。李太白的詩集代代相傳,他的大部分詩都是在喝醉的時候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入酒》、《賦至》、《初作白帝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