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繼承性而言,從漢代樂府民歌中產生的五言詩形式,被建安詩人廣泛運用,發展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基本的詩歌形式。樂府民歌的語言風格也對文人詩歌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采用樂府詩、沿襲樂府民歌中常見題材的作品,在這壹時期的文人詩中占有很大比例。
發展歷程:
就發展和轉型而言,第壹,樂府民歌作為以往詩歌的主體,是壹種社會集體創作。它們原本是壹些不知名的作者寫的,在流傳過程中不斷變換,很少表現出作者的個性特征。在建安時代,很少有作品沒有名字的現象。這些與作者名字相關聯的作品,往往與作者個人的特殊經歷、情感和獨特的審美愛好密切相關。這促使了詩歌向風格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其次,漢樂府民歌中有很多敘事詩,因為故事有趣的作品容易被普通人接受,廣為流傳。但建安文人詩多為抒情,即使用了樂府詩,也很少敘事。第三,曾經作為文人文學主體的辭賦的壹些特征也被帶入詩歌領域。辭賦最顯著的特點是華麗的語言,而樂府民歌向來樸實無華。在建安詩人中,有許多著名的詩人寫詩,其中王燦和曹植是傑出的代表。他們的詩也表現出華麗的傾向。而且在詩歌領域,他們還率先使用了駢偶法,這種方法在更早的辭賦中被廣泛使用。這些對仗詩也有刻意錘煉的痕跡。總之,建安文人詩歌在受到樂府民歌影響的同時,開始向精致多彩的人性化轉變。這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史上的壹個重要開端。曹丕所說的“詩賦皆美”反映了當時普遍的文學觀念。但建安詩雖趨於華麗,但並不過分使用高雅深奧的書面語,也不過度繁復鋪張,以致語句輕松,有礙情感的表達。總的來說,作品的語言還是清晰、簡潔、緊湊、有力的。
建安時期的主要作家是三曹和建安七子,他們都生活在北魏時期。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曹操詩歌的特點是深、古、直,神韻重。今天有二十多首詩,都是樂府。壹部分描寫了漢末的戰爭和人民的疾苦,如郝李星、苦漢興、缺東西門興等。另壹部分表達自己的政治見解,如短歌,雖然龜是長壽,看海等。詩評說,“魏武帝猶如壹只隱居的燕子,有壹種強烈的魅力”。
曹丕詩風細膩,其《葛炎行》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律詩。景色十分細膩抒情,詩中逐句押韻,說明這個時代的七言體尚未成熟。
曹植的詩歌慷慨明快,用詞豐富多彩,脊梁極高。他的詩取材於《華懋》,代表作有《名都》、《白馬》、《白馬王彪》、《美人》、《洛神賦》、《野田黃雀行》等。詩評說,“曹子建如三江少年,自得其樂。”
建安七子指孔融、陳琳、王燦、徐幹、阮瑀、楊穎、劉振;其中孔融最老,僅存七首;王燦成就最高,詩、賦俱佳。陳琳和阮瑀除詩歌外,還擅長公文。劉真的五言詩在當時很有名;許幹的情詩寫得好;楊穎的詩相對來說平淡無奇。
《建安詩三百首》評點選取了建安時代流傳下來的詩歌三百首。建安文學多為文人詩,其語言較《詩經》、《古詩十九首》更難懂。《建安詩三百首評點》對所選詩歌進行了詳細的評點,有助於讀者閱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