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的概念最早是韓愈提出來的。他把六朝以來強調音律、修辭、排比的駢文視為俗文,認為自己的散文繼承了先秦兩漢的文章傳統,故稱“古文”。韓愈提倡古文,是為了恢復古代的儒家道統,把文風改革和儒學復興變成相輔相成的運動。在提倡古文的時候,我們進壹步強調文明道教的必要性。古文運動是壹場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的文體、風格和文學語言的革新運動。其內容主要是復興儒學,形式是反對駢文,提倡古文。所謂“古文”是為了駢文。先秦兩漢散文的特點是簡約自由,線條簡潔,沒有格式約束,有利於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思想。所謂“駢文”,是指六朝以來講究排比、修辭、旋律、典故的文體。南北朝以來,駢文盛行於文壇,始於漢代,盛行於南北朝。駢文雖有佳作,但大量文章形式死板,內容空洞。流於形式,如對偶、氣質、典故、修辭,華而不實,不適合使用。駢文作為壹種文體,已經成為文學發展的障礙。西魏時,蘇綽曾仿《尚書》為大高,主張商周古文改革,但並不奏效。隋文帝下詔禁止“以文傳情”,李歡上書要求葛文華這樣做,但都沒有扭轉頹勢。初唐文壇,駢文仍占主導地位。唐太宗對於文筆還是華而不實的。歷史學家劉知幾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雕色”的觀點。王波提出要改革寫作的缺點,但自己的作品仍然使用駢體;陳子昂也揭開了復古的旗幟。唐玄宗天寶年間,小、李華、袁捷、杜、梁肅、劉冕等先後提出“取經”的主張,用散文成為古文運動的先驅。韓愈等人舉起“復古”大旗,主張學古文、學古道,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和儒家思想。這壹思想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會的廣泛反應,逐漸形成了群眾鬥爭的浪潮,壓倒了駢文,形成了影響深遠的“運動”。這個運動有它的發展過程。駢文盛行的時候,有人曾要求改革。初唐時期,陳子昂提倡復古,是文體革新的先驅。後來,蕭、李華等人紛紛效仿,提出采用三代兩漢之法的主張,為漢劉古文運動做了思想準備。中唐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雖弱,但貞元之後,社會暫時穩定,經濟發展,出現了“復興”的希望。這樣,韓愈等人倡導古文運動的時機就成熟了。他們提出了“挾道”、“挾”的口號,這是古文運動的基本理論。他們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寫真情實感,強調“言事”(韓愈答李益書)和“言必出”(韓愈《南陽範少舒墓誌銘》)的原創精神。他們壹方面身體力行,壹方面培養了許多青年作家,使古文運動的勢頭越來越強。
北宋詩歌革新運動是宋代文學史上壹個重要的文學現象。它醞釀、發展、完成於北宋。這是壹場直接繼承新樂府精神和中唐古文運動的大規模文學復古運動。是以復古為旗幟,配合北宋變法形勢的壹次全面的風格創新。詩歌革新運動的出現不僅對整個宋代文學具有理論指導意義,而且具有創作示範意義,從而開創了北宋文壇的新局面。詩歌革新運動的成就,以其理論成果和創作實踐,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理論上,在唐代古文運動中聞道、文風、語言改革的基礎上,正確解決了聞道與聞道的關系,肯定了易道·蕭藝的語言風格。尤其是歐陽修和蘇軾的詩學理論貢獻突出。
這無疑是文學理論發展的壹大進步。在創作實踐中,湧現出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三等壹批散文大師。他們的雜文感情深厚,註重世俗功德,鮮明地體現了文道結合的思想,是反映現實的優秀作品。他們以表現手法的多樣化和他們所確立的自然流暢委婉的風格,以華麗的氣場席卷全場,使奇句散文在文壇占據了主導地位,最終完成了唐代韓愈、柳宗元所倡導的中國古代文學的革新。他們的影響使得後人稱他們為唐宋八大家。在詩歌創作方面,以王禹偁、、梅、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為代表的作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們繼承了前代文風風騷的優良傳統,以中國古代文學家的經世致用、崇尚散淡、抵制雅、富、難等理論觀點貫穿詩歌創作。歐陽修、王安石、蘇軾對南宋詩壇、明代唐宋詩壇、清代公安派、竟陵派、宋詩派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詩文革新運動也對辭賦產生了重大影響。就其影響而言,詞在題材、思想內容、表現方法的多樣化等方面都不同於以往,出現了壹種新的詞風。在賦的創作上,突破了唐代律賦嚴格的用韻限制,夾雜散文句,多用虛詞,使律賦成為文學賦。駢文也不同於以往的辭藻、典故的風格,經過改造後變得易讀。
北宋詩歌革新的最終完成,意味著與政治革新密切相關、要求壹掃輕佻文風的文學革新運動告壹段落,確立了具有宋代特色的文學風格。風騷為基礎的雅觀,崇尚平淡古的藝術水準,自此成為宋元明清文學理論中的主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