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想談的是“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為什麽要談這個?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都來自中國,生活在中國的文化環境和氛圍中,我們所做的事情,我們的生存和發展都與這種文化息息相關。不了解中國文化,就無法了解自己;如果我們不了解自己,就很難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
首先,什麽是文化
那麽我們馬上要面對壹個問題:什麽是文化,或者說什麽是中國文化?當然,要回答“什麽是中國文化”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什麽是文化。那麽什麽是文化呢?文化學中關於“文化”的定義大概有兩三百種。如果我今天下午講這些定義,恐怕會失去三分之二的觀眾。我還是講個故事吧。四個人去壹家咖啡店喝咖啡,發現杯子裏有壹只蒼蠅。第壹個發現它的人是壹個英國人。他站起來,拿出錢包,掏出壹張鈔票,放在杯子下面,然後離開了。為什麽?因為咖啡裏有蒼蠅不能喝,他肯定生氣,但他是個君子,不能生氣,所以他以付錢但不喝咖啡來抗議。第二個發現的是日本人,他勃然大怒。“巴格魯!””又叫服務員:“妳的工作什麽的!有蒼蠅!妳懂管理想發展嗎?“很生氣。因為日本人很細膩,很到位,這種情況是不允許的。第三個是美國人。他笑了笑,勾勾手指,把服務員叫過來:“是的,咖啡裏有蒼蠅,但在美國咖啡不是這麽端的。我們帶壹杯尖咖啡,壹罐牛奶,壹小碟方糖,壹小碟蒼蠅。“美國人很有幽默感,他用這種方式抗議。我要問壹個問題。如果是中國的呢?中國人會說:“去吧!去找妳的領導!“有什麽區別嗎?這就是文化差異。
中國人找領導,美國人找律師。比如兩個人在路上相撞。他們不會吵架。他們會下車,交換名片,說,請找我的律師。因為美國是法治國家,它的文化就是法治文化。雖然他們也不喜歡律師,但美國人對律師的態度很矛盾。美國有個笑話。壹對年輕人去了天堂並相愛了。然後他們去找上帝:“上帝,我們想結婚。”上帝對他們說:“這件事很好辦。壹個星期後,壹個牧師會去天堂,他可以娶妳。”壹個月後,年輕人再次來到上帝面前。天啊,我們想離婚。上帝說,這將是困難的,上帝知道律師什麽時候會上天堂!這個笑話說明,美國人不喜歡律師,但也離不開律師。因為他們是法治國家,註重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壹切。但是咖啡裏有只蒼蠅這件事真的不值得找律師,就取笑服務員吧。這說明每個人都應該對咖啡裏有蒼蠅感到憤怒,只是表達憤怒和抗議的方式不同而已。
所以我們發現文化和方式是有關聯的,或者準確的說,文化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方式。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人有不同的生存發展方式。包括溝通方式,包括各種方式,這些構成了不同的文化。比如西方人見面打招呼,妳好,握手,親密的話擁抱。中國人互相問候的方式是“久仰大名”、“好久不見”。這是壹種不同的方式。比如西方人用刀叉吃飯,中國人用筷子吃飯,也是不同的方式。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些方法放在壹起比較,就會發現這些方法背後有壹些相似之處。例如,這兩種方式反映了西方人和中國人的不同性格。西方人外向,中國人內向。因此,西方人伸出手握住別人的手,而中國人伸出手握住自己的手。西方人用刀用叉,都是進攻性的,而中國人用筷子是向內用力的。壹個是交往方式,壹個是吃飯方式。在這兩個不相關的方面,我們找到了共同點。這說明還有壹種更重要的方式,壹種方式,壹種壹般的方式,在很多具體的文化方式的基礎上,我們稱之為“文化的思想內核”。
第二,中西文化的思想內核。
這就引出了另壹個問題: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什麽?我還是講個故事吧。壹位先生在臺灣壹家公司做公關經理,負責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客戶。壹天,來了兩個美國人,老板對公關經理說:“小吳,妳請兩位美國客人吃飯。”中國人的習慣是當客人來時舉行宴會,當他們離開時向他們告別。老板沒時間,就安排公關經理請他,但小吳想,三個人怎麽吃?不方便點餐。於是,他又叫來了5個同事,8個人正好同桌。到了餐廳,服務員把菜單遞給我,公關經理馬上遞給美國人,讓他們點菜。其中壹個在唐人街吃過中餐的美國人是個專家。他打開菜單看了看。嘿,芙蓉雞片,好的,我點了。然後,傳給另壹個美國人,他沒吃過中國菜,聽不懂。於是,小吳拿著菜單讓同事點了壹份。最後,菜單又到了美國人手上,他還是不會點,小吳就說:“還缺壹個湯,或者妳可以點芥末肉絲湯。”好吧!美國人欣然同意。第壹個上來的是芙蓉雞片,點餐的美國人知道,於是把菜放在面前,說了聲“對不起”就開始吃。主持人傻眼了,心想:“不然我們就像他壹樣,點什麽就吃什麽。”。結果,每個人都吃了自己的食物。最後,壹大鍋榨菜肉絲湯上來了。這時候車主也解釋不清楚了。我不知道該怎麽解釋。美國人硬著頭皮喝了榨菜肉絲湯。我想,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兩種文化有著不同的思想內核。中國文化的思想核心是群體意識,西方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個體意識。妳什麽意思?點餐對西方人來說是個人的事情,所以大家都是自己點,自己吃。甚至約會的時候也是自己點菜,自己吃飯,自己買單。在中國,壹旦我們聚在壹起吃飯,那就是每個人的事,是壹個團體的事。個人點的菜是給大家吃的,上完菜大家都會吃。當然最後是誰買單,但如果是兄弟聚會,大家都會搶著買單,不分妳我,不分彼此,不然也不會聚在壹起吃飯。從這壹事件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兩種文化思想內核的差異。
但是我們要解釋壹下,什麽是個體意識,什麽是群體意識?個體意識是這樣壹個概念,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自由意誌。社會就是由這樣具有獨立人格和自由意誌的個體組成的。個人是社會的最小單位,是不可分割的單位。因為每個人都有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意誌,每個人的行為都是他自己決定和選擇的,他要為此負責。比如剛才,他自己選擇吃芙蓉雞片。即使榨菜肉絲湯喝錯了,他還是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每個人都有獨立的人格,這是不可侵犯的。所以西方人不讓吃,大家都吃自己的,這和我們中國的觀念是相悖的。在中國,主人會先把菜給最尊貴的客人,但在西方人眼裏,這簡直就是強奸。我為什麽要吃這種食物?我們把它當做善意,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客人。會有文化沖突和文化誤解。
在中國,個人所做的都是為了群體,對群體負責。因此,在我們國家,當妳被邀請吃飯時,點菜是壹門藝術。尤其是辦公室主任這個角色,要掌握這門藝術並不容易,要保證點的菜都是開心的,還要品種齊全,豐富多彩,同時又不超出規定的預算,這很不容易,所以這是壹門藝術,也是壹門學問。其實從很多細節就能看出兩種文化的差異。比如美國人寫信,要先寫自己的名字和家庭住址,然後是城市、省份、國家,團體越多,越放在後面;中國人正相反。組越多,放在前面的就越多。這些都說明,我們中國文化的思想核心是群體意識,西方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個體意識。這是我們得出的另壹個結論。
三、如何形成中西文化的思想內核?
(壹)西方人處理人際關系的手段
同時也提出了另壹個問題。這兩種文化的思想內核是如何形成的?這個問題要說很久了。我們今天所說的西方文化的源頭是古希臘文化,它產生於公元前10世紀。壹個來自北方的阿卡亞人來到了希臘半島。阿卡亞人是雅利安人的壹個分支,雅利安人是壹個來自北方的種族,特點是身材高挑,皮膚白皙,黃頭發藍眼睛,是標準的白人。不知何故,雅利安人從北方南下,壹個來到印度,壹個來到希臘。阿卡亞人是北方的遊牧民族。他們來到希臘後,發現這裏既不適合發展畜牧業,也不適合發展農業,因為這裏的土壤非常貧瘠,但可以種植橄欖樹,橄欖可以用來榨油。於是,他們在這裏發展手工業,生產橄欖油和裝橄欖油的陶罐。此外,他們還發現了壹個問題。希臘半島的海岸線曲折漫長。風平浪靜的時候,只需要壹天就可以到達彼岸。所以也適合發展通航產業。手工業和航海業的結果就是工商業,所以希臘人把自己變成了壹個工商業的國家。工商業民族的特點是產權必須明確,產權必須明確到個人,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能交換。這是第壹點。第二點是,這些個人必須流動,因為如果商品和貨幣要流通,商業從業者就會流動。所以在這個節骨眼上,希臘民族發生了壹個重大的變化,就是把氏族血緣關系吹大了,變成了壹個獨立的、分散的、互不依賴的個體群體。
嗯,問題壹下子又出來了。我們知道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但人是壹種雙重存在。他既作為個人存在,也作為社會存在。壹方面,大家都是單身獨立的。另壹方面,我們這些獨立的人只有組成社會才能生存。每個人都有獨立的意誌,自己做事情,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想法,那豈不是亂了?這個問題壹定有解決的辦法,壹定有維系我們關系的東西。因為希臘民族是壹個工商業民族,他們首先想到的手段就是契約,商業社會中的經濟關系是靠契約來維系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契約。商業社會最重要的是遵守契約,契約面前人人平等。西方人於是想到用契約關系來處理彼此之間的人際關系。
其實西方人的人際關系是壹種契約關系。比如結婚,在西方人眼裏就是簽合同。他們的婚禮由牧師主持。神父會問雙方是否相愛,是否願意長久在壹起。當雙方都給出肯定的回答時,牧師就要求雙方交換戒指,然後雙方就可以接吻了。這個過程意味著什麽?回答問題實際上代表了這個合同中當事人的真實意願,因為我們知道合同必須反映當事人的真實意願。至於真實意願的內容,法律並不關心。例如,壹個西方人可以在遺囑中把他所有的財產留給他的狗。戴戒指就是簽合同文本,接吻就是交換合同文本。因此,西方人的婚禮是壹個簽字儀式。因為雙方的婚姻關系是契約關系,所以有壹個節日叫“結婚紀念日”。每天,這對夫婦總是慶祝它。這是什麽意思?重申合同的有效性。
這個婚姻就這樣解決了,但是人不僅僅是結婚了。當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婚姻關系,還有其他問題需要處理。所以,西方人認為我們應該為每個人簽訂壹個契約,為每個人簽訂壹個契約,來規範社會行為。這個契約叫做“法律”。法律是什麽?法律是全體公民簽訂的規範社會行為的契約,簡稱“社會契約”或“國家公約”。所以法律是契約,但不是甲乙雙方的契約,而是全體公民之間的契約。這個合同壹旦簽訂,每個人都必須遵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來源於“契約面前人人平等”。在商業契約中,雙方是平等的,所以在社會契約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壹旦違約就會受到懲罰。
但是法律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比如法律解決不了道德問題。比如,法律可以禁止公民放火,但法律不能要求公民滅火。因為公民可能沒有滅火的能力和技能,如果要求每個公民都滅火,可能會出現很多問題。所以法律只能規定消防隊有滅火的義務。消防隊不滅火,就是不作為。但是社會也要提倡見義勇為,有什麽辦法可以解決見義勇為產生的問題?用道德來解決。
什麽是道德?道德是壹種“軟控制”,訴諸良知。壹旦出現道德問題,我們會問,妳有良心嗎?如果對方回答,沒有,那我們就拿他沒辦法了。孔子的學生中有壹個叫宰予的,他問孔子:“為什麽我在父母死後還要在戴孝呆三年?”?為什麽我三年不能吃白米飯穿絲綢衣服?孔子說:“我告訴妳壹個道理。父母不會在孩子三歲之前抱著他。叫做‘三年不在父母懷裏’。父母抱了孩子三年,那麽孩子也要哀悼三年作為回報。況且妳父母去世不到三年,妳就開始吃白米飯,穿絲綢衣服。妳能過得去嗎?”宰宇說,“沒事,我放心。孔子氣得發抖,說:“如果妳安全的話,就去做吧。”“意思是,如果妳覺得妳的良心沒問題,就去做吧。我不在乎。
所以道德是壹種“軟控制”,所以道德不可忽視。妳必須有很強的控制力。有人說設立“道德法庭”是不對的,這是把道德和法律混為壹談。我們做什麽呢壹定有解決的辦法。我們只能再簽壹份合同。我們應該和誰簽約?與上帝同在。所以,如果壹個人不道德,他死後不能上天堂,只能下地獄。上帝和我們約定,妳要皈依我,壹生行善。我保證妳死後上天堂,失信者下地獄。善惡問題解決了,對錯問題還沒解決。當我們有了爭執,這件事誰對誰錯,誰來決定。再簽壹個合同,這個合同就是科學。就像我們同意壹加壹等於二壹樣。這叫真相面前人人平等。所以,有四份合同。契約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所以西方文化中很多東西都可以歸結為契約,西方人處理人際關系的手段就是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