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忠義精神”在關羽身上最為突出和鮮明,他的故事也最為精彩和富有戲劇性。比如歷史上的關羽投降曹操,《三國演義》加了壹條“華容道”。有了這麽多“汙點”,關就成了的神。
1,關羽沒有很多人優秀,但正是因為他的缺點,他才成為了“神”。
三國在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影響深遠,結果是“曹操變臉,諸葛登上神壇,孫權下課,關羽成神”。
有人想問:為什麽壹個人可以成為有缺點,甚至是“汙點”的神?
因為關羽代表的“忠義精神”有問題,有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例如,如果宋江想投降,李悝jy會跟隨嗎?追隨和投降是不公正的;不跟隨和背叛妳的兄弟也是不公平的。所以,宋江不會投降,好嗎?不會吧!對抗朝廷,是不忠;不為我們的兄弟找到出路是不公平的。結果妳越想忠誠,妳就越不忠誠,越不公正。妳認為忠誠是什麽?我告訴妳,很麻煩的!
“忠義”不能棄。我們做什麽呢只有拐彎抹角,去解釋,去想辦法辯解。比如關羽“降漢不降曹”,諸葛亮認定“賊不共死”,故意給關羽“通融感”。這樣看來,忠義的內在矛盾就可以解決了,還可以繼續忽悠自己。關羽是神啊!神可以“變通”,也可以“玷汙”。為什麽我們普通人不行?
2.關羽最形象地代表了“忠”
《三國誌》的扭曲來自於“兩種勢力,三種夢想”。這“兩股力量”就是學者和普通人。“三夢”是聖人之夢、清官之夢、俠客之夢。“統治者需要忠臣,老百姓需要清官,學者需要楷模”,這也是“三個代表的三個夢想”。但是,崇拜諸葛亮的主要是文人;老百姓更崇拜關羽。
中國民間壹直有崇拜關羽的習俗,海外華人也崇拜關羽。所謂“關羽精神”就是“忠誠”!聖人、清官、俠客,與“忠”具有相同的特征。君為仁者,臣為忠者,俠為義者。所以民間信仰講這個,《三國演義》也講這個。《三國演義》傾向於“尊劉貶曹”,其靈魂是“揚忠義”。所以第壹次不是董卓入京,而是桃園結義,主題很明確。
3.中國人太崇尚“忠誠”了。
這與中國社會的性質有關。農業社會歷史太長,不可能產生契約精神。沒有契約精神,就沒有法治傳統。這樣,本來應該用契約和法治解決的問題,只能用道德,也就是誠信來解決。這就是“忠”。不講誠信,只能靠道德來懲罰。這就是“義”。合在壹起,就是“忠”。忠誠是普遍適用的。可以用來調節政治關系,如“君臣之義”;非政治關系也可以規範,比如“兄弟關系”。因此得到政府和人民的認可。
因為“以誠信代替契約,以道德代替法治”的結果是“法制不健全,權利得不到保障”。社會只要求人忠孝,不提供保護。出了事,只能由人民用其他方式解決,這就需要俠義精神。妳想,暴君不能打倒,貪官不能打倒,村裏惡人橫行。我們做什麽呢我只能希望有江湖豪傑做點俠義之舉,在路坎坷的時候大喊壹聲,或者飛檐走壁,半夜跑到縣衙去取狗官的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