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淺析現代主義詩歌的藝術風格

淺析現代主義詩歌的藝術風格

從筆記到詩歌

用線寫的信息是壹首著名的詩。這就意味著,雖然很難從本體論意義上給詩歌下定義,但它仍然具有壹些形式因素或程式化因素,這些因素決定了壹首詩為什麽是詩。

其實詩的理論古今中外都是最發達的,書也是最多的。比如小說敘事學的書籍,從20世紀中葉才逐漸興起,詩歌的理論至少從柏拉圖時代的《詩學》開始。但最復雜、最沒有定論的領域也是詩歌領域。首先,什麽是詩是壹個很難回答的問題。研究詩歌的人壹般都知道蘇格蘭作家鮑斯威爾(1740—1795)和約翰遜(約翰遜是18世紀非常著名的美國作家和詞典編纂家)的壹段對話:

鮑斯威爾問,先生,什麽是詩歌?

約翰遜回答:唉!說什麽不是詩就容易多了。我們都知道光是什麽,但要解釋它卻不那麽容易。

這意味著給詩下定義非常困難,但指出什麽不是詩卻相對容易。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什麽不是詩?壹條信息絕對不是壹首詩。例如,我們可以看看這條消息:

註意

我吃了冰箱裏的李子。它們可能是用來做早餐的。請原諒他們這麽好吃,這麽甜,這麽冷。

這似乎是壹個典型的信息。壹個人吃了別人冰箱裏的楊梅,覺得很尷尬。他想留個便條道歉。事實上,這是20世紀美國偉大詩人威廉的壹首非常著名的詩。讓我們再讀壹遍:

註意

我已經吃過了

它在冰箱裏

李子

他們可能是

妳留著當早餐。

對不起

他們

味道好極了

如此甜蜜

太冷了。

用線寫的信息是壹首著名的詩。這意味著,雖然很難在本體論意義上定義壹首詩,但它仍然具有壹些形式因素或風格化因素,這些因素決定了壹首詩為什麽是詩。其實我們分析壹首詩,往往不是從詩的定義和本質出發,而是從詩的形式要素出發。今天,我借助於對中國1930年代現代派詩歌的解讀,簡單談談詩歌的形式要素。

詩歌形式的五個要素

現代詩從表面上看,沒有壹定的規律,給人無從下手的感覺,但分支、節奏、意象、風格、情境都是構成現代詩形式的重要元素。抓住這五個要素,就能有效分析。

1,分支。

首先壹眼就能看到的是樹枝。壹篇通訊報道哪怕是分線,也會覺得很有詩意。

美國學者凱勒舉了壹個溝通的例子:

昨天,壹輛汽車在7號高速公路上以每小時100公裏的速度撞上了壹棵法國梧桐,4人全部遇難。

我們試著背壹下這個傳播分支:

昨天

在7號高速公路上。

壹輛汽車

以每小時100公裏的速度

碰撞

在樹上

法國梧桐尚

車裏有四個人

全部

死亡

真的是壹首好詩,用悲傷的語氣朗誦。這壹點很簡單,不多講了。

2、節奏。

從節奏開始,進入了相對復雜的詩學層面。很多背唐詩的人,從小就會感受到古詩詞的韻律美。幾歲的孩子什麽都不懂就能背幾十首唐詩。其中,節奏感起了作用。為什麽幾乎所有兩三歲的孩子都被父母逼著背唐詩,而不是郭沫若的《女神》?他們壹方面認為唐詩更具有永恒的古典文學價值,另壹方面也有強烈的節奏感。語言本身就是音樂性的,而這種音樂性——音節和節奏的壹種固有美感並不局限於詩歌,在日常語言中也潛在地受到音節和節奏的制約。現代詩學的鼻祖雅各布森曾舉過日常對話的例子。

問:為什麽妳總是說“約翰和馬喬裏”而不是“馬喬裏和約翰”?妳更喜歡約翰嗎?

答:沒什麽。我說“約翰和馬喬裏”是因為聽起來更好。

壹個女生把“約翰”放在前面,說引起了另壹個女生的懷疑。但《約翰和馬喬裏》出於音節的考慮,把“約翰”放在了第壹位。《約翰和馬喬裏》之所以更好聽,是因為我們說話的時候,總是不自覺地先選擇短音節的詞。比如“五講四美三愛”換成“五講三愛四美”,聽起來就很別扭。小說中也有節奏的例子。小說中有兩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壹下子就記住了。壹個是喬伊斯《都柏林人》中的句子:“愛爾蘭各地都在下雪。”壹個是鮑斯托夫斯基《金玫瑰》中的壹句話:“晚禱的鐘聲在維羅納響起。”兩句話當時給了我壹種震撼感。很難說這種震動來自哪裏,但“愛爾蘭”和“維羅納”的聲音的審美因素可能是重要原因之壹。如果把世界上兩個城市的名字換壹下,比如“晚禱的鐘聲響徹整個烏魯木齊”,“駐馬店都在下雪”,似乎就沒有了原來的韻律美。因此,聲音的背後有美學因素,也有意識形態因素、文化和政治原因。比如有研究者指出,我們對歐美壹些國家名稱的翻譯,用的都是很好聽的詞:英格蘭、美國、蘇格蘭、法國等。,聽起來很好聽;至於非洲和拉美小國的翻譯,洪都拉斯、危地馬拉、毛裏求斯、厄瓜多爾聽起來都很難聽,壹聽就感覺像是壹些蠻荒之地。這可以說是殖民強權歷史在語言翻譯上的壹個例子。

現在我們來看臺灣省詩人鄭愁予寫於1954的錯誤,這是壹首節奏感很強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