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邊城》,高中語文課本裏有《邊城》的節選,但當時因為沒考,老師們也沒怎麽講,老師們上課時間更多的是詩歌、古文之類的。我只是瀏覽了壹下,沒有仔細看,也沒有興趣找全文。我對這部小說的唯壹印象是幾個主角的名字,崔璀、諾頌和天寶。那是因為我當時不知道諾發的“諾”讀作“諾”,壹直傳來傳去,鬧了個笑話,所以記住了幾個主角的名字。
這次看了,心情卻大不壹樣。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壹部詩化的小說,有著田園詩般的氣息,值得欣賞。思想隨著書中人物命運的變化而起伏,自然有不同的感受。
“從四川到湖南,往東有壹條官道,靠近湘西邊境。當我們到達壹個叫‘茶洞’的小山城時,有壹條小溪……”
在小說的開頭,對崔璀和她祖父生活的地方的描述把我帶入了壹個美麗的湘西世界。眼前出現了壹條清澈蜿蜒的小溪,兩岸青山相對,小溪旁有壹座白色的小塔。小溪上的渡船緩緩移動,老船夫的啞唱和細細的竹笛聲在寂靜的空氣中震蕩。
往前走壹步,我仿佛置身於這個讓人上癮的湘西世界。特有的山川氣息撲面而來,帶著清新甘甜的水汽。上面的天空是藍色的,下面的土壤浸透了豐富的水汽。耳邊是清脆的鳥鳴和悠揚的湘西苗寨民歌。歌聲繞過遠方的陰霾,透過面紗般的薄霧,融進蒼勁的青山,婉轉嗚咽,久久縈繞在河邊……
《邊城》就像壹幅清新的畫卷,在我眼前慢慢展開。
我想這應該是壹個有著美好結局的美麗故事。在沈從文淡淡的敘述中,我走進了那個充滿美好和遺憾的湘西小山村,看到了我淳樸善良的爺爺,看到了作為小動物的翠綠色,看到了聰明懂事的黃狗,看到了大方坦率的自然保護,看到了善良和勇於追求。文章最後只有壹句話:“這個人可能再也回不來了,也許是‘明天’!”這樣壹句充滿迷茫和惆悵的話。
《邊城》的壹切都是那麽純凈自然,呈現出壹派詩意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社會。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集團的兩個兒子天寶和諾把他們送到擺渡人的孫女身邊的曲折愛情故事。
崔璀和她的祖父靠渡船生活在壹起,他們像活潑的小野獸壹樣長大到15歲。清澈的眼睛裏沒有悲傷,也沒有憂愁。每天編螞蚱,擺渡船,唱漁歌,吹竹笛。這樣的生活就像壹個平靜的湖,清澈如修行,卻沒有壹絲漣漪。直到她15歲,端午節的時候,她遇到了她生命中很重要的人,諾頌,這個人讓她徹夜難眠。他們的相遇就像壹塊石頭掉進了池子裏,激起了壹圈圈漣漪,她的平靜被打破了。她依舊每天織著螞蚱,擺渡,唱著漁歌,吹著竹笛,但她心裏藏著壹個秘密,壹個連爺爺都不會說的秘密。
古樸的青瓦,亭子的飛檐,屋檐下古老的風鈴隨風輕響。那聲音似乎擊中了崔璀的心,壹下,壹下...人生就是這樣,因為壹個人走了或者壹個人來了,劃了記號。諾頌的出現無疑在崔璀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諾派來的兄弟天寶也愛上了,他托人向老船夫求親。當天寶知道諾松也喜歡崔璀時,他約諾松求婚,讓崔璀選擇。當天寶得知也喜歡諾後,他去海灘幫助他的弟弟,但他卻意外溺水身亡。諾松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出於壓力,他離開了崔璀,離開了家鄉。爺爺擔心的婚姻,在壹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去世了,留下壹個人守著渡船,等諾回來。到最後,所有的美好都只能留在記憶裏。天然林保護和諾派壹個死了,壹個跑了,我爺爺也是在壹個風雨交加的晚上去世的。想象中的美好故事,就這樣迷茫的悲劇結束了。
沈從文《邊城》中的每個人都是淳樸善良的,與諾所發的愛情悲劇並非惡人所為。壹切只是壹場誤會,壹些令人遺憾的誤會。崔璀的羞澀,爺爺的誤會,諾的告別,壹切都是那麽的令人遺憾。
這篇文章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人不是諾宋、天寶,也不是崔璀,而是崔璀的爺爺、老船夫。爺爺是個飽經風霜的老人。他“從不考慮自己的位置對自己的意義,只是靜靜地、忠實地生活在那裏”,擺渡來往於路人之間,總想著方便別人,卻從不考慮自己的辛苦。他用勤勞的雙手擺渡每壹個熟悉或陌生的村民。每當有人搶到錢扔在船板上,他就會壹張壹張地撿起來,依然放在那個人心裏,就像吵架時的認真——“渡船歸公家所有,過渡的人不用交錢。我有口糧,三桶米,七百塊錢,夠了!誰要這個!”無法推開,他用這筆錢買了茶葉和煙草,並慷慨地給了有需要的過渡人。這種純粹的美好令人感動。
五十年來,他送走了很多來坐船的人。雖然他老了,但似乎上帝不允許他休息,所以他離不開這種生活。雖然他生活貧困,但他從不貪婪;要慈善,但絕不索取;“凡事求心安”;壹生為別人服務,但不要求別人有任何回報。
在爺爺的身上,有熾熱的愛,也有難以消解的矛盾和孤獨。爺爺對崔璀的愛寄托了對他不幸女兒的悲痛。他的余生都為崔璀而活,他生活的唯壹目標就是讓崔璀幸福。他在生活上極其關心崔璀,唯恐崔璀生病;在感情上,我盡力去體諒崔璀的想法。當崔璀悲傷和孤獨時,我給她講故事、講笑話和唱歌。壹切都只是為了讓崔璀開心地笑。
他多次詢問崔璀和他父親的婚姻情況。他煞費苦心,竭盡全力處理崔璀、天寶、諾松和這艘船的順利航行。卻在不經意間為孫女的婚事設置了壹些障礙,導致了壹系列的誤會,最終釀成了諾與的愛情悲劇。他在壹個雷雨之夜,帶著種種無奈和無限愧疚,悄然離世。
我對爺爺的離去感到特別難過。爺爺離開的時候,心裏有很多對崔璀的無奈和牽掛。
他走得太突然了,就像渡船壹樣,再也找不到他了。
看完《邊城》,下午陽光明媚。捧著壹杯香茶,倚窗而坐,感受著《邊城》裏淡淡的、看不見的意境,被書中淡淡的憂傷所感動。總覺得《邊城》像幾幅輕描淡寫的國畫。所有的人都隱藏在霧蒙蒙的風景裏,所有的故事都在悄悄發生。就像發生在壹個被別人遺忘的角落裏壹件不為人知的簡單事情。看完這幅畫,聽完這個故事,心裏好像什麽都沒有了,卻心事重重,小鹿亂跳。
邊城裏有厚重、古老、靜止的風景。有茶洞,有小溪,小溪邊有白色的寶塔,寶塔下的人,家裏有壹個老人,壹個女孩,壹只黃狗,彼此溫暖相依。太陽升起,船就啟航;當太陽落山時,乘渡船回家。這些場景帶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卻帶著壹種恬靜和悲涼的滄桑。毫無疑問,住在那裏的人是善良的。但也許正是這些美好的組合,才有了後來結局的難以承受的悲傷。就像作者曾經說過的:“萬事皆有善,但處處皆有不幸。既然不幸,那麽簡單的善終必然導致悲劇。”天寶死後,諾因為家庭的反抗和內心的壓抑而被送走,的愛情還沒開始就結束了。結尾“這個人可能再也回不來了,也許他明天就會回來”留下壹些傷感卻模糊的期待。那個讓崔璀因在睡夢中歌唱而靈魂輕輕浮動的男人還沒有回到這裏。但是崔璀壹直在等待,等待這個困擾她的人。
如果故事繼續,誰能說清是漫長的等待還是永遠的停留?每個人心中都可能有壹個關於邊城的結局,每個結局都是不同的情感歸宿。也許崔璀後來遇到了壹個對她很好的人。他願意在這個美麗的小鎮默默陪伴她壹輩子,壹起撐起壹個小渡口,壹起唱著古老的山歌,壹起采摘無名可愛的花朵,過著平淡真實的生活。或者崔璀遇到了另壹個願意為他獻出生命的人。她寧願為了他放棄這個安靜的小鎮,去世界各地流浪。那麽她和諾送來的美,也只是她生命中美麗而羞澀的早春花朵,只能留在她心靈的最深處,化作壹份原始的動人而珍貴的記憶。等待的心也隨她的愛而去。也許崔璀終於來了,他們從此過上了安靜幸福的生活,或者在這個詩意的小鎮,或者遠離這個承載了太多回憶的故鄉,等待著他們美好靈魂的約定;也許在被送走的那壹天,我遇到了另壹個人,崔璀執著的等待,只有心碎;也許崔璀壹直在等待這樣壹個美麗的童話。當她的青春沒了,容顏沒了,她還會繼續對諾頌的愛,直到生命的盡頭。另壹方面,諾頌也會如此執著地等待記憶中那個美麗而羞澀的女孩,直到生命的盡頭。可能...
不管是哪壹種,我覺得有壹種遺憾更讓人感動。其實幸福與否,值不值得,就像喝水壹樣,知根知底。總覺得等待也是壹種意境,壹種獨特的意境。很美很有詩意。即使諾宋永遠不回來了,對崔璀來說,這漫長的等待也許更能拉近彼此的心。我迷戀等待,什麽都擔心,卻無話抱怨東風。也許這就是相思病的反面。我只期待著遠方激烈的沙灘,看著我壹生的夢想。
等待就像妳心中的單戀花。與他人無關,所以妳不用擔心結局的傷害。可以有美好的想象,也可以有微弱的希望。也許等的時間越長,看到的時候越是驚訝和感動。就像壹朵可愛的花,醞釀的時間越長,就會越甜。或許,有時候,選擇離開,獨自等待,就可以肆無忌憚地愛著心裏的那個人。就像很多時候,我選擇以朋友的身份留在對方身邊,繼續等待,卻不讓對方感到壹點負擔。只是因為我壹直深愛著,所以我別無選擇,只能淺薄。
說到深情,我想起了曾經看過的壹個故事。故事中的老婆婆等了老伴30多年,卻從未放棄。因為老人年輕時是個水手,在海上遇難,所以...她等了很久,卻不知道他已經死了。沒有人告訴她,她也不想知道他已經死了的事實。於是她等著,等著這個虛幻的謊言。她去世後,在遺書中寫道:“等妳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幸福;照顧妳的孩子是我最大的幸福;為妳經營家族企業是我最大的幸福。”老婦人的等待是壹種美麗的意境,是壹種美麗的幸福。
我記得何陳壹在《為什麽笙簫默》中說過,“如果那個人曾經出現在世界上,其他人都可以湊合。我不想和解。”因此,七年,是他無法停止的等待,直到她的歸來。他站在顯眼的地方,只為讓她發現。如此驕傲,他放下了自己所有的身段,只為她壹笑。人生有幾個七年?如果她永遠不回來,他可能要壹直等下去。多麽像壹個綠色的等待,明知可能沒有希望,卻依然堅守自己的內心。他們的等待是壹場心靈的賭博,孤獨卻心甘情願。與陳和在壹起,他們的等待是壹種孤獨的意境,卻又傷感而甜蜜。那是壹種悲哀的美。等待藏在心底深處,無聲無息,卻又無比漫長,我堅信,終有壹天那個人會回來,繼續回顧愛情纏綿的結局。
等待是壹種思念的感覺,壹點期待,壹點緊張。而在我們的壹生中,總會有等待。等待愛情,等待值得等待壹生的人;等待成功,等待破繭成蝶的喜悅;等待需要我們忍受孤獨,不是把等待變成痛苦和絕望,而是把等待當成壹種希望。學會偶爾等待,感受淡淡的落寞心情。也許有悲傷,也許有甜蜜,讓妳去采摘,去享受等待的過程,去感受那朦朧而悲傷的氛圍,把心留在繁華的浮生世界。
我覺得我們現在提倡的和諧社會的模式大概應該是像這個邊城吧?當然物質文化水平比30年代的邊城好太多了,但有壹點我覺得改變不了,那就是邊城人民的淳樸、淳樸、熱情、率真。如果我們想要實現壹個和諧的社會,我們必須克制功利,放棄戒備和懷疑,平和行事,真誠待人,這樣我們的和諧家庭才能早日實現。
走出《邊城》,我有點戀戀不舍,這裏永遠是我們向往的精神家園。我們的和諧社會也會從中獲取養分。為了這清澈的山水,為了這理想的家園,讓我們從自身做起,保護和愛護環境。為和諧社會的到來而努力。和諧社會離我們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