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學比較研究——淺析中西文學翻譯中的創造性叛逆
翻譯不僅是溝通世界上不同文化的橋梁,而且為文化和文學影響的傳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媒介。此外,翻譯本身是壹門藝術,是壹種再創造。創造性叛逆?它的應用壹直是國內外文學界非常重視的話題。
比較文學學者認為,超越原作的關鍵是翻譯中的創造性和叛逆性。因此,翻譯中的創造性是指譯者通過個人能力創造性地使譯文回歸原作的本質。相對而言,叛逆是指譯者未能忠實地反映和傳達原作的精髓,從而違背了原作的理念。然而,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創造性和叛逆性是密不可分的。
在中西文學翻譯中,譯者經常會思考是按照源語言規範直接翻譯原文,還是按照規範對原文進行再創造,使之更容易被讀者接受。事實上,創造性的本質存在於任何文學翻譯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翻譯作品不僅是對原文的再現,而且是對原文的再創造。
為此,?創造性叛逆?這個術語是法國作家羅伯特?Escarpit首先提出他認為?翻譯永遠是創造性的叛逆?並提出?翻譯是叛逆,因為它把作品放在壹個完全意想不到的參照系中,它是創造性的,因為它賦予作品全新的面貌,使之能夠與更廣泛的讀者進行全新的文學交流,因為它不僅延長了作品的壽命,而且賦予了作品第二次生命?。創造性叛逆是文學範疇的基本特征,它不單純屬於文學翻譯。換句話說,創造性叛逆與文學的接受和傳播密切相關,兩者密不可分。在文學翻譯實踐中,創造性叛逆在接受者、譯者和接受環境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
比較文學和翻譯理論家都對翻譯的創造性叛逆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闡釋。翻譯界的領軍人物謝天振先生認為,譯者的創造性叛逆壹般分為有意識和無意識兩種類型,它包括以下幾種類型:個性化翻譯、誤譯與省略、刪節與編譯、誤譯與省略、翻譯與改編等。創造性叛逆中的無意識表現,如誤譯、省略等,都是譯者自身文化知識背景、品味修養等因素造成的誤讀誤譯。據此,不能簡單稱為?創造力?。
譯者的創造性叛逆可分為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包括以下四種情況:
(1)個性化翻譯。表面上用自然流暢的語言闡述了原意,但在深度上卻融入了原著的文化。如果翻譯完全符合原文文化,句子就會亂。
(2)刪節翻譯和編譯。《外國文學作品選》中存在刪節翻譯和編譯的原因有很多:為了迎合讀者或便於傳播,為了符合接受地的風俗習慣,或者當地的道德政治因素,這些都是有意識的叛逆。
(3)誤譯和省略。比如英譯者把陶淵明的《責任之子》?阿蘇二十八了?翻譯成?舒十八歲了?,他們認為呢?28?什麽事?十八?這個錯誤。誤譯,也就是對原文的錯誤翻譯。在文字和思想的意義上偏離了原文。雖然誤譯在翻譯中是不可取的,但它是客觀存在的,是無意識的叛逆。
(4)翻譯與改編。翻譯是最叛逆的,是翻譯過程中無事可做時采用的方法。翻譯和改編是文學翻譯中創造性叛逆的特殊形式,其獨特性在於對原作的雙重改變。翻譯是壹種語言轉換。改編、刪節、省略是不壹樣的。改編是指改變整個內容情節或反映體裁的變化。翻譯刪節是有意識的行為下對內容的大規模改變。漏譯是指不自覺地改變壹小部分情節。
對於中西文學作品,譯者永遠無法完全表達原作者的真實思想,這在於他們不同的社會價值觀和不同的社會生活背景。譯者自身的知識內涵和文化素養使他實施翻譯?創造性叛逆?譯者的主觀判斷受到其個人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的制約。
1文學翻譯是創造性叛逆。
(1)文學翻譯的創造性。翻譯的本質是通過媒介將壹種語言所包含的內容轉換成另壹種語言。文學翻譯是讓讀者了解不同的文化習俗和社會特征,而不僅僅是表面的報道表達。然而,大量的翻譯作品表明,翻譯水平和要求與文學翻譯所定義的標準仍有相當大的差距。
(2)文學翻譯的叛逆。如果說文學翻譯的創造性是指譯者依靠自身能力創造性地表達原作的精華,那麽翻譯過程中體現的叛逆就是譯者為了實現主觀願望而對原作的客觀偏離。但在實際的文學翻譯中,創造性和叛逆性是和諧共存的。
2創造性叛逆的可接受性
創造性叛逆應遵循兩個原則:充分性原則和忠實性原則。文學翻譯和其他翻譯形式壹樣,在很大程度上受目的地控制,創造性叛逆是保證文學翻譯不可或缺的手段。充分性原則要求創造性叛逆要達到翻譯目的,而忠實性原則限制了譯文的合理應用,要求譯者承擔社會責任和道德規範,以確保人們能夠接受文學翻譯作品中體現的創造性叛逆。
因為隱含讀者存在於所有中西文學作品中,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把外部環境作為他的直接對象,隱含讀者是他的間接對象。但就譯者而言,當他閱讀原著時,以前的間接賓語此時變成了主語。雖然原文是閱讀的直接對象,但通過閱讀了解的是作者心目中或眼中的世界。因此,譯者閱讀理解活動的間接對象是原作者,這種主體間的交流就是話語對話的過程。翻譯不是固定的語言轉換,而是兩種話語相互協商的產物。由於譯者的教育背景、生活經歷、知識結構不同,翻譯不可能有壹個統壹的標準。文學翻譯作為壹種綜合性的社會活動,應該以壹種多元的、綜合的評價體系存在於現代復雜的社會中。
從接受者和譯文接受環境的角度分析文學翻譯的創造性和叛逆性;
(1)接受者的創造性叛逆。所謂接受者,是指閱讀翻譯作品的讀者。由於不同文化背景的接受者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知識素養,不同的讀者在分析讀者時會形成自己特定的評價標準。即使在相同的歷史背景下,由於接受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視野和結構,他們在文本閱讀中也不可避免地會進行主觀上的再創造,從而促進了異質文學作品翻譯中創造性叛逆的不斷呈現。
(2)接受環境的創造性叛逆。從譯作的接受環境分析,不同的文化習俗、時代背景和語言環境使原作不可避免地受到譯語的影響和限制,從而接受和融合譯語的文化內涵和特征。
縱觀翻譯研究的現狀,中西文學翻譯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對源文本和目標文本的研究,其研究範圍還包括許多其他因素。翻譯的好壞壹直是由?忠誠?原則是其評價的標準,但隨著譯者主體性研究的深入,文學翻譯的壹個最顯著的特點是特別重視創造性叛逆的應用。傳統翻譯研究否認創造性叛逆的功能和功效,而在比較文學領域,他們積極倡導創造性叛逆在文學翻譯中的廣泛應用。從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發展而來的目的論指出,翻譯是基於源文本的有目的的行為,決定任何翻譯過程的最高標準是整個翻譯行為的目的。這壹理論無疑為研究這種創造性叛逆提供了壹個全新而有效的視角。
參考
【1】謝天真。翻譯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錢利華。文學翻譯與創造性叛逆[J]。廣東農工商職業學院學報,2002(1)。
[3]勒戴雲。文化差異與文化誤讀[A]。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4]宋·虹影。論文學翻譯?創造性叛逆?[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5)。
[5]呂軍.跨越文化障礙?巴別塔的重建[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中西文學比較研究——中西詩學比較簡論
摘要:讓中國詩學走向世界,在世界詩學中發出聲音,是用生動的形象打動人,還是用嚴謹的語言和邏輯征服人?研究中西詩學的差異,對於中國詩學在世界上的定位和認同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從社會經濟、政治和宗教的特點出發,比較了中西詩學的差異。
關鍵詞:中西詩學差異,社會經濟,政治特征,宗教和科學特征
?《詩學詩學》是亞裏士多德的壹部文學理論和美學巨著,它包含了許多內容:詩歌的類型和性質,史詩、悲劇和喜劇以及音樂的研究。雖然叫詩學,其實應該是文藝吧?中西比較詩學?是從理論高度辨析中西文學藝術的不同審美特質,並深入探討其根源的研究。本文從社會經濟、政治、宗教和科學特征兩個方面分析了中西詩學的差異。
1.中西社會經濟和政治特征對中西詩學的影響
西方古代文明的愛琴海地區和中國古代文明的黃河中下遊地區,地理環境截然不同。古希臘的海上貿易促進了手工業、航海業和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最終形成了以工商業為主導的古希臘社會經濟的商業特征。相反,黃河中下遊,中華民族的搖籃,是農業生產非常有利的地區。?八百裏秦川?陜西關中平原,平坦遼闊,土地肥沃,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中國社會幾千年。以農業為導向?它的農業特色壹直穩步延續。可以說,中西方社會最根本的區別在於,西方社會經濟更商業化,而中國社會經濟更農業化。西方的商業社會和中國的農業社會都對中西文學、藝術和詩學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1.1中西文學形式不同。
中國古代文學主要是抒情文學。根本原因之壹是農業社會生活是自然的,人們每天都在農田裏勞動。他們渴望什麽?八月剝棗,十月得米?。人們整日與田園山水相處,日復壹日,年復壹年的農耕生活讓詩人們無話可說,只剩下壹縷情絲要表達。這裏沒有海上的掙紮和冒險,而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交融。在這種情景交融中,出現了壹種以感受事物、抒發情感為基礎的文學藝術傳統。在《詩經》中,愛情詩和農事詩都充滿了抒情魅力。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所以在個性不張揚的中國,抒情詩之所以能成為正宗的文學,恐怕也是這個原因。與中國相反,西方商業充滿了冒險和不可預測的波瀾,這讓他們看到了更深刻和不可預測的東西。這些探險活動充滿了驚心動魄的事件,與自然風光相去甚遠,於是敘事成為文學活動的主要內容。
1.2中西價值觀不同
西方社會的商業特征和中國社會的農業特征對其民族性格和價值觀起了決定性作用。在商業經濟環境中培養出來的西方人,崇尚個人自由平等,個人奮鬥,個人財富,個人愛情,個人享受,個人英雄主義。自我是西方表達內涵的核心,與外界隔絕。久而久之,就產生了以自我為核心,以利己為基礎,以享樂為目標的開放性民族性格。
與西方相反,中國的農業經濟讓人心胸狹窄,貧窮保守,不願意冒險。嚴格的男權政治壓制了人的個體自由,更談不上民主平等。所以文學作品不具備自我表現的意識。他們所說的與社會和宇宙是聯系的、相通的、壹致的。他們追求的不是對立,而是和諧。不是自我表現,而是天人合壹。
1.3中西愛情觀不同。
在西方,古希臘的雅典民主制度和商業經濟模式,使西方人養成了崇尚個人愛情和個人享受,以人為本的思想。甚至把愛情當成個人認知、生理、心理的需求。所以西方文學雖然以敘事為主,但卻提倡情感宣泄,以求獲得壹種舒服的心情。
中國的詩學主張抒發感情和誌向,但主張控制情緒。崇尚情感,溫文爾雅,崇尚平淡的文采和風格。比如《詩經》中有305首詩描寫男女之間的相思之情,封建正統的困難較少。天地之音?新鮮,但這首審美價值很高的男女情詩算什麽?更多的禮貌和放縱?並長期遭受不公平待遇。比如“汪鋒?葛彩》:
他挑的是葛Xi,他壹天不見妳,比如三月Xi。
他帶著小,但他壹天沒見他,就像的壹樣。
壹天不見,就三歲了。
詩中主人公大膽表達壹日不見?三月,三秋,三歲?文字雖簡,卻生動地表達了男女之間的深情,即使在當代中國也不多見。這種詩詞與後世詩詞中異性之間求偶的微妙表達格格不入。另壹個例子是唐代中期的《結縷草》:
勸妳不要愛惜金衣,勸妳珍惜青春。
當花該折的時候,我們應該趕緊折,不要等花雕謝了才折壹枝。
這首詩的主題是勸人們及時行樂,大膽追求愛情。但由於表達過於直白大膽,壹千多年來沒有人敢擔此作者之名,所以作者只能成為無名英雄。雖然中國古詩詞中有許多優美的愛情頌歌,但壹味歌頌愛情是與男權政治格格不入的。什麽更好?樂而不淫,悲而不傷?。
2.中西宗教和科學特征對中西詩學的影響。
西方社會強調宗教。從古希臘到中世紀,從宗教改革到現代,無論社會如何發展,其宗教氛圍都大大超過中國。中國的宗教主要是儒教、道教和佛教。三教中,儒教和道教代表了中國文化傳統的宗教。中國的宗教再現於世,追求這個世界的滿足和完美。基督教回歸來世,以彼岸永生為最高目標。儒家?任?與基督教不同?愛情?。西方宗教的愛有強烈的平等意識,而中國宗教的愛是貧乏的。基督教認為上帝創造了人類。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不分貧富貴賤,我們都是兄弟姐妹。儒家強調壹個?任?詞。孔子認為,自然界萬物都是不平等的。
2.1中國人和西方人眼中的自然
西方人眼中的自然是什麽?貿易是商品經濟中最重要的經濟活動。商人們常常在山中跋涉,在茫茫大海中搏擊風浪,可怕的大自然似乎處處與人為敵。古希臘神話中,主宰自然的宙斯處處敵視人類。他把偷取人類火種的普羅米修斯鎖在高加索山上,讓禿鷹殘忍地啄食他的肝臟。還讓潘多拉打開盒子,給人類帶來災難和瘟疫,然後調動奧林匹斯山上的眾神毀滅全人類。所以天人處於尖銳對立的狀態。這就迫使人們用自己的智慧去了解自然和戰神。因此,冒險、奮鬥和進取成為西方民族的顯著特征。這種思想成為詩人宣揚個人意誌的無意識溫床。而西方人不斷追求的是超越自然的理性存在,認為壹切都只是自然存在,必須以人的意誌為標誌。
中國的天人關系是怎樣的?因為農業豐收靠的是大自然的風調雨順,民生靠的是大自然的恩賜。人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晨星可笑,帶月蓮回家?我聽到的是蟬鳴和鳥鳴,而不是呼嘯的風聲。而且中國的神和英雄與古希臘的神正好相反。他們很友好,熱愛人類。這些都體現了自然與人類的和諧關系。因此,中國人總是對自然充滿感情、尊重和感激,這是為什麽呢?人與自然的和諧?。這給中國的文學藝術和詩學理論註入了壹些生命,使中國人懂得了情景的和諧。比如?過去,我不在了,柳樹是伊壹。現在,我正在考慮這件事。下雨了嗎?這種情景交融的詩歌體現了中國人的自然審美意識。
令人欣慰的是,西方人已經意識到,是時候重新拾起人與自然之間固有的臍帶了。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首先要反對人類中心主義,然後回歸自然。所以,當代西方思想中壹個極其重要的現象就是反對人本主義。
3.中西思維對中西詩學的影響
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社會經濟類型使得中國人和西方人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在商業社會裏,人是外向開放的。在向外擴張中,為了克服遇到的各種困難,必須向外征服自然,這就造成了西方人外向的心態。中國的農業社會是自給自足,封閉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玩得開心嗎?這也造成了中國人內向的心態。
3.1內外
西方?想事情?,中國?想我嗎?。中國人最關心自己內心的東西,所以有?三思而後行?,?我壹天三個省?(《論語》)。但就是這種知識?想我嗎?不知道想事情?中國人無視世界的客觀規律和事物的本質,極大地阻礙了古人的邏輯思維,感性思維盛行。比如孔子?兒子用四川話說:?它就這樣過去了,日夜不停!(《論語?子涵)追求直覺。這種自省思維和直覺思維而忽略思辨思維會產生混亂的結果,能說嗎?道可道,非常道;出名,非常出名?。這種直覺思維是中國古代思維的壹大特點。
相反,西方開放的商業社會造就了壹種探索自然奧秘的外向思辨。古希臘人並不註重自身的內在修養,而是對世界充滿好奇。理解和改造自然的外向性?想事情?行為促進了西方自然科學的發展和西方商業經濟的繁榮。
3.2直覺和邏輯
西方的邏輯思維和中國的直覺思維對中西詩學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比如王昌齡的《從軍》:琵琶舞新聲,永遠是舊情。我聽不到耀眼的邊緣,高秋的月亮照在長城上。?說到。緣愁?用過?聽不全?三句話,讀者需要有頓悟,才能理解古老雄偉的長城,秋月高照,無限悲涼的壯麗景象。中國有句話:?沈默是金,雄辯是銀。?沈默比雄辯更珍貴。在中國文化中?妳知道該怎麽做嗎?被視為對加入世貿組織的積極態度?妳知道什麽是不能說的嗎?但這是徒勞的,被認為缺乏邏輯和合理性。其實中國的人並不缺乏邏輯分析的能力。也許這只是中國人壹遍又壹遍重復的話?沈默是金?結果,中國人失去了對邏輯分析的興趣和愛好。
西方史學壹般用分析邏輯思維來創作?《詩學》亞裏士多德,本名亞裏士多德,運用零碎分析的邏輯思維,建立了他龐大的詩學體系。他寫詩的原則是什麽?根據自然的原理,我們從第壹個原理開始?(詩學)。他從基本原理出發,從上到下,從壹般到特殊,壹層壹層地剝筍,把它們聯系起來,用嚴密的邏輯方法把所研究的對象與其他相關對象區分開來,找出它們的異同,再逐步從階級到農耕,加以界定,找到規律。
參考資料:
曹順慶。中西詩學比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儲斌傑。詩經與楚辭[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鐘靈。美國詩歌與中國夢[M]。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4]顧·。中西詩歌比較欣賞與翻譯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