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許對宋人“以學問為詩”二重性的認識文學遺產2001,2
3.論方以智詩學思想的文化美學特征《文學評論》2005,1。
4.兩種文學敘事範式的衰落與現代敘事的價值選擇,《文學評論》,2007年第2期
5.從“趣”到“趣”——許論唐代詩歌深層發展的美學方向《文學遺產》2007年第6期第6頁。論藝術的本質》1995,3。
7.論意境作為人類藝術未來形態的胚胎:社會科學叢書1997,以及5冊《中國古今文學研究》1997、12,附《新華文摘》節選。
8.文學中人文關懷的維度與要義光明日報(理論版)2000,8,31
9.抒寫情懷,切割事物,融合詩體——徐關於“詩史”的論爭《文學批評叢刊》2002年2月
10.中國古代文論中藝術理想的兩個層次--從人物論到意境論。
11.前七子的"詩變"觀。文學遺產,2006,65438+2月29日。
12.人本主義方法論與中國文藝復興《東方叢書》2000年4期
13.全球化語境下新理性文學的特質《東方叢書》2002年3期
14.藝術三種真實形式的美學意蘊江漢論壇1997,3
15.《論李白對魏晉藝術精神的繼承和發展》,《NPC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古代現代文學研究》,1999,1轉載《文科學術期刊摘要》,1999,1轉載《隋唐文學年鑒》。
16.人的價值與道德理性的誤解與對立《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90、3、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90、11全文轉載。
17.文化整合的特點——許《詩風論》社會科學文集2004年第2冊,人大報刊《中國古代現代文學研究》2004年第5期轉載。
18.神秘的形象和生命的境界。江蘇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新華文摘2004年第23期。
19.藝術形式與想象類型《社會科學文集》1999,5
20.文學發展的機制與重寫文學史《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
21.從“中和”哲學到“雅俗”的詩學追求《求是》雜誌2000年5期
22.盛唐詩歌的“狂喜”與“神聖化”在2002年社會科學文集和1隋唐文學年鑒中轉載。
23.對“自鳴得意忘詞”的新認識安徽師範大學學報1997,5
24.成熟美學《古籍研究》1997,2
25.“美的藝術”與意境形成“江淮論壇”1996,3
26.文藝的大眾化與當代文學創新的特殊性《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91,3
27.傳統文化與文學創新《學習漢語》1992,1
28.開拓文學理論研究的廣闊空間。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94,1。
29.歷代崇高理論的藝術形態學意義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96,1。
30.藝術實用性與審美意象形成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6,4
31.保持現實與超越之間的張力。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97,1
32.論人類早期藝術的真實形式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97,3
33.歷代景點鑒賞辭典(部分)中國旅遊出版社1997版。
34.論建設中的中國當代文藝學: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99和10。
35.文藝的傳承:偶然與必然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3期
36.素質教育與當前文學概論教學面臨的價值取向《安慶師範學院學報高等教育專刊》2000,12。
37.文學活動中馬克思主義人文立場的確立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01,1。
38.全球化語境中的文學與人三問《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3月
39.近20年來城市文化的三種景觀及其價值特征,《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
40.徐的詩學思想二題《高等師範教育研究》2000年特刊
41.方以智“性情”的生態美學思想《論皖江文化》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年。
42.傳統文化詩學視野下的經典闡釋範式——以方以智的“詩中道”和“道藝”觀為例《桐城派研究論文集》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年。
43.許對初唐詩歌精神的審視《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06,3。
44.許的元批評及其對儒家詩學的修正和完善。社會科學系列,2006,51。繆斯的足跡--論文學發展的機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1版(28萬字)。
2.《許詩學思想研究》,黃山書店2006年2月出版(29萬字)。
3.《從文科綜合到人文教育》(附)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年。
4.《從傳統到現代:人文立場與詩意關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28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