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詩中幼兒教育古詩三百首
夜深人靜時的想法
朝代:唐朝|李白
我的床腳閃著如此明亮的光。已經有霜凍了嗎?
我擡起頭凝視月亮,低下頭,懷舊之情油然而生。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覺。
詩的前兩句,是詩人在異國特定環境下,在壹瞬間制造出來的幻覺。壹個人獨自生活在異國他鄉,白天忙忙碌碌,還是能沖淡自己的悲傷。但是,夜深人靜的時候,他的內心難免會湧起思念故鄉的波濤。更何況是在月夜,更何況是在霜凍的秋夜。“可能已經有霜凍了嗎?”中的“懷疑”壹詞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從睡夢中醒來,誤將床前照著的冷月當作地上厚厚的霜。“霜”字用得更好,既描寫了皎潔的月光,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也襯托了詩人漂泊他鄉的孤獨與淒涼。
另壹方面,詩的最後兩句通過動作和方式的描繪加深了鄉愁。“望”字照顧到了前壹句中的“疑”字,說明詩人從發呆變成了清醒。他眼巴巴地盯著月亮,不禁想到自己的家鄉此刻也在明月之下。於是很自然地得出“又沈了回去,我突然想到了家”的結論。“低頭”這個動作,描繪的是詩人完全陷入沈思。而“想”字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那個故鄉的老兄弟、親戚朋友,那個故鄉的山山水水、壹草壹木、逝去的歲月、過去……都在我的思念之中。壹個“想”字包含的內容太多了。
阿明胡應麟說:“太白的絕句都是用文字寫出來的。所謂無心工作的人,就是沒有工作。”(《詩內編》卷六)王世茂認為:“(絕句)盛唐只有青蓮(李白)和龍標(王昌齡)兩人極有抱負。李更自然,故居。”什麽是「自然」和「無心之功」?這首《靜夜思》是壹個樣本列表。所以胡特地提出來,說是“古今之奇也。”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奇的想象,也沒有精致華麗的辭藻;它只是用敘事的口吻來描述遠方客人的思鄉之情,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身在異國他鄉的陌生人大概會有這樣的感受:只是壹天,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之情難免在心頭蕩漾;更何況是月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上白霜清,是清秋的夜景;用霜色描寫月光,在古典詩詞中也屢見不鮮。比如梁健文帝和肖鋼的《宣普梁娜》詩中有壹句“夜月如秋霜”。早於李白的唐代詩人張在《春江花月夜》中,以“霜流於空”寫下了皎潔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特別是構思奇妙。但是,這些都是詩歌中作為修辭手段使用的。“已經有霜凍了嗎?”這首詩中是敘述性的,不是比喻性的詞語,而是詩人在特定的環境中壹時產生的幻覺。為什麽會有這樣的錯覺?不難想象,這兩句話描述的是客人深夜睡不著,第壹次做短夢的情況。此時庭院寂寥,皎潔的月光透過窗戶打在床上,帶來壹股清冷的秋寒。詩人壹眼望去,模模糊糊,恍惚中,真的好像地上結了壹層白霜;但仔細壹看,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光。月光不可避免地吸引著他擡頭,壹輪娟娟素靈掛在窗前。秋夜的空間如此明亮幹凈!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天的月亮特別明亮,但是很冷。對於孤獨而遙遠的旅人來說,最容易觸動他們對秋天的思念,讓人覺得客情蕭條,歲月飛逝。盯著月亮看也是最容易讓人產生遐想,想起家鄉的壹切,想起家裏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低了下去,完全沈浸在冥想中。
從“懷疑”到“擡頭”,從“擡頭”到“低頭”,生動地揭示了詩人的內心活動,生動地勾勒出壹幅月夜思鄉的生動畫卷。
就四首詩,寫得清新樸實,清晰如詞。它的內容很簡單,但同時也很豐富。這很容易理解,但它是無窮無盡的。這位詩人除了已經說過的話外,沒有多說什麽。它的構思細致深刻,但也是脫口而出,不著痕跡。從這裏,讀者就不難理解李白絕句中“自然”和“無工無心”的美妙風景了。
2.唐詩中幼兒教育古詩三百首
春天的早晨
孟浩然[唐朝]
春日的昏睡病不知不覺打破了清晨,嘰嘰喳喳的鳥叫聲打擾了我的睡眠。
壹夜風雨,落花多少。
做出贊賞的評論
《春曉》這首詩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作,意境十分優美。詩人抓住春天早晨剛睡醒的瞬間進行描寫和聯想,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這首詩沒有使用直接描寫眼前春景的壹般手法,而是通過他瞬間醒來時的“春曉”(春天的早晨),捕捉到典型的春天氣息,表達他熱愛和珍惜春天的感情。
這首詩的前兩句是壹個詩人寫的,他因為春夜的夢而不知道天亮了。當他醒來時,他聽到房子外面到處都有鳥兒在唱歌。詩人惜墨如金,只用壹句“四周鳥鳴”就表達了春曉生機勃勃的景象。然而,人們可以知道,正是這些鳥兒歡快的歌聲喚醒了慵懶沈睡的詩人。可想而知,此時屋外已經是壹片美好的春天,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對春天的贊美。
正是這春曉的可愛景象,使詩人自然而然地轉向了詩中第三句和第四句的聯想:昨夜朦朧中聽見壹陣雨聲,如今庭院裏搖落幾朵花?聯系到詩的前兩句,這壹夜的風暴不是風暴,而是微風細雨,送詩人進入甜蜜的夢鄉,把清晨打掃得更加明亮,並不可恨。但終究會抖落春花,帶走春光。所以“且不知折了多少花”這句話,暗含了詩人對春色逝去的淡淡傷感和無限遐想。
宋代詩人葉紹翁的《遊園不遇》詩中“春色關不住園,壹枝杏花出墻來”,是從古到今的名句。事實上,與《肖春》在寫作上有* * *相似之處。葉適把人引入墻內,通過壹個視覺形象讓人去想象,從墻外伸出的壹顆紅杏;孟的詩把人引出家門,通過聽覺意象使人產生想象。只用寥寥幾筆,就寫出了風調雨順、怪雨綿綿的繁華春天。兩首詩都表明,豐沛的春天是擋不住的。妳看,它不是沖破了房子的墻壁,展現在妳眼前,縈繞在妳耳畔嗎?
石步華曰:“詩尚文學,不可直貴。”這首小詩只有四行二十字,寫出來卻壹波三折。第壹句“春”字點出季節,寫出春眠的甜蜜。“不自覺”是模糊的無意識。在這個溫暖的春夜,詩人睡得很香,以至於陽光來到窗前,甜美的夢醒了。表現了詩人熱愛春天的喜悅。第二句是關於春色,春日清晨鳥鳴。“無處不在”是指四面八方。鳥兒在枝頭聒噪,是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聞鳥”就是“聞鳥”的意思。為了押韻,古詩的語序做了適當的調整。三句話化作回憶,詩人回憶起昨夜細雨蒙蒙的春雨。最後壹句話又回到我的眼前,想起春花被風雨打得到處落紅的情景,從歡樂的春天到惜春,詩人把愛春惜春的情懷寄托在落花的嘆息上。愛情無比珍貴,惜春即愛春——那場蒙蒙春雨也引起了詩人對花草樹木的關註。時間的跳躍,風雨的交替,感情的微妙變化,都很有趣,能給人帶來無窮的興趣。
肖春的語言簡單自然,完全沒有人工雕琢的痕跡。就淺意而言,風景是真的,就像從詩人心靈深處流淌出來的清泉,清澈見底,充盈著詩人的生命,跳動著詩人的脈搏。讀它,就像喝酒精醪壹樣,讓妳有醉的感覺。詩人通過感覺和理解找到了大自然的真正趣味和本質。“文章自然,妙手偶得。”這是最自然的詩句,是自然的聲音。
3.唐詩中幼兒教育古詩三百首
江雪
柳宗元[唐朝]
那些山中沒有鳥兒飛過,那些小路中也看不到人的蹤跡。
河上的壹只小船,壹個漁夫穿著他的網蟲蛾;獨自垂釣,不怕冰雪襲擊。
做出贊賞的評論
柳宗元寫的山水詩有壹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客觀境界相對幽靜,而詩人的主觀心境相對孤獨,有時甚至過於孤獨,過於冷清,沒有壹點人間煙火氣。這首《江雪》就是這樣。詩人只用了20個字就描繪了壹幅寧靜而寒冷的畫面:在白雪皚皚的江面上,壹只小船和壹個老漁夫在冰冷的江面上獨自垂釣。
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的東西:世界是如此純凈而寂靜,壹塵不染而又寂靜無聲;漁夫的人生是那麽的崇高,他的性格是那麽的孤傲。其實這是柳宗元因為痛恨當時唐朝的沒落社會而創造的壹種想象中的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裏的人物,恐怕還是虛無縹緲,遠離塵世。詩人想詳細描述的東西很簡單,但它只是壹只小船,壹個戴著蓑衣和李帽的老漁夫,在白雪皚皚的江面上釣魚,僅此而已。但詩人為了突出主要描寫對象,不惜用壹半的篇幅來描寫其背景,並把背景做得盡可能廣闊,幾乎到了無限的程度。背景越廣,主要描寫對象越突出。
首先,詩人用“錢山”和“萬景”這兩個詞,襯托出下面兩幅“獨劃船”和“獨釣魚”的畫面。沒有“千”和“萬”這兩個字,後面的“孤獨”、“獨立”這兩個字就顯得平淡無奇,毫無感染力。其次,山上飛的鳥,路上走的人,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也是最壹般的形象。但詩人把它們放在“錢山”“萬景”之下,加了壹個“絕”“滅”字,壹下子把最普通、最概括的動態變成了極端的寂靜、絕對的寂靜,形成了不尋常的景象。所以下面兩句話以前是靜態描述。因為放在這種絕對安靜無聲的背景下,所以精致,活潑,熱鬧。也可以說,前兩句本來就是陪襯的眼光。按照壹般的理解,勾勒出輪廓就夠了,沒必要花大力氣去雕琢。然而,詩人就是不這麽處理。這就像拍電影,背景的每壹個角落都用多少次特寫解釋清楚,反映清楚。寫的越具體越詳細,就越誇張。後兩句,本來是詩人有意描寫的對象,結果變成了遠距離鏡頭,縮小了許多倍,給讀者壹種空靈的感覺,看得見,摸不著。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渴望展現給讀者的崇高而超然的思想感情。至於這種遙遠感的形成,主要是作者在全詩末尾加了壹個“雪”字,與“江”字連在壹起的效果。
“雪”字覆蓋了全詩。“千山”“萬景”都是雪,讓“鳥飛走了”“人消失了”。連遮陽篷和漁夫帽都被雪覆蓋了。但作者並沒有明確將這些場景與“雪”聯系起來。相反,在這幅畫裏,只有姜,只有蔣欣。江當然不會儲存雪,不會被雪覆蓋,即使掉進河裏,也會立刻變成水。而作者只是用了“寒江雪”壹詞,將兩個關系最遠的意象連接起來,給人壹種模糊、遙遠、狹窄的感覺,形成了壹個遠距離的鏡頭。這使得詩中描寫的主要對象更加集中、靈巧、突出。因為連河面似乎都積滿了雪,連沒有雪的地方也積滿了雪,完全描述了大雪密密麻麻、厚厚的情況,完全烘托了水天壹色的氛圍。至於上面用了壹個“冷”字,當然是指出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是安靜地書寫漁夫的精神世界。試想,在如此寒冷寂靜的環境中,老漁翁不畏嚴寒,不畏風雪,忘記了壹切,全身心投入到捕魚中。他的身體雖然孤獨,但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令人肅然起敬。
這種被照亮和美化的漁父形象,其實是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可見“寒江雪”二字是“點睛之筆”,它將全詩的前後兩部分有機地聯系在壹起,不僅形成了壹個簡潔概括的畫面,也塑造了完整突出的漁父形象。用具體細致的方法描繪背景,用遠距離的畫面描繪主體形象;精細的和極度誇張的概括在壹首詩中錯綜統壹,這是這首山水詩的獨特藝術特色。
4.唐詩中幼兒教育古詩三百首
畫
王維[唐朝]
遠遠望去,山高雲淡,顏色鮮艷,走近壹看,只聽得見水聲,卻沒有聲音。
春天過去了,但仍然有很多花和花,人們去附近,但鳥仍然沒有被打擾。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首詩描寫的是自然風光,而贊美的是壹幅畫。前兩句寫的是山清水秀,流水無聲;最後兩句描述四季花開,鳥不怕人。四首詩構成了壹幅完整的山水花鳥圖。全詩對仗工整,尤其是詩中多組反義詞的運用,使其節奏清晰,平鋪直敘,韻味十足,易於閱讀。全詩看似違背自然規律,實則是壹個秘密的謎語,寫出了這幅畫的特點。
“遠眺群山是彩色的”。遠山含笑,彩山好。什麽是有色的?清秀、俊朗、紅、濕、綠、下垂是顏色,冷色的灰色也是顏色,詭異陡峭的圖畫也是顏色。只是因為它的遠,才產生美感,讓人覺得它風光無限。這是壹種“靜境”,靜境之美是第壹句話所不能及的,因為有靜心的人才能體會到。這就像那場春雪,壹開始就把夏利巴人趕出了藝術空間。取消了浮躁者欣賞美的資格。在這裏,沒有浮躁,有的只是平靜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妳認為畫裏有水嗎?壹股泉水帶著不可抗拒的善意傾瀉而出,壹種流動的美躍入詩人的眼簾。
“靜聽水聲”的來源是“動態環境”,但“靜”字又進入靜態環境,寧靜而深遠。和第壹句沒有矛盾。詩人可以說他能夠在動態和靜態之間做出選擇。有什麽了不起的?太安靜了,很難放棄,很難發現。這樣我們才會靠近這首詩和這幅畫,才會心靈和山水靠近。萬物之美,只因“靜”。沈默是壹種美。在王羲之的詩中,就是這種“走在山陰路上,如鏡中遊”的美。聲音和寂靜都溶在了壹起,完美的天籟之音!莊子所說的“天籟”就是如此。當“自然聲”和“人聲”“土聲”在壹起,就形成了壹種普通人不會說的自然聲。
“春天還在,人也不奇怪。”花兒在那個最美的季節盡情綻放,最後把生命開放給最美。美到極致後,飄然而去。但是花不雕謝,只是因為在畫裏。不僅如此,就是畫中的花,到了春末,花都沒了,悲傷的感覺無處不在。鳥兒並不驚訝,它們不知道自己的青春已經結束,歲月已經流逝。留下了多少遺憾。
詩中的畫似乎代表了壹個夢,壹個看不見的夢,但那種夢只有在人的心靈處於寧靜的狀態下才能想起。但不可能得到是事實。詩人只能尋找世界上最後壹件可以用淡淡的沈思寄托感情的東西。人走了,花留在空中,鳥不驚,人再來,沒有永恒的美,所有的美都會藏在幻覺裏。
5.唐詩中幼兒教育古詩三百首
望廬山瀑布
李白[唐朝]
紫色的薄霧被太陽光照亮,瀑布懸掛在山前。
高高的懸崖絕壁上,仿佛有幾千英尺高,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堂墜入人間。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第壹句“日照香爐出紫煙”。“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峰。此峰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似香爐。由於瀑布的緣故,水汽蒸騰,在燦爛的陽光下,仿佛有壹個頂天立地的香爐,紫色的煙霧在冉冉升起。壹個“生”字形象地描述了煙雲升騰的景象。這句話為瀑布設置了宏偉的背景,也為下面直接描述瀑布渲染了氣氛。
第二句是“遙望千川懸瀑”。“遙望瀑布”壹詞照顧到了“遙望廬山瀑布”這個標題。“懸千川”是指瀑布像壹個巨大的白練,從懸崖上直垂到前方的河流上。“掛”字由動轉靜,生動地寫出了遠處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著眼,勾勒出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中白練掛,激流沖下山來,構成了壹幅華麗壯麗的畫卷。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振振有詞,鏗鏘有力。“飛”字生動地描繪了瀑布噴湧而出的情景;“直下”既形容山高坡陡,又表示水流之急。天直落,勢不可擋。
詩人還不滿足,又寫了壹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讓他想從天而降,驚為天人。“疑是”值得玩味。詩人明明是恍惚中說出來的,讀者也知道不是,但都認為只有這樣才更生動,更真實。秘密就在於詩人之前的描寫中已經孕育出來的意象。高聳的香爐峰隱藏在雲霧中。看著遠處的瀑布,就像從雲端飛下來,墜落在天空中,自然聯想到壹個星系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定九天”的比喻雖怪,但並非憑空出現在詩中,而是從形象的刻畫中自然浮現出來的。
這首詩在比喻、誇張、想象的運用上極為成功,立意獨特,語言生動,洗滌明亮。蘇東坡很欣賞這首詩,說“帝遣銀河落脈,古有謫仙”。“神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確實是身體描寫和抒情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