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四姐妹是元和(前右)、雲鶴(前左)、(後右)和崇和(後左)。
民國貴婦、“民國最後壹位才女”、合妃四姐妹中的四姐張充和,於北京時間18年6月淩晨逝世,享年102歲。
張充和,合肥人,1914出生於上海。她是蘇州教育家張武靈的四女兒,祖父是淮軍總司令、兩廣直隸總督張樹聲。合肥張家是壹個老牌望族,名聲很好。鼎盛時期可以和根在合肥的李鴻章家族相提並論。
從65438年到0949年,張充和和她的丈夫,德裔美國漢學家傅漢思壹起去了美國。50多年來,她在包括哈佛和耶魯在內的20多所大學教授書法和昆曲。
由於張愛玲和冰心相繼去世,而宋美齡也隨之去世,所以她頭上最常被冠上的頭銜就是“民國最後壹才女”。“很冷很紅顏知己,壹曲略顯尷尬。”她壹生低調,謙虛,淡泊名利。
張充和精通詩歌、書法、繪畫和昆曲。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他精通詩詞書畫昆曲。
張家是壹個大家庭,有四個姐妹和六個兄弟。我的父親,張五齡,是壹位開明的教育家。他聽從蔡元培的建議,先在上海辦學,後遷至蘇州創辦林平中學和樂毅女子中學,倡導新式教育。張家四姐妹,大姐,二姐,三姐,四姐,都很漂亮,也很有才華,在當時被稱為艷婦。葉聖陶曾說:“九如巷張家四才女,壹生幸福。”
張充和出生於11月,被他的第二任妻子的祖母收養為孫女,祖母以身作則,無限寵愛他。從小就受到優秀國學的熏陶,考古學家、吳昌碩的老師朱就是她的老師。後來,張充和以優異的語文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也正是因為他從小的啟蒙,奠定了紮實的語文和歷史基礎。
在她的養母去世後,65,438+06歲的張充和回到了父親身邊,和她的姐妹們生活在壹起。四姐妹都喜歡作詩,成立了壹個文學社團“水社”。
1933年,張充和去北京參加三姐張兆和和沈從文的婚禮,後留在北京參加北大入學考試。她的數學成績是零分,但她語文得了滿分。她因出色的文采考入北京大學。當時北京大學教胡適和錢穆思想史,馮友蘭教哲學,聞壹多教古代文學,劉文典教六朝和唐宋詩詞。張充和熱愛昆曲,經常偷偷去清華大學聽昆曲課。
因為她的父親張武靈是昆曲愛好者,她經常邀請作曲家到她家教女兒們制作音樂,四姐妹還成立了滿婷曲社。四姐妹中,大姐張元和和四姐張充和對昆曲的心最深。張元和嫁給了著名的昆曲明星顧傳君。張充和也經常在舞臺上唱歌自娛自樂。在她的丈夫傅漢思去了美國之後,張充和壹生都不遺余力地在美國推廣昆曲。
張充和和她的丈夫傅漢思。
詩人卞熱烈追求,終於與德國漢學家結婚。
張家四姐妹出身優越,以婚姻為美談。大姐張元和嫁給了著名的昆曲明星顧傳君,引起了轟動。二姐張赟詩情畫意,嫁給了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張兆和和三姐沈從文的緋聞盡人皆知,最後由胡適撮合成婚。
張充和有許多既有才華又英俊的追求者。詩人卞,在情感上是最內行最深刻的。相傳名曲“妳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妳。”。明月裝飾了妳的窗戶,妳裝飾了別人的夢”,這是詩人寫給張充和的。
卞是沈從文的密友。那時,張充和住在他姐夫的房子裏,他們互相認識了。卞和沈從文追求壹樣,給寫過很多信,還抄了自己的詩《裝飾集》作為禮物。卞、愛人和在當時的文壇幾乎成了公開的秘密。可惜多情卻無情的煩惱,張充和也因為朋友們的各種牽線搭橋而憤然出走。他堅持不懈地給她寫信,甚至在她結婚後,他去了美國,他仍然堅持不懈地工作。他煞費苦心地收集了她的文字,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送到香港出版。他追求了她十年,直到45歲,對她的愛持續了大半輩子。
在的印象中,卞很不開心,甚至很孤僻,性格比較收斂敏感,屬於那種“不能惹,壹旦惹了就慘不忍睹”的類型。所以她壹直不敢“招惹”。她從來不敢和他單獨出去,甚至去劇院。卞支林不是她喜歡的類型。她喜歡開朗單純的人。後來,傅漢思被選為這種類型。
1947期間,張充和在沈從文家見到了漢學家、北京大學西文系外籍教授傅漢思。傅漢思出生於壹個德國學術家庭,精通德語、法語、英語和意大利語。他在加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來到中國學習中文和文學史。這段異國戀有些神秘。據說原名“傅漢斯”,是陳取的名。張充和覺得不好,就改成了“漢在漢,思在思”。他認識傅漢思後不久,就和秦晉成了朋友。1949年,張充和隨丈夫赴美,傅漢思在耶魯大學教授中國詩詞,張充和也在哈佛和耶魯教授昆曲和書法。
壹個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小姐姐最終選擇漂泊異鄉,頗令人費解。抗日戰爭時期,隨沈從文夫婦避難於重慶,張·曾寫詩將她比作東漢末才女:“文熙居何人?”十八胡子只可憐自己。許多年後,張充和回憶起這首詩,有些自嘲地說:“他說得對,我嫁給了壹個大會半決賽。”。"
張充和多才多藝,但她的生活低調、謙虛、淡泊名利。
淡泊名利,自嘲“這輩子就是玩”
張充和壹生低調,謙虛,淡泊名利。出於尊敬,大家都稱張充和為“張先生”。由於張愛玲和冰心相繼去世,而宋美齡也隨之去世,所以她頭上最常被冠上的頭銜就是“民國最後壹才女”。
她壹生癡迷於藝術,卻始終保持著壹個老派學者的姿態。書法和詩歌壹寫就寫,她從來沒有想過要發表,更沒有想過要在美術史上搶占壹席之地。
關於張充和的才華,梁實秋說她“多才多藝”;沈說她的書法是“明人學金字”;波士頓大學的白教授說:“她的書法如同她的性格和修養壹樣,輕盈飄逸。中國書協前主席歐陽鐘石說:“她不是壹般意義上的書法家,而是學者。書、畫、詩、昆曲,無壹不精,不可多得。她壹直保持著自己原有的風格和高格調。像昆曲壹樣,她唱的是真實的,不變的。行書和曹彰的書法非常精確。"
然而,熟悉張充和的人都知道,她的心態非常好,壹切都是看跌的。她常說的壹句話是:“我玩了壹輩子。”無論是詩詞書畫還是昆曲,她說只要自己開心,就風雨壹生,過了就過了,不希望有什麽東西代代相傳。
她很早就開始寫了,寫著寫著就丟了。她壹生中從未主動出版過任何書籍。然而,暗戀她的詩人卞卻為之癡情。她私下收藏了自己在報紙上發表的作品,帶到香港印刷。當她在耶魯大學教書時,壹個外國學生自費為她印刷了壹本詩集。名字很美,叫桃花魚,裝幀也很美。收入只有十幾首詩。在她100歲的時候,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張充和的壹系列作品,即《天涯晚笛》、《屈爪》、《古色金香》,全部被收藏。
張充和並不是說她的作品要代代相傳,她所做的壹切都是心血來潮。她曾說:“我寫字、畫畫、唱昆曲、寫詩、種花種草都是為了好玩,從來不想給別人看。”旅美作家、耶魯大學教授蘇偉回憶說,當他和外國學生向張充和學習書法時,張充和經常用清水在紙上寫字來教他們。
英國詩人濟慈的墓誌銘上寫著這樣壹句話:這裏躺著壹個人,他的名字寫在水面上。張充和也是這樣壹個“把名字寫在水上”的人。寫作的過程就是消失的過程,像鳥兒飛過,天空中卻沒有壹絲痕跡。張充和自撰的詩裏也有類似的意思,足以概括他的壹生:他很冷,留著他的朋友,壹首歌在今生徘徊。
2003年,張充和的三姐張兆和去世,其次是二姐張允和和她的丈夫傅漢思。最後,她的姐姐張元和去世了,給張充和留下了四個人。如今,隨著的去世,“張氏四姐妹”也成為壹部佳作。
各界評論:
她的實踐經歷,就是壹部生動的民國文學史、生活史。
旅美作家、耶魯大學教授蘇偉晚年記錄了張充和的口述故事,成了《天涯夜笛》壹書。得知張充和去世的消息後,他表示“驚訝和悲傷”。他說:“她的世界經歷是壹部生動的民國文學史和生活史,她的學識和才華是民國壹代知識分子的寫照和縮影。張充和先生的逝世給人們留下的除了悲痛之外,還有壹種深深的文化憂郁感。知道她在平靜的睡眠中離開了,這是壹個小小的安慰。”
蘇偉向記者回憶說:“張充和先生的丈夫在耶魯大學東亞系任教,張充和壹直在兼職教授中國書法和昆曲。他們倆在系裏壹直享有很高的評價。退休後,張充和先生和她的丈夫仍然為該部門做壹些工作,而耶魯大學的東亞博物館壹直是他們的辛勤工作。張充和教授的書法在耶魯有很多留學生喜歡,昆曲能看懂的比較少。”
蘇偉說:“老張曼崇和是在睡夢中去世的。可以說他是自然死亡,走得很安詳,沒有任何痛苦。”他透露,在過去的兩年裏,張充和的健康狀況壹直不太好,他的意識不是很清楚,而且他不認識很多人。“我和我的好朋友孫康怡通了壹個電話,我很幸運地出版了她的書,記錄了壹些老人在老人意識比較清醒的那些年裏的往事。”
張充和生前好友、耶魯大學教授孫康義向記者回憶,他們第壹次見面是在1981 1年初。當時,小說家沈從文和他的妻子張兆和正巧從北京來訪問,張充和和傅漢思總是相互陪伴。壹天,孫康義和浦大教授浦安迪在飯桌上向張充和提議唱《金瓶梅》,發現她沒有反對。幾個月後,張充和在玄冥演唱了《金瓶梅》,包括《雙蔣玲二水》和《袁超靈》。從2008年6月5日至2008年10月,張充和被診斷患有癌癥。在醫生發出通知的當天,孫康義碰巧去拜訪了張充和。“她對生死的事情很淡泊,也很勇敢。她壹方面告訴我這個壞消息,另壹方面安慰我:‘壹個人要離開這個世界,壹定有什麽地方不對。不是這種病就是那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