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古典詩詞讀什麽好?

古典詩詞讀什麽好?

可以選擇很多流派詩人的代表作來背誦。如豪放或婉約。

豪放派,中國宋詞風格之壹。北宋的文學家,如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都曾用“豪放”二字來評論詩歌。蘇軾第壹個以“豪放”論詞。據南宋余文寶《續吹劍錄》:“東坡在玉堂,有良師。因為他問‘我的詞比柳詞怎麽樣?’沒錯,劉郎中說:“劉郎中的詞,只有178個姑娘噙著紅牙拍手,唱著楊柳岸曉風的殘月。本科學歷,必須是關西的大人物,拿著鐵板,唱著不歸之河。“大眾被徹底打敗了。”這個故事顯示了兩種不同風格的詞之間的對比。南宋人已經明確地把蘇軾、辛棄疾作為豪放派的代表,並壹直沿襲至今。蘇軾和辛棄疾是豪放派的代表。

請欣賞蘇軾的豪放詩《念奴嬌》。

滔滔江水向東流去,那些昔日的英雄已經壹去不復返了。

老營西,人說是三國之戰,赤壁之戰。

陡峭的巖壁,如驚雷般的海浪拍打著河岸,浪花像卷起千萬條雪。

氣勢磅礴的河山氣如畫,多少豪傑豪傑壹次湧現。

回想周瑜的春風時代,年輕貌美的喬剛剛嫁給他,他英氣十足。

手拿羽扇的壹個白色人影迎面而來,談笑間,敵人的戰船燒成了灰燼。

我今天神遊在戰場上,我感受著壹顆感受的心,過早地生出了白發。

人生如夢,灑壹杯酒向江上明月致敬。

這就是蘇軾被貶黃州時的所作所為。其實黃州赤壁不是三國時,周瑜打敗曹操赤壁,只是因為同名,蘇軾對八百多年前的赤壁之戰感觸頗深。當年赤壁之戰中的吳棟統帥周瑜,不惜筆墨,著力刻畫周瑜才華橫溢、指揮果斷、風流儒雅、瀟灑英姿,表達了詩人對先賢的贊美和敬仰。當詩人聯系到自己,遭到貶謫,難得發揮自己的才華,不禁自嘲,感嘆“人生如夢”。無奈之下,只好在河邊的月下喝了酒作為祭品。

最後壹部電影主要描寫風景,追溯歷史。“不歸之河,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三句話。縱觀歷史,壹代又壹代,多少風流人物被歷史消磨殆盡,而大江依舊東流,故雲“浪盡”。“老根據地的西邊,人文就是三國周郎的赤壁”,這是根據人們的傳說,解釋赤壁之戰的地點。大本營,過去的戰爭防禦工事。這三句話的意思是,老根據地的西面,據說是三國周瑜指揮赤壁之戰的故鄉。“巖石在空中飛舞,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是對眼前景色的描繪,描繪了驚濤拍岸的磅礴氣勢。為下壹句話和下壹部電影做鋪墊。亂石穿空,就是說上盤的墻經過幾百年的沖刷穿空。洶湧的海浪,形容海浪如因震蕩而脫韁的野馬,奔騰千裏;或者驚心動魄的海浪。卷起千堆雪,形容海浪打在石壁上,激起向上彎曲的波浪,潔白如雪。成千上萬堆的雪是壹種誇張。這就導致了詩人感嘆“山清水秀壹時英雄多”,大意是山清水秀壹時英雄多。回應前三句話。

下壹部電影聚焦人物。“試想在公瑾,小喬初嫁,英姿颯爽”是周瑜(字)寫的。當年,他英俊豪邁,監軍江東,娶了吳棟兩大美女之壹的小喬(大喬嫁給了孫權)。可謂英姿颯爽,絕配。這是驕傲的時代。英發,英姿煥發。“羽扇黑帶巾,談笑風生,化為烏有”是對周瑜儒雅、從容、自信的風度的描述,戰略已定,戰術早已部署。於是,說笑之間,曹操的戰船就被燒光了。“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年法華。人生如夢,壹個個雕像還在月球上。”這五句話是作家本人的感受。其中故國指赤壁之戰舊址。多情的應笑我是壹個倒裝句,意思是“應笑我是多愁善感的”。法華,花白頭發,花童“花”。人生如夢,借用曹操的詩。這些話也是壹種無奈的感覺,所以最後只好歸結為“壹尊雕像還在江上”,也就是無奈之下只好下河喝酒。

婉約,即婉轉含蓄。其主要特點是內容側重兒童風情,結構深刻細致,旋律委婉和諧,語言圓潤優美,有壹種柔美。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歐陽修、秦觀、周邦彥、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詞人)。請欣賞李清照的詩《聲慢》:

緩慢的聲音

尋找它,它很冷,

傷心難過。

乍暖還寒的時候,最難停止呼吸。

三個玻璃杯和兩杯淡葡萄酒,

他怎麽會遲到而且很匆忙!

郭艷很難過,但這是壹個老熟人。

黃花堆得滿地都是。

現在誰能摘?

看著窗外,怎麽能壹個人黑?

印度河更加細雨蒙蒙,

到了黃昏,點點滴滴。

這壹次,多麽悲傷的壹句話。

李清照(1084—1151?這位有文采的女作家,在宋代眾多詩人中可以說是獨樹壹幟。《聲聲慢》是她晚年的壹部名作,壹直為人們所稱道,尤其是作者的悲涼情懷,感動了很多人。當時正值北宋金兵入侵,誌同道合的丈夫死於任上。在杜南避難的過程中,夫妻二人半輩子收集的金石文物丟失了。這壹連串的打擊讓她嘗到了國家毀滅、流離失所的痛苦。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作者寫下了《聲慢》壹詞,通過描寫自己在最後壹個秋天的所見所聞所感,表達自己孤獨、悲傷、難過的心情。詞風深沈、凝重、悲苦,壹改以往詞的歡快活潑風格。

最後壹部電影主要是用冷場來烘托孤獨淒涼的心情。

“找來找去,冷冷清清,慘不忍睹。”前三句比較形象,委婉細致地表達了作者承受巨大痛苦後的悲傷。七組14個重疊字,看起來得心應手。“看似平淡,實則顯示了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十四字無愁,但寫有愁,聲為愁,造成了如註如怨的音韻效果,如許語:

“真的就像把大大小小的珍珠倒進壹盤玉裏。”“尋找”是作者的行動。在經歷了國破家亡、喪夫、失石等壹系列打擊後,作者異常悲傷,壹個人更是無聊空虛。為了解決這種悲傷,作者開始漫無目的地尋找。搜啊搜,想找什麽?我不知道,壹切都是那麽茫然。也許她想找些溫暖的回憶安慰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覺得四周“冷冷清清”。這是作者的心態使然。正所謂“人有物哀”。在壹個悲傷淒涼的人眼裏,壹切都是暗淡的。所謂“花瓣如淚流過,孤鳥悲鳴過”的地方。這種尋找的結果,給作者最深的感受就是“悲苦”,不僅沒有緩解內心的痛苦,反而讓它從這冰冷的場景中變成了壹種悲涼、淒涼、悲涼的感覺。這就為整個詞定下了壹個情感基調,讓整個詞籠罩在壹種淒慘悲涼的氛圍中。“乍暖還寒的時候,最難休息。”作者從上面的困惑和結果轉到氣溫突變的感受,說天氣多變,忽暖忽冷,人最難調理。但是,它的內涵不止於此。聯系李清照的壹生,我們可以知道,她在金兵入侵和南下避難之前的生活,壹直是繁榮、安寧、幸福的。寫這個詞的時候,她壹個人,從幸福的巔峰跌落到痛苦的深淵。這種情況與“乍暖還寒”的天氣如此相似,讓作者的身心壹時難以承受。我們做什麽呢唯有喝酒驅寒,借酒消愁。

“三杯二盞酒,如何敵得過他,晚風急。”我想借酒取暖,借酒消愁,可是酒的味道好淡。

“輕酒”無力,如何抵擋那突如其來的狂奔,更別說消除心中的憂愁。為什麽這裏的酒這麽淡?弱嗎?不是的,酒味依舊濃烈,只是因為作者的哀愁太重,酒在進入哀愁的時候更加悲傷,充滿了哀愁,讓酒無法壓抑內心的哀愁。自然覺得酒淡了。李清照在她早期的壹首詩“如夢,昨夜雨驟風吹”中也寫到飲酒驅寒愁,但那是“壹場無殘酒的酣睡”。酒的力量是如此之大,以至於作者睡了很久也沒有失去它。這裏酒的力量之所以如此之大,是因為作者此時已經沒有什麽可擔心的了,有的只是作為壹個年輕貴族女子的閑適,這讓它不痛不癢,所以才會有“酣睡不需要殘酒”的說法。相比之下,“輕”字說明作者晚年有多慘,心情有多慘。

“雁過拔毛,傷心欲絕,卻是故人。”我本想借酒澆愁,誰又想舉杯借酒澆愁?相反,我感到壹陣悲傷。正當作者獨自為酒傷心時,突然擡頭看見大雁南飛。仔細看,那不就是他之前見過很多次的鵝嗎?不就是那個曾經給她和她老公拿文具的落雁嗎?現在鵝還是那樣,人卻不是那兩個人了,不會再有信了。真的是“物是人非,人非常休。”尤其是那句“大雁已過”,不僅看得見,而且聽得見,渲染出壹種悲涼的氣氛,讓我們仿佛和作者壹起聽到了南方飛雁在天空中淒厲的叫聲。這種哀號聽起來就像布谷鳥哭血,讓人心酸,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嘗不是如此?

接下來的電影,由遠及近,轉而具體描述最後壹個秋天的場景,進壹步表現了作者的辛酸。

“黃花堆得滿地都是,慌了手腳,損壞了。現在誰能摘下它們?”這三句話是從場景到情感,場景交融。作者愛花。以前是丈夫為她采花,而在這個秋高氣爽的季節,筆者看到和感受到的卻是:菊花枯萎,花瓣掉落,堆了壹地,花容憔悴。我不忍心看著花落,可是現在誰能為自己采花呢?丈夫不在了,我只能看著它壹個接壹個枯萎雕零,很像我孤獨漂泊的黃昏。在這裏,作者的感情漸漸融化在落花中,他為花感到惋惜,卻又痛心疾首。

“看好窗戶,怎麽能壹個人黑!”進壹步描述作者難以忍受的孤獨。俗話說“老人是孤獨的”,更何況作者是壹個情感學者,不能不為情所動,為人設所想。處境自然讓作者感到悲哀、淒涼、難過,但怎樣才能熬過黑暗呢?

“梧桐更瀟瀟,黃昏時分,點點滴滴。”主要是寫聲音,用聲音來烘托感情,尤其是“點點滴滴”這個詞,充滿了“無奈和悲傷”。當作者正在感嘆落花有意,為自己擔憂的時候,又下雨了。雨點打在梧桐葉上,啪嗒啪嗒響個不停,直到黃昏才停。在這裏,作者只寫雨滴打在梧桐葉上。但是,我們可以想象壹下,雨滴雖然是打在梧桐葉上,但是對於慘不忍睹的作者來說,聽起來卻像是打在了自己的心上。它們是如此的強烈,打擊和震撼著作者的心,讓作者無法克制自己!

“這壹次,多麽悲傷的壹句話!”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妳怎麽能用壹個悲傷的詞來寫這壹切!這是上壹篇文章的總結,概括了“乍暖還寒,晚了刮風,舊日雁過,黃花遍地,梧桐秋雨”等場景。這些場景充滿了作者苦澀的悲哀,但作者的悲哀不止於此。作者的顧慮太多了。人生經歷的痛苦,家國之痛,孤獨之病等。,怎麽可能只用壹個字“擔心”就涵蓋了壹切?正如她在《五陵春·風塵香花盡》詩中所寫:“我怕我擔不起多少心事。”

至此,全詞戛然而止。既是收藏,也是釋放。它是自然而獨特的。可謂話不盡,意不盡。如果妳想說,停,停!愁如水長,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