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中葉以來,由於全俄市場的形成和國際文化交流的發展,俄羅斯文學逐漸豐富起來。首席祭司阿瓦庫姆(1620或1621 ~ 1682)和宮廷詩人西米恩·波洛茨基(1628 ~ 1680)展示了宗教文學的新發展。也有反映社會生活、具有民主傾向的世俗傳奇故事,如戈雷-茲洛·恰斯基的傳奇、薩瓦·格羅岑的傳奇、弗羅爾·斯科別耶夫的傳奇、謝米亞克的宮廷故事、海鱸魚的故事等。
18世紀的俄羅斯文學以沙皇彼得壹世的社會改革為契機,反對保守愚昧、宣傳開明君主和啟蒙思想的古典主義占主導地位。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科學家和詩人羅蒙諾索夫(1711 ~ 1765)、悲劇作家蘇馬羅夫(1717 ~ 1777)和諷刺雜誌編輯諾維科夫(1744)。頌詩有諷喻型宮廷詩人傑爾查文(1763 ~ 1816),著名諷刺劇《萬英少年》的作者馮偉新(1744 ~ 1792)。
18年底受英、德、法文學影響,貴族作家卡拉姆津(1766 ~ 1826)和革命家拉傑舍夫(1749 ~ 1802)打破古典美學的禁忌,將下層社會的形象引入文學。前者的小說描寫普通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後者用他從彼得堡到莫斯科的“遊記”表達農民的苦難和憤慨。他們的風格迥異,但都以渲染主人公悲劇性的內心感受為特征,標誌著俄羅斯感傷主義文學的興起;當時的德米特裏耶夫(1760 ~ 1837)及其詩歌創作也屬於這壹派。
19世紀的文學受到1812年反拿破侖戰爭勝利引起的民族意識高漲和社會動蕩的影響。俄羅斯文學在19世紀初發生了迅速的變化,帶有新舊過渡的性質。盡管克雷洛夫的寓言和格裏·鮑耶的喜劇(1795 ~ 1829)遵循了古典主義的詩學規範,但所展現的俄國社會沖突、情節、意象和生動的語言卻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色。感傷主義很快被浪漫主義取代;茹科夫斯基和巴楚·斯科夫(1787 ~ 1855)的詩歌脫胎於卡拉姆津,追求內心的自由與和諧,表現出悲觀與隱逸的心境;賴利耶夫(1795 ~ 1826)和馬林斯基(1797 ~ 1837)等十二月黨人的詩歌和小說更多地繼承了拉傑舍夫的傳統,滲透著反對暴政、爭取自由的革命思想。
大約從19年的20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由於1825年貴族革命的失敗和專制農奴制的加強,俄國文學中的浪漫主義迅速讓位給現實主義,現實主義強調對生活冷靜客觀的觀察和描寫,要求在典型環境中塑造典型人物。普希金原本是壹位積極的浪漫主義詩人,與十二月黨人壹起,此後創作了大量的現實主義戲劇、小說和詩歌,因此被尊稱為俄羅斯現代文學之父。後來的萊蒙托夫起初是浪漫主義詩人,尼古拉·果戈理也是從浪漫主義出發,始終保持著浪漫主義氣質,但前者的小說《當代英雄》和後者的戲劇、小說都是嚴肅的現實主義作品;他們從精神分析和幽默諷刺兩個不同的方面進壹步豐富和鞏固了普希金的現實主義藝術。批評家別林斯基通過對這三位作家創作的分析和評論,為現實主義(當時稱為自然主義)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並使之成為俄羅斯文學半個多世紀的主流。此後,赫爾岑、岡查羅夫、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奧斯特洛夫斯基、薩爾蒂科夫-謝德林、托爾斯泰、契訶夫等都湧現出世界級的小說家、詩人和戲劇家。當時屬於或接近這壹主要體裁的,還有杜布羅夫諾夫、皮薩列夫的批評作品,丘特切夫、克裏佐夫、尼豐的詩歌,皮塞姆斯基、格裏戈羅維奇、萊斯科夫、格哈德·烏斯賓斯基等的小說和特寫。
在19世紀中後期的俄羅斯文學中,托爾斯泰的浪漫主義詩歌和小說,費特(1820 ~ 1892)和德魯日寧(1824 ~ 1864)的著名,但其成就和影響與現實相差甚遠。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羅斯文學發生了新的轉折。與社會從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發展、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興起等客觀現實相適應,俄羅斯文學形成了多種流派同時並存的局面。庫普林(1870 ~ 1938)和普寧(1870 ~ 1953)等人的小說基本遵循19世紀的現實主義道路,同時表現出更多的感傷情懷。科羅連科、塞拉菲莫維奇和高爾基的作品試圖將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起來,以反映新的現實。其中,後者的小說《母親》和劇本《敵人》因結合得好,最先被命名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此外,還有許多以否定傳統、大膽創新為特征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梅列日科夫斯基(1866 ~ 1941)、布洛克和安德烈·貝雷(1880 ~ 1934)。有加爾遜(1855 ~ 1888)和安德烈耶夫等脫胎於現實主義,更接近於表現主義的小說和戲劇,還有古米廖夫(1886 ~ 1921)和阿赫梅托娃等脫胎於象征主義的阿克梅。
現代文學1917十月革命後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俄國實行社會主義蘇維埃制度,所以其文學也被稱為蘇維埃俄國文學。因為俄羅斯是當時加入蘇聯的15國家之壹,所以俄羅斯文學在這個階段是整個蘇聯文學的壹部分。
蘇俄初期,文壇作家群體眾多,派系紛爭激烈,創作不多。代表當局主管文藝的魯那卡爾,為團結作家做了大量工作。很快,執政的* * *生產黨和蘇維埃政府加強了對文藝事業的領導,提倡把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為基本的創作方法。所以,除了高爾基和塞拉菲莫維奇等老作家和富爾曼諾夫(1891 ~ 1926),法德夫和肖洛霍夫,馬雅可夫斯基,壹個托爾斯泰(1882 ~ 1945),愛倫堡和費丁(65438)。詩人Tvardovski(1910 ~ 1971)、詩人兼劇作家simonov(1915 ~ 1980)和小說家Kochetov (65438)在蘇俄文學中,如果不是按照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方法創作並有廣泛影響的,還有反烏托邦小說家Zameia King (188
俄羅斯音樂
引用:
俄羅斯世俗音樂從18世紀開始流行。人們對音樂的興趣導致了民歌的收集和改編,這對後來俄羅斯音樂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下半年,作曲家和演奏家相繼登場,到了70年代,舞臺上已經有了反映城鄉生活的戲曲表演。
19世紀上半葉,俄羅斯形成了獨特新穎的音樂流派,出現了俄羅斯古典音樂的奠基人格林卡。米易·格林卡(1804-1857)的管弦音樂《卡瑪林斯卡婭》和《馬德裏之夜》是俄羅斯交響樂的早期代表作品,以其豪放和大膽區別於西歐音樂,對後來俄羅斯交響樂的發展影響很大。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說,整個“俄羅斯交響樂部”都是在格林卡的《卡瑪林斯卡婭》中構思出來的——就像橡樹在橡子中誕生壹樣。格林卡的重要作品包括愛國歌劇《伊萬·蘇薩寧》和古典歌劇《羅斯蘭與柳德米拉》。作曲家將俄語、烏克蘭語、白俄羅斯語、芬蘭語、波蘭語、格魯吉亞語、西班牙語等曲調融入作品,深刻表達愛國思想,歌頌人民的功績和美德。他的作品壹經問世,立即使他躋身於世界著名作曲家之列,他的名聲至今猶存。
繼格林卡之後,俄羅斯作曲家還有雅謝·達爾戈米斯基(1813-1869)。他創作了許多聲樂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歌劇《石頭人》和《水精靈》。《水仙子》的旋律脫胎於俄羅斯民歌,後來成為最受歡迎的俄羅斯民間歌劇之壹。
19世紀下半葉,俄羅斯音樂進入繁榮期,六七十年代被稱為俄羅斯音樂的“sturm und drang”時代。音樂繁榮的標誌是出現了壹個集體的“強大的作曲家群體”。“強力團”由格林卡學生米阿·巴拉基列夫(1836-1910)組成。主要成員有穆索爾斯基、博羅金、裏姆斯基-科薩科夫和蓋伊。他們的活動得到了著名藝術理論家和評論家F. W .斯塔索夫(1824-65433)的認可。《強力集團》旨在倡導現實主義,弘揚俄羅斯民族音樂,創作多取材於俄羅斯歷史、人民生活、民間傳說和文學名著。他們註重吸收和運用民間曲調,在藝術形式和創作技法上有所創新。莫比·穆索爾斯基(1839-1881)的作品擅長人物描寫和心理描寫,音色具有民歌的特點。他的代表作有歌劇《鮑裏斯·戈杜諾夫》和《霍萬斯基叛亂》。兩部歌劇都聚焦俄羅斯人民,表達了人民對暴政的痛恨。比亞·博羅金(1833-1887)的代表作是根據伊戈爾的遠征而創作的歌劇《伊戈爾·貢》。這部歌劇氣勢恢宏,成功運用了俄羅斯和東方的民間歌舞。安妮·裏姆斯基-科薩科夫(1844-1905)作品豐富,創作了15部歌劇、交響樂、浪漫主義和其他體裁的音樂作品。有影響深遠的歌劇如《沙皇的未婚妻》、根據敘事詩和童話改編的奇幻歌劇和神話歌劇《Sateko》、《五月之夜》、《白雪公主》等。
俄羅斯最偉大的作曲家是皮耶特·I·柴可夫斯基(1840-1893)。他的音樂創作始於“實力派”活動的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是他音樂創作的鼎盛時期。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以深刻的民主精神和鮮明的民族特色著稱。他的抒情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黑桃皇後》、芭蕾舞劇《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夾子》都是俄羅斯音樂藝術史上的高峰。柴可夫斯基的六部交響曲中,第三、第四、第六(悲愴)交響曲尤為著名。他的交響曲《羅密歐與朱麗葉》以其優美的曲調而聞名。柴可夫斯基的創作以挽歌為基調,反映了80年代俄羅斯知識分子的心境,強烈而真實地表達了時代的矛盾、鬥爭的沖動、人們對舒適的渴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柴可夫斯基為俄羅斯交響樂團贏得了世界聲譽。
後來的俄羅斯作曲家包括格拉祖諾夫、拉赫曼尼諾夫等人。謝娃·拉赫瑪尼諾夫(1873-1943)作曲家、鋼琴家。1918出國,在歐美國家演出。他的作品深受柴可夫斯基的影響,包括三部交響曲、三部歌劇(包括根據普希金長詩《茨岡》改編的《阿樂兄弟》)、24首鋼琴前奏曲、4首鋼琴協奏曲以及鋼琴與管弦樂隊合作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十月革命後,由於對傳統音樂形式的重視,蘇聯出現了幾代新作曲家。他們在交響樂、歌劇和芭蕾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些作曲家各有側重,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點。
老作曲家勒莫·格裏爾(1875-1956)吸收民間曲調,除了芭蕾舞劇《紅孩兒小米》、《青銅騎士》之外,還寫了壹些藝術價值很高的歌劇。他的學生謝謝普羅科菲耶夫(1891-1953)創作題材廣泛,音樂語言清新生動,在國際上很有影響。他創作了著名的芭蕾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灰姑娘》、《寶石花》和大型歌劇《戰爭與和平》。他的第五和第七交響曲廣為流傳。尤亞·沙波林(1887-1966)經常根據俄羅斯詩人的歌詞創作抒情歌曲。代表作品有交響合唱《在庫利科沃的田野上》和歌劇《十二月黨》。尼婭·米亞斯科夫斯基(1881-1950)專門創作交響樂。他壹生寫了27部交響曲,最後壹部是最著名的。他是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培養了80多位作曲家。khachaturian(1903-1978)是亞美尼亞人,是米亞斯科夫斯基的學生。他熟悉東方音樂風格,重視民間創作的源頭,擅長器樂協奏曲的創作。他創作了許多色彩豐富、情感強烈、民族感情強烈的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協奏曲,對民族交響樂派的形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蘇聯時期最著名的作曲家是肖斯塔科維奇。季吉·肖斯塔科維奇(1906-1975)曾長期擔任蘇聯作曲家協會主席。他的作品主要是交響樂,被認為是20世紀音樂的高峰之壹。他的作品多反映重大社會主題,以戰爭與和平、反法西斯鬥爭等為主要題材。作品的藝術特色是強烈的激情與細膩隱秘的抒情相結合,風格接近穆索爾斯基、巴赫、貝多芬。他創作了65,438+05部交響曲,以及歷史題材的歌劇《卡特琳娜·伊茲米洛娃》、社會主義建設題材的清唱劇《森林之歌》、小提琴協奏曲等。並拍攝了許多電影和戲劇,如《馬克辛三部曲》、《持槍男子》和《青年近衛軍》。給他帶來名聲的作品是第壹、第五、第七和第十壹交響曲。其中《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寫於列寧格勒圍城戰期間,以悲壯著稱,是戰爭年代的不朽之作。
蘇聯的鋼琴演奏獨樹壹幟,聞名於世。蘇聯學派的創始人是鋼琴家和藝術教育家倪康·伊古姆諾夫(1873-1948)和根古·涅伊溝茲(1888-1964)。後來著名的鋼琴家是伊格姆諾夫的學生,莉琳·奧波林(1907-1974)。當代著名鋼琴家有涅伊高茲的學生,斯切李和特(1915 I),艾格吉勒裏斯(1916 I)。
蘇聯的小提琴演奏也自成壹派。菲達·奧伊斯特拉赫(1908-1974)是蘇聯小提琴學派的主要代表,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大師。他主要演奏西歐音樂、俄羅斯古典音樂和蘇聯當代作品。他的風格嚴謹,表達深刻。1937獲“伊薩伊國際小提琴比賽”壹等獎。
俄羅斯和蘇聯有許多著名的歌劇演員。費伊·查亞賓(1873-1938)俄羅斯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歌劇演唱家。擅長演唱《伏爾加船夫之歌》,演過蘇莎寧、鮑裏斯等角色。1922出國,再也沒有回過蘇聯。20世紀50年代以前,蘇聯觀眾熟悉的歌劇演唱家有抒情男高音謝婭·列梅舍夫(1902-1977)、女中音安娜·奧布霍娃(1886-1961)和抒情花腔女高音瓦。當代最著名的女歌手是伊康·阿爾希波娃(1925-)。
俄羅斯芭蕾有自己的流派,形成於18世紀。20世紀初俄羅斯著名的芭蕾舞演員是安·帕夫洛娃(1881-1931)。她主演了《天鵝之死》、《埃及之夜》、《阿爾米達宮》等傳統劇目,並於1913離開俄羅斯赴歐美演出,使俄羅斯芭蕾在歐洲得到傳播。本世紀中葉以來世界著名的蘇聯芭蕾舞演員是謝佳·烏蘭諾娃(1910 I),其次是瑪米·普裏謝茨卡婭(1925 I)。年輕壹代的蘇聯著名芭蕾舞演員是烏蘭諾娃的學生葉謝·馬克西莫娃(1939 I)。
蘇聯於1948年成立作曲家協會,1979年會員超過2100人。該協會經常在各地舉辦音樂節和音樂會。第壹屆國際柴可夫斯基音樂比賽於65438年至0958年在莫斯科舉行,此後每四年舉行壹次。在1978第六屆柴可夫斯基音樂會上,蘇聯歌唱家謝姆丘克、小提琴家格魯貝爾和鋼琴家普萊特涅夫分別獲得壹等獎。從1969開始,莫斯科每四年舉辦壹次國際芭蕾舞比賽。蘇聯演員不止壹次獲得壹等獎。
俄羅斯繪畫
俄羅斯繪畫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主要階段:第壹階段是古代俄羅斯時期,即從輔助公國形成到彼得大帝改革的時期。這是拜占庭文化的移植,是俄羅斯封建社會初期俄羅斯古代民族藝術的形成。俄羅斯文化可見拜占庭文化的深遠影響。第二階段是從彼得大帝到葉卡捷琳娜女王統治的整個18世紀,是俄羅斯改革和歐化時期。俄羅斯文化在意大利和法國古典藝術的影響下迅速發展,俄羅斯藝術開始融入歐洲文學發展的進程。流行於歐洲的古典主義,此時也在俄羅斯被模仿和效仿。第三階段是19世紀第壹時期,這是俄羅斯民族藝術的奠基時期,成立於18世紀中期的皇家美術學院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裏逐漸培養出了壹批本民族的藝術家。他們呼吸著本民族的空氣,吸收著本民族文化的滋養,具有俄羅斯特色的文學藝術開始在世界舞臺上嶄露頭角。第四階段是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即從批判現實主義到以形式主義和唯美主義為代表的新流派的出現,其中以批判現實主義最為輝煌。俄羅斯的批判現實主義文藝創作,以其題材、體裁、風格和技巧的多樣性和獨創性,在世界藝術界占有重要地位。與當時的法國文藝並駕齊驅,各領風騷,各自產生了世界級的大師,形成了文藝史上壹串耀眼的珍珠,這壹階段的俄羅斯文藝創作壹個多世紀以來壹直是人們研究的焦點之壹。
俄羅斯批判現實主義的形成有其獨特的社會背景。在歐洲,19世紀是壹個復雜多變的時代,各種文學思潮和流派頻繁波動。19世紀初,流行了近200年的古典主義趨於衰落。法國大革命後的形勢和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促使了浪漫主義的誕生,浪漫主義在歐洲壹些國家和地區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20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西歐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以及辯證法、唯物主義和自然科學的新成就,藝術的主流轉向了真實表現生活、再現社會面貌、揭示社會矛盾的現實主義。這種強大的藝術潮流被稱為批判現實主義,因為它揭露和批判現存秩序。
俄羅斯批判現實主義文藝形成於19世紀三四十年代,興盛於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達到頂峰。持續時間長,歐洲最長。俄羅斯的批判現實主義針對的是俄羅斯的封建農奴制,也涉及到俄羅斯發展中的資本主義。它展現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多方面展示了俄羅斯的社會狀況,相當深度地揭露了現實矛盾,提出了許多重大的社會問題。許多俄羅斯作家和藝術家來自平民階層,他們很容易接觸到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因此他們對俄羅斯勞動人民的描述具有獨特的視角。另壹次是1825年貴族知識分子在彼得堡元老院廣場舉行的“十二月黨起義”。前壹件事激發和激發了民眾的愛國熱情,堅定了他們要求改革的決心。後壹件事由於種種原因失敗了,但它表明俄國知識分子對沙皇專制的抗議已經進入暴力行動階段。這兩件大事促進了俄羅斯民族意識的覺醒和民主思想的形成。因此,這壹時期流行於歐洲文藝界的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在俄羅斯反響微弱,成就並不顯著。此時俄羅斯文學中的普希金、克雷洛夫、萊蒙托夫,繪畫中的基普林斯基、托羅寧、維涅齊昂諾夫,他們的作品中都有浪漫主義的情懷,但他們已經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精神。隨著俄羅斯人民反對農奴制的運動和革命思想的傳播,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作家和政論家別林斯基和赫爾岑提出了文藝民族性的口號和進步的理論取向,使19世紀中期的文藝呈現出新的面貌。這壹時期,尼古拉·果戈理和屠格涅夫的文學創作以及費多托夫的繪畫對俄羅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流派的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65438+1960年代曾被稱為俄羅斯的“黎明時期”。50年代俄羅斯在克裏米亞戰爭中的失敗,暴露了俄羅斯經濟技術的落後和專制農奴制的軟弱。俄羅斯人民的崛起和農民運動的興起迫使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1861年2月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前後,俄羅斯文化領域呈現出新的局面:在哲學、政治和美學領域,出現了車爾尼雪夫斯基和多布羅柳波夫這樣的唯物主義美學理論。車爾尼雪夫斯基在其著名論文《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系》中明確提出了批判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為蓬勃發展的文學運動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指導。大型文學刊物《現代人》雜誌在詩人涅克拉索夫的主持下,在社會上非常活躍。大批作家聚集在雜誌周圍,為俄羅斯的進步和文學藝術的繁榮吶喊,劇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薩爾蒂科夫-謝德林等。在他們的作品中,深刻地提出了俄羅斯存在的社會問題,塑造了壹系列富有特色和哲理的文學形象。在音樂領域,1855前後,以青年作曲家巴拉基列夫為首的俄羅斯“實力派”逐漸形成,探索俄羅斯音樂民族化之路。他們明確反對壹個半世紀以來上層社會對意大利和法國音樂的盲目崇拜,主張發展俄羅斯民族音樂,從俄羅斯歷史、人民生活、文學作品和民間音樂中尋找創作素材。“強力集團”的代表人物穆索爾斯基、鮑羅丁、林姆斯基-科薩科夫開創了壹個全新的俄羅斯音樂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