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產品作者《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最早是孟子提出來的。他認為,為了理解作品,我們必須了解作者和他所生活的時代,這樣才能讀懂作者,了解他的思想感情。所謂“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的主要作品、人生經歷、詩歌的內容以及作者與其作品的內在聯系。所謂“論世界”,是指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及其對作者的影響。提高古詩詞鑒賞能力,首先要了解作者的主要作品、人生經歷、詩詞內容與作者氣質的內在聯系以及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如李煜在李後主的詩歌主要分為兩類:第壹類寫於宋以前,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題材狹窄,內容缺乏;第二類是宋以後,李煜帶著亡國的悲痛和自己的情懷寫作,這壹時期作品的成就大大超過了前期。代表作有《於美人》、《浪淘沙》、《遇見妳歡》等。,都是這個時候做的。宋以後的李煜詞作多以悲涼孤獨為主,充滿了悲涼、惋惜、感傷的思想,更多的是表達了對故土的向往和對夢想的回歸,表達了對過去的無限懷念和惋惜。所以有句話說:“先主雖然治國不善,但用他的話來說,還是南方之王!”評價。
二、把握形象,感受意境
意象是詩歌藝術的靈魂,是客觀的意象,在詩歌中鑄造了作者的主觀感受。欣賞古典詩詞,捕捉意象時,要註意以下三點:
1.註意圖像的文字色彩和情感色彩。色彩傳達了詩人不同的情感體驗。詩人通過暖色傳達積極樂觀的情感體驗,渴望入世,意氣風發;通過冷色傳達消極、壓抑、迷茫、孤獨、淒涼的情感體驗。如“兩個黃鸝鳴翠柳,壹排白鷺沖天”(杜甫絕句),詩中“黃、綠、白、藍”四種鮮艷的色彩交織成壹幅美麗的畫卷,傳達了作者豐富的人生感悟,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無比快樂的心情。
2.通過動靜結合,探索詩意的境界,傳達情感。如:“雨後空山,立於秋夜。皎潔的月亮從縫隙中灑下清亮的光線,將噴泉清在巖石上。竹林鏗鏘,洗衣女歸來,荷葉輕搖欲上輕舟。朋友的王子啊,春天已經過去,而妳還在這裏,這又有什麽關系呢?. "(王維《山中秋夜》)詩中“月色、春流、竹聲、蓮動”的動態景色,傳達了山中秋夜的月夜是那樣的寧靜,充滿了生機。
3.詩歌的意象有時與民族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心理特征等方面聯系在壹起。在被賦予特殊含義後,它在漫長的詩歌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傳統意象和具有象征意義的特殊意象。古人善於賦予自然界萬物以情感。山川、流水、花草樹木本來沒有情感,但經過古代詩人的藝術改造,大自然的壹切都是深情的、普遍的。比如菊花的品質——高貴,梅花的品質——孤傲,不和諧,庸俗,荷花的品質——代表愛情,桃花代表美麗,荷花——潔身自好,牡丹——寓意富貴,丁香——憂郁或復雜等等。
在古典詩歌中,幾個或幾個意象的組合可以創造出詩歌的意境。壹般來說,意象的設計和組合是為意境的創造服務的。壹般來說,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的那種情景與現實相結合的意象系統,以及由此誘發和發展起來的審美想象空間。那麽在詩歌欣賞中如何理解它的意境,把握它的“寓意、意蘊”呢?有三種巧妙的方法:
1.借景抒情
“壹切景物詞都是感傷詞”,借景物表現自己的詩,就是把自己的感情置於所描寫的景物之中。如:“江漢以為歸客,幹坤為腐儒。天空遙遠,月亮永遠孤獨。夕陽心猶強,秋風病。古代救壹匹老馬,不用走很遠的路。”(杜甫《江漢》)《片雲》《孤月》都是真實的場景,都有寓意,月亮和“我”壹樣孤獨;“壹片雲”飄在空中,就像飄離了家,在漫漫長夜裏;“夕陽”比喻黃昏時分的老年,而“秋風”則是眼前真實的景象,與上壹句“夕陽”的比喻相反,把現實與現實結合起來。兩個場景結合在壹起,營造出壹種天高雲淡,月孤月孤的意境。夕陽秋風是壹種蕭瑟的感覺,卻是對詩人晚年的隱喻,用“老馬”的比喻來表現積極入世的精神和老當益壯的情懷。作者通過“壹片雲”、“壹輪孤月”、“夕陽”、“秋風”等意象的組合,營造出瑰麗、開闊、蒼涼的意境,揭示了作者的孤獨、不知音的煩悶和作者的樂觀、曠達。
2.借人和物來表達感情
這些詩大多是關於歷史人物或重大事件的,作者利用這些事件和人物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抒發自己的滄桑感。如:“生是英雄,死也是鬼。”我還是懷念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夏日絕句》),借助項羽大敗烏江的義舉,表達了作者為國為民舍生忘死的崇高誌向。語擊地板,凜然,不讓壹個男人,雖然作為女人,靖康的變化也是憤怒的。尤其是“至今懷念項羽”這句話,其豪氣讓小康之人汗顏,表達了壹個女人熾熱的愛國情懷。”生是英雄,死是鬼英雄”是說人活著要做英雄,為國家做貢獻,為國家死了要做鬼英雄。愛國激情,溢於言表,當時真的很振奮人心。
3.拿著東西,表達自己的意願
這類詩歌往往借助某種具有特定文化內涵的東西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或感情。比如“孤雁不飲啄,飛而鳴。”大雁消失在雲海中,誰會憐惜天空大雁?向地平線望去,仿佛看到了同伴的身影;山谷裏的聲音似乎聽到了同伴的聲音。野鴉無心有情,吵吵鬧鬧。”(杜甫《孤雁》),這首關於物的詩,寫於大歷初年杜甫居夔州期間。由於四川政局混亂,杜甫攜家人離開成都,乘船沿長江出川,留居夔州。到了晚年,詩人病了,老友四散,處境艱難。他通過孤獨的鵝的心靈表達了他的沮喪和悲傷。詩人與孤雁“物我交融”,為讀者營造了壹種朦朧、纖巧、孤獨、寂寞的意境。詩歌的主題往往是通過意境來表達的。總的來說,就是讓讀者感受壹下“這個人”在“這壹刻”和“這壹幕”中的“這種感覺”是什麽。作者通過借景抒情、借人抒情、借物抒情、借物抒情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烘托了詩歌的主旋律,給讀者提供了無限的遐想空間。
第三,把握“詩眼”,體味意義。
古人說“詩之眼”,“詩之眼”是指壹首詩中最能表達作者情感含義和精神內涵的詞或短語。總的來說,四行絕句和四行律詩(首聯、駢聯、頸聯、尾聯)都有“起、承、轉、並”的節奏和韻律,其中的“並”往往是詩人意蘊的亮點,即“詩眼”。如:“廣空狂風中,猿猴嗚咽,鳥兒在清澈的湖水和白色的沙灘上飛向歸途。壹望無際的樹簌簌落下樹葉,長江不可預料地在奔騰翻滾。悲涼秋景裏的李,常年遊子,在疾病纏身的今天獨自生活在高臺上。厄運在我的太陽穴上結了壹層苦霜,心痛和疲倦是我酒裏的壹層厚厚的灰塵。”(《登高》杜甫)詩中,最能表達作者情感含義和精神內涵的,顯然是尾聯。尾聯進壹步寫道,國家危亡,仕途坎坷,老弱病殘孤苦導致須發皆白;因為生病,初來乍到禁欲,所以雖然有各種憂郁,卻無法擺脫。古人照例在重陽節登高時飲酒,詩人卻連這種歡樂也失去了。這幅對聯分五六句:“難”是“常訪”造成的;“落魄”甚至是“多病”的結果。尾聯從白發多,護病戒酒變成了,歸結起來就是時代的艱辛才是落魄的根本原因。就這樣,杜甫憂國傷民時的感悟躍然紙上,充分體現了作者的寓意。
第四,懂修辭,懂作者感情。
在古詩詞中,出於形象化和抒情化的需要,往往采用各種修辭手法來表達,其中最重要的是比喻(“閑多愁少?”宜川煙,滿眼風,梅子黃雨。”賀鑄《玉案》),詩人對閑愁的描寫,多如無盡的煙與草,亂如城中飛舞的風,長如黃梅綿綿的雨,這是不可能送走的。擬人(“稻花香裏,能聽見蛙聲”,還有辛棄疾的《西江月》),稻花香,沁人心脾,滿是蛙聲,嘈雜而安靜,滿是鄉土氣息。稻花香中,不是別人,是青蛙,青蛙的叫聲仿佛是“豐年,豐年”,詩人自己也陶醉在壹片豐收在望的喜悅中。誇張(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和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和“飛”字把瀑布噴湧而出的情景描寫得十分生動;“直下”既形容山高坡陡,又表示水流之急。天直落,勢不可擋。對偶(如:“畢竟西湖的景色和六月四點的不壹樣。第二天荷葉無限藍,荷花顏色不同。”楊萬裏),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為我們描繪了壹幅幅驚艷的畫面:碧綠的荷葉奔向天邊,讓人仿佛置身於壹望無際的綠色之中;而美麗的荷花,在陽光下,更加艷麗。壹句反問句(如:“江南好,風景舊。”當春天來臨時,太陽從河面升起,河面上的花比紅色更鮮艷,綠色的河比藍色的草更綠。妳能不記得江南嗎?“白居易《憶江南》),從早期開始,江邊、河中的花,獲得了色彩,又因為幹染的方式,形成了想象中的畫面。色彩艷麗耀眼,層次豐富,幾乎不需要更多的聯想。江南的春色已經撲面而來。”妳能不記得江南嗎?”這句反問句,強調的是對江南美景的無限向往和熱愛。通感(“鳥鳴如剪,彼岸奇花盡燒”林冬梅《西湖亭》),前壹句寫鳥鳴如剪,聽覺與視覺的交流;最後壹句說花在燃燒,色彩絢爛,像在燃燒,視覺移到觸覺。鳥與色,但聽其聲,視其溫,變態形象鮮明。對比(如:“王者輕戲諸機,壹曲盡兵。“玉輦升天了,只有紫禁城裏的樹才能長生不老。”《郭華清宮》李越),今昔對比,往事不堪回首,歌舞人生,當前雜樹,宮中淒涼。詩人通過吟詠歷史,感嘆朝代興亡來抒發情懷,物是人非,今非昔比。
總之,理解和區分各種修辭手法,是理解作者本意、詩人真情、意境的重要途徑之壹。
五、註意閱讀,咀嚼重點。
在古詩詞鑒賞中,閱讀是理解古詩詞的前提,只有通過反復閱讀,才能領略到詩詞的內涵。讀經主要有兩種方式:壹種是背誦,壹種是誦經。多媒體課件可以在課堂上使用,以音樂的形式反復朗讀,在音樂營造的氛圍中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根據詩歌文體的特點,可以通過加壹、減壹、變壹、比壹等方式來咀嚼關鍵詞和詞組。,讓學生在比較中領略語言運用之美,把握古典詩詞的魅力。
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都說教人學習知識的方法,不如教人已有的知識。我們的古詩詞鑒賞教學也是如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養成“樂學”的態度,掌握“會學”的技能,從而形成“自學”的終身品質。
請註明出處。原地址:/5/view-58551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