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陶淵明的隱居生活,就免不了要說到菊花和酒。陶淵明雖然被尊為隱士詩人,但他並不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隱士。孔子曾說:“道不可為,而乘叉浮於海。”莊子說:“乘雲,降龍,遊滄海。”直到秦漢時期,商山四大貴族將其隱逸情懷推向頂峰,逐漸形成了莊玄之盛行的魏晉南北朝隱逸情結。陶淵明無疑是這歸隱洪流中的壹朵奇葩。他壹生五次做官,29歲為州郡敬酒,後擔任桓玄的軍幕,加入劉裕的軍隊,加入劉晶宣建衛的軍隊,第五次在叔父陶逵的推薦下做了彭澤縣令。三番五次的仕途,可見他並非對仕途不感興趣。此外,他年輕時曾“渴望逃離世界各地,並在思遠工作”。然而,在四十壹歲時,他突然辭去了彭的職務,不願意彎腰去撿壹桶米,退隱到鄉下去了。他的詩歌質樸、自然、真實、質樸,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風、鳥、松、菊、酒、南山等意象都具有不朽的特殊意義,其中以菊和酒最為著名。詩人通過菊花和酒意象的反復建構,表達了自己崇高的人格理想和自然的思想追求。
陶淵明與菊花
陶淵明,著名詩人,性格鮮明,東晉大詩人,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嗜菊如命的文學家。
菊花是中國的壹種花。禮記?《月令》中有“菊花有黃花”的記載。《離騷》裏也有壹句“早上喝木蘭就露餡了,晚上吃秋菊就失態了。”從先秦到魏晉,人們都認為菊花是高貴的花,吃了可以長壽。據漢代應劭《風俗依桐》記載,河南有個地方叫甘谷,溪水上遊有許多菊花。因為山谷裏的人長期飲用這種由菊花滋養的溪流,大多長壽,老人百歲以上,少數很老(80-90歲)。西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也記載了漢代宮中吃菊花酒的習俗:“菊適,采莖葉,釀雜粟。明年九月九日熟了就喝,所以叫菊花酒。”為了表達對大臣鐘繇的感謝,魏文帝曹丕還派人給鐘繇送去了壹束菊花。可見,東晉以前,人們就有賞菊、吃菊的習慣。
至於對菊花的迷戀,是從陶淵明開始的。他的許多詩,如《九天閑》、《何國主簿》、《飲酒》、《歸Xi詞》等,都是用菊花寫的。其中最著名的是《飲酒》第五部中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王先生采菊、食菊、賞菊、詠菊、贊菊,與菊為伴,他寫的關於菊的詩,往往是物我合壹。他在自己的院子裏種了菊花,“三條小路都會荒廢,但松菊依然存在”,他甚至給他的小女兒取名為艾菊。每當我有閑暇時,我就坐在松樹下,喝酒,欣賞菊花。當我感到苦惱時,我去菊園,在與自然的交流中忘記世界的焦慮。雖然他不是第壹個在詩歌中使用菊花的人,但他用自己的性格為菊花增添了清新幽靜的氣息,以及高風亮節的美德。
閑暇之余,陶淵明經常在家自釀菊花酒。秋天,菊花開的時候,他把菊花的莖葉摘下來,用糧食拌好,加上酒藥。明年重陽節開壇時,酒香濃郁,花香四溢。《飲酒》第七部寫道:“秋菊好色,顯其美。”我決不會忘記事情。“有時候,正好沒有菊花陳化的時候,他也會把菊花花瓣撒到酒裏,再加點山茱萸自娛自樂。宋叔?隱逸故事裏有這樣壹個陶淵明喝菊花酒的故事。據說陶淵明提前開壇,在次年九月九日前喝了未果的菊花酒。重陽節那天,壇裏什麽都沒有,只好壹個人默默坐在屋旁,想著酒的事。正在這時,我的朋友王紅穿著白衣服來送酒了。陶公不忍,摘下菊花蘸酒。
菊花在古代的意思是“離弓,為疲憊之意。”古人把這種花叫做菊花,意思是壹年的花開到這裏就結束了。陶淵明愛菊花,他更愛菊花的象征意義。明代方孝孺說陶淵明的意旨不在菊,是有道理的。“此花無花更開”,“寧願執斷枝而死,也不曾吹進北風”,菊花象征守夕節的貴人書生。劉宋與他接觸後,改稱“錢”,可見他對榮譽的重視。易經說,“永遠不要使用潛龍”。潛者,隱也。龍隱地之下,隱德不顯,故藏其光而待時,未能成也。所以,‘不要用’。“在那個弱肉強食、禮崩樂壞的年代,陶淵明的隱逸與隱居,對於壹個有紀律的人來說,是壹個不錯的選擇。自元明以來,菊花被更廣泛地賦予了擬人的含義,成為自然驕傲的精神象征。它的耐寒、高貴、典雅、幽香、堅定、冷漠,以及壹種平和、快樂的君子精神廣受贊譽。陶淵明在給郭主簿的壹首詩中寫道:“菊花開,松柏立於巖頂。有了這美麗的外表,對於霜降來說是出類拔萃的。“前兩句贊美菊花的外在美,後兩句揭示菊花的內在美。不畏霜雪的美麗堅貞的菊花,是他寫出來的,形神兼備。
今天,菊花、陶淵明、隱士三者關系密切,似乎是同壹個名詞。因為他的人格像菊花壹樣高潔忠貞,他的詩像菊花壹樣沖淡自然。他八歲喪父,十二歲喪母,從小住在爺爺家。他的祖父在當時是壹個有名的人,他深受祖先遺產的影響,所以他真的可以蔑視名利。五次當官無果。四十壹歲的他終於不用忍受杜佑的欺淩了。他不必彎腰去撿五桶米。因為他知道,那些想有所作為的人之所以能夠靈活變通,是因為野心的實現可以洗刷自己的恥辱,而他的野心在沒有辦法的現實面前只能破滅,他的尊嚴再也無法被增添或補償。他毅然從彭辭職,從此不再踏入官場。在《歸園》中,他激動地寫道:“在籠子裏呆久了,我又回到了大自然。”他是自然之子,自然是他最後的精神家園。雖然他的隱居生活並不盡如人意,“夏饑寒夜眠”“他有壹個短短的棕結,但他隱居的心堅如磐石。李白退隱南方做官,嚴子陵退隱揚名,陶淵明退隱清純,真正做到了“窮則思變”。
史載,江州刺史譚道濟上任,去拜見陶淵明。此時,陶淵明已經六十多歲,長期營養不良,勞累過度,臥病在床。譚道濟對陶淵明說:“聞德之人,世態炎涼時隱居,世態炎涼時做官。今帝英明,四海歸心。法庭壹再要求妳成為作家。為什麽非要在這裏過苦日子!”陶淵明說:“古人說不在乎貧不在乎富。我只是堅持古人的教導。”談了半天,譚道濟知道陶淵明心意已決,就命隨從給他送酒和臘肉,但陶淵明堅決不收。可見,他的高尚正直。這壹年,陶淵明逝世,享年六十三歲。
陶淵明終其壹生,抱著“治國平天下”的儒家誌向,做官。但在門庭若市、軍閥混戰的動蕩社會中屢屢受挫。他結過三次婚,前兩任妻子都死得早。從他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兒子們也是不思進取,往往很愚蠢。再加上他後半輩子都生活在貧困之中,可想而知他的生活非常不幸福。然而,世間的種種磨難都沒有動搖他的興趣。相反,讀他的詩,可以看到他是那麽的快樂,那麽的真實,關愛鄉村,飲酒賞菊,真正做到了視名利如糞土,視困難如塵埃,詩意地活著。
他在壹個沒有詩的年代過著詩意的生活,為壹個沒有詩的生活創作著詩,就像壹朵霜秋的菊花。在淩濤對該章進行評論之後,它從古至今壹直被人們談論著。
陶淵明與酒
杜甫在《飲酒八仙》中寫下了八個驚人的人物:何、崔宗植、、李、、李白、張旭、焦遂。陶淵明不在其中。因為,陶淵明愛酒,卻從來不擅豪飲。確切地說,他既不是葡萄酒大王,也不是酒仙,但他絕對是葡萄酒的知音。
南朝梁昭王《陶淵明集序》記載:“陶淵明詩有疑,文章有酒。我想用意不是酒,也是酒。”雖然“文章灑”有些誇張,但陶淵明是第壹個大量用酒寫詩的人,這是事實。陶淵明單以“飲酒”為名的詩就有20首,與酒有關的詩就有60多首,可見酒與其生活和文學的密切關系。陶淵明曾寫過壹篇自傳隨筆《五六先生傳》。這篇文章雖然很短,但是詳細列舉了他的家庭情況,性格特點,愛好。在裏面,他說除了讀書寫字,他最大的愛好就是“喝酒”。他在這篇文章裏說,王先生不知道他是誰,因為他家旁邊有五棵柳樹,所以世人都叫他五柳先生。五六先生是個閑人,不喜富貴,壹生只愛酒。因為家裏窮,他不能經常去酒館買飲料。他的親戚朋友知道後,總會請五六先生到家裏喝酒。喝完酒,他總是喝得酩酊大醉,搖搖晃晃地回自己家。然後就在家看書寫字,過著很舒服的生活。這就是陶淵明現實生活的寫照。在文章中,他用了“性酒精中毒”這樣的字眼來表達自己對酒的熱愛。這個“性”既可以理解為天性,也可以理解為任性放縱。
有壹個關於酒的故事。他叔叔推薦他做彭澤縣令。當時做縣長,任期內可以得到300畝公地,田裏的收益歸個人所有。陶淵明壹到,就命人在全部300畝土地上種高粱。所有人都震驚了。這麽好的良田為什麽不種糧食而種高粱?原來陶淵明想釀酒,把自己種的高粱都喝了。這讓他妻子很不高興,和他吵了起來。最後陶淵明稍微讓步,分了六分之壹的田地種水稻。據《宋書·陶謙傳》記載,陶淵明不懂曲譜,卻買了壹架好琴。鋼琴上沒有弦。每當他有點醉了,他就撫弄著弦樂鋼琴來傳遞他的信息,不管他是官員還是農民。如果他先喝醉了,就對客人說,我馬上就要醉了,妳先走吧。他是如此坦率和真誠。
陶淵明的飲酒詩,大部分是他隱退之後寫的。回到農村的最初幾年,他過著相對舒適的生活。“籠中久了,返璞歸真”,“過門多喚,以酒為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真是不可言說。然而好景不長。54歲之後,陶淵明家境窘迫,甚至偶爾不得不乞討食物為生。所以酒的來源就成了問題。《獨飲雨中》中,他敘說:“故人贈我酒”;在《二十飲酒歌》中,我感受到:“故人賞我利息,壺中合。”絕望的時候,只好用頭巾換酒。
陶淵明愛酒,但他有原則。晚年有農民勸他出去做官,換取溫飽的生活,讓他有酒喝,他堅決拒絕,“我開不回去。”他的好朋友顏延之從很遠的地方來看他。臨走時給陶淵明留了兩萬塊錢。陶淵明推脫不了,就接受了。送走朋友後,他馬上把自己的兩萬塊錢全部放在他常去的小酒館裏,以便以後隨時去飯店喝酒。可見陶淵明並不嗜酒,但他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玩物喪誌。
陶淵明愛酒主要有四個原因。第壹,就像他在《五六先生傳》裏說的,在我們的本性裏。第二,他也借酒消愁,避禍。他在《飲酒》壹詩中寫道:“我遠未忘憂。雖已獨入,杯盡壺自傾。”“但我討厭很多歪理邪說,所以妳要原諒我的醉人。”可見,這種酒不僅撫慰了他受挫的心靈,也讓他免受掌權者的傷害。第三,他和很多魏晉名士壹樣,用酒來炫耀人間的不公,人生的盛衰,世名的浮沈。他的《飲酒》第七部寫道:“我們到東亭下,談談此生。”第四,通過飲酒,他可以超越這種生命的短暫和對生死的關心,最終解決他心中的官與隱、生與死的矛盾和恐懼。從陶淵明晚年的角度來看,他對生死的態度,對出世入世的態度,都是明白的,壹切順其自然。
他用了很多詩來寫他的飲酒經歷。“突然,喝了壹杯,我每天都很開心。”只要我喝了酒,他就會開心壹整天;“壹杯雖獨,杯盡壺自斟。”當壹杯酒喝完後,他接著倒第二杯。“寄語客,白日無燭”,從白天喝到晚上。如果太陽沒了,妳就點蠟燭喝酒。“君迷,酒味深”,飲酒忘了世間的壹切,只留下壹股迷人的酒香,夾雜著他壹生的歡樂與痛苦;“不快點喝,頭上的毛巾就沒了。”如果不能開心地喝酒,人生還有什麽樂趣!在《飲酒》詩中,他自稱“醉人”,而在《讀山海經》中,他又突發奇想,讓三清鳥代她向西王母致詞,並向她要酒:“世上無有,只有酒和悠悠歲月。”他壹生都沒喝夠酒,就在臨死前的《挽歌》中寫道:“有生必有死,早晚有壹死。昨天晚上,我是同壹個人,但今天我在鬼錄裏。靈散是什麽?幹而空的木頭。壹個嬌媚的孩子從爸爸那裏哭出來,壹個好朋友愛撫著我哭出來。不知道得失,就能感受對錯!世紀萬歲,榮辱誰知。可是恨活著的時候,喝酒是不行的!”
陶淵明壹刻也離不開酒,他的很多詩都有淡淡的酒味。東晉是壹個愛酒的時代,但陶淵明愛酒的意義與東晉士紳不同。對於士紳來說,住在廟裏,騎著寶馬,喝著酒,是壹種荒謬的釋放和虛偽的掩飾,甚至是壹種放蕩和腐朽。但陶淵明不壹樣。他的酒非常貼近農村,貼近自然,貼近人性。酒為他避開了塵世的喧囂,融化了現實的汙濁,為他開辟了壹片安放精神家園的凈土,讓他平淡而殘缺的人生流淌著壹種詩意。陶淵明《飲酒》詩有序,曰:“閑不樂,比夜長。我偶爾有名酒,也不是每晚都喝。我不在乎蠟燭,但我突然又喝醉了。我喝醉後,要自娛自樂幾個問題,話很多。我覺得我在笑。”所以可以看出,陶淵明飲酒的重點並不在酒上。對於他來說,酒是壹種媒介,借助酒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看法和理解才是關鍵。在他的《歸園》中,有十余畝的方屋,八九間茅草房。柳樹掩映屋檐,桃樹掩映院前李烈曼。鄰村的鄰村隱約可見,村裏飄著裊裊炊煙。深巷狗吠,雞鳴桑樹跳”無非是農村常見的景象,但他的作品卻充滿了寧靜和諧的生命力和樸素簡單的快樂。飲酒第五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更是乍壹看令人驚喜,精品可口。難怪蘇軾評論他的詩,說“質美,物窮”。在他的作品裏,人與自然是那麽的契合,仿佛他就是場景,場景就是他。這種賦予大自然詩意的筆墨,不就像妳微醉後看到的美好世界嗎?
古代文人多愛酒,其中有個美男子嵇康,落寞散漫若磐石,獨立自主。其醉後,俄若玉山將崩”;有詩人杜甫“豪飲,慷慨悲歌,清風憶往事”;建安才子曹植說:“回來設宴,好酒鬥壹千”。有詩人李白“長安去館驛睡,天子喚不上船”;但是他們的酒太濃郁了,不像陶淵明的那麽沖淡有味道,自然純凈。
瓶史上的明元弘道?《好事》說:“我對世界上語言無味、令人作嘔的人,毫無癖好。”無獨有偶,明朝老人張岱更是震驚。他在《陶安之夢》中寫道:“人不能交無癮的朋友,因為他們沒有親情。人與人之間沒有缺點是無法溝通的,所以沒有真氣。”
陶淵明狂愛菊花,深愛美酒,大概是因為他是壹個深情真精神的可愛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