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駝山
位於寧波市鄞縣鄞江鎮西南,建於833年(唐太和七年)。塔山堰長134.4米,寬4.8米,全部用長2至3米、寬0.2至0.35米的條石築成,左右36級石階。堰面都是用條石砌成的。堰是用木頭和石頭做成的,堰內躺著不止壹個大梅枕,經年累月也不會腐爛。它被稱為“另壹座山堰上的梅梁”。修建塔山堰的目的是為了抵禦潮汐,使海水和河流分離、隔離。河水流過堰,分成兩條渠:壹條入月湖,壹條入印江、奉化河,灌溉千畝良田,化水害為水利。塔山堰、鄭國渠、靈渠、都江堰是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時至今日,歷經千余年的洪水,仍基本完好,繼續發揮著抗鹽、蓄光、引水、泄洪的作用。1988 65438+2月28日,國務院公布塔山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國渠
鄭國渠位於涇陽縣王翹鄉尚然村北的中山山腳下,東臨中山山。地勢崎嶇,西北略高,東南略低。渠首充分利用這壹地形,使總幹渠沿北山南麓最高地帶向東延伸,分支灌溉。
鄭國渠頭的兩條運河離得很近,可能是為了方便引水和後期挖掘。鄭國渠是我國戰國時期繼西門豹漳水十二渠、舒勤李冰都江堰之後的又壹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國古代水利史上的第壹個。
靈渠
靈渠,建於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是壹條橫跨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運河。它位於桂香走廊的中心興安,與陜西鄭國渠、四川都江堰並稱“秦三大水利工程”。郭沫若先生稱之為:“與長城南北呼應,為天下奇觀。”
靈渠歷史悠久,設計精美,全長37公裏。它由噴口、天平、南溝、北溝、排水天平和陡門組成。海洋的水分為三部分,三部分進入漓江,七部分進入湘江,湘江連接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壹北方六國後,以公元前211年對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的百越展開大規模軍事征服。秦軍在戰場上節節勝利,但在兩廣奮鬥了三年,毫無建樹。原來是廣西的地形導致了交通和補給的匱乏。因此,改善和保證運輸供給成為了這場戰爭成敗的關鍵。秦始皇運籌帷幄,命石碌劈山開鑿運河。石魯通過精確的計算最終在興安開鑿了壹條運河,奇跡般地將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接起來,使援軍和物資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前線,促進了戰爭的發展,最終將嶺南廣大地區正式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
都江堰灌溉系統
位於都江堰市城西1 km處,是公元前256年左右,由郡太守李冰運用流體力學原理,采用無壩引水建築物形式興建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選擇了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的岷江出山口與成都扇形平原之巔的交匯處作為堰址,將延伸至同江中心的雷宇山殘存礦脈切割,形成堅固可控的瓶口取水口。在岷江彎道中間做魚嘴導流堤,分水分沙;在魚嘴引水堤與寶口取水口之間修建壹條飛沙堰溢洪道,可自動泄洪排沙。都江堰三號在主體工程上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巧妙配合,共同發揮了引水、引水、回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自由控制的科學完整的工程體系。都江堰建市以來,基本實現了“四六”調水,60%的水從外河排出,既保證了內江灌區的用水需求,又防止了災害的發生。都江堰水利工程開創了壹種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水利形式,直接影響著中國的廣大地區。這種工程形式表現了古代水利規劃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思想,被國外環境和水利專家譽為“親自然的水利工程”。
2京杭大運河
-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壹項偉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裏程最長的大運河。它從南方的浙江開始。
杭州,全長1794公裏,貫穿六省市,流經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
它的發掘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首先在揚州挖掘了壹條溝壑,連接長江和淮河。到了7世紀,
公元13世紀的楊迪和元朝,兩次大規模開鑿運河,終於建成了溝通中國南北的偉大運動。
脈從天津到通縣北關、張家灣這壹段叫北運河,也叫路河,全長186公裏。通縣通往北京城的著名關口。
澮河是元初偉大的水利專家、天文學家郭守敬設計建造的。因為北京比通縣高,在通惠河上。
建了五個閘門來控制水位,以便南方的大船可以到達北京的積水潭。那時候積水潭“水滿為患”,成了
南北水運大港口,附近市場繁榮空前。京杭大運河幾百年來暢通無阻,促進了長江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
流,解決南糧北調等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自19世紀以來,由於南北航運的開通,津浦鐵路的通車,黃河
河道改道淤塞了運河中段,於是部分河段停航,只有江浙壹線保持暢通,成為旅遊熱線。為了適應中國的現代化
近年來,旅遊業快速發展的需求壹直在四條河流的交匯處,如北京通縣的北運河和溫榆河,即通州的北關和張家灣。
在古運河遺址上,建成了大運河旅遊區和紀念館,讓廣大中外遊客壹窺昔日京杭大運河的迷人魅力。
3錢塘江海堤
唐朝以前錢塘江海堤的修復費用是無從考證的。唐朝和北宋時期,北岸的海堤建成。據明代嚴寬《海寧水利序》記載:“只能得益於幾郡之財力。”
南宋嘉定六年(1213),朝廷撥款修復山陰縣的破塘。之後,被沒收的花園和田地將被購買,每年的租金利息將作為海堤每年的修復基金。臨安地區龍山地區海堤的年修經費是按戶按年撥給石草的。賈(1237 ~ 1240)統治時期,臨安府沿河開墾的耕地的稅額,撥作修塘經費。鹹淳年間(1265 ~ 1274),修建海鹽海堤耗費了大量的資金。除了給縣裏送米送糧,還有縣長和市民的捐款。
泰定年間(1324 ~ 1327)修復海棠北岸鹽官洲第壹段。除征款外,還動用了794000余錠紙幣和46300石糧食,報朝廷撥款。南岸建百裏海堤,勸人捐糧捐米。
明初北岸海堤海鹽、平湖等地大規模興修,都動用了蘇、宋等九屆政府的財力。成化年間(1465 ~ 1487),北岸海堤的建設資金包括杭州竹木稅、各種罰款和贖罪款。今後設立海鹽海堤年修段,每年在嘉興府7縣攤派3500 ~ 7000兩白銀。當年支出有余的,結轉下年使用。萬歷年間(1573 ~ 1619),海寧、平湖也分別籌銀300兩、600兩。但萬歷三年動亂,毀了池塘,歷年積累的儲備不夠工作用,於是撥出“諸侯連的兵餉”、“驛站贏來的錢”、“其他縣贖來的錢”用於海堤工作。明朝末年,由於財政拮據,北岸海堤的修建甚至需要各級官員的錢、糧、捐。南岸海堤的建設費用多向受益田征收,部分政府和縣撥糧入庫。小邵海棠還用了贖罪款、罰款和縣長、縣民的捐款。嘉靖十五年(1536),修建三江水閘時,蕭山縣幫工人出錢。此後,蕭山下轄的西江、北海魚塘建設,由殷珊、惠濟兩縣援建,但不同時期所占份額不同。這個制度直到清朝才改變。
清初除“工銀”外,官紳每畝捐米,各種罰款、追繳偽款,作為造塘費用。康熙五十四年(1724),由於“取消公款提留”,各府互助條例也被取消。經過批準,所有的人都願意捐款作為海堤工程的資金,他們被允許進入國子監的郭健子,這就是當時所說的捐贈監獄。雍正二年(1724),下令用正錢正糧修海堤。十壹年獲準捐官,所得作為修塘之款。十三年十月,高宗李鴻即位,認為捐錢得官的方法不利於吏治,錢塘江海堤工程由正錢、正糧資助。但乾隆三十年(1765)以後,北岸海堤的建設經費,除了由正規的錢糧撥付外,還有鹽務介紹費、公費鹽課、各種罰款、沒收資金以及鹽商、鹽官的捐贈。其中,範公堂石塘的修建用了49年,鹽商壹次性捐銀60萬兩。自1951年起,海堤基金的盈余存款和從舊金山國庫借來的白銀被借給商人居住,所得款項用作海堤每年的修繕基金。道光十六年(1836),海鹽白洋河向番庫借錢耕塘附土,再以“水陸”之額收(疏浚)河費,分六年償還借款。道光年間,恢復“捐官”制度,錢塘江、塘沽工行按田田賦按年征收。同治、光緒、宣彤時期(1862 ~ 1911),戰後國庫空虛,民生蕭條,急需修復坍塌的水塘。經過多次策劃,我們想盡辦法從海寧等9個渠道獲得資金。其次,在收集茶葉、絲綢、(鹽)和蠶繭捐贈品時,應加上池塘工人的捐贈品。三是分攤鹽課的費用。四是在江浙之間分配關稅。五是停止福建省軍餉轉移支付。第六,江蘇省輔助經濟。7.為頭銜捐款。8.為殷富捐款。為公款開發商賺取利息。太平軍在浙江的時候,海寧的海堤塌了,忠君李秀成要求各縣集資修海堤。為此,有關縣鄉官員籌集了8000多兩白銀。
南岸小邵海堤的建設資金主要來自受益田。清初,殷珊、會稽兩縣曾有壹種值塘田制,即把靠近池塘的田地劃為江田,旨在保護海堤,不參加縣內所有徭役。不夠的時候,就開始在縣內其他領域收工收銀。乾隆元年(1736),高宗·李鴻下令在紹興的沿江和沿海修建官營堤防工程。有項目需要修的時候,幾乎是用公款每畝停發錢的例子,但並不總是執行。30年後,小韶海棠的建設資金,除了上述的益田征收外,還包括食鹽引入費、厘金、牙上雜稅專項資金、西湖景觀工程資金、地方士紳鹽商捐款等公共資金的生息資金。清代百裏海塘的建設經費與小邵海塘相同,除了兩個來源:無厘金和雜稅專款。道光三十年(1850)以後,嵩下連家造塘貢獻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