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中心:
1.欣賞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估作品的思想內容。欣賞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可以是命題中的綜合要求,也可以就某壹方面提出問題,還可以結合評價作品的思想性。所以要全面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不可偏廢。
壹,欣賞詩歌的意象
欣賞詩歌意象,就是通過分析詩歌意象的人格特征,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詩歌的社會意義。
a、註意形象的色彩(字面和隱含)。色彩傳達了詩人不同的情感體驗。
暖色——溫暖、活潑、積極、昂揚;冷色——冷漠、抑郁、孤獨、淒涼。比如“兩只黃鸝鳴翠柳,壹排白鷺沖天”(杜甫絕句),詩中“黃綠白藍”四種截然不同的顏色,交織成壹幅美麗的畫面,傳達出壹種非常幸福的心情。
b、通過動靜結合,相互映襯開拓詩意境界,傳遞情感。如:“人閑,桂花落,夜靜山空。月出驚山鳥,聲入春溪。”(王維《觀鳥溪》)詩中“花落月起,鳥鳴”的動態景色,不僅使詩看起來生機勃勃,更突出了“春溪”的靜謐。
c、詩歌的意象有時與民族歷史文化、傳統習俗、生活方式、心理特征等方面聯系在壹起,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我們在欣賞它們的時候,應該優先考慮這些象征性的特殊意象。特殊圖像:
“望月思壹遠”,“傷春悲秋”,“看流水,思念壹生,梧桐上細雨,愁愁愁”。
紅巖——想家,使者;
杜鵑花——壹個倒黴的美人,壹個憂國憂民的男人,哀嘆而真誠;
鷓鴣——鄉愁和悲傷;東裏——精山微塵之境;
菊花——優質;柳樹——舍不得離開;
三個老而冷的朋友(松、竹、梅)——驕傲
桃花——美;鳥-自由。
在分析詩歌意象時,要註意景物與情感、事物與情感;風景與人,物與人的關系。
A.歌詞“月光在松林中,水晶石在溪流中。”(王維《山居秋色》)
B.持物言誌是“墮泥碾塵,唯香不變。”(陸遊《蔔算子?詠梅”)
“不要怕被砸得粉身碎骨,而要在人間保持清白。”(於謙《酸橙頌》)
C.同情事物“誰可憐壹個影子,失去百萬朵雲?”(杜甫《孤雁》)
D.景與景交融“春風晚天,山川秀美,花草芬芳。泥融飛燕,沙暖鴛鴦眠。”(杜甫絕句)
二,欣賞詩歌的語言
1,熟記常用術語,如:準確、傳神、生動、簡潔、精辟、凝練、明快、清新、雋永、新穎、優美、華麗、美麗、含蓄、簡單、自然、奔放等等。
2.講究“詩眼”(《煉字》)
如:“紅杏滿枝頭春”;“春風和綠色江南岸”;"春天的綠草染紅了臺階,鳥兒在樹葉下歡快地鳴叫."
“影橫水淺,黃昏浮淡淡香。”——梅花薄淡,香香,梅花生動。
“為什麽羌笛要抱怨柳樹呢?春風不過玉門關。”——明顯運用了擬人化的手法,這不僅是歌中的愛,也是吹笛者的心。
"花瓣像眼淚壹樣落下,孤獨的鳥兒唱出它們的悲傷."——清新的文字,凸顯詩人內心的痛苦。
3.註意“精煉句子”
由於詩歌長短、押韻的限制或修辭的需要,詩人往往會對詩歌進行特殊的處理,所以我們必須掌握壹些古詩詞的語法知識,以便理解和欣賞。
壹、詞類的靈活運用
如:李商隱的《無題》:“晨照鏡中見發雲變,暮歌敢問月色寒。”
常建的《破山寺後禪》:“此處鳥語山光,人心觸池水平”,令人心曠神怡...開朗;空,使...空的。
互文性
如:杜牧的伯秦淮《煙籠冷水月籠沙》——煙月覆冷水煙月覆沙。
“我的路滿是花瓣——我為別人掃了,我的茅草門已關——但現在為妳開”杜甫《客到》——我的路滿是花瓣——我為別人掃了,現在是君主,彭門不是客人開的,現在是君主。
c、倒裝芯片
如:王維的《深山秋夜》,竹聲細語洗衣女歸,荷葉伏在漁舟前——“竹聲響,姑娘歸,荷花在漁舟下動”。
杜甫秋興八首“香米啄鸚鵡粒,吳彼棲老鳳枝”——“鸚鵡啄香米粒,吳彼棲老鳳枝”。杜甫主要寫的是都城長安的美,強調那裏非凡的稻子和梧桐。
D.省略
“山河破碎風飄,人生經歷跌宕起伏。”
“茅店月雞鳴,板橋霜荒。”
第三,欣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1,表達式:
通過持物、情景交融、講道理、聯想、想象、渲染、比較、襯托、虛實結合、動靜結合、前後結合、直抒胸臆、借古表誌、諷刺今人、先抑後揚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誌。
2.修辭:
比喻、類比、借代、對偶、誇張、象征、對比、襯托、雙關、反問句、反語、通感、互文、典故、翻譯、重疊等。
3.表現形式:敘述、描寫、抒情、議論。
有意義:
詩歌可分為抒情詩和敘事詩,還有壹種推理詩,數量不多但影響很大。這些詩都是以具體事物為基礎的。杜甫、陸遊、蘇軾等幾位大詩人的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意趣深遠的句子。
“把山側看做壹座山峰,距離就不壹樣了。不知廬山真面目,只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說明陷在其中的人跳不出來,往往被各種現象所迷惑,看不清事件的真相。
朱的《讀書隨想》中“方池半畝開,天有雲。問渠何處如此清,因有活水之源。”
陸遊《遊山西村》“山河無道疑,黑暗中又有壹村。”
王誌煥在鷺鳥山莊,但妳只要上壹層樓梯,就能開闊三百英裏的視野。
修辭:
修辭在詩歌和散文中的運用與在其他文體中的運用具有相同的功能。要找修辭,直接解釋功能。
比喻——更生動(就像春天的大風,在夜裏吹來,吹開了萬株梨樹的花瓣。)
擬人化人——擬人化物(鳥戀老林,池魚思念老源。)
反問句——強調(如果兩段感情很長,是在早晚嗎?)
誇張——強調和突出(白發三千尺,愁似長須)
雙重性——增強詩歌的音樂美,表達簡潔和抒情,增強詩歌的外在形式美(樹葉像瀑布的水花壹樣落下,而我看著長河總是滾滾向前)
巧妙運用典故,運用前人詩詞——精煉含蓄;擴展內容;文采豐富。
(這方面需要很高的課外閱讀量和歷史知識,但有時非常明顯。)
比如姜夔《揚州慢》中杜牧的詩;
辛棄疾《永遠的快樂?京口顧北亭懷古中的拓跋陶故事:
王實甫《別了亭子》裏“哭紅了淚,比司馬青衫還濕。”它顯然用了“但是他們中誰哭得最厲害?”?,這個九江官。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我的藍袖濕了”。
修辭學中有壹點值得特別註意,那就是對比。專業術語是“動以靜”、“靜以聲”。
如:“鳥棲池邊樹,和尚敲門。”
“蟬林越靜,音宮山越靜”。
相比之下(白居易《長恨歌》“若她只回頭壹笑,有百符咒鑄,六宮粉黛化為烏有”,把美與美對立起來。)
比較(李白《嶽重訪古》的前三句和最後壹句)
通感,感覺器官的交流。(李白“瑤臺雪花千片,春風壹片壹片吹落。”這時,雪花似乎是春風中怒放的梨花,芳香飄在萬裏。視覺和嗅覺交流,詩人的情意充滿其中。)
其他必要的知識和能力:
1,詩歌體裁——山水詩、田園詩、邊塞詩、詠物詩;文字豪放婉約。
2.詩歌的個人風格
總的來說,有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在各自的創作實踐中,每位詩人都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形成了各自的藝術風格。
陶淵明——質樸自然,李白——豪放飄逸,杜甫——沈郁失意,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秀俊朗,王維——詩畫壹體,王昌齡——雄渾高遠,李商隱——朦朧晦澀,蘇軾——寬廣豪放,柳永——溫柔婉約,陸遊——悲壯愛國。
3.欣賞詩歌要懂得“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最早是孟子提出來的。他認為,要理解壹部作品,我們必須了解作者和他生活的時代。
4.詩歌鑒賞要善於聯想和想象。
從表面上看,讀者在閱讀時似乎是跟著詩的意象走的,處於被動地位。實際上,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積累、審美習慣和審美理想,通過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的意境,從而補充和豐富詩歌的意象和詩人有意而未寫的藝術空白。
比如《紅杏枝頭春意盎然》——讀者不僅能看到杏花盛開的情景,還能想象到鳥兒在花叢中嬉鬧,鳥語花香,生動地描繪出春天的意境。
第四,評價作品的思想性
評價是鑒賞的最後壹步:從詩歌的“感覺”到理性的概括。
評價壹部作品的思想內容,就是分析和評價作品主題的社會意義,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態度。分析評價要實事求是,切中要害,不貶低也不誇大。
杜牧《博秦淮》:“煙籠寒月滿沙,夜近秦淮酒樓。商界女強人不知恨國,還隔河唱後院花。”(從字面上看,這首詩似乎在指責餐廳歌手的無知和粗心。但是女商人唱的是聽者能聽出來的東西,說明這只是壹支音樂筆。真正“不知亡國之恨”的是座位上的士紳、貴族、上層官僚。他們才是作者攻擊的真正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