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出生在壹個書香世家,他的父親李是壹個文人出身,對儒家經典相當熟悉。他的母親,王,也擅長文學,愛好詩歌和書法。李註重對女兒的教育,更為“仲郎有個能傳宗接代的女兒”而自豪。在這種環境下,李清照不像壹般女性那樣沈迷於女工,不出閨房;而是能夠閱讀詩書,遊覽山水,了解時事,聚在壹起談心,從而積累了良好的文學素養和廣博的知識。花季之年,李清照和趙明誠相戀,結婚了。然而,我的嶽父是支持變法的新黨人,而我的父親李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蘇軾的弟子。雖然他們之間沒有直接沖突,但他們在政治上是不可接受的。婚後父親因為新黨奪權遭遇厄運,嶽父卻對此事置之不理,沒有伸出援手;之後趙氏家族因為蔡京的迫害而窮困潦倒,趙氏三兄弟全部被革職。這場政治風暴無疑讓李清照感受到了官場黨爭的黑暗和殘酷。然而真正觸動的是靖康之恥,北宋的滅亡。國破家亡,讓享受山河之樂、夫妻之愛的李清照幡然醒悟,終於燃起了家國情懷。
但在那個封建時代,女性總是受到極大的束縛。即使李清照才華出眾,學識廣博,愛恨分明,不能參加科研,不能入朝為官,更不能披掛上陣殺敵。如果不能付諸行動,那就用詩歌和文章來傾訴,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從李清照的詞中,我們可以窺見易安的家國情懷。
“蘇門四學士”之壹的章雷讀了《中興安史之亂》碑後,題詩贊頌郭子儀的豐功偉績。這首詩廣為流傳,深受好評。當時正值風華正茂的李清照,詩詞歌賦俱佳,讀了張世之後,寫了兩首詩。與章雷只贊美郭子儀的詩歌相比,李清照的詩歌更能體現易安對政治的全面分析和深入思考。《多荔枝馬之死》揭露了唐玄宗愛楊貴妃,貽誤政事,導致安史之亂的爆發。《夏為殷鑒》警示後人以史為鑒,避免重蹈覆轍;指出不僅要追究沈湎美色,誤國誤民的過錯,還要思考李與肅宗皇後的勾結。壹個二八十歲的女人,能寫出如此深刻的詩句,表現出如此非凡的政治思維,令人驚嘆,難能可貴。也許調和這兩首詩只是壹時的興趣,但這位傳奇女詩人確實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展現了她獨特的政治眼光。
如果說前詩只是易安在安逸閑適的生活中偶然作詩的結果,那麽李清照在經歷了靖康之恥和北宋滅亡後的“王導南穿寒磣,北來消息欠劉昆”就是那個時代的寫照。東晉初建時,被迫南渡的北方文人懷念中原,深感痛心。但宰相王導慷慨陳詞,激勵大家鼓起精神,籌劃收復失地的計劃。曾經聽雞起舞的愛國者劉昆,也在南渡後積極發展生產,抗擊敵人,英勇無畏。但現在的南宋是偏的,只求太平,不求進步。主張抗戰的李清照,看到朝廷的不作為,看到故土落入他人之手,看到國家的衰敗,看到人民的悲慘,感到憤怒和憂慮。這兩首詩恰恰體現了易安對朝官畏死、軟弱無能的諷刺,也表現了壹個有見識、有思想、有骨氣的文人深厚的愛國情懷。
“生是英雄,死是鬼。至今懷念項羽,不肯過江東。”能讓人們對李清照婉約派印象有所不同的,是這首家喻戶曉的五言詩。易安的前半生和丈夫趙明誠甜蜜和諧。這讓她寫了很多情詩,也讓很多人對易安留下了沈迷於愛情的刻板印象。但是,面對丈夫背叛國家,李清照是清醒的。時任江寧知府的趙明誠接到命令,要調到湖州當知府,但他還是留在了江寧。這時候叛軍作亂,直逼江寧城。沒想到,趙明誠不但不理會,還在危急時刻通過壹根繩子直接下了墻,狼狽而逃,置江寧城、妻子和百姓於不顧。幸好他的手下攔住了敵人,才沒有釀成大禍。但這種對死亡的恐懼和對職責的漠視,不僅導致趙明誠被革職,也深深地傷害了李清照的心,讓她失望。身為朝廷官員,不顧地方安危和國家興亡,顧家恨貪官的李燦清照是如何承受的?但畢竟這是她的丈夫。畢竟江寧和國家都沒遭厄運,不便過多指責。我只用這首絕句表達我的失望和沮喪。
李清照為何成為近代“千古第壹才女”有千萬種看法,但最重要的是易安強烈的家國情懷。這種在寬廣的視野和寬廣的胸懷下對國家的深深熱愛,使李清照異於常人,不朽。回顧詩歌史,每壹個朝代,每壹代都有很多肚子裏有詩的女作家。卓文君、和朱都是著名的才女和美女。但是,像李清照這樣善於寫詩,才情眾多,眼界寬廣,見識廣博,正直剛毅,有政治見解,突破禮教束縛的女性,卻是沒有的。也許這就是易安居士的魅力所在,也許這就是李清照被歷代稱頌的重要原因。易安婉約的文字真的很優秀,她跌宕起伏的人生真的很值得了解,她的趣聞軼事也為人津津樂道。然而,人們很少提及的家國情懷才是最珍貴的。希望以後提起李清照,能想到她的愛國情懷,想到這位風姿綽約的詞人的政治眼光和家國情懷。
提交:多年的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