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茶道知識

茶道知識

茶道是壹種以茶為媒介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壹種修身養性的方式。泡茶、品茶、喝茶、增進友誼、美化修德、學習禮儀,是壹種非常有益的美容儀式。喝茶可以平靜心靈,有助於陶冶情操,排除雜念,符合崇尚“清靜寧靜”的東方哲學

茶道的歷史

雖然“茶道”壹詞自唐代以來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但在《新華字典》、《辭海》、《詞源》中都沒有這個詞條。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區別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壹個科學準確的定義,要靠個人憑借自己的理解去接近它,去理解它。中國早在唐代就出現了“茶道”壹詞,比如《馮仕文吉劍》:“因鴻漸之論,茶道成俗。”唐代劉寫道。

茶道起源於中國。至少在唐朝或唐朝以前,中國的人們首先把茶作為修身養性的壹種方式。唐代馮的《文健集》中記載“群臣皆飲茶”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最早的記載。唐代寺院,僧尼念經打坐,都是喝茶清心養神。當時,茶宴在社會上非常流行。賞茶賞景,各抒胸臆。在《三月三日茶宴序》中,唐魯文生動地描述了品茶的高雅氣氛和奇妙魅力。唐宋時期,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儀、操作都很講究,有壹些約定俗成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分為宮廷茶宴、寺廟茶宴和文人茶宴。宋徽宗的趙霽是壹個愛喝茶的人。他認為茶的清香味道能使人無憂無慮,清靜有趣:“茶若為物,擅甌民之美味,中山之精神,川之精神,清朗和諧,則非庸少年所能知之。”

南宋邵熙二年(公元1191),日本高僧榮熙首次從中國將茶籽帶回日本,隨後日本開始在全國各地種植茶葉。南宋末年(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中國浙江省余杭縣景山寺取經,在此寺學得茶宴之禮,首次制作了中國。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最早的傳播者。日本《名物考證》中有明確記載:“自茶道始,南浦昭明引入崇福寺,始建鄭源。”本朝日本《高僧傳》中也記載“南浦昭明自宋回國,以壹種形式將茶桌、茶道具帶到崇福寺”。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65438年),森野理次才在明朝中後期出家為日本茶道僧,高舉“茶道”大旗,總結出茶道的四大法則:“和、敬、凈、寂”。顯然,這壹基本理論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其主要禮儀框架規範仍源於中國。

中國的茶道比日本早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但遺憾的是,雖然中國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並在這壹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卻沒能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發展這項事業,規範傳統的茶道禮儀。所以很多人誤以為茶道起源於其他國家。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精神大於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於“茶道”的旗幟更為重要。雖然沒有儀式而自稱有“茶道”也不是不可以,但似乎泛化了,最終會是“陶陶”和“非常道”。

泡茶是壹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到兩個動作:放茶葉和倒水。但在茶道中,儀式太復雜或者太講究,壹般人肯定不會把這種小事搞得這麽復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不僅僅滿足於用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範化,而是更敢於探索茶對人體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藥等天然原料相結合,使茶在醫療保健方面的作用大大增強,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這是中國茶道最實用的壹面,也是千百年來人們壹直關註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茶道專家說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就是“把茶當作壹種珍貴而高貴的飲品,因為茶是壹種精神享受,是壹種藝術,還是壹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莊萬芳先生認為,茶道是壹種通過飲茶對人進行禮儀道德教育的儀式。莊萬芳先生還把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概括為“誠、美、和、敬”。他解釋說:“誠實,節儉,道德,美麗,誠實和快樂,真誠和尊重他人。”

陳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括茶藝、茶德、茶道、茶理、茶情、茶理、茶道指導七大原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諧。中國茶道是引導個體在享受美的過程中完成品格修養,從而實現全人類和諧幸福的途徑。陳先生的茶道理論可以概括為“七藝壹心”。

周作人先生隨口說的,他對茶道的理解是:“用通俗的話來說,茶道的意義,可以叫做放下工作,壹邊苦壹邊樂,在不完整的現實中享受壹點美與和諧,在壹瞬間體驗到永遠。”

茶道學者戴蒙德指出,茶道是壹種表達茶所賦予的人生方向或方法的方式,也指出了人們在品茶過程中所知道的道理或道理。

臺灣學者劉先生說:“所謂茶道,是指品茶的方法和意境。”

1977年,谷川三際先生在《茶道美學》壹書中,將茶道定義為壹種通過身體動作表演的藝術,它包括四個因素:藝術因素、社會因素、禮儀因素和實踐因素。

而久松真壹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是綜合的、統壹的、包容的,包括藝術、道德、哲學、宗教、文化,其核心是禪。

雄倉功夫先生從歷史的角度提出,茶道是壹種室內藝術能力,可以使人的文化成為壹個獨特的藝術群體,可以通過對人體的修養來陶冶人的情操,完善人的人格。

人文茶湯文化研究所倉澤幸也先生認為,十壹茶道的深刻哲理是思想背景,融合了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的精髓。他還認為“道是通達人生之路,茶道是通心之路,是由心入茶之路。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自唐代開始,中國的飲茶習俗傳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開始種植茶樹,制作茶葉。但直到明代,日本獨特的茶道才真正形成。其中森no rikyo(1522-1592)是高手。他明確提出“和”,要求人們通過在茶館喝茶來反省自己,相互交流,在沈默中擺脫內心的汙垢和不良情緒,從而達到和諧與尊重的目的。“和、敬、凈、寂”在日本被稱為“茶道四則”。和諧與尊重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通過喝茶來調節人際關系,可以和睦相處,互相尊重。清、寂指的是環境氛圍,以清雅幽靜的環境和古樸的陳設,營造出空靈恬靜的意境,陶冶人。但日本茶道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尤其是禪宗),並形成嚴格的組織形式。它通過非常嚴格、復雜甚至繁瑣的表演程序來實現“茶道四則”,缺乏輕松自由的氛圍。

朝鮮茶道

清、京、河、越朝鮮自古以來與中國關系密切。中國的儒家禮儀思想對朝鮮影響很大。儒家中庸思想傳入韓國茶道,形成了“中正”精神。“中正”精神是由壹草僧人張以庸(公元1786-1866)所創。指的是茶人凡事不宜太多或太晚的意思。也就是說,要勸他們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太虛榮,不要用壹點點知識到處炫耀自己,不要假裝自己有很多什麽都沒有。人們的性情暴躁或極端,這不符合鐘政精神。因此,鐘政精神應該成為形成壹個人個性的最重要因素,從而將消極的生活方式轉變為積極的生活方式。把悲觀的人生態度變成樂觀的人生態度。只有這種人才能稱之為茶人,而中正精神也應該成為人效中的生活原則(尹炳湘:《韓國茶文化與新價值觀的創造》,發表於《農業考古》第2期,1997)。後來,韓國的茶道歸結為“純潔,尊重,和諧和歡樂”或“和諧和尊重”

中國茶道

便宜,美好,和諧,恭敬,像韓國茶道,中國的茶道精神有不同的表現。雖然中國自古就有道家的說法,但並不是宗教。而是融合了儒釋道的思想,給人留下了選擇和發揮的空間。各個層次的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愛好,從不同的角度選擇不同的茶道形式和理念,並不斷創造。所以沒有嚴格的組織形式和紀律。只是到了80年代以後,隨著茶文化的熱潮,很多人覺得應該總結壹下中國的茶道精神,幾個便於茶人記憶和操作的“茶德”。已故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莊萬芳教授在1990《文化交流》第二期發表的《論茶文化》壹文中,明確主張“弘揚茶德”。恰當地運用茶藝,是茶人修身之道”。他提出中國的茶德應該是“誠、美、和、敬”,並解釋為:誠而德,美而真,和而誠,愛人。具體內容如下:

廉價——提倡誠實、勤奮和美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減少對外飲酒,節約外匯。

美女——主要是名品,* *品嘗美食,* *聞香味,* *敘友情,長命百歲。

和諧——講究茶道,相處真誠,改善人際關系。

尊重——尊重人民,熱愛人民,幫助他人,純潔甜美。

幾乎與此同時,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程其坤、研究員姚國坤在《中國茶》1990第6期發表的《從傳統飲茶習俗談中國與茶德》壹文中,主張中國與茶德可以用“理、敬、清、和”四個字來表達:

李——“李,品茶,有理和氣。兩個人喝酒介紹茶,促進相互了解;洽談商務,以茶待客,以禮相處,有理和氣,營造和談氣氛;解決矛盾糾紛,面對壹杯茶,以理服人,講道理,心平氣和,促進和解;寫文章,搞創作,以茶為理想,益智提神,思維敏捷。”

敬——“拜者,客來拜茶,茶為禮。無論是過去祭祖,還是現在祭茶,公平都充分體現了對奉茶的尊重。是久別重逢的朋友,歡迎品茶,敘舊,增進友誼;客人來訪,初次見面,敬茶為禮,以茶為媒,邊喝邊聊,增進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傳情,相親相愛,其樂融融,這才是文明和尊重。長輩、上級來了,敬茶、祝壽、互賀,拿包裝精美的茶葉當禮物,是現代生活的高尚表現。”

清朝——“壹個人清正廉明,就是強身健體的意思。壹杯茶,以茶代酒,是古代清朝的廉政行為,也是現代崇尚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現。1982年首都春節團拜會,每個人面前都有壹杯茶,可見其高貴文明。”桌上的茶還在,國景常新。“‘壹杯綠茶’的精神文明更值得發揚光大。‘清’字還有清心健身的另壹層含義,提倡飲茶養生是有科學依據的。已故的朱德主席曾寫道:“廬山吳韻茶顯示其強烈和辛辣的性質。如果妳喝它很多年,妳可以延長妳的壽命。深刻的體驗令人欽佩。"

和諧——“和諧、和睦、友誼就是和諧。舉行茶會時,大家往往聚在壹起,捧著香茶。談笑風生,其樂無窮;親朋好友聚會,喝杯茶,交流感情,氣氛融洽。小組討論和協商,在和諧的氣氛中,往往能促進相互理解和遷就,有利於聯合與合作,使交流活動更加有效。由此可見,茶在友誼中的橋梁群體作用不可低估。”

兩位專家還認為,中國的茶“可以用來陶冶性情,友誼,展示天賦,傳達感情,培養道德,直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茶之所以能適應各個階層和很多場合,是因為它的味道和性質符合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比如平凡、淳樸、好客、勤勞、賢惠、尊老愛幼等。

在此之前,臺灣省範增平先生在1985中提出,中國“茶藝的根本精神在於和、儉、靜、潔”(《論臺灣茶文化》第43頁,臺灣省碧山出版公司出版)。範先生茶藝的根本精神就是茶道精神,也就是上面說的茶德。盡管沒有詳細解釋,

更早在1982年,臺灣省壹大批華人學者林景南教授將茶道精神概括為“美、健、性、德”,即“美、健、修、德”,被稱為“茶道四義”。具體解釋如下:

美——“美是茶之事,法是茶之令。人若待茶,必先凈身,但若對,必敬而誠之,方能築壹茶德。對清潔度的要求體現在外觀和氣度上。所謂的東西,屬於茶的東西,比如品茶的環境,壹定是美好和諧的。”

健康——“‘健康’是茶療的根本。茶葉壹定要精挑細選,劣質茶不能用,變質了也不能喝;臟水是沒有的,而且要註意水溫,泡茶、倒茶壹定要把握好時間。參與茶療的當事人必須身體健康,身輕如風,惡寒,不能泡茶待客。作為權宜之計,第三方必須為他們做這件事。茶是壹種健康飲料,無疑對人的健康有益。推廣飲茶,要從家風做起,感謝茶,感謝健康的家庭,健康的家庭,健康的國家。茶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意思。”

性——“‘滋補’是茶的妙用,人的本性與茶相似,但由於人類被生存環境汙染,本性越來越壞,失去了善;好在茶樹生在靈山,有雨露日月光華的滋養。和平精神代代相傳,被譽為塵外仙蕾。所以茶人壹定要遵循茶的本性,從純趣中修身養性,滌凈汙垢,恢復本來的善,發揮茶藝,延年益壽,持之以恒,領悟禪理,利用天地之和。石所謂的彼岸,可以在壹個有著明窗的壺裏找到。”

倫——“‘明倫’是儒家的瑰寶,是中國五千年永恒的文化。茶的作用是兩者之間的橋梁:古代有貢茶奉君,君賜茶敬臣;在家裏,媳婦端上茶湯伺候父母;丈夫陪女方唱歌,就是為夫妻倆喝酒;哥哥是茶的朋友,哥哥是茶的兄弟;朋友來了又走,聚在壹起喝茶。今天,以茶為飲,符合五常(父慈、子孝、夫唱、婦從、兄誼、弟敬、友信、友敬、臣忠),則茶有通天下之功,無所替代。”(蔡著《現代茶藝》,200頁,臺灣省文化公司。

此外,近年來臺灣省的周瑜先生也提出了“正、靜、清、圓”四個字作為中國茶道精神的代表。(周瑜:從自然到個體主體的探索與文化再生,《農業考古》第2期+0999)

以上各派所總結的中國茶道(cha de)的基本精神雖不盡相同,但其主要精神還是接近的,尤其是清凈、靜謐、和諧、美好,符合中國茶道精神和茶藝特點,也與日本茶道、韓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相通。根據陳教授對的研究,他認為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和”就是天、地、人之間的和諧。於是,天人合壹實現後的和諧之美就產生了。“和”的內涵非常豐富。作為中國文化意識中體現的“和”主要包括:和而尊、和而純、和而誠、靜而信、和而儉、美而愛、和而中和、和而容、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敬而遠之、和而遠之、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 和合(古代說漢族和少數民族是結盟友好的),和合(二)它不僅包含了“敬”、“清”、“默”、“誠”、“儉”、“美”、“樂”、“靜”的全部含義,還涉及到天時、地利、人和等等方面。 請相信,在所有漢字中,沒有壹個比“和”更能突出“中國茶道”的了。認為“心的和諧與清凈”是茶文化的精髓,也是茶道的核心(茶藝報,19頁,香港茶藝中心出版,1993)。

茶道和茶道

茶道是以修道為目的的飲茶藝術,包括茶道、禮儀、環境、修行四個要素。茶道是茶道的基礎和必要條件,可以獨立於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道為基礎,又依賴於茶道。茶道重在“藝”,通過學習茶藝來獲得審美享受。茶道重在道,旨在通過茶道修心悟道。茶道的內涵小於茶道,茶道的內涵包含茶道。茶道的外延大於茶道,其外延介於茶道和茶文化之間。

茶道的內涵大於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藝術”是指泡茶、泡茶和品茶的藝術。我們這裏說的‘道’,指的是藝術品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藝術無道,藝術無精無靈。茶藝,名而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茶道是精神,是真理,是規律,是本源,是本質。它往往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妳可以通過妳的內心充分體會。茶藝與茶道的結合,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壹的結果。茶藝和茶道的內涵和外延是不同的,要嚴格區分,不能混淆。

喝茶、品茶、茶藝和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用茶當飲料解渴。

品茶:註重茶葉的色、香,註重茶具的品質,飲用時細細品味。

茶藝:講究環境、氛圍、音樂、沖泡技巧、人際關系。

最高境界——茶道:將哲學、倫理、道德融入茶事活動中,通過品茶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享受。

個人認為中國沒有茶道,只有中國的“茶文化”!原因如下:

1.在中國,“道”是很嚴肅的東西,不是生命的枝葉。另壹方面,它從中國帶走的壹些皮毛,卻被公開稱為“道”!中日茶文化的根在中國,但發展卻走向了兩個不同的方向,這是有其必然因素的。

中國茶文化的主體是人,茶是作為人的客體而存在的,茶是為人而存在的。中國的茶文化被稱為美的哲學,原因有五:

1.中國茶文化美學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先秦魏晉南北朝時期。奠定中國古典美學理論基礎的大師是壹位偉大的哲學家。

2.其理論基礎源於壹些哲學命題。

3.中國茶文化美學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吸收了佛、道、儒三家的哲學理論,並得益於壹大批思想家、哲學家的推動。

4.中國的茶文化美學強調天人合壹,從壹把小茶壺中探索宇宙奧秘,從壹口清淡的茶湯中體味人生的種種滋味。

5.中國的茶文化美學從哲學的角度對茶人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尤其是在思維方式、審美情趣、藝術想象、人格形成等方面。

總之,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美學思想隨風潛入夜,默默滋潤著中國茶文化這朵奇葩。在中國茶文化中,既有佛教的空靈之美,又有道教的神秘曠達之美,還有儒家的典雅含蓄之美。

另壹方面,日本茶道強調以下三點:。

(壹)尊重和沈默

“和、敬、默”被稱為茶道的四諦、四則、四則。它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提起這四個字,人們馬上就會聯想到茶道。茶道思想的主旨是:主體的“元”是對主體的絕對否定。這個茶道的主旨是無形的。作為“無”的化身,有形的理念是和諧、尊重、純潔、純粹。

(2)壹期壹會。

“壹屆”中的“壹屆”,是指“壹屆壹命”、“壹生壹世”、“壹生壹世”。壹屆意味著壹生只相遇壹次,不會有第二次相遇。這是日本茶人舉辦茶會應該持有的心態。這個觀點來源於佛教的無常觀,敦促茶人尊重每壹分鐘,認真對待。

(三)獨坐的概念

術語“獨自坐著的想法”也來自景宜的《壹會兒茶和湯的集合》。“獨坐”是指客人走後,獨自坐在茶館裏,“想法”是指“琢磨”和“沈思”。面對壹個茶壺,獨自坐在茶館裏,想著這壹天的茶,沈思著這壹天不會再發生,茶人的心不知所措。

可見日本茶道中,刻意淡化人的存在,壹味強調茶。這是兩國茶文化的最大差異,也從壹個側面反映了兩國文化和價值取向的差異。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茶文化在中國的發展是自下而上的,所以它的特點是博大,所謂茶文化,它與儒家思想有著不解之緣。可以說,把中國茶文化和儒家思想割裂開來是不現實的,正是因為中國文人灑脫,中國茶文化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同時,因為在中國文化中,

反觀日本,從壹開始,茶的傳播就是自上而下的。上流社會把茶上升到了壹種莫名其妙的宗教。統治階級為了自己的需要,把茶放入神聖的光環中,對事務壹絲不茍。不能說他們是通過堅持外表而被簡化成形體的。在茶道中,人成了茶的奴隸,似乎有本末倒置之嫌。

這樣就可以得出壹個結論:從表象上看,近代以來,中國的茶文化趨於衰落,但不如日本的後來者;但從更深層次來看,這是由兩國的民族心態和文化底蘊決定的:在中國,茶只是壹門藝術,是壹種從屬於人的文化現象;而日本則是壹個神聖而嚴肅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