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馮建亭的詩《永遠不要靠近愛情》,覺得是壹首好詩(本質上講的是兩個人的關系)。
永遠不要接近依戀。
我們獨自在黑暗的空間裏。
妳總是低著頭,壹句話不說就把所有東西拿走。
我們的距離變得不可預測。
妳為什麽壹直回頭看?
而我的眼裏,充滿了相遇和歸來的渴望。
為什麽在這樣的秋夜?
有壹種永遠無法靠近的依戀。
仔細研究後,我覺得如果把這首詩的題目改成《兩棵樹》,讀全詩就不是當下生活場景的“具象詩”,而會成為壹首意義深遠的偉大的整體象征詩。當然,詩的意誌依然是詩人賦予的原初意誌,但這首詩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比之前的標題要高得多。說到整體象征詩,筆者以艾青的《樹》為例來闡述。樹
壹棵樹,壹棵樹
風和空氣是相互獨立的。
告訴他們距離
但是在土壤的覆蓋下
他們的根被拉長了。
在看不見的深處
它們纏繞著樹根。
艾青的《樹》不是壹首簡單的物象詩,而是壹首壹般的象征詩,因為它寓意深刻,內涵豐富。這首詩的前四行,寫的是壹幅自然的畫卷,真實到沒有人能感受到畫卷的獨特。但這首詩後四行第壹行的“但是”二字,將讀者的目光從地上引向地下。也是轉折詞“但是”把地上的自然畫面和地上的自然畫面緊密的聯系在壹起,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不會覺得別扭。在這裏,詩人告訴讀者,雖然樹木孤零零地立在地上,但它們在地下的根是交織在壹起的。
看完整首詩,感覺這首詩不僅僅是關於樹木的自然圖景,更是關於利用樹木的社會圖景,即人與人之間微妙的人際關系。更確切地說,詩人在寫這首詩的時候,象征和暗示了中華民族的壹種生存狀態和精神。
我覺得如果直接表達詩人艾青的本體感受,那個時代的背景是不允許的,所以我找了壹個通用的符號來象征和暗示詩人心中的本體感受。今天我們生活的時代和艾青生活的時代不壹樣了。雖然時代也允許我們直接表達思想感情,但詩歌是壹種含蓄的語言藝術,直白是大忌。我們還是要爭取整體的象征詩歌藝術。
總之,我們在建構詩歌的整體象征意象時,詩人的本體感受往往是看不見、摸不著、聽不見的抽象事物。所以用詩歌來表達這種情感,可以具體描述,因為詩歌語言是視覺語言。怎麽形容?簡而言之,就是把表達本體感受的心態物化為可感的形象。可以說,構建詩歌的整體象征意象是很難的,壹首好的整體象征詩往往是詩人多年生命體驗和精神頓悟的結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