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中國戲曲是如何發展起來的?京劇和戲劇是什麽關系?

中國戲曲是如何發展起來的?京劇和戲劇是什麽關系?

京劇是戲劇的壹種,戲劇包括京劇。中國歌劇的發展;

先秦(萌芽階段)

中晚唐(形成時期)

晉松(發展期)

元朝(成熟期)

明清(盛世)

現代(革新時期)

現代(輝煌時期)

詳情如下:

歷史上第壹個使用“戲曲”壹詞的人是宋(1240-1319),他在《詩人吳傳》中提出“永嘉戲”。他說的是“南戲”、“話劇”、“永嘉戲”。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戲劇”被用作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總稱。

戲曲是中國的傳統藝術之壹,有各種有趣的劇種,表演形式有唱有跳,有說有唱,有文有武。這在世界戲劇史上是獨壹無二的。其主要特點有:以京劇這壹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作為例,壹是女扮男裝(在越劇中,常見女扮男裝);二是將命、丹、精、醜分為四大行業;三、有壹種誇張的化妝藝術——臉書;第四,“戲服”(即中國傳統戲曲的服飾、道具)基本上有固定的樣式和規格;五是用“程序”來執行。中國的民族戲曲,從先秦的“儺戲”,漢代的“百戲”,唐代的“參軍”,宋代的雜劇,南宋的南戲,元代的雜劇,到清代地方戲曲的空前繁榮,京劇的形成。

先秦(萌芽階段)

在原始社會,原始歌舞產生於氏族聚居的村落,隨著氏族的逐漸壯大,歌舞也逐漸發展完善。比如,在很多古老的農村,至今仍有悠久的歌舞傳統,比如“儺戲”;與此同時,壹些新的歌舞如“社火”和“秧歌”也應運而生,以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正是這些歌舞表演,造就了壹批技藝精湛的民間藝人,在戲曲方向上有了壹點進步。《詩經》中的“頌”和《楚辭》中的“九歌”,都是祭祀神靈時載歌載舞的歌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娛樂性歌舞逐漸演變。漢魏至中唐時期,出現了“嬌滴滴”(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演生活小故事的“舞娘”,都是萌芽的劇目。

中晚唐(形成期)

中唐以後,中國戲劇突飛猛進,戲劇藝術逐漸成型。

唐代文學藝術的繁榮是經濟高度發展的結果,促進了戲曲藝術的自立,並給予其豐富的營養。詩歌節奏和敘事詩的成熟對中國傳統戲曲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音樂和舞蹈的繁榮為中國傳統戲曲的表演和演唱提供了最堅實的基礎。焦芳梨園的專業化研究和規範化訓練,提高了藝人的藝術水平,加速了歌舞的戲劇化進程,產生了壹批載歌載舞的戲曲劇目。

晉松(發展期)

宋代的“雜劇”、金代的“庭院式”、說唱形式的“朱功調”,都在音樂、結構、內容上奠定了元代雜劇的基礎。

元朝(成熟期)

到了元代,“雜劇”在原有基礎上有了很大發展,成為壹種新的劇種。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征,標誌著中國戲劇進入了成熟階段。12世紀中葉至13世紀初,逐漸產生了反映市民生活和觀點的專業藝術和商業表演團體、元雜劇和金元本,如關漢卿創作的元、馬致遠創作的《漢宮秋》、《趙遺孤的復仇》等。這壹時期是中國傳統戲曲舞臺的繁榮時期。

元雜劇不僅是壹種成熟的高級戲劇形式,而且因其最鮮明的時代特征和藝術獨創性而被視為壹代文學的主流。元雜劇最初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流行於北方。元朝滅南宋後,發展為國劇。元代,群星璀璨,名作如雲。

元雜劇興盛壹代,藝術發展和社會現實從兩個方面提供了契機。從藝術自身發展來看,戲劇經過漫長的醞釀和緩慢的過程,無論是內部結構還是外部表現,都積累了很多,達到了成熟。恰在此時,傳統詩歌在經歷了唐宋的鼎盛與輝煌之後,走向衰落。在才華橫溢的藝術家眼裏,劇場藝術園是壹片等待他們耕耘的新土地。從社會現實來看,元蒙統治者廢除科舉制度,不僅切斷了知識分子進入仕途的可能,而且將他們貶到了壹個很低的位置:僅高於乞丐,低於普通人和妓女。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文化人陷入了社會的底層。在疏離經典與歷史,冷漠詩歌的無奈中,他們不得不去勾欄瓦舍消磨時間,尋求出路。由此,新興的元雜劇意外收獲了壹批職業創作者。他們有壹個行業組織叫“讀書會”,加入讀書會的劇作家叫“讀書會先生”。這些落魄文人在群體中合作競爭,創造了中國戲劇的黃金時代。與以往傾向於表達主觀情感和興趣的詩歌不同,元雜劇以廣泛反映社會為己任。顯然,這是由於作家們很久沒有回到家鄉魯巷村,對現實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元雜劇的劇本體系多由“四折壹楔”構成。四折是壹個段落,有四個情節,就像在繼承和結合上做文章。楔形短,壹般放在第壹折之前,有點類似後來的“前奏”。在藝術上,元雜劇以唱為主,說唱結合。每壹折都是由同壹個宮調中的幾個曲調組合成壹個組曲。整套只有壹個韻,由鄭丹唱主角,或者由鄭丹唱主角。這種“壹人領唱”可以充分發揮歌唱藝術的特長,盡情地塑造主角。念白部分受參軍傳統影響,經常被堵嘴,充滿幽默。將音樂結構與戲劇結構統壹起來,從而達到有規律的體系,這說明元雜劇藝術的成熟和完善。

明清(盛世)

到了明朝,傳說發展起來了。明傳奇的前身是宋元時期的南戲(南戲是南曲的簡稱,是在宋代雜劇的基礎上結合南方地區的曲調發展起來的壹種新的戲劇形式)。溫州是它的發源地。南戲和北雜劇在體制上不同:不受四折限制。經過文人的加工和改進,這部原本不夠嚴謹的短劇終於成為了壹部相當完整的長劇。例如,《琵琶記》就是壹部從南戲過渡到傳奇的作品。這部作品的主題來源於民間傳說,完整地展現了壹個故事,具有壹定的戲劇性。曾被譽為“復興南戲之祖”。

明中葉,湧現出壹大批傳奇作家和劇本,其中以湯顯祖最為成功。他壹生寫了許多傳奇劇,《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過杜麗娘與柳夢梅生死離別的故事,歌頌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幸福愛情、要求個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賦予愛情起死回生的力量,克服了封建禮教的束縛,取得了最後的勝利。這在當時封建禮教牢牢統治的社會中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這部劇問世300年來,壹直受到讀者和觀眾的喜愛。直到今天,《閨房》、《驚夢》等片段依然活躍在戲曲表演的舞臺上。16世紀明朝中期,昆曲在江南興起,湧現出《十五關》、《詹花魁》等多個劇種。這壹時期受農民歡迎的戲曲是起源於安徽、江西的益陽戲,受封建精英歡迎的是昆曲。

明代後期,舞臺開始流行,以戲曲表演為主要時尚。所謂折子戲,是指從整個傳奇劇目中選出來的有始有終的項目。只是全劇壹些相對獨立的片段,但在這些片段中,場景精彩,唱功極佳。折子戲的出現,是戲劇表演藝術強勁發展的結果,也是時間和舞臺淘洗的必然。觀眾熟悉劇情後,就可以盡情欣賞折子戲的表演技巧了。牡丹亭的《遊園》《做夢》,拜月亭的《踏傘》《拜月》,玉簪兒的《采琴》《追舟》,成為觀眾喜愛和經久不衰的佳作。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描寫人們心中的英雄,如穆、陶三春、等。這時,地方戲曲主要包括北方梆子和南方皮黃。京劇是在清代地方戲高度繁榮的基礎上產生的。同治、光緒年間,出現了第壹代京劇演員和不同流派的大師,標誌著京劇的成熟和繁榮。很快,京劇發展到全國,尤其是上海和天津。京劇成為影響廣泛的戲劇,把中國的戲曲藝術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度。

因為明朝的傳說延續到清朝,所以又叫明清傳奇。明清傳奇在形式上繼承了南戲體系,更為完整。壹個劇本,大多只有30個左右,往往分為上下兩部分;作者還特別註意結構的緊湊和主題的交織。傳奇音樂也是曲牌結合的形式,但比南戲更發達,十折戲也不再局限於壹個宮調;曲牌的數量也取決於劇情的需要;舞臺上的所有角色都會唱歌。

明清傳奇中包含了很多地方口音。其中,昆山腔和益陽腔是流傳最廣、影響最深遠的。嘉靖年間(生卒年不詳)魏良輔變法後,昆山腔創作了委婉、細膩、流暢、悠遠的“水墨調”,講究清、正、純。將弦樂、簫管、鼓板三種樂器結合起來,建立了全方位的樂隊伴奏。《浣紗記》的演出,讓昆山腔通過舞臺成為國劇。弋陽腔產生於江西,主要流行於民間,由江湖劇團演出。它每傳播到壹個地方,就融合當地的語言和民樂,演變成壹種本土化的聲腔。益陽戲不需要管弦樂伴奏,僅以鑼鼓為節奏,唱副歌,采用徒弟幫的形式,特點是通俗、民間、註重表演效果。它與昆山腔的清雅風格形成了中國戲曲的兩種不同走向。經過長期的舞臺實踐,明劇的角色劃分更加細致。比如昆山話有12個字,主角不限於正面積極,凈醜不只是調侃。

現代(革新時期)

辛亥革命前後,王小農、潘、夏月山等壹批卓有成就的戲曲藝術家從事戲曲藝術的改良,為以後的戲曲改良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從1919的五四運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這期間有壹部分仁人誌士對戲曲進行了改革。“五四”前夕,梅蘭芳演出了《鄧叔姑》、《壹縷麻花》等新風尚劇目,宣傳民主思想,周和程也創作了不少作品。而袁雪芬則高舉越劇改革的大旗,主演了魯迅的代表作《祥林嫂》,在中國戲曲中率先形成了集編、導、舞、聲、美於壹體的綜合藝術機制。“率先啟動中國戲曲藝術大寫意與資本化現實相結合的機制。

現代(輝煌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湧現出壹批優秀劇目,如京劇《大和》、《白蛇傳》、評劇《秦香蓮》、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昆曲《十五關》等。著名歷史學家吳晗還寫過歷史京劇《海瑞罷官》。此後,壹系列優秀作品相繼問世,如京劇《白毛女》、《紅燈記》、《白虎奇謀》、越劇《西廂記》、《劉巧兒》、滬劇《蘆蕩火》、豫劇《朝陽溝》等。粉碎“四人幫”後,京劇《謝瑤環》、莆仙戲《春草趕廳》、魯戲《姐弟戀》等壹大批深受群眾喜愛但被叫停或批評的傳統劇目重新上演。中國傳統戲曲發展到今天,經過不同的時代,不斷適應新時代、新觀眾的需求,保持和發展民族傳統的藝術特色。中國戲曲界提出的“現代化”和“戲劇化”問題,已成為新的歷史時期積極探索和實踐的課題。

中國戲曲主要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組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壹種歷史悠久的綜合性舞臺藝術形式。漢唐到宋金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表演藝術等組成,約有360種。它的特點是將多種藝術形式匯集在壹個標準中,在同壹性質中體現各自的個性。中國的戲曲與希臘的悲劇和喜劇、印度的梵文戲曲並稱為世界三大古代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漸形成了以五大劇種為核心的中國戲曲百花園。中國有很多種戲劇。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約有360種戲曲,數萬種傳統劇目。其他著名的劇種包括:昆曲、杭子戲、粵劇、淮劇、川劇、秦劇、滬劇、陜劇、漢劇、河北梆子、河南粵調、河南杭子戲、湘劇和湖南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