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讀古詩詞

如何讀古詩詞

第壹,註意詩的題目。

第壹件事是思考這首詩“寫的是什麽?”不要急著回答,看看詩,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杜甫《月夜》的題目告訴了我們寫作的背景。李商隱的詩《雨夜給北方壹個朋友的字條》的內容,沒有離開黑夜,是雨夜,無論是滂沱大雨還是綿綿細雨。詩人那天晚上睡不著,想給遠方的親人或朋友發個信息。孟浩然的《張丞相在洞庭》必然是描寫洞庭風光的,標題也告訴我們這首詩要獻給張丞相,而“上”字又向我們揭示了張丞相的身份和地位明顯高於孟浩然。元稹是白居易的好朋友。大病壹場被流放到通州,差點害死他。此時“聞樂天授江州司馬”他的內心會有怎樣的觸動?題是詩歌解讀的關鍵,古詩的特點是抒情。詩人往往通過偶然事件來激發感情,通過某個場景來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感。從創作動機來看,題目是觸發作者感情的終點,是對詩歌內容的介紹。

壹首詩的標題往往指出了詩的內容,並確定了情感基調。閱讀時,要註意把詩的內容和詩的題目結合起來。

比如北宋寇準的《春上樓思故鄉》這首詩,從題目就告訴我們,這首詩講的是詩人春天上樓時的所見所聞,表達了對故鄉的懷念之情。“高樓聊天期待,而且是平的。無人渡野水,孤舟渡日。荒村滿煙靄,古寺講鶯。舊事遠了,禪定乍驚。”這首詩出現在2005年高考詩歌鑒賞題中,要求結合全詩分析詩人從“聊天”到“震驚”的情感變化。如果我們註意詩的題目,就很容易分析出眼前的景象觸動(驚喜)了詩人的思鄉之情,答題不會有偏差。

如“永裕樂?《京口顧北亭懷古》在題目中透露了兩方面的信息:壹是從題材上可以判斷這是壹首古詩;第二,懷舊的地點,在京口顧北亭。順著這個思路,結合詩的背景,我們就能很快讀懂這首詩。

再如魏的《寒食京師兄弟》:“雨中禁火,街上鶯獨坐聽。看看酒,想想妳的兄弟們。淩渡冷,吃草。”題目包含季節、地點、人物等因素。結合詩中的“冷”、“獨”、“空”等詞,我們就不難理解作者在寒食節思念京城兄弟時的落寞、孤獨和淒涼了。

再如唐代詩人張旭的《留山》,明確指出這是壹首挽留客人的詩,詩的內容是詩人留山的話:“山光物態使春光煥發,不為輕飄飄。《謎》裏就算沒有雨,衣服也會沾在雲的深處。”詩中最後兩句描寫的是山和雲,景色很奇妙,表達了與美景待在壹起的感覺。如果我們不關註詩歌這個話題,可能會誤解為只是詩人自己對美好風景的留戀。

還有壹些詩,根據題目可以看出它的體裁。如漢代以後,詩人以古代樂府詩為題作詩,如《塞上曲》、《塞下曲》、《參軍》、《隴西行旅》、《子夜吳歌》等,體裁為樂府體。唐朝長征詩人崔豪:“告訴我,妳住在哪裏?在這附近,在釣魚池旁邊?。讓我們把船靠在壹起,讓我們看看,我們是否屬於同壹個城鎮..”從題目來看,這是樂府詩。

第二,抓住關鍵詞(句子)

詩中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詞。比如蘇軾的《鼎豐伯?不聽林中打葉聲:“不聽林中打葉聲,何不唱且走慢,竹簽鞋比馬輕,誰怕?“壹件雨衣的蓑衣,任憑風吹雨打,依然過著我的生活。春風的涼爽,將我的酒喚醒,寒冷開始寒冷,太陽的山峰的太陽,但在時間滿足。回望蕭瑟之地,風雨無阻。”這首詩寫於貶謫黃州後的第三年。重在展望,寓事於心,從自然現象談人生哲理。詩中的兩句“風雨無阻終壹生”和“風雨無阻”,顯然是作者淡然心境的真實反映。

第三,註意作者的身世和朝代。

要真正理解壹首詩,就要認識人,討論世界。同樣的風景,因為詩人不同的經歷和心境,會包含完全不同的情感。霜葉紅,有人贊美“二月花裏紅”,也有人痛心疾首地覺得“它總會留下人的眼淚”因此,在讀詩時,壹定要關註詩人的經歷和處境,關註詩人所處朝代的國情和政事。只有聯系這些背景,才能準確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有些詩歌會提供相關的註釋,有些則沒有註釋,需要從積累的知識中進行回憶和提煉。

如南宋詩人戴復古寫的《江陰浮遠堂》:“橫岡望大江,萬裏愁浮遠堂前。最苦是無山遮目,淮南極目。”試題上加了壹條註釋:“戴復古,本名石屏,南宋末年詩人。”這個關於詩人生活的朝代的信息提供了解讀這首詩的鑰匙。南宋後期,國家衰落不可逆轉,這讓很多愛國詩人感到無比悲哀。詩人爬上山頂,眺望遠方。前宋的山山水水都沒了,他不忍心再看,就希望有山擋住他的視線。這種想看又不忍看的矛盾心理,將詩人對國家戰敗所帶來的無盡痛苦表現得淋漓盡致。

再如王安石的《梅花》:“壹角幾梅,韓玲獨開。我遠遠的就知道不是雪,因為有淡淡的香味。”王安石是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在擔任首相期間,他主張改革,但最終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失敗。王安石堅持自己的改革主張,不向保守派屈服。知道了這個背景,就可以知道王安石是用梅花比喻來表明他對變法的態度。無論什麽情況,寒冷無花,梅花依然會在人間綻放芬芳。

再比如既是官員又是隱士的詩人王維。有了這樣的背景知識,再去把握他的竹立館就很容易了。“我獨自倚在密竹中,彈著琴,哼著歌。聲音太輕,除了我的夥伴明月,誰都聽不見。”詩人把他對隱居的渴望都寫進了這美妙的風景裏。

第四,註意詩歌的語言特點。

詩歌的語言不同於散文的語言。

詩歌的語言是最簡潔的,同樣的東西用散文的語言寫出來會是壹個長句或者幾個字,而詩歌只用幾個字。比如妳寫壹篇散文,妳會先說明妳在某年某月某日登上了某處什麽樣的高樓,然後寫壹個遙遠的場景,而詩只有五個字。

詩歌語言也充滿了跳躍性,句子之間留下了大量的空隙,需要讀者通過想象來補充和還原詩歌的場景。賈島《不見客》:“我在壹棵松樹下問妳的學生,”他回答說,“我的老師去采藥了”。但是,穿過這些雲,我怎麽能知道是朝著山的哪個角落呢?. "探索者與男孩之間的三問三答,至少要用六句話來寫,詩人卻用答問的方式,把它們縮減為四句二十字。這就在句與句之間留下了空隙,需要我們讀者去想象和補充。

此外,由於詩歌既註重簡潔,又註重節奏,因此,詩歌的語言常常打破語法規則,出現顛倒。其原因如下:

第壹,是氣質的要求。初唐成熟的“近體詩”和後來的詞、曲,除了押韻、限詞之外,還要註意平駢詞的調配和對仗的穩定。為了符合音律的要求,詩人不得不在詞序上做壹些改變。晁突起《臨江仙》詩中的“水窮處處,雲起坐看”壹句,原是抄自王維《我隱居終南山》的壹句話。王正在寫“我將走,直到水檢查我的道路,然後坐在那裏看上升的雲”

第二,為了修辭的特殊需要。王維在《山居秋夜》中的詩《釵頭鳳歸竹吟,漁舟前荷葉收》說:“從客觀環境中的動作順序來看,原來是‘浣女’歸來引起‘竹聲’;漁船下,引出‘蓮花運動’。但如果如此機械地表述“桓女歸聒噪竹,漁舟移蓮”,那麽畫面的中心就歸於被動因素“竹”和“蓮”——這就是動作過程的終點。動作到此結束,畫面就靜止了。”按照詩中的順序,“竹鬧”“荷動”成為“浣女”“漁舟”的引子。於是畫面的中心移到了‘浣女’和‘漁船’這個動作的活躍因素上。“浣女”和“漁舟”的運動不僅比“竹”和“蓮”更明顯,而且作為運動的起點和動力,使這壹過程得以繼續。這大大增強了畫面的動感和獨特性。"

第三,氣質和辭令的要求往往是兼而有之。比如王昌齡的《從軍》和杜甫的《《春夜喜雨》》就是兩個例子。定語“古城”前移,“金關城”後移,除了符合七大奇觀和五律的平定格式外,目的是突出和強調玉門關所在的孤立突兀的地形和詩人想象中春雨過後花落的景象。

比如“夜船上雪,秋風散”,就是名詞直接並列成句,不用動詞,也不用連詞。再比如杜甫的“香米啄鸚鵡粒,碧梧棲老鳳枝”,就是典型的語序倒置。按照正常的語序,這種情況應該是:鸚鵡啄食香米剩下的谷粒,鳳凰棲息在吳彼的老樹枝上。當然,如果語序正常的話,詩的節奏就會喪失,完全達不到原詩節奏的要求。

倒裝經常出現在詩歌中:

①主語後置

崔豪《黃鶴樓》詩:“漢陽每樹成水清,鸚鵡洲壹窩香草。”意思是“清川(在壹片陽光燦爛的原野上)有壹棵生動的漢陽樹,鸚鵡螺島的草是茂盛的”,“漢陽樹”和“鸚鵡螺島”看似是“生動”和“茂盛”之後的對象,實則是要陳述的對象。

②.介詞賓語

杜甫《月夜》詩:“雲發香帶霧,玉肩月寒。”其實就是“香霧濕雲,清寒玉臂。”詩人想象著遠在漳州的妻子只是在閨房裏望月。帶著幽香的蒙蒙薄霧仿佛打濕了她的頭發,清朗的月光讓她白皙的手臂感覺冰涼。在這裏,“濕”和“冷”都是所謂的使役用法,“雲”和“玉臂”本來是它們所支配的對象,結果卻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語。辛棄疾《何心郎》詞:“說酒亭。妳看圓明,風月相似,臥龍諸葛。”晉代的陶淵明怎麽可能像三國的諸葛亮?原來,作者用這兩個詞來比喻他的朋友陳亮,分別解釋陳亮的文才和武功,字面意思是“看到浪漫的生活類似袁明和臥龍諸葛”。客體“圓明”跑到了主體的位置。再如錢起《我在谷口書房》中的壹首詩《告禦史楊》:“妳會喜歡雨過新竹,日落新山。”憐新雨後的竹,愛夕陽下的山。)

③主客體換位

葉夢得《何心郎》詞:“秋漸晚,霜信報黃花。”顯然也是“黃花還霜信”的意思。這種主賓換位的語序,表面上還是“主語-動詞-賓語”的形式,但壹定要反過來理解。再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姐妹兄弟皆列土,且,因她如此光照光宗耀祖”(門庭滿榮),陸侖的《夏塞曲》詩“林黑風襲草,將軍試夜射”(林暗風驚)。

(4)屬性的位置

部首短語中定語在前,中心語在後是古今漢語中常見的情況。但是,定語在詩歌中的位置是相當靈活的,它常常可以在沒有它所修飾的中心語的情況下前後移動。以下分別是例子。

A.屬性向前移動。王昌齡《參軍》詩曰:“青海有暗雪山,孤城望玉門關。”下壹句中的“孤城”是指玉門關,是玉門關的同位定語,但現在移到了動詞“俯瞰”之前,容易被誤解為站在另壹座孤城上俯瞰玉門。劉查《參軍》詩:“無人自笛聞,紅旗直上天山雪。”(聞笛)都是同類的例子。陸遊《睡在白晝》詩中寫道:“帳中香生霧,枕旁山中書積。”帳篷裏有壹股香霧,枕頭上有壹座書山。)

B.定語移動後。李白的詩《天目山夢登高》:“吾心與夢在吳與嶽,月夜渡鏡湖。”意思是“壹月之夜飛越鏡湖”。“月夜”這個短語原本是放在句首的時間狀語,現在拆成了兩部分。定語“月亮”離中心語較遠,在句末,好像是賓語的中心部分。但是,很明顯作者只能飛過鏡湖,而不能飛過月亮。以及《《春夜喜雨》》詩:“看那紅濕處,金冠城花重。”(金冠城帶重花)

⑤.賓語形式的狀語。

“人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在春風微笑。”從表面上看,“嘲笑春風”是壹個動賓短語。其實,“秋風”和“春風”並不是以“動”和“笑”為主,而是分別表示“在秋風中動”和“在春風中笑”。這種情況在詩歌中較為常見,如杜甫《秋興》八首之二:“千山在克萊爾闊自趙輝,日日江樓坐翠微。”(Claire Kuo,趙輝千山,天天坐在江樓的綠色裏。)李商隱《安定塔》詩:“總記江湖白發,欲回天地入舟。”(我會壹直記得,江湖有白發還會回來。)都是同類的例子。

⑥其他:

蘇軾《念奴嬌》詞:“故國漂泊,多情應笑我,早年生活是法華。”(應笑我是多情的。比如毛澤東的詞“寒秋獨立,湘江北上,橘子洲”,同學們可以很快重新整理為“寒秋,(我)獨立(在)橘子洲,(看到)湘江北上”;比較典型的“但是妳上壹層樓,開闊了妳的視野三百裏”,學生們比較熟悉,可以很快重新整理為“我要看萬裏”。在國家的歷史之後,很難找到壹個像孫權這樣的英雄。

因為詩歌在語言上有其特殊性,對詩歌的解讀首先要在句子中理解。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做壹些古詩翻譯的練習,把詩歌的語言變成散文的語言。例如,錢起的《從我的書房到谷口》壹文給禦史楊:

“在河谷中的壹個小草屋裏,壹朵雲似乎從壹堵醋墻中誕生。雨後,新竹的五彩繽紛令人心曠神怡,晚霞映襯下的山色更加可愛。悠閑的白鷺往往早早築巢,秋天的花朵比別處更晚充滿生機。我已經吩咐我的學生清掃草地,為我的朋友的到來。”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隱居的山間小屋的清新恬靜之美,表現了隱居生活的寧靜舒適,表達了盼望與故人重逢的喜悅之情。第壹副對聯中的“戴”和“生”是想象詞,閱讀時要通過想象再現其情景。詩中對聯的兩句和領口的壹句是倒掛的。按照正常的語序,對聯應該是:憐新雨後的竹,愛夕陽下的山。倒裝句後,把竹子和山放在句首,突出了詩人小屋所在的僻靜之處——竹林邊,山腳下。按正常語序,頸聯的句子應該是:閑鷺常活早。這種倒置主要是由於韻律的原因。對仗中的延宕是押韻,只能放在句末,使句子通過倒裝句與對仗形成對仗。全詩的詩意是:山泉溝壑如飄帶縈繞茅屋書房,墻上掛著窗簾般的薜荔,雲仿佛從薜荔中升起。剛下過雨的竹林和夕陽映照下的群山是多麽可愛。休閑的白鷺往往歸巢早,秋花生機勃勃,比別處落得晚。我的孩子們正在清理攀登羅騰的道路,我昨天和我的老朋友約好了。

對詩歌的解讀需要想象和聯想,這其實是壹個再創造的過程。這也使得詩歌呈現出多義性。讀詩沒有固定的想象模式。關鍵是要講道理。比如歐陽修的《蝶戀花》:“三月雨風狂,門簾遮黃昏,無留春之計。”省略了“門套”和“黃昏”的連接詞,可以理解為黃昏關門,黃昏關門,黃昏關門,可能有三層意思。反正室內的人有壹個關門的動作,時間是黃昏,表現了她的孤獨、失望和憂郁。

第五,註意詩中的意象。

意象是詩中描繪的藝術形象。詩歌用意象來表達它的意義。作為壹個詩人,“爬山充滿了感情,而看海充滿了感情”,我們在解讀詩歌的時候要用心去把握“山”和“水”所蘊含的情意。在古典詩歌中,有些意象在不同時代不同詩人的作品中反復出現,其含義也是穩定的。這些常見的意象應該作為閱讀詩歌的常識來把握。

常見的圖像壹般都有約定俗成的含義。然而,這些常見的意象在詩人的作品中有時具有非常規的含義。同時,詩歌更多的是詩人即興創作的意象,意義並不常規,需要從具體的作品中去把握。

註意這首詩的最後兩句。

這是壹種常見的寫詩和散文的方式。古詩詞往往在兩段的結尾標明主題,閱讀時要註意。

杜甫有絕句:“江藍鳥過白,山青花焚。今春又見,何時是還鄉之年?”看前兩句,只是用鮮艷的色彩寫出了美麗的景色,感覺如何還很難確定。最後兩句話點出了詩人的鄉愁。詩人過著流亡的生活,年復壹年,思鄉心切,不知何時歸來,心中多麽痛苦。從這最後兩句可以看出,這首詩用的是歡樂場景寫悲傷的手法。

再比如劉禹錫的詩《秋風》:“秋風來處,蕭蕭送雁。來到庭樹,孤客先聞。”這首詩的前兩句是關於秋風大雁的,已經通過意象含蓄地表達了遊子的鄉愁。最後兩句直接寫獨自在外的客人先聽到颯颯秋風吹庭樹,把全詩的主旨說清楚了。

再比如李的《讓我們做個相》。李在唐天寶元年擔任左相,天寶五年被奸臣李排擠。為此,他寫下了這首詩:“避先賢於初,別說了,樂而勝杯。”要問門前的客人,今天要來幾個?“詩中避聖賢即讓聖賢,喜則愛飲酒。苗偉借用《三國演義》中苗偉好酒的典故,稱清酒為“聖人”,濁酒為“聖人”。這首詩的後兩句直接描述了世界的寒冷。以前是客人,現在怕被牽連,不敢再上門。最後兩句話說明了詩人對這些惡棍的鄙視。

七、詩歌中常用的比喻,尤其是比喻和轉喻,使用時不露痕跡,要註意識別。

比喻與明喻的不同之處在於,比喻與被比喻對象之間沒有比喻性的詞語,而是通過“是”、“為”、“當”、“華”等詞語聯系起來。比如《孔雀東南飛》中“君為磐石,妾為蘆葦。蒲葦線如絲,巖不移。用“搖滾”和“蒲葦”來比喻表達對愛情堅定的心,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轉喻,完全沒有隱喻的痕跡,直接用隱喻代替本體,既沒有本體,也沒有比喻性的詞語出現。

或者沒有連詞。如花間集鼻祖文的《菩薩蠻》說:“山巒重疊,鬢上雲欲花香頰雪。懶得畫蛾眉,來不及化妝洗漱。照花前後鏡,花相映;新帖繡羅羅。兩只都是金鷓鴣。”描述壹位女士晚起後穿衣打扮時的嫵媚慵懶神態,用豐富多彩的文字,生動形象。鬢角光滑如雲,臉頰潔白如雪,眉如飛蛾,面如花。壹個衣著慵懶的淑女形象通過隱喻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

魏慶之在《詩人的玉片》中說:“唐僧有許多優美的句子,其句法多是事物的意思,而不是指壹件事,像是外國的句子。如果沒有大師的詩句:‘聽雨寒更慘,開門葉深。’是落葉比雨聲更響。

李賀《秦王飲酒》有《洞庭雨腳來吹笙》。詩人用洞庭湖的雨聲來比喻笙的聲音。

甚至有人用了三個比喻來形容自己的悲傷,比如賀鑄的《玉案》:“有多少閑情?宜川煙,滿眼風,梅子黃雨。”三個比喻,用場景烘幹感情,是許多心事和沈重心事的比喻,兩者都是比喻。

總之,詩歌作為壹種特殊的文學體裁,有其獨特的語言風格,即抒情性、含蓄性、精煉性和跳躍性。誠然,特殊的語言結構是詩歌創作所必需的,而這些地方往往是高考的重點。所以,只有掌握了它的語言結構,並以此為突破口,才能更好地理解全詩的意境,更容易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