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當人類的星辰閃耀》概括了大致內容。

《當人類的星辰閃耀》概括了大致內容。

親愛的,希望能領養

這部被歌德稱為“上帝的神秘作坊”的歷史,展現了人物的關鍵時刻,他們像星星壹樣永遠閃耀,照耀著人類自身。

巴爾博亞,帶著混混、探險家、叛逆者、英雄的熱血,成為第壹個看到太平洋的歐洲人。僅僅壹秒鐘的猶豫不決,格魯希元帥就斷定拿破侖在滑鐵盧戰役中失敗了;七十多歲的歌德像《愛的種子》裏的男孩壹樣愛上了壹個十幾歲的女孩。求婚失敗後,老人在颯颯秋色中壹氣呵成地寫下了《瑪琳巴德挽歌》。流亡國外的列寧不顧個人榮辱,乘坐密封列車經德國返回俄國。十月革命就這樣開啟了歷史的火車頭...

1.求庇護不朽事業:1565438+2003年9月25日,西班牙探險家巴爾博亞發現了太平洋。

這篇文章是關於歐洲人發現太平洋的。巴爾博亞發現太平洋時幾乎是個逃犯。他把遠征當成了壹種逃避,這次遠征被後人證明是“不朽的事業”。

2.拜占庭的覆滅:1453年5月29日,奧斯曼土耳其蘇丹二世攻占了東羅馬帝國最後壹個要塞君士坦丁堡,後改名為伊斯坦布爾。

在茨威格眼裏,這篇文章所描述的事件很可能是壹個悲劇,壹個基督教世界的慘敗,而這個慘敗恰恰是他們相互猜疑造成的。

茨威格毫無顧忌地贊揚了土耳其蘇丹征服者的智慧和勇氣。當然,作為壹個人文主義者,他也痛斥自己的殘忍。

這篇文章中特別精彩的是,茨威格用文學手法描寫了被遺忘的城門“凱爾卡門”的陷落,使君士坦丁堡的悲劇更具戲劇性,也讓人為英雄們的粗心大意感到惋惜。

聖索菲亞大教堂也是本文的壹個中心。感人的戰前彌撒,戰後的劫掠,改造成* * *廟,展現了歷史的殘酷與頑皮。

3.漢德爾復活:1741 8月21日,落魄的作曲家漢德爾突然在壹首詩中找到靈感,寫出了不朽的《彌賽亞》,他自己也得救了。

我想說的是,茨威格在這篇文章中的描述完全不像壹個來自沒有宗教信仰的家庭的人,而像壹個虔誠的基督徒。我覺得這是他真實情感的表達而不是什麽寫作技巧。

4.壹夜天才:1792 4月25日,年輕的胭脂上尉受斯特拉斯堡市長之邀,為賴因哈德軍隊寫了壹首戰歌。4月26日淩晨,《馬賽曲》誕生了。

這篇文章最戲劇化的地方,是那晚魯哥的不朽,以及之後的平庸。他“壹夜之間就成了詩人”。

但《馬賽曲》卻成了法國的國歌,被永遠的傳播,讓人覺得這段歷史真的讓人捉摸不透。它賦予了壹個平庸的人短短幾個小時的偉大才華,也許只是為了讓這激動人心的旋律給法國人民和自由帶來勝利。

“《馬賽曲》就像長著翅膀的勝利女神尼基,翺翔在法國所有的戰場上,帶給無數人熱情和死亡。”

5.滑鐵盧壹分鐘:1816月05日18由於懦弱平庸的格魯希中尉對命運的堅持,拿破侖打敗了滑鐵盧。

這壹部恐怕是書中最不“星光燦爛”的,因為在這壹部中,沒有人性的閃耀,主角軟弱而優柔寡斷,斷送了他的皇帝大業。

對此,茨威格說:“有時候——這是世界歷史上最令人驚異的時刻——命運之線在壹瞬間掌握在壹個失敗者手中。

像暴風驟雨壹樣的英雄世界遊戲也牽扯到了那些平庸的人。

但當重任突然落在他們身上時,他們更多的是驚恐而不是慶幸。

幾乎都是在顫抖中從自己手中失去了命運。"

茨威格充分戲劇化了歷史上的這壹秒:就是在這壹秒,格魯希決定不支持滑鐵盧,盡管他聽到了槍聲;就是這壹秒,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就是這壹秒決定了整個19世紀。

根據這場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大革命後法國在世界上的獨特地位,這第二次確實至關重要。

壹個平庸的人毀了壹個天才的職業生涯。茨威格評論說:“在塵世生活中,這樣的時刻很少出現。

無意中說到壹個人,不知道怎麽用。

在命運降臨的偉大時刻,公民的壹切美德——謹慎、順從、勤奮、謹慎——都無濟於事。他們總是只要求有才能的人,把他塑造成不朽的形象。

命運輕蔑地拒絕膽怯的人。

命運——這是世界上又壹個神,只願用溫暖的臂膀把勇者高高舉起,送他們去英雄的天堂。"

6.《瑪琳巴德挽歌》:1823 9月5日,歌德離開療養院回家,抑制不住對那裏壹位少女的思念,悲痛欲絕,寫下了晚年最著名的情詩:《瑪琳巴德挽歌》。

這個74歲的老人不僅愛上了壹個19歲的女孩,還找人代她向她求婚。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幸好這個求婚是敷衍了事,否則這段婚姻才是真正的悲歌...寫完這首歌,“歌德永遠告別了因愛而痛苦的時代,進入了頭腦冷靜、勤於寫作的暮年。”

7.黃金果的發現:184865438+10月,約翰·奧古斯特·蘇特(john august suter)在自己的領地,也就是現在的加州,發現了混有沙子的黃金,從而掀起了壹場席卷全球的“淘金熱”,歷時四年。

茨威格在這篇文章中實際上關註的是蘇特對加利福尼亞的發展。他曾經是世界首富,但淘金熱之後,世界各地的人占據了他的田地、房屋、牛羊,這片廣袤的土地就是他的私有財產。

蘇特起訴了在他種植區定居的1722萬農民,要求他們退出私自強占的土地,並向加州* * *和聯邦* * *索賠2500萬美元。

湯普森法官裁定他對這塊土地的所有權合法,蘇特幾乎再次成為世界首富,但這壹判決沒有得到執行。憤怒的人們殺死了他的三個兒子,他的余生壹直在華盛頓的法院周圍徘徊,乞求食物和正義。

他死時,口袋裏藏著壹份辯護狀,他要求根據世界上所有的法律,保證他和他的繼承人擁有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財產。

剝削加州的人得到了這樣的命運。歷史的確是無情的,人們的憤怒往往沒有那麽正義。

8.英雄時刻:1849 12.22,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押赴刑場準備槍決。就在槍決前,先驅報送來了沙皇的赦免令,將懲罰從槍決改為苦役。曾經在生與死的邊界上走了壹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從此轉變了思想。

這是書中唯壹以詩歌形式出現的歷史特寫。

充滿了關於基督教信仰的描述和暗示,很難相信茨威格沒有宗教信仰。

這壹轉折之後,“陀思妥耶夫斯基拋棄了社會主義信仰,以宗教的精神闡釋人民的理想,主張拋棄個人欲望,聽天由命,鼓吹人人都有罪孽,罪犯是“不幸的人”,試圖以道德影響代替反對專制的鬥爭,幻想尋求統治階級與人民的和解。”

有趣的是,譯者感嘆這種變化,而茨威格卻保持著積極的態度。仔細想想,還是和茨威格是人文主義者、和平主義者有關。不用說,他必須反對暴力革命。

9.跨越大洋的第壹次通話:1858年7月28日,在美國實業家賽勒斯·西菲爾德的推動下,實現了跨越大西洋的第壹次通話。

這部歷史特寫歌頌了勇敢的冒險精神和菲爾德不屈不撓的努力。

在第壹次電纜鋪設中,失敗了兩次,浪費了很多錢,但在菲爾德的帶領下,人們進行了第三次嘗試。終於在7月28日開始鋪設,為人類在大西洋海底建立了壹條電通道。

可惜這條路很快就斷了,原本欣喜若狂的人把氣撒在了菲爾德身上,說他出軌,菲爾德沈默了。

6年後,他利用成熟的電纜技術再次鋪設了大西洋海底電纜。這壹次,他不僅取得了最終的成功,還找到了上次失敗的原因,架起了美歐兩座橋梁,為自己贏得了榮譽。

在這篇文章中,茨威格無情地諷刺了那些成功時歡呼,失敗時懷疑的人,以及他們的流言蜚語和無理傷害。與他們相比,菲爾德無疑是時代的英雄。

在這篇文章的最後,茨威格寫道:“由於對空間和時間的勝利,我希望人類永遠友好團結,不要被不斷破壞這種大團結,用與戰勝自然同樣的手段毀滅人類的災難性幻想所迷惑。”

當然,這只是壹個夢,茨威格自己的自殺就是這個夢破碎的時刻。

10,逃向天堂:191010 10月底,列夫·托爾斯泰終於擺脫了束縛他近30年的精神枷鎖,離家出走,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信念和言論。最後11.7死在阿斯塔波沃火車站。

要承認茨威格的想象力,延續托爾斯泰的遺作《黑暗中的光明》來描述這段歷史,確實令人驚嘆。

這部三幕劇以最恰當、最激動人心的方式,描述了托爾斯泰在生命的盡頭,被大學生動搖,最終決心離開的過程。

有很多經典對話:

“隱藏的東西越多,靈魂就越不高尚。”

“通過暴力建立倫理體系是不可能的,因為任何壹種暴力都必然產生暴力。

壹旦妳掌握了武器,妳很快就會建立壹種新的專制主義。

妳不是在摧毀專制,而是在延續它。"

“即使是罪人也仍然是我的兄弟。”

“——如果他們也逮捕了托爾斯泰...

-不,他們不敢。

這是壹個只要說話就比他們所有人都強大的人。

不,他們不敢,因為他們知道我們會用自己的拳頭去救他。"

“(托爾斯泰)因為過他那樣的生活是違背他自己的言論的,這當然是壹種恥辱。

他們強迫他長時間扮演伯爵的角色,他們用奉承來扼殺他的聲音。"

“(警長)——要是我能知道至尊主對列夫·托爾斯泰(指沙皇)的態度就好了。

(站長)-(非常平靜地)我相信真正的無上師對列夫·托爾斯泰總是充滿仁慈..."

“通常情況下,阻礙壹個偉人和他的使命的人恰恰是那些愛他的人。”

列夫·托爾斯泰壹生的生活和他的思想是矛盾的。就像大學生說的,他用銀餐具寫人類的苦難。所以,他逃了,也因此:“他走得正是時候,因為只有這樣死去,他才能完成自己的人生,讓自己的人生更加高貴。”

茨威格顯然很欣賞托爾斯泰的善良、人道主義和對上帝的崇拜。

11.為南極而奮鬥:1912 65438+10月16,英國上校斯科特到達南極。

這本書是最讓我感動的壹本書,但茨威格在描述人們到達南極的歷史時刻時,並沒有寫最先到達這壹目標的挪威人阿蒙森,而是選擇了比阿蒙森晚到達近1個月的英國人斯科特。

我想這不僅僅是因為斯科特在整個探險過程中的勇氣,還因為他和他的四名隊員死在了返回的路上,因為“看來徒勞無益的事情在這裏會結出果實,壹件被耽擱的事情會變成對人類的大聲呼喊,要求人類把力量集中在未實現的目標上;壯麗的毀滅,雖然還活著,但會在失敗中產生攀登無限高峰的意誌。

”因為,“只有雄心壯誌才能點燃壹顆火熱的心,做成功和容易成功的事情是極其偶然的。

“更多的是因為,”壹個人雖然在與不可戰勝的、占統治地位的厄運的鬥爭中毀滅了自己,但他的心靈卻變得無比高尚。

所有這些加在壹起就是最大的悲劇。壹個作家只是有時創造它們,但生活中創造的悲劇卻有1000次之多。"

這篇文章最感人的部分是斯科特上校壹行人被暴風雪困在帳篷裏,知道生還無望,開始在日記中給妻子、朋友和祖國寫信。茨威格稱贊這些信“寫給認識的人,卻寫給全人類;為那個時代而寫,但文字是永恒的。

“在這篇文章中,斯科特隊長和他的隊友們的勇敢和愛國精神得到了生動的展示。斯科特在信中寫道,“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壹個偉大的發現者。

但是我們的結局將證明我們的民族沒有失去那種勇敢的精神和耐力。

最讓人感動的是,在最後壹篇日記裏,他用凍傷的手指寫道:“請把這篇日記送給我的妻子!”但他最後還是悲傷而堅決地劃掉了“我老婆”這幾個字,在上面加上了“我寡婦”這個可怕的字眼。

這的確是人類精神最偉大的時刻之壹,也的確是將永遠照耀我們世界的時刻之壹。

12,封閉列車:1917 4月9日,列寧登上從瑞士開往德國的列車,返回俄羅斯。這輛封閉的列車就像壹顆炮彈,把革命導師送回了祖國,摧毀了壹個帝國。

顯然,在這篇文章中,茨威格贊賞列寧的國際主義和反沙文主義,但對暴力革命卻不多言。

客觀地說,列寧回到俄國確實是世界歷史上的壹個重要事件。

回到祖國後,列寧很快發表了《四月提綱》,十月,“震驚世界的十天”開始了。

以上是本書12段。寫完這些摘錄和感想,我不禁由衷感嘆茨威格說得很對。最戲劇化、最激動人心的段落發生在歷史中而不是劇作家的筆下。

最後,我要表達對譯者舒長山的敬意。這本書翻譯得非常好,讓人體會到茨威格的語言之美,完美展現了壹個史詩般的場景,飽含深情,讓人嘆服!好的作品需要好的翻譯!

群星閃耀的時刻並不經常出現,但毫無疑問,它正在我們的時代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