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在中國的起源和發展
中國武術歷史悠久,群眾基礎廣泛,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壹顆璀璨明珠。經過不斷創新、提煉和發展,逐漸形成了包括各種器械套路和對抗性運動形式,註重內外兼修的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具有增強體質、防身自衛、競技比賽、表演娛樂、交流技藝、增進友誼、陶冶情操等功能,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武術的概念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武術概念在不同時期的表述是不同的,其內涵和外延隨著社會歷史和武術自身的發展而發展變化。從字的形狀看,“無”由“之”和“個”組成;制止壹個兄弟就是制止武力的活動,“術”是壹種策略、方法、技巧。從歷史上看,武術的發展受到了中國哲學、軍事科學、中醫、養生和古代舞蹈的影響。在原始社會,武術的概念是指人們狩獵活動中的“打”;春秋戰國時期稱為“技擊”;武術壹詞出現在漢代,壹直使用到明末;清初從《南朝文選》中借用了“武”字。民國時期的國術;新中國成立後,武術壹詞仍在使用。隨著歷史的變遷,冷兵器的逐漸消失,專用武術器械的產生和大量拳擊套路的出現,對抗性項目和武術競賽規則的制定,武術已經演變為運動項目之壹。武術運動的內容、形式和訓練手段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觀念也在不斷變化。1988 65438+2月,國家體委武術院、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武術分會在北京召開“全國武術學術研討會”,確定武術是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以武術為主要內容,以套路、搏擊為體育形式,內外兼修。
二、武術的起源和發展
武術萌芽於原始社會。武術起源於我們古老祖先的生產勞動。在獵豬的生產活動中,人們創造了石刀、石錘、木棒等武器,並逐漸學會了閃避、跳遠、翻滾和用石器、木棒劈、砍、刺等技能。在氏族公社時代,經常發生部落戰爭,因此不斷總結戰場上作戰的經驗。比較成功的擊、刺、拳、腿被模仿、傳授、練習,促進了武術的萌芽。
武術形成於奴隸社會。夏朝建立後,為了適應實戰的需要,武術向實用化、規範化發展。夏代的武術活動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發展:壹是軍隊中的武術活動,二是以武術為基礎的學校教育。
商周時期,狩獵作為武術訓練的壹種重要手段,出現在商朝。商周時期用“武舞”訓練士兵,鼓舞士氣。在周朝建立的學校中,射擊和舞蹈也被列為教育內容之壹。相傳中國武術史上的壹部重要著作《周易》,又名《易經》,出現於周朝。這本書包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對中國養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易過高,是有二儀,二儀有四象,四象有八卦。”太極理論的產生,奠定了中國武術體系的基礎。進入春秋戰國以後,各個戰國都非常重視技術在戰場上的應用。齊恒公在春秋兩季舉行“角鬥”,選拔天下英雄。在此期間,劍的制造和劍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武術發展於封建社會。自秦漢以來,摔跤和擊劍盛行。有了“宴舞”的習俗,飲酒飲酒時經常出現手持樂器的舞蹈練習。比如《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的“鴻門宴”中“項莊舞劍意在貢眾”就是這種形式的體現。此外,還有“刀舞”和“勁舞團”,娛樂性強,但技術上更接近今天的套路運動。
自唐代開始實行武舉制度,促進了武術的發展,如對有特殊技能的士兵授予榮譽稱號。裴旻將軍的劍法壹時獨步天下,與裴旻的劍法、李白的詩和張旭的草書並稱為唐代“三絕”,可見武術作為壹種文學形式已經相當有影響力了。
宋元時期,以武術組織為主體的民間武術活動蓬勃發展,出現了練槍、練棍的“英社”,練射的“射箭社”。由於商業經濟的活躍,出現了遊走江湖、練武買藝術品為生的“流浪人”。不僅有獨唱練習,還有二重唱練習。
明清時期是武術大發展時期,流派眾多,拳種各異。有長拳、猴拳、少林拳、內家拳等幾十種拳法。同時形成了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
到了近代,武術適應了時代的變化,逐漸成為中國現代體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民國時期,民間出現了拳擊社、武士社等許多武術組織。1927年,中央武術博物館在南京成立。1936中國武術隊赴柏林奧運會表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得到了蓬勃發展。65438年至0956年,中國武術協會成立了武術協會和武術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廣泛的群眾性武術活動網絡,為武術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65438年至0985年,首屆國際武術邀請賽在Xi安舉行,國際武術聯合會籌備委員會成立,這是武術發展的歷史性突破。1987首屆亞洲武術錦標賽在橫濱舉行,標誌著武術進入亞運會。1990武術首次列入第11屆亞運會。1999年,國際武術聯合會被接納為國際奧委會官方國際體育聯合會成員,這是武術發展的又壹次歷史性突破,意味著武術在不久的將來即將成為奧運項目,意味著“把武術推向世界”宏偉目標的進壹步實現!
三、武術的內容和分類
武術的內容豐富多彩,按其運動形式可分為套路運動和搏擊運動。
(1)套路運動是以武術動作和攻防進退、動靜結合、剛柔並濟、虛實相生等矛盾運動的變化規律為基礎的壹整套運動形式。常規運動按運動形式分為單人運動、雙人運動和集體運動。
1單項訓練包括徒手拳擊和器械;2二重奏是兩人或多人按預定程序進行的攻防格鬥套路;3.集體操是兩個人徒手和器械,或者徒手和器械的運動。
(2)搏擊運動是兩個人在壹定條件下,按照壹定的規則進行鬥智、鬥勇、鬥技、鬥勇的對抗運動形式。
第四,武術的特點和功能
(壹)武術的特點
武術最初作為壹種軍事訓練手段,與古代軍事鬥爭聯系緊密,攻防特征明顯。在實踐中,其目的是殺傷和制服對方,往往以最有效的攻防手段迫使對方失去抵抗能力。這些技術仍然在軍隊和公共安全部門使用。武術作為壹項運動,技術上仍具有攻防的特點,但將攻防與常規運動相結合。格鬥體現了武術攻防格鬥的特點,與實戰技術攻擊基本壹致,但從體育的角度來看,受競賽規則的制約,以不傷對方為原則。比如散手,限制了武術中的壹些傳統實用技術,嚴格規定了擊打位置和護具,短兵使用的器械也相應改變,而推手則在特殊的技術規定下進行比賽。因此,可以說武術的搏擊動作具有很強的攻防技巧,但又不同於實用技巧。
內外兼修的民族風格及其廣泛的適應性;
既研究身體規範,又尋求精神溝通、內外融合的整體觀,是中國武術的壹大特色。所謂內,是指心、神、意等精神活動和氣息的運行;所謂外在,即手、眼、身步等身體活動。內外、形與神是相互聯系、統壹的整體。武術“內外兼修,形神兼備”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武術技術和技法上。“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是各派的原則。武術練習的形式和內容豐富多樣,有競技散手、推手短兵,有各種適合演練的拳法、器械和陪練,有各種練武方法。不同種類的拳種和器械有不同的動作結構、技術要求、運動方式和運動量,適應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人的需要,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和愛好選擇練習。同時對場地設備要求低,俗稱“打牛打下的地方”。練習者可以根據場地大小改變練習內容和方法,即使暫時沒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練習拳擊和雜技。壹般來說,也是受時間和季節的限制。與許多運動相比,它具有更廣泛的適應性。
(二)武術的作用
1增強體質防身:
武術套路的動作有屈伸、平衡、跳躍、翻滾、摔倒等,人體幾乎所有部位都要參與動作。系統的武術訓練對速度、力量、靈巧、耐力、柔韌等身體素質要求很高。人體幾乎所有部位都參與運動,使人的身心得到充分鍛煉。武術講究調息、行氣、養神,對調節內環境平衡、調理氣血、提高人體機能、強身健體十分有益。
2鍛煉意誌,培養道德情操:
練武多方面考驗意誌品質。練基本功,要不斷克服痛苦,磨練“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意誌品質,常年不變,持之以恒。例行的練習要克服無聊,培養刻苦努力、堅忍不拔、永不自滿的品質。遇到強手,可以克服消極規避,鍛煉自己無所畏懼、頑強不屈的戰鬥意誌。經過長期的鍛煉,可以培養人勤奮、努力、勇敢、頑強、豁達、好學的良好習慣和意誌品德。
3競技觀賽,豐富文化生活:
武術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無論是套路表演還是散手比賽,都壹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好友崔宗宗,稱贊他“舞劍四方,揚眉吐氣”;杜甫在《觀弟子舞劍圖》中有“千古風流公孫,舞劍四方”。觀眾就像迷失在他們之間的山,天地來回移動,跟隨她的動作”。漢代的豪傑,“三百裏內來看”。說明無論是展示武術技巧和技藝的競賽表演套路,還是鬥智鬥勇的對抗性散手比賽,都會引人入勝,給人以美的享受,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4交流技能,增進友誼:
武術內涵豐富,技術與理論相通,入門後會有壹種“藝術無止境”的感覺。群眾性武術活動已成為人們學習技能、交流思想、增進友誼的良好手段。隨著武術在世界範圍內的廣泛傳播,還可以促進與外國武術愛好者的交流。許多國家的武術愛好者喜歡武術套路和散手。他們通過練習武術了解中國文化,探索東方文明。通過體育比賽和文化交流,武術在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交流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