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蘇聯文學作者瓦依別洛夫簡介,普通瑣事

蘇聯文學作者瓦依別洛夫簡介,普通瑣事

蘇聯文學作者瓦依別洛夫簡介,普通瑣事|內容提要|作品欣賞

作者簡介瓦西裏·伊萬諾維奇·別洛夫(1932-),蘇聯俄羅斯作家。告黨員。1964高爾基文學院畢業,在集體農場和烏拉爾工廠工作過。從65438年到0956年,他開始發表作品,先是寫詩,然後迅速轉向小說,主要反映農民的生活和心態。著有短篇小說集《炎熱的夏天》(1963)和短篇小說集《河灣》(1964)。中篇小說《瑣事》出版於1966,標誌著作為壹名作家的天才生成和他對現實生活觀察的深度。在這部小說中,別洛夫詳細描述了壹個普通農民家庭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從而展現了人類生活的艱辛和痛苦以及生命的本質。英國學者霍斯金在與《俄羅斯文學》記者的對話中,將這部中篇小說稱為“偉大學者寫的哲學小說”。中篇小說《木匠的故事》(1968)不僅塑造了壹個充滿個性特征的老木匠的生動形象,而且通過他與周圍人的復雜關系,展現了現代農村的諸多癥結問題。到了20世紀70年代,別洛夫的創作在主題和體裁上更加廣泛。他創作了《清水上的劇本集》(1973)、《描寫農村生活的短篇小說集》、《彩霞之吻》(1975)、《短篇小說集》、《電線嗡嗡響》(1978)、《前壹夜》和《斯波克博士》等壹系列都市生活。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別洛夫出版了反映北方人民生活的特寫集《和諧》,以探索俄羅斯傳統農村文化。1986小說《壹切都在前面》的出版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別洛夫的創作引起了國內外評論家的關註和好評,被譽為鄉土散文中的“北方文化傳統”派。

總結:《人的瑣事》共7章,21,每壹章都有標題。這部小說非常簡單細膩地描繪了壹個普通農民的日常生活。書名的原意是“平凡的事物”,這是主人公伊萬·阿夫裏卡諾維奇平日裏最喜歡的壹句話,也是作品的主要內容。伊凡是蘇聯北部壹個偏遠農場的馬車夫。他在戰爭中壹條腿受了傷,有點跛。戰後,她回到家鄉,愛上勤勞善良的卡特琳娜,卻被母親拒絕。後來他娶了壹個不愛的女孩,很快就分手了。經歷了這麽多風風雨雨,伊凡和卡特琳娜終於結婚了,他們“火熱的愛情”(第10章第4節標題)的結晶是壹個多子女的家庭。故事開頭,第九個孩子出生了。他就是伊萬,剛滿六周大的小兒子。他們都是:壹歲半的哥哥沃洛奇卡,四歲的馬夏露,壹個經常哭鬧的小妹妹,她六歲的雙胞胎哥哥米什卡和瓦西卡,大三的格麗斯卡,大四的卡秋斯卡。大女兒在外謀生,大兒子在寄宿學校。母親卡特琳娜(Katerina)在養牛場辛勤工作,為她周圍的7個孩子提供食物、衣服和書籍。奶奶為女兒傷心欲絕。雖然說每天都要去兒子家,但她舍不得壹大堆年幼的兒孫。四年多來,她壹直在幫助女兒。她經常跟人說女兒的事:“她3點起床,晚上11點回來。每天都是這樣。多年來,我從未有過星期天休息或休假。還有那些孩子!總是生孩子,壹年壹個,這不也對身體有害嗎?!她很好。孩子壹落地,她就急著上班,壹天假都沒休過。”卡特琳娜由於過度勞累患上了心臟病,已經幾次暈倒。醫生警告她不要再要孩子,她只是覺得沒關系。生完第九個孩子,她依然沒有休息,而且因為家庭開支的增加,她除了要照顧12頭牛,還要照顧壹欄別人不喜歡做的小牛,於是又病倒了,暈倒在草堆上。伊萬,這個大家庭的父母,也是壹個勤奮的莊稼漢。除了趕馬車送貨,他還早晚為家人操勞。他養成了早起的習慣,總是在妻子起床前劈柴,然後去湖邊釣魚,用賣魚的錢貼補家用。伊凡在家裏養了壹頭奶牛,孩子們都是吃它的奶長大的。給牛割草,尤其是準備過冬的幹草,是農民家庭的大事。當時集體農場規定,不允許農民私自割草,伊萬只好晚上去遠處的樹林裏偷偷割草。可惜還是被發現了。其實很多農民都壹樣。於是他們服從了,把幹草送到農場沒收。伊萬的妹夫米卡在外地工作,賺錢更多。他來看望母親和姐姐,得知他們連幹草都沒有,而伊萬在農場開馬車壹個月才掙18盧布。再加上打獵、釣魚、做木工,他連壹個爐子都造不起來養家。Mikika建議Ivan和他壹起去城裏做短期工作。伊凡從未離開過妻子和家鄉,他害怕城市和金錢。但想到壹大群孩子的溫飽問題,經過幾天的思想鬥爭,我終於同意出去謀生。誰知伊凡和米奇搬家後的第二天晚上,生產隊長考慮到農民的普遍不滿,宣布第二天星期天“允許割自家的牛。”只給壹天而不是假期。消息壹傳到家家戶戶,婦女們急忙生起爐子,當晚就打著燈跑到樹林裏的草地上。“卡特琳娜壹大早就送走了伊凡和他的哥哥,心裏很不舒服。晚上,他和兩個最大的孩子壹起割了壹夜的草——壹個10歲,壹個11歲。她壹邊割草,壹邊教女兒,擔心兒子不會從樹上掉下來。中午,卡特琳娜感到惡心和頭暈,但她試圖割下壹片草,補上壹小堆。結果我癱倒在地。奄奄壹息的卡特琳娜在家躺了很久,半夜去世。她的母親在她身邊。她的丈夫伊萬和米卡出門後上了火車就走散了。票在米卡身上。伊凡被罰款,在壹個小站下車。好在Mikika也到了,所以Ivan堅持要回家。三天後,當伊凡沖進屋子時,正是村民們為卡特琳娜舉行葬禮的時候。伊凡撲倒在妻子的棺材上,昏了過去。妻子下葬後,伊萬壹滴酒也沒喝過,整天坐著流淚,甚至想自殺。在婆婆的勸阻下,伊萬為了孩子重新鼓起了生存的勇氣。他殺了牛,賣了牛肉,還把幾個孩子送進了幼兒園。這時,住在鄰村的阿姨來了。她和卡特琳娜的母親談了很久。她決定讓40歲時因眼睛缺陷而未婚的女兒牛詩卡接替卡特琳娜的位置。這個故事很快就傳遍了全村,只有伊凡自己不知道。卡特琳娜40天前去世了。在為她準備四旬齋節的時候,紐什卡母女來到伊萬家。牛什卡開始照顧孩子,幫忙做家務,而伊萬則帶著妻子最喜歡的大紅花來到墳墓前,在那裏向妻子傾吐自己的感情,傷心欲絕。卡特琳娜已經睡了,伊凡不得不努力生活。根據自然法則,壹切事物都是“無窮無盡”的。

作品欣賞中篇小說《平凡的瑣事》通過普通農民家庭瑣碎的日常生活,非常詳細地描述了正在消失的蘇聯農民的文化和生活。在描述蘇聯農村改革的同時,提出了人性的普遍性。別洛夫對農村的觀察,比壹般描寫農民編年史的作家更有見地。他以自己的家鄉——俄羅斯北部的沃洛格達農村為背景,涉及到很多農民的問題。沃洛格達是蘇聯北部壹個偏僻荒涼的邊境地區,但在蘇聯的文化生活中卻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別洛夫作品中的憂郁情緒源於他認為集體化、戰爭和城市化分裂了原有的俄羅斯農村中心。而人為的幹涉,隨心所欲的政策和勤勞的農民沒有生計,迫使伊萬離開了他生活的根本——土地,使得作為農村和家庭支柱的卡特琳娜悲慘地早逝。

小說講的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卻充滿了詩情畫意。人物心理描寫細致,形象生動,個性鮮明。風景充滿人情,語言豐富,敘述角度多變,結構獨特。特別引人註目的是第六章“羅古利亞的生活”。作者將動物擬人化,充當女主角的對應物。羅古利亞是卡特琳娜家唯壹的奶牛。這是孩子們的生命線。它像家人壹樣被愛。照顧奶牛是家庭主婦的主要責任。對於羅古利亞來說,女主也是她最親近的人。作者不惜重金描寫了羅古麗亞的母性。她第壹次懷孕時,“現在,她的壹舉壹動都很謹慎。在羅古利亞呆滯的眼神深處,有壹種無形而超然的自尊感。它完全活在自己心靈形成的世界裏,即使是牧人的猛烈鞭打也從未使它脫離超脫的狀態。”隨著羅古利亞臨近分娩,它更加強烈地感覺到它為之而生的重大事件正在臨近。腹部的躁動讓它越來越不安。它禁止任何人靠近它,甚至女主人也害怕和不信任它。終於,關鍵時刻到了。“那天晚上,黎明時分,女主人睡著了。短暫的疼痛過後,羅古利亞開始舔小腿。它的身體似乎裂成了兩半,從那以後似乎有了兩個羅古利亞:它自己和這個仍然散發著熱氣的小生物。但是到了早上,小牛被帶走了。羅古利亞在恐懼和悲傷中咩咩叫著,仿佛帶著整個被掏空的身體在哭泣,但人們卻把小牛帶走了,或者說,是它的壹半,整個棚子和羅古利亞都充滿了悲劇和絕望。但是,這種絕望就像孩子的臍帶,很快就消失了,變成了對自己的雙重冷漠。”羅古利亞深刻的母性本能加深了讀者對女主人公卡特琳娜的理解。這位勤勞樸實的農村婦女把生育視為自己神聖的職責。她像古代壹樣,要服從自然規律,幾乎每年生壹個孩子,連續養九個孩子。為了餵飽他們,給他們取暖,她日夜操勞,生完孩子不休息,幾次過度勞累暈倒在地裏。甚至在她心臟病發作後,她仍然工作並生育。羅古利亞和卡特琳娜相依為命,命運緊密相連。卡特琳娜的突然死亡也帶來了羅古利亞無人問津、任人宰割的結局。羅古利亞的審美價值不亞於它的主人。

其他章節的結構也是獨創的。比如第二章從“孩子”開始。這群6周至11的孩子的吃、喝、屎、尿,各種睡覺狀態,哭、笑、吵、鬧,真的是活的。然後是我奶奶講的故事,伊萬·阿夫裏卡諾維奇和妻子卡特琳娜的早晨。全家人壹壹介紹完後,就是第3章“在日誌上”。本章展示了以原木為中心的鄉村露天俱樂部的活動。人們來來往往,交換信息,傳播消息。整個村莊的基本特征就清楚了。在最後壹章中,伊凡寫道,為了振作精神,他去森林裏砍倒了壹棵早已找到的大白楊樹,他迷了路。在大自然中兩天兩夜之後,他回顧了自己的壹生,思考了人生的意義。他意識到,壹切苦難都要被克服,人只能像自然界的萬物壹樣生活和呼吸,如此循環往復,永無止境。就這樣,整部小說在抒情和哲理的思考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