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幫我找些摘錄來抄。

幫我找些摘錄來抄。

從語法上看,中國詩歌語言的扭曲主要表現在改變詞性、顛倒語序、省略句子成分等方面。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創造音樂美,給讀者留下藝術想象和再創造的空間。這些地方往往是高考的重點。知道詩歌語言組織的規律,就能很快進入詩歌的語境。

(1)把握詞性的變化,體會詩人提煉的“意”。

中國古代詩人為了煉詞煉意,常常改變詩中某些詞的詞類,往往是壹首詩的“詩眼”,或者是壹個詞的“詩眼”。做詳細區分。

例1“曲石上唱流水,青松調日頭”(《過季翔寺》王維:不知道去積香寺的路,在幾裏山雲下徘徊。古木參天,卻無行人小徑,寺內山中鐘。山裏的泉水打在危巖上,松林裏的太陽也冷。傍晚時分,來到空池,靜靜禪坐,壓制心龍。)

這是壹首關於觀光的詩,主要描寫風景。題目寫的是山神廟,但沒有刻畫正面,而是用側面環境來表現山神廟的寧靜勝利。“雲峰”、“古木”、“深山”、“危石”、“宋慶”、“空塘”是寺廟的人物。最後看到深潭空空如也,以為涅槃經上說的兇龍降伏了,說明和尚的如意算盤被降伏了,不知不覺領悟到了禪的博大精深。全詩沒有寫修道院,修道院已經在其中了。想法很精彩,文字也很精致。“壹條小溪唱著蜿蜒的巖石,太陽被蒼松調和”被譽為提煉漢字的典範。)

例2:王安石的《春風與綠江南岸》

例三:蔣捷的兩個形容詞“時光飛逝易把人拋掉,櫻桃變紅,香蕉變綠”作為動詞,促使看不見的時間衰老成五彩斑斕的紅、綠兩色,後接“樂”字,描寫櫻桃由綠變淺紅,再到深紅成熟,香蕉由淺綠變深綠衰老的變化過程,表現了韶光飛逝的時空焦慮感——青春。

《周邦彥》裏,風老鶯幼,雨肥梅子豐滿。梅子熟,果肉鮮圓(“風老鶯幼,雨肥。”雖然描寫的是江南的初夏,卻抵擋不住“老”“胖”的誘惑,放在了春天。風“老”,雨“肥”了梅子。我們古人習慣靈活運用詞語、形容詞、名詞,都可以做動詞,壹寫就形象生動。我覺得黃嘴雛鳥長羽毛,然後展翅離巢,不是壹日之功。對待父母的辛苦,需要很長的時間,需要很長的時間。最後它只有“老”字,真的是令人陶醉。我們的思緒在“老”字裏徘徊,不經意地度過了幾個月。又是壹個多雨的“胖”李子。妳經歷了多少場雨?應該是從“小雨晴,風和日麗”到“楊柳醉春煙”,再到“安杏出墻”,再到“花謝紅杏小”,最後才是雨水豐沛。寫動態,寫形式,想那梅子從青澀的小羞澀,到黃胖的圓甜,那黃幽幽的紅豐盈,怎能不令人垂涎三尺!)以上句子中的“冷”、“嶽”、“青”、“紅”、“青”、“老”、“胖”等詞都是形容詞。這些詞各有各的妙用,但有壹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化腐朽為神奇,增強詩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2)還原顛倒的詞序,把握詩人的真實意圖和情感重點。典型的例子有

1.主語後置。

崔豪《黃鶴樓》詩:“漢陽每樹成水清,鸚鵡洲壹窩香草。”意思是“清川(在壹片陽光燦爛的原野上)有壹棵生動的漢陽樹,鸚鵡螺島的草是茂盛的”,“漢陽樹”和“鸚鵡螺島”看似是“生動”和“茂盛”之後的對象,實則是要陳述的對象。

另壹個例子是:“竹語洗衣女歸,荷葉屈漁舟前。”(王維《山居秋夜》)意為“浣女歸而竹喧,漁舟移而下。”詩是倒過來的,敘事變成了描寫,所以我們可以寫出壹個先聽其聲,後見其人,先見其行,後見其事的真實場景。

2.介詞賓語。

杜甫《月夜》詩:“雲發香帶霧,玉肩月寒。”其實就是“香霧濕雲,清寒玉臂。”詩人想象著遠在漳州的妻子只是在閨房裏望月。帶著幽香的蒙蒙薄霧仿佛打濕了她的頭發,清朗的月光讓她白皙的手臂感覺冰涼。在這裏,“濕”和“冷”都是所謂的使役用法,“雲”和“玉臂”本來是它們所支配的對象,結果卻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語。

辛棄疾《何心郎》詞:“說酒亭。妳看圓明,風月相似,臥龍諸葛。”晉代的陶淵明怎麽可能像三國的諸葛亮?原來,作者用這兩個詞來比喻他的朋友陳亮,分別解釋陳亮的文才和武功,字面意思是“看到浪漫的生活類似袁明和臥龍諸葛”。客體“圓明”跑到了主體的位置。再如錢起《我在谷口書房》中的壹首詩《告禦史楊》:“妳會喜歡雨過新竹,日落新山。”憐新雨後的竹,愛夕陽下的山。)

3.主語和賓語互換了。

葉夢得《何心郎》詞:“秋漸晚,霜信報黃花。”顯然也是“黃花還霜信”的意思。這種主賓換位的語序,表面上還是“主語-動詞-賓語”的形式,但壹定要反過來理解。再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姐妹兄弟皆列土,且,因她如此光照光宗耀祖”(門庭滿榮),陸侖的《夏塞曲》詩“林黑風襲草,將軍試夜射”(林暗風驚)。

4.定語的位置在部首短語中,定語在前,中心語在後,這是古今漢語的普遍情況。但是,定語在詩歌中的位置是相當靈活的,它常常可以在沒有它所修飾的中心語的情況下前後移動。以下分別是例子。

A.屬性向前移動。

王昌齡《參軍》詩曰:“青海有暗雪山,孤城望玉門關。”下壹句中的“孤城”是指玉門關,是玉門關的同位定語,但現在移到了動詞“俯瞰”之前,容易被誤解為站在另壹座孤城上俯瞰玉門。

劉查《參軍》詩:“笛上無人聞,紅旗直上天山雪。”(聞笛)都是同類的例子。陸遊《睡在白晝》詩中寫道:“帳中香生霧,枕旁山中書積。”帳篷裏有壹股香霧,枕頭上有壹座書山。)

B.定語移動後。

李白的詩《天目山夢登高》:“吾心與夢在吳與嶽,月夜渡鏡湖。”意思是“壹月之夜飛越鏡湖”。“月夜”這個短語原本是放在句首的時間狀語,現在拆成了兩部分。定語“月亮”離中心語較遠,在句末,好像是賓語的中心部分。但是,很明顯作者只能飛過鏡湖,而不能飛過月亮。

以及《《春夜喜雨》》詩:“看那紅濕處,金冠城花重。”(金冠城帶重花)

5.賓語形式的狀語。

“人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在春風微笑。”從表面上看,“嘲笑春風”是壹個動賓短語。其實,“秋風”和“春風”並不是以“動”和“笑”為主,而是分別表示“在秋風中動”和“在春風中笑”。

這種情況在詩歌中較為常見,如杜甫《秋興》八首之二:“千山在克萊爾闊自趙輝,日日江樓坐翠微。”(Claire Kuo,趙輝千山,天天坐在江樓的綠色裏。)李商隱《安定塔》詩:“總記江湖白發,欲回天地入舟。”(我會壹直記得,江湖有白發還會回來。)都是同類的例子。其他:蘇軾《念奴嬌》詞:“故國飄零,多情應笑我,生早。”(應笑我是多情的。比如毛澤東的詞“寒秋獨立,湘江北上,橘子洲”,同學們可以很快重新整理為“寒秋,(我)獨立(在)橘子洲,(看到)湘江北上”;比較典型的“但是妳上壹層樓,開闊了妳的視野三百裏”,學生們比較熟悉,可以很快重新整理為“我要看萬裏”。在國家的歷史之後,很難找到壹個像孫權這樣的英雄。

6.互文性

如《秦時明月,漢時明月》和《我,主人已下馬,客人已上船》。

為什麽會出現倒掛現象?

第壹,是氣質的要求。初唐成熟的“近體詩”和後來的詞、曲,除了押韻、限詞之外,還要註意平駢詞的調配和對仗的穩定。為了符合音律的要求,詩人不得不在詞序上做壹些改變。例如,晁武起的《臨江仙》中的“水盡而坐觀”這句話,就是根據王維的詩《我隱居終南山》中的壹句話寫成的。王寫道:“我將走,直到水檢查我的道路,然後坐在那裏看著上升的雲。”

第二,為了修辭的特殊需要。王維在《山居秋夜》中的詩《釵頭鳳歸竹吟,漁舟前荷葉收》說:“從客觀環境的行動順序來看,原來是‘浣女’歸來引起‘竹聲’;漁船下,引出‘蓮花運動’。但如果如此機械地表述“桓女歸聒噪竹,漁舟移蓮”,那麽畫面的中心就歸於被動因素“竹”和“蓮”——這就是動作過程的終點。動作到此結束,畫面就靜止了。”按照詩中的順序,“竹鬧”“荷動”成為“浣女”“漁舟”的引子。於是畫面的中心移到了‘浣女’和‘漁船’這個動作的活躍因素上。“浣女”和“漁舟”的運動不僅比“竹”和“蓮”更明顯,而且作為運動的起點和動力,使這壹過程得以繼續。這大大增強了畫面的動感和獨特性。“實際上,詩歌和音樂中特殊語序的出現,音律的要求和修辭的需要往往兼而有之。比如王昌齡的《從軍》和杜甫的《《春夜喜雨》》就是兩個例子。定語“古城”前移,“金關城”後移,除了符合七大奇觀和五律的平定格式外,目的是突出和強調玉門關所在的孤立突兀的地形和詩人想象中春雨過後花落的景象。

(3)註意詩歌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聯想來填補詩人留下的空白。

金凱成先生指出,對詩歌的欣賞,總是離不開“象”字。吳世昌先生也說過,讀字需要想象力。在詩歌欣賞中,按照詩歌規定的“重構條件”重構想象,可以補充詩人有意留下的空白,還原詩歌的情景,獲得更高的審美享受。這是詩歌鑒賞的必要環節。詩歌的省略與意象的組合有關。所以,也可以用想象來填充省略的部分。賈島《不見客》:“我在壹棵松樹下問妳的學生,”他回答說,“我的老師去采藥了”。但是,穿過這些雲,我怎麽能知道是朝著山的哪個角落呢?. "顯然需要三問三答,完成對話至少需要六句話。作者采用回答問題的方法,縮減到二十個字。這就好比電影裏的蒙太奇手法,壹個影像接著壹個影像,壹個畫面接著壹個畫面,鏡頭之間留下了很多空隙,讓我們的讀者根據生活的邏輯,經驗的積累,自身的修養來補充和完善。

其實,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意象組合,借助漢語語法的意合,可以在詞與詞、意象與意象之間直接組合,甚至可以省略起連接作用的詞。

比如辛棄疾的那句“明月驚鵲,清風半夜知了”(用的是“明月”“清風”等耳熟能詳的詞),但當它們與“別枝驚鵲”“半夜知了”結合起來,就形成了音聲並茂、動態鹹宜的幽深意境,人們甚至忽略了這兩句的平仄對仗。“月”與“驚鵲”、“風”、“鳴蟬”不是簡單的事物羅列,而是有內在聯系和因果關系的。)

“秦時明月,漢時明月”

“桃李春風壹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回憶了在京相聚的喜悅,下壹句表達了別離後相思之深。詩人擺脫了通常的情況,沒有籠統的說“我們當年相遇”,而是想出了“壹杯酒”這個詞。“壹杯酒”,這太普通了!但也只是常見,能給人豐富的暗示。沈約的《別迷安城》說:“別說壹瓶酒,明天再捧就難了。”王維《送元二世安Xi》雲:“勸君壹杯酒,無理由出西天陽關。”杜甫《春憶李白》說:“什麽時候喝壹瓶酒,寫壹篇詳論重要?”老朋友見面、談話或寫論文時,總要吃點酒。就著壹杯酒,寫下了兩個人相遇的場景。詩人還選擇了“桃李”和“春風”這兩個詞。這兩個字也很熟悉,但正因為熟悉,才能壹下子把陽春的煙景召喚給讀者,用這兩個字襯托出壹杯美酒,表現出朋友相見的喜悅。

再想想,用七個字寫兩個人的離別和離別的思念,也不是那麽容易的。詩人選擇了《江湖》、《夜雨》、《十年燈》,做了感人的描寫。“江湖”這個詞能讓人聯想到流通和流浪。杜甫《李白的夢想》說:“由河流和湖泊-風暴,沈船,恐懼是壹只小船。”“夜雨”能喚起人的感情。李商隱《雨夜寄北友記》雲:“問君歸,晚雨漲秋池。”聽“江湖”裏的“夜雨”,更添蒼涼感。晚上下雨,需要點燈,所以選了“燈”字。“燈”是常用詞,而“十年燈”是作者的首創。與“夜雨江湖”聯系起來,可以激發讀者的想象力:兩個朋友,各自漂泊江湖,每壹個夜雨都與燈獨處,彼此思念,夜不成眠。而這壹幕已經持續了十年!

陸遊的《煩惱書》“樓中夜雪,鐵馬秋風通關”,文的“草堂雞鳴,橋上霜被人棄”,都是用名詞聯系起來的。“象”的方面看似孤立,但“意”的方面卻有著內在的深層聯系,似乎脫離了現實,與現實脫節,給讀者留下了想象和重新聯系的空間。

杜牧《過華清宮》最後兩句:“紅塵騎公主時,無人知是荔枝。”“騎紅塵”和“妃子笑”之間沒有關聯詞,直接放在壹起。可以說,《騎紅塵》讓“妃子笑了”;也可以說,公主在《騎紅塵》裏露出了笑臉,像是兩個鏡頭的疊印。這兩種理解似乎都有可能,但都不確切。詩人只是把兩個對比鮮明的意象放在讀者面前,意象之間的聯系需要妳去想象和補充,但不允許把它們固化。壹旦凝固,就失去了詩意;詩歌的魅力在於它的多義性。

又如歐陽修的《蝶戀花》:“三月雨風狂,門掩黃昏,無留春之計。”省略了“門套”和“黃昏”的連接詞,可以理解為黃昏關門,黃昏關門,黃昏關門,可能有三層意思。反正少婦有壹個關門的動作,而且是黃昏,表現了他的孤獨、失望和憂郁。

第二,很多詩歌中有壹些值得特別關註的詞,通常會為整首詩增色不少,甚至成為詩的眼睛。

詩人戚跡寫過壹首詩《早梅》,有句話說:“深雪前村,昨夜幾枝開。”鄭谷將“數”字改為“壹”,因為題的是“早梅”。如果開了幾枝,說明花開了很久了,所以不能算“早梅”。戚跡很欣賞鄭谷,稱他為“字師”。

王甲寫過壹首詩《艷陽天》:“雨前先看花,雨後葉底無花。蜜蜂蝴蝶飛過墻頭,卻嫌春色在鄰居家。”王安石把“飛進”改成了“紛紛飛來”,因為只有忙碌的蝴蝶輪廓的靈動之筆,才能真正感受到晚春雨後的獨特美。

動詞的精煉是古詩詞精煉的主要內容。王安石《春風與綠江南岸》中的“綠”字,陶謙《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張喜安《雲破月作花影》中的“得”字,宋祁《紅杏枝頭滿春光》中的“鬧”字,都是眾所周知的。壹個“鬧”字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感受,壹個“儂”字表達了詩人對月下微風中百花飛舞之美的欣賞。這些都是詩人獨特的感受,而寫這種獨特的感受,無論是情景交融,無論是詩人把自己的感受畫在景物上,還是詩人把景物本身的情態寫出來,都是藝術化的。

杜甫詩:“四更山吐月,夜月明。”“明”字是形容詞做動詞,讓畫面有動感,更妙的是“吐”字(同學們自己體會!虛詞用得好,還能達到疏通文氣、開合呼應、悠揚曲折、活躍情感魅力的審美效果。杜甫有詩:“江山有巴蜀,樓臺皆諧。”葉夢得評價說:“遠近數百裏,上下千年,只在‘有’字與‘子’字之間,但領略山川之氣,珍惜今昔之情,卻溢於言表。

動詞:欣賞詩歌時,要註意動詞,尤其是具有“多重意義”的動詞。

例1:強弟何須怨柳?春風不足以通過玉門關。“怨”字明顯用了擬人,既是歌中的情感,也是吹笛者的內心。

例2:花瓣像眼淚壹樣落下,孤獨的鳥兒唱出它們的悲傷。“咕咚”“震撼”這兩個詞,不僅用詞新鮮,更增添了詩人憎恨他人的內心痛苦。

例3:來自雲谷和孟谷的薄霧籠罩著嶽陽市。“蒸”和“抖”都有些誇張。

《出埃及記》4:雨使花濕,風使葉暗。(郊區邢)看這首詩。“濕”是“光”的意思,“疏”是“影”的意思,這本身就不壹般。王波描寫了持續時間很短的春雨。雨後,日出時花上沒有雨水,在陽光的照射下更加濕潤,所以“濕”字很準確。“光”字顯得精神飽滿,所以“光”字是深情的。風停了,在陽光的照射下,夜影清晰而稀疏,出現了“稀疏”二字,表示陽光從葉影中射來。完全是按照生活方式寫的,看起來很有詩意。這裏用詞很精彩。

例5:“群星從空曠處俯下,明月順流而上。”(杜甫)“山止平原始,河蜿蜒曠野。”(李白)

2修飾語:多為形容詞,也是詩歌鑒賞中的關註點。

例1:黃河遠在白雲之上,有壹座孤城,萬仞山。壹個“孤獨”字,可以形容環境的孤獨,可以直抵人心。

例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很好,脈搏是連續的。寫的是自然創造的機會,是最接近的。

例三:閨閣少婦不知愁,春日穿上翠樓。突然看見綠柳青青,心裏難受;哦,後悔不該叫我丈夫去找侯豐。(《永遠在我心中》王昌齡)前兩句寫的是少婦梳妝完畢,趕到翠樓賞春色。這個時候作者用了壹個詞“突然”,意思是隨意,恰到好處。遭遇:闖入她眼簾的柳色讓她想起了當年和丈夫壹起折柳的情景,想到丈夫就忍不住心酸。這是壹個滿臉稚氣的年輕女子,“突然”壹詞形象地描述了這種情緒變化,這也正是這首詩耐人尋味之處。

③特殊詞語:在詩歌中,有壹些詞語本身是獨特的,讀者可以很快找到它們:

A.疊詞:疊詞有兩個作用:增強語言的節奏感或起強調作用。江水平的柳樹是綠色的,我能聽到朗江上的歌聲。(《lt;竹枝詞>壹,劉禹錫,千家萬戶天天總要把新桃換成舊桃。(《元日》王安石)尋之,冷冷清清,苦不堪言。(《慢聲細語》李清照)

b擬聲詞:有些擬聲詞是疊字,因為出現頻率高,所以單獨列出。它有壹個作用:讓詩歌更加生動,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窗簾外面,雨在汩汩地下著,春天正在消逝,羅燦受不了寒冷。樹葉像瀑布的水花壹樣落下,而我卻看著長河滾滾向前。(《登高》杜甫)

C.表示顏色的詞:這些詞有時作謂語,有時作定語,有時作主語或賓語。但作用只有壹個,色彩壹般是表達心情,增強描寫的色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欣賞時,可以抓住能表達淡色的詞語,體會到詩中“兩只黃鸝鳴翠柳,壹排白鷺上青天”的豐富藝術意蘊和鮮明韻律。黃、翠、白、青四色錯落有致,由點及線,延伸至無限空間。畫面靜中有動,立體節奏鮮明。或者抓住詩歌中能表現鮮明對比、欣賞情感色彩集中的詞句:“流光易逝人,櫻桃紅,香蕉綠。”《紅》和《綠道》表現了蔣捷感嘆時間匆匆,春光稍縱即逝的“有色思想”。即使我們抓住了單壹色彩所表達的文字,也能體會到詩人的深情:“憶青衣戀,憐遍地草。”“誰在拂曉霜林醉,總留人淚!”憐惜和受傷的感情都在《青澀》和《醉紅》裏。春風十英裏後,小麥是綠色的。(《揚州慢》姜夔)紅藕香,玉死。(李清照,修剪李子)春天的綠草染了臺階,鳥兒在樹葉下快樂地鳴叫。(《書香》杜甫)

第三,整體語言特征

整體語言特征包括壹句話或整篇文章的語言特征。

新鮮的

清新壹般用在山水詩中。壹般詩風鮮明,語言通俗,比喻新穎獨特,蘊含著作者的喜悅。

清新之風常見於以下詩句。第壹,大部分田園詩人,陶謙的詩以平淡為主,時而清新,而王維、孟浩然的詩相對清新。

1,王維:唐代詩人、畫家。王維寫的詩不到400首,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描寫山水田園和歌頌隱逸。代表作有《終南山》、《漫漢江》、《山中秋夜》、《清溪》、《過季翔廟》、《輞川別集》、《裴詩第二十首》等。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大多描繪自然之美,但同時又在閑適的生活中透露出閑適閑適之趣。或清幽蕭瑟,或氣象蕭瑟,或寂寥冷清,表現了詩人對現實的漠視乃至禪意的泯滅。另外藝術功力很高,為後人所推崇。在王維的送別詩和紀行的詩中,常常有關於風景的美句,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代代相傳。

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對自然美的感受是獨特的,細致入微的,他的山水充滿神韻,略顯誇張,意境悠長,色彩明麗,畫得很棒。他把靜態和動態的景物結合起來,善於細致地表現自然光、色彩和聲音的變化。他的山水詩篇幅短小,語言細膩,音節舒緩,適合表現寧靜的景色和舒適的心情。它有“世界文宗”和“詩佛”的美譽。對後世影響很大。

正是因為他經常用壹個禪師的眼光看待壹切,所以他的詩有壹種其他詩人達不到的寧靜之美、開放之美、沈靜之美。尤其是他《壹瞬間》對大自然的描寫中的各種動態意象,是那樣的純凈寧靜,充滿禪意,如:“人閑桂花香,夜靜山空。”月出鳥驚,泉流鳴時。”(《鳥鳴》)“秋雨中,淺淺石榴流。跳躍的海浪從自身濺起,白鷺驚呆了。"(《欒家色》)和名句"松樹林裏有月光,小溪裏有水晶石"(《深山秋夜》),常常凈化讀者的心靈,給人以無盡的寧靜遐想。

2.唐代詩人孟浩然。襄陽襄州(今湖北襄樊)襄陽,世稱孟襄陽。多寫山水,田園,隱居,旅行。雖然不是沒有玩世不恭,但更多的是詩人的自我表達。他和王維也說,他的詩雖不如王的寬廣,但有獨特的藝術造詣,是繼陶淵明、謝靈運、謝朓之後的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開創者。孟軻的詩樸實無華,親切真實,充滿生活氣息,充滿美妙自得的意趣。如《秋誇送張五》、《路過老人村》、《春曉》,清淡雅趣,渾然壹體,高雅藝術。孟的詩以曠達曠達為基調,但又有壹種剛健灑脫的精神,如《洞庭湖報張》、《雲夢煙雲》、《嶽陽困城》等,都是剛健灑脫,俯視壹切。但這種詩在孟的詩中並不多見。

“為我準備雞肉和米飯,老朋友,妳在妳的農場招待我。綠色的樹林環繞著村莊,綠色的山丘位於城外。打開窗戶面對山谷菜園,遞過玻璃聊莊稼。等到山上放假,菊花時間我再來。”。綠樹、青山、村舍、苗圃、桑麻和諧交融。這是壹片美麗寧靜的田園風光,散發著清新的泥土氣息。這裏生活氣息濃厚。這裏是“輕得看不見詩”(聞壹多筆下的孟浩然),但又不乏深深融入全詩血肉的恬淡的藝術美和樸素的生活美。孟浩然似乎在這裏找到了皈依的感覺。詩人終於忘記了政治追求中的壹切挫折和名利得失,甚至連隱居中的孤獨苦悶的心情也完全拋棄了。最後思想放松,連詩人的動作都很靈活,在這裏自然顯示出它的征服力。

“春天的早晨,我輕松地醒來,四周到處都是鳥兒的歌唱。可是現在想起那壹夜,那壹場風暴,不知折了多少花?”這四首詩是孟浩然的藝術境界和精神境界發生了轉換的作品。但現在我記得那個夜晚,那個暴風雨,我想知道有多少朵花被打破了?王國維評價李漁的話“有釋迦牟尼基督背負人類罪惡的意味”,孟浩然的兩首詩也蘊含著壹種偉大而深邃的感情。“他的感情和對萬物的感情有壹種* * *音”,對宇宙和生命有壹種深深的同情。這首詩表達了最高的形而上之心和最偉大的浪漫情懷。這是最自然的詩,是天籟。孟浩然樂了。他把人生境界從功利境界變成天地境界,我達到了無我。期間雖然吃苦,但最後還是忍了。

沈悶:沈悶不同於平庸和平淡。是用樸實的語言表達的深厚感情和豐富思想,飽含深情,所以往往平淡而有思想。就像王安石說的,看似最離奇,實則容易實現卻很難。

陶淵明是第壹個平淡的,很少有人能寫出平淡的詩。李煜的詞絕對不是平淡的,相反,它有著強烈的情感力量。

極好的

李商隱的詩不僅華麗,而且晦澀,李賀的詩也華麗,甚至精彩。

李商隱的詩大約有600首。其中,政治詩充滿了情感和諷刺,相當深刻和廣闊。他的史詩諷刺當下,成就斐然。這類詩往往嘲諷前朝或現朝君王的放蕩不羈,也有人憑借歷史來抒發自己的無能之情。這類詩多運用紀律性,截取歷史上的具體場景並加以傳播,具有以小見大,表達深意的藝術效果。《隋宮與南朝兩首詩》等代表作。他的抒情詩深沈細膩,感傷氣息濃厚,如“夕陽無限美,被將臨之夜所埋沒”(《樂遊墓群》)。李的詩抒情,不直截了當,特別是致力於優美的歌曲和意見。他的詩常常引人入勝,回味無窮。但刻意求樂有時會帶來隱晦的弊端。他的詠物詩風格細致,描寫細致,能以典型特征的刻畫和環境氣氛的渲染來表現事物的內在魅力,傳達作者的感情。無題詩是李商隱的獨創。大多以男女之愛為題材,感情由深厚轉為真摯,文字優雅優美。如“昨夜的星與昨夜的風”“時間在我遇見她之前很久,但在我們分開之後更久”。有的還向於幼鵬要人脈,要人生經歷感受,如“等郎來月已低”“何處哀鄭,我急取之”。還有壹些詩很難理解。李商隱詩歌的基本風格是情感飽滿,用詞婉約,能帶來美的憂郁,美的沈重,對後世詩壇、詞壇影響很深。他的詩廣為流傳。他的《七律》是最高成就,繼承了杜甫嚴謹頓挫的特點,融合了齊梁詩歌的輝煌與六朝民歌之美,以及李賀詩歌的奇幻象征主義。

李賀:李賀詩歌的總的特點,正如前人所評論的,是奇譎瑰麗。李賀詩歌美學的另壹特點是在藝術形式上追求與眾不同的創造性、獨特性和陌生化的審美效果。這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用詞求生,求冷求硬,立意新奇,風格奇特突兀,境界朦朧。在李賀的詩歌中,前人使用的熟悉詞語很少,他的選詞也總是盡量給人壹種陌生感。。這種陌生感體現在他使用了很多冷色調的詞和有硬矩陣的詞。“潘”、“凝”、“隱”、“淚”、“冷”、“苦”、“驚”、“血”等詞匯在詩歌中頻繁出現。語氣的淡然是他們* * *壹樣的特點。在冷色調詞的使用上,我們可以看出詩人有意回避表達自己,以及他獨特的詩意。這種獨特性正是他悲涼思維的表現,使得詩歌總是讓人體感受到詩人冰冷的感情,冰冷的意象讓詩歌的境界異常寧靜。

活潑的

就是不拐彎抹角,壹針見血。沒有比白居易更亮的了。

其他的,比如含蓄,簡潔,並不是那個詩人獨有的,大多數詩人或多或少都有壹些。其實在做題的時候,我們往往無法單獨分出壹個特征,而往往會把它放在壹起說,比如簡潔、清新、質樸。而詩歌的語言風格也遠不是這幾個字能概括的。例如:

1轟轟烈烈。這壹般用在杜甫、辛棄疾、陸遊等人身上。

以下詩中加的詞各有妙處,請欣賞分析。

1,大漠孤直,長河落日圓(王維《闖關要塞》)

2、月亮,現在長得滿滿的過了海,此時的天涯* * *了(張九齡《望月思壹遠》)

3、壹股薄霧從雲谷和孟谷中冒出,壹直圍困著嶽陽城(孟浩然《丞相張在洞庭》)

4.世界有多廣闊,樹木離天堂有多近,月亮離水面有多近!(孟浩然《建德夜泊》)

5.山色寒碧,秋水終日(王維《輞川別業寄語》)

6、飛鳥高飛,孤雲獨去。(李白《獨坐敬亭山》)

7.星星從空曠的地方傾斜下來,月亮從河的上遊跑過來。(杜甫《壹夜異國》)

8.春天的綠草點綴著臺階,鳥兒在樹葉下歡快地鳴叫。(杜甫《書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