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左右,他創作了《給黨最美的頌》、《趕馬兒去山國》、《打鈴鼓唱歌》等清新優美的抒情歌曲,語言流暢,民族氣息濃厚,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但因為這些作品,他在文革中被扣上了“修正主義”、“頹廢派”、“黑色回潮”的帽子。
大量新作問世。
1976粉碎“四人幫”後,石廣南與億萬人民的心壹起沸騰了。他把人民揚眉吐氣,以壹己之樂歌唱的心情,變成了壹曲《敬酒歌》,傳遍了全中國,陶醉了中國億萬人民,成為壹代頌歌。石廣南懷著對周恩來總理的深情,含淚寫下了《周總理,妳在哪裏》。他用獨特優美的旋律,表達了千千成千上萬人長期積累的悲痛和思念,打動了每個人的心。1978年7月,石廣南調到中央樂團。此後創作靈感爆發,創作了《生活多美好》、《月光下的鳳尾蕨》、《如果妳想認識我》等數百首帶有強烈理想主義色彩的抒情歌曲。65438-0979加入中國音樂家協會並當選理事,後擔任副主席。同年當選為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後任副主席;並當選為中國生產者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他的歌聲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未來的心聲,激起了億萬人民的強烈歌唱,成為經久不衰的時代之歌。除了創作歌曲,他還創作了許多歌劇、芭蕾舞劇、京劇和其他類型的作品,如大型歌劇《傷逝》、《屈原》和芭蕾舞劇《百蛇傳》。
後人的紀念
1990於5月2日因病去世。去世後被文化部命名為“人民音樂家”,並在重慶南山公園(1999年6月擴建為南山植物園)修建了石廣南廣場作為紀念。石廣南檔案遺產中的作品有《敬酒歌》《想認識我就認識屈原》《周總理》《拿著亞運會的火炬》等11首名曲,石廣南生平照片86張、信封7個,有關音樂創作的文章和發言7篇,報紙介紹和評論65438篇。磁帶、光盤、節目、獎杯、證書、日用品、遺物。這些捐贈物品系統地反映了施光南同誌作為壹名人民音樂家歷盡艱辛、獻身音樂的光輝壹生,十分珍貴。
石廣南作為團長,多次帶領青聯文藝慰問組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傳播祖國優秀文化。他還多次率領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代表團出國訪問,增進了中國青年與世界青年的友誼。被授予天津海河水閘建設工程勞動模範、天津音樂學院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等榮譽稱號。
重慶石廣南音樂廣場竣工。
石廣南,人民音樂人,1940,重慶南山人。他的父母給他取名廣南,意為“照亮南山”。為了紀念這位著名的音樂家,重慶市園林局在南山植物園(原南山公園)修建了廣南音樂廣場。廣場精致寬敞,有表演舞臺,可以舉辦音樂會和文藝演出。石廣南雕塑正在加緊籌備。山城人民希望石廣南夫人洪汝鼎和石廣南同誌的“戰友”關牧村屆時在南山為雕像揭幕,* * *紀念音樂家石廣南六十大壽。願他美妙動人的音樂在美麗的南山之巔久久飄蕩。
石光南(1940—1990),金華市靳東區元東鎮葉村人,政治活動家石富良之子。壹級作曲家是新中國成立後成長起來的壹代作曲家的傑出代表。
他的音樂《周總理在哪裏》和《敬酒曲》都是家喻戶曉的。《吐司歌》在1980年度“聽眾最喜愛的15電臺歌曲”排行榜中高居榜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性音樂教材。後來,他創作了大量優秀歌曲,如《白羽毛為情》、《臺灣省當歸歌謠》、《如果妳想認識我》、《在希望的田野裏》、《打鼓與歌唱》。可惜他早早倒在鋼琴上,用歌聲結束了自己短暫而輝煌的壹生。為了紀念石廣南,靳東區修建了石廣南音樂廣場。
“音盲”家庭
石廣南,1940,山城重慶人。在她4歲的時候,她當小學校長的媽媽不忍心把最小的心肝寶貝壹個人鎖在家裏,就把石光南帶到了她工作的小學。
次年,重慶將舉辦小學生音樂比賽。學校推薦了頗有才華、嶄露頭角的石光南上臺參賽。比賽前,音樂老師煞費苦心地為他挑選歌曲。而石廣南卻另辟蹊徑,哼哼唧唧,還編了壹首歌:“春天來了,桃花開了,鳥兒在飛,黃蜜月在樹上啁啾。他們開心,我開心,我們都開心。”比賽中,石光南壹鳴驚人,獲得小學B組第二名,捧著大木馬獎,凱旋而歸。這首歌詞由母親錄制的歌曲是石廣南的處女作《春天來了》。那壹年,他剛剛五歲。
看來應該是天賜良機,培養出壹個‘神童’來由家族培養,繼承父親的事業。很難相信,熱愛音樂的施光南從小生長在壹個“五音不全”的家庭:姐姐學文學,哥哥學工科,母親教教育,父親從事經濟工作,都與音樂隔絕。既沒有深厚的家學,也沒有名師指點。童年時代的石光南極高的音樂天賦和強大的創作靈感令人驚嘆。
玩啞謎。
1956盛夏的壹天,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青年合唱團音樂會在人民劇院舉行。有說有笑的人們熙熙攘攘,魚貫進入明亮的大廳。此刻,壹個少年正慢慢走著,徘徊在路燈的陰影裏。他真想大喊壹聲“誰還有多余的票?”但是我不敢。他急切地靜靜地等待著。壹位好心的大叔看出了少年的心思,免費給他壹張黨票。如果他得到了寶藏,他高興地壹遍又壹遍地感謝他。"下壹個節目:懶惰的Dougna ... "優美、明快、歡快的旋律贏得了真誠的掌聲。等待買票的少年笑了...那還是今年夏天。青島高倩療養院的舞廳樂池裏豎立著壹排排樂譜架。壹個少年好奇地打開了音樂。突然,他驚訝地睜大了眼睛...晚上,少年靜靜地坐在舞廳的壹個角落裏,靜靜地期待著。最後,樂隊開始演奏華爾茲。少年又笑了...1957的夏天,北京音樂刊物《在圓明園唱歌》給他們帶來了多少歡樂和愉悅!是啊!精選的書,捐贈的書。當30多首中外民歌被整理出版後,其中壹個學生——那個等黨票被拒在舞廳外的少年——又笑了...他為什麽笑?原來,那首不脛而走,不脛而走的無名圓舞曲《懶惰的杜格納》和裝訂成冊的30多首中外民歌,並不是阿迦杜利亞、方耀、阿澤布森等名字奇特的作曲家的作品,而都是石光南寫的。
石廣南為什麽要和社會打啞謎?第壹,那時候他很害羞,害羞,不喜歡張揚;二是他覺得好玩,“啞謎”讓他感受到某種精神上的快樂。第三,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公正公平的評價。基於此,他接手《圓明園之歌》後,出版了當時的流行歌曲。他還把自己的“私貨”——那些標著不同國家、民族、作者的作品,其實都是他自己創作的,塞進了這本刊物。施光南十二歲時創作的《懶漢》、《圓舞曲》通過這壹刊物向社會傳播。
從頭開始
初中畢業後,石光南堅持在音樂學院附中參加考試,但父母希望他循序漸進地完成中學課程,因此對他望而卻步。父母的疏忽給兒子的心靈蒙上了深深的陰影。“報考音樂學院!”上音學院附中的希望破滅後,只有石光南最後壹站直接進了音樂學院。音樂學院作曲系的招生簡章上白紙黑字寫著:考生要有相當不錯的樂理和和聲知識以及壹定的鋼琴水平。樂理知之甚少;和諧,什麽都不懂;鋼琴,我沒接觸過,連五線譜都不熟悉。可以嗎?“測試!壹定要考!”得知兒子未能實現的抱負後,這位母親深受感動:“我們真的不知道妳這麽熱愛音樂。妳現在需要什麽?”“壹切從零開始。學鋼琴。”此時距離考試期只剩下半年時間。
石光南臨陣退縮,買了壹本《拜爾鋼琴初級教程》。媽媽到處托人找鋼琴老師。幾經周折,終於認識了家住東單的私人鋼琴老師林老師。帶著學費和禮物,石光南和母親匆匆趕到林太太家。
林太太正在教壹個非常年輕的女孩彈鋼琴,這時她看見壹個“不速之客”來到門口,便問:“妳找誰?”“我們是來學鋼琴的。”“誰來學?”“他!”母親連忙把高大的石光南往前推。石光南,17歲,剛剛和正在學琴的小女孩站在壹起。“何?我從來沒有教過這麽大的人。哎,手指已經僵硬了。”母親再三解釋,林太太無動於衷,母親只好無奈地把石光南從原路拉了回來。
整整半年,石光南忐忑不安地走進考場。第壹關是筆試。因為我不懂音樂術語,所以我的回答都是無關緊要的。第二關是面試。音樂學院副院長江定仙說:“先彈壹首奏鳴曲。”"我只會演奏莫紮特的G大調奏鳴曲."考場裏壹陣騷動。
這麽簡單的曲子只適合音樂小學!即使是這麽簡單的壹首小曲,石光南還是壹個音符壹個音符地挖掘出來。石光南心虛,手指顫抖,不停地犯錯。整件事都亂套了,他只玩了四分之壹就再也玩不下去了。
.....期待成為第壹,偏偏孫山倒下了。石光南看了單子後,拖著沈重的腳步回家了。就在他山窮水盡的時候,突然收到了江定仙教授的來信:“石光南,妳的基礎知識比較差,但是考慮到妳有很好的樂感和作曲能力,我建議妳去附中學習,打好基礎。”
東行的火車把史光南帶到了天津,海河的客人。他將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開始新的生活,當時還在這裏。
攀登音樂廳的道路才剛剛開始。